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民国:从两广总督开始 > 第 242章 鸿门宴

第 242章 鸿门宴

    尽管如此,袁世凯的脸色虽然愈发苍白,身体状态极为不佳,但他仍然坚持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在心中默默地思考着接下来的决策。

    随即,他决定将驻守在保定以南各个城市的部队都撤离,让这些部队回到保定地区进行最后的防守。

    他相信,只要能将复兴军阻挡在保定之外,那么他仍然可以依靠在紫禁城的势力,继续割据北方,继续完成他的帝国梦。

    这个梦想,如同一盏明灯,在他心中燃烧,给予他坚持下去的力量。

    随即,袁世凯他拿起笔,用颤抖的手在命令书上写下了一道道指令:

    “立即撤离保定以南所有城市的驻军,不得有误。”

    “所有撤退部队必须在最短时间内集结于保定,不得延误!”

    “保定的守军即刻开始加强城防,确保城池固若金汤,足以抵御任何的外敌。”

    “发布动员令,竭尽所能获取所有可用资源,确保军队补给充足。”

    “另外,通知北洋十一局,让他们继续监视复兴军动向,一有异动,即刻上报。”他最后着重写道,他需要知道复兴军的每一个动作,以便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和反应。

    他将这些命令交给了忠诚的副官,命令他立即传达下去。

    但是,这些命令尚且还在紫禁城内,墨迹未干之际,就已经被北平城城内的各大势力所知。

    他们在紫禁城内的眼线众多,这些势力如同潜伏在暗处的猎手,渴望得到关于袁世凯的情况的第一手情报,从而做出最符合他们利益的事。

    这些眼尖的眼线们如同幽灵般穿梭于宫廷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目光锐利,洞察着每一个微小的细节。

    当他们看到袁世凯额头上的冷汗,看到他紧握笔的手在微微颤抖,听到他尽管努力保持平静却掩饰不住虚弱的声音时,他们立刻意识到了这位帝王的脆弱。

    随即,这些眼线们,迅速将这些信息传递给那些渴望权力的势力领袖。

    随即,这些消息如同暗夜中的风,悄无声息却又迅速地在北平城的权力结构中蔓延开来,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涟漪。

    “看来袁世凯的状态不太好啊,我估计他不久之后就得死了!”这些势力的领袖们在得到消息后,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即将到来的权力真空的兴奋。

    他们开始聚集在各自的府邸中,低声讨论着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每个领袖的心中都充满了疑虑和计算,他们试图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找到最有利的位置。

    正因如此,下方的各路军队开始明目张胆地阳奉阴违起来。

    面对袁世凯下达的那道命令,他们表面上应承得好好的,可实际行动时却大打折扣,执行力度之低令人咋舌。

    这些部队就好似被狂风吹拂的野草一般,左右摇摆、犹豫不决,对袁世凯的权威性已然失去了往昔那般深深的敬畏之情。

    要知道,伴随着三大战役那滚滚硝烟逐渐消散而去,袁世凯所倚仗的三大主力部队亦如虚幻不实的泡影,转瞬之间便消失在了漫长历史洪流之中,杳无踪迹。

    曾经,他的威严与权势犹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势不可挡;然而此时此刻,那潮水却如退去一般,缓缓地暴露出了隐藏其下的嶙峋礁石,将他统治之下的脆弱不堪和无能为力彻底暴露无遗。

    如今的袁世凯手中,除却那些绝对忠心耿耿、拱卫京城的拱卫军第一军至第三军以外,再也寻觅不到任何足以威慑住地方军队的强有力手段了。

    想当初,这些部队可是他最为锐利的兵刃啊!锋芒毕露、锐不可当,在战场上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但时至今日,它们却更像是他坚守到最后一刻的坚固堡垒,勉力守护着他那已经摇摇欲坠、濒临破碎的帝国梦想。

    当驻扎在各地的部队指挥官们接到撤往保定的命令时,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犹豫,就像一盘散沙,无法凝聚成一股力量。

    有的指挥官,出于对袁世凯的忠诚或是对命令的敬畏,带领部队老老实实地前往保定驻防。

    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带领自己的部队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试图脱离北洋政府的控制,重新成为自己地盘上的军阀,继续在那里作威作福,对北洋政府的生死存亡不再关心。

    这些指挥官们心中打着各自的小算盘,他们认为,如果复兴军真的打过来了,他们大可以直接改旗易帜,投降或是投靠新的政权,这样他们就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这种心态在各部队中迅速蔓延,导致真正前往保定进行驻防的部队寥寥无几,人数甚至不到五万。

    当袁世凯得知部队指挥官们对撤往保定的命令反应不一,甚至有人公然违抗时,他的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愤怒和失望。

    他的脸色,本就因疾病而显得苍白,此刻更是如同冬日里的霜雪,透着一股刺骨的寒意。他的眼睛里,愤怒的火焰在跳动,仿佛要将这世间所有的不忠和背叛燃烧殆尽。

    他的拳头紧握,指关节因过度用力而变得苍白,指甲几乎要嵌进肉里,显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

    他无法理解,那些曾经狡猾无比、精明强干的老狐狸们,那些曾在战场上与他并肩作战、共同谋划的老部下们,如今竟然能做出如此短视和愚蠢的选择。

    他们难道真的不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吗?他若是倒下了,难道他们这些地方势力就能独善其身?

