笔趣阁 > 凰若 > 第 36章 长安

第 36章 长安

    长安秦廷,秦临昭登基,国号太元。

    八年前那个书呆子临昭,如今已是九五之尊。

    临昭即位之后,便致力于兵事,培养精锐。此度举全秦之力,大退北胡数百里,保大秦北疆数十年之安定。

    太成殿外,临昭阔步走下玉阶“阿姐。”

    慕鲤身着秦宫服饰,弯身请礼“拜见皇上!”

    “阿姐不要见外!”临昭抓着她的手一起向殿中走“阿姐可知我为何匆匆出兵?要是我能早登基几年,你也不会远嫁北胡!”

    慕鲤攥着临昭的胳膊,一时间满心激动与苦楚。

    临昭咬了咬牙,认真道:“我秦临昭已经得了这天下,就再不会让慕鲤受苦!”

    慕鲤擦了擦泪,阮牧则沉默立在一侧。

    临昭朗声道:“我一定会好好补偿阿姐!阮将军,这次訇都之战多亏了你,朕定会大行封赏!”

    慕鲤回到未嫁时的宫殿,早已物是人非。

    临昭怕她孤单,特地又挑了四个十多岁的官家女子作陪。

    宫殿已被临昭派人修葺过,崭然一新。

    慕鲤坐在汤池畔,不由想起了文嬷嬷。幼时她顽皮,沐浴时总不安分,要玩一两个时辰水。文嬷嬷总是一边规劝她,又一边坐在池边看她玩耍。

    以往这些年,仿佛有她的地方,总有文嬷嬷在。

    可是,文嬷嬷她永远不会回来了……

    她永远留在了玉郎山……

    那一夜,慕鲤几乎整夜未眠。她想了很多事,很多人……

    次日一早,伺候她的小宫女霈儿便冲了进来:“公主!”

    慕鲤带着困意:“发生了何事?”

    “阮将军的夫人死了。”

    霈儿急忙道:“柴……柴氏带着一岁的儿子投湖,阮将军在京外练兵,正在赶回来的路上。”

    慕鲤不解:“投湖?她为何投湖?”

    霈儿欲言又止,吞吞吐吐地说“公主!他们都说柴氏的死与你有关!坊间都说是你逼死了柴氏!”

    慕鲤匆匆赶到太成殿,正遇临昭下了早朝回来。

    她很严肃地问:“那道圣旨是怎么回事?”

    临昭坐在九龙辇上,道:“是我擅自做主,给你与阮牧赐了婚。只要阿姐幸福,我愿意做那个恶人。”

    慕鲤皱眉:“可柴氏死了,阮牧的孩子也死了。”

    临昭面露不悦:“朕只是下诏阮牧休妻,未曾要处死柴氏,根本不知柴氏会投河,还要抱着孩子投河!”

    慕鲤忍不住浑身发抖:“我……我要亲自去看看!”

    临出门时,临昭却叫住了她:“阿姐,你可知柴氏叫什么名字。”

    慕鲤茫然转身。

    临昭继续道:“弄玉,柴弄玉,你之前舍不得带到漠北的那个随侍。”

    黄昏时,阮府白色的幔帐在风中飘舞。

    灵堂前,有一纤弱少女跪在那里哭泣。

    少女是弄玉家妹柴稣玉,见到慕鲤,稣玉哭道:“公主满意了?用权力逼死我姐姐?公主以为这样就可以嫁给阮牧了吗?腾儿死了,他是阮牧唯一的孩子,公主不知道阮牧有多疼爱这个孩子。”

    “你可满意?”

    慕鲤没有回答柴酥玉,她转身走了出去,走到门口遇见了急匆匆赶回来的阮牧,他微红着眼,神情淡漠。

    她停下步子,含泪凝望着他“八年了,我早已料到你会有妻小,所以,早就死了那份心。临昭赐婚的事,我并不知道,我若知道,必会阻止。”

    “你娶了弄玉,我也不曾知道,我若知道……”话说到一半,声音早已哽咽:“当年我是没有想到,弄玉留在长安是因你。”

    阮牧未曾看她,只是淡淡道:“夜凉,公主早些回宫吧。”

    慕鲤在回宫的路上,听到长街有人感叹:“阮家老夫人得知孙儿没了,气得半死,恐怕时间也不长了。”

    “六公主虽有和亲之功,如今回来逼死了柴氏母子,却是十分恶毒的!”

    回到宫中,下起了雨,慕鲤走下马车,穿着广袖长裙跌倒在雨中:“为什么?不是我杀了柴弄玉!这一切都不是我希望的!”

    慕鲤自此陷入了癔症,身体不好,便一直睡着。临昭将一切都能摆平,再次醒来,早已风平浪静。

    侍女霈儿道“皇上来过好几次,公主一直都睡着。”

    慕鲤去看了临昭。

    太成殿中。

    “不识好歹!”皇帝临昭气得将书文扔在地上。

    慕鲤上前拾起文书,看到了熟悉的字迹。原来这是阮牧所呈的文书,上面写着他愿一生驻守阳关,拒绝再回长安。

    其实,慕鲤与阮牧的故事,自此结束。

    一年,两年。

    起初她每月给他写信,嘘寒问暖,特意去搜罗一些长安城的趣事给他。他会回信,却言简意赅,往往十余字。后来她只在重要节日的时候写给他,再后来她也不再写,只是在换季的时候寄些衣服给他。

    阮老夫人离世后,东城阮家早已无人,她索性将公主府搬到了阮宅旁。临昭再未提为她挑选驸马之事,空落落的宅院,是无边的寂寞,她就收养了一个女孩子。

    她身子不好,是早年在漠北落下的病根子。

    她时常进宫,偶尔在边境送来的文书里得到关于他的消息。

    他镇守阳关,固执不归,那一年腊月,皇帝召令边关将领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