    他绝不相信张人骏会对手下的这些墙头草心慈手软。

    但是,这些人的背叛,也让袁世凯深刻地意识到,他手下这群人并不是绝对忠诚于他的。

    他们心中的小算盘,他们的私欲和野心,都在这一刻暴露无遗。

    这一状况令袁世凯陷入了极度的惶恐与焦虑之中,内心深处的不安情绪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随着局势的发展,他对于将军队控制权紧紧攥在自己掌心的渴望愈发强烈,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勉强维系住他那已然岌岌可危、风雨飘摇的权力宝座。

    实际上,自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登基称帝的那一刻开始,便始终处心积虑地谋划着如何能将军权彻底掌控于股掌之间。

    然而,京城内部的形势堪称波谲云诡,盘根错节。

    在这片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的土地上,无数条隐藏在暗处的水流相互碰撞、交汇融合。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如同乱麻一般纠缠不清,令人眼花缭乱。

    各方势力犹如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交织在一起,彼此牵制影响,任何一个细微的举动都可能引发一连串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

    每一次针对权力分配所做出的微小调整,都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面临巨大的风险和严峻的挑战。

    因此,想单靠他个人的能力和手段,想要实现军权的高度集中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可是如今,摆在袁世凯面前的已是一条退无可退的绝路。

    现在,复兴军那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流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朝着京城的大门步步逼近。

    与此同时,城内原本那些信誓旦旦宣称誓死效忠他的各方势力,转眼间竟摇身一变成为了对他构成致命威胁的心腹大患。

    他甚至可以清晰地预见到,当复兴军兵临城下之时,这些曾经唯命是从的手下们很有可能会毫不留情地将他当作弃子抛出,拿他项上人头去换取自身的平安以及荣华富贵。

    这样的结局对于袁世凯而言无疑是无法容忍且绝对不能接受的!

    时不我待,他必须立刻有所行动,而且要赶在复兴军兵临城下之前,凭借自己手头所剩无几的力量,与那些背信弃义之人展开殊死较量,守护住自己心中那个宏伟的帝国梦。

    思及此处,他当机立断,决定在城中摆下一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其目的便是借此机会扣押城内各支部队的实际掌控者,进而将紫禁城内的所有军队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掌心之中。

    紧接着,他赶忙吩咐手下的管家以最快速度筹备此次宴会所需的请帖,并亲自逐一审阅每一份受邀人员的名单。

    他绝不允许有丝毫疏漏,务必保证每一个有可能对他构成威胁的人物皆能收到这份请柬,前来赴宴。

    这些势力的首领们或许会心生疑虑,也许会犹豫不决,但他们根本找不到任何借口能够回绝来自帝国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发出的邀请。

    那一张张请帖皆是经过了精心设计与制作,选用最上乘的纸张以及上等的墨水,再用璀璨夺目的金粉描绘出华丽无比的邀请词句。

    然而,就在这表面的奢华之下,实则潜藏着袁世凯那深不见底、令人胆寒的无尽杀意。

    在这份精心策划的名单中,只有拱卫军的名字被刻意排除在外。他们是袁世凯手中最锋利的剑,最坚固的盾,他们的存在是他最后的保障,也是他最不需要怀疑的力量。

    为了确保这次宴会的顺利进行,袁世凯绕开了北洋十一局,这个组织虽情报能力极其强大,但其内部错综复杂的势力关系让他无法完全信任。

    北洋十一局,这个由北平城内各方势力共同出资出力,汇聚顶尖人才组成的情报组织,虽然在业务能力上无可挑剔,但其成分的复杂性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双刃剑。

    它的任务广泛而深远,不仅针对着北洋政府的外部敌人,更在北洋政府内部各大势力间游走,搜集着那些见不得光的秘密,将它们转化为权力游戏中的筹码。

    袁世凯深知,这个组织虽然强大,但它的复杂性也意味着不可控的风险。

    一旦他通过北洋十一局传递了真实的情报,那么这场宴会的真实意图就会立刻暴露在城内各方势力的眼前,这无疑是在挑衅那些势力的底线,甚至可能引发一场无法预料的风暴。

    因此,他选择了一条更为隐秘的道路。

    他派出了自己的绝对亲信,秘密地找到了正在紫禁城附近驻防的拱卫军,要求他们派出部队来协助完成这一场精心策划的鸿门宴。

    这些亲信,每一个都是袁世凯精心挑选的,他们对他的忠诚毋庸置疑,他们的存在,就像是袁世凯手中的一把利剑,随时准备为他斩断一切障碍。

    同时,他也公开发出了消息,让拱卫军的人前来协助举办这一场宴会,以掩人耳目。

    然而,北平城城内的各方势力他们也不是吃素的。

    当拱卫军的士兵们浩浩荡荡地携带各种器材以及令人垂涎欲滴的山珍海味,匆忙赶往紫禁城时,城中那些精明且多疑的各方势力并没有因为这看似奢华的场景而心生喜悦之情。

    相反,他们的内心深处涌起了越来越浓重的忧虑与不安。

    他们不禁暗自思忖:为何这样的任务不让警察大队那些出身低微的“泥腿子”去执行,却偏偏派遣军队中的人员前来操办?难道这里面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

    随着思考的深入,他们愈发觉得这次宴会绝非表面上那么简单,它极有可能是一个精心设计好的陷阱,正张着血盆大口等待着他们自投罗网。

    然而,尽管明知前方危机四伏,他们却又无法选择逃避。

    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如果其他人都毫不犹豫地前往宴会,唯独他们缺席,那么毫无疑问,他们将会成为众矢之的,如同鹤立鸡群般突兀。

    如此一来,袁世凯便能够堂而皇之地找到借口对他们下手。

    面对如此艰难的抉择,这些势力的主事人们迅速行动起来,纷纷提前做好了详尽的善后工作。

    以防万一在宴会上遭遇不测——被扣押甚至惨遭杀害,他们早已指定好了各自的继承人,并详细交代了后续事宜。

    只要出现最坏的情况,这些事先安排好的继承人将会挺身而出,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继续掌管所属势力,从而确保自家的势力不会落入袁世凯之手,沦为他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