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州纪事:五千年的风雨历程 > 第9章 唐灭高句丽之战

第9章 唐灭高句丽之战

    一、背景

    隋朝末年,因征讨高句丽战败及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国内矛盾激化,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窦建德、瓦岗军等,这些起义严重削弱了隋朝的统治基础,使其名存实亡。在此背景下,李渊、李世民父子趁机起义,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最终结束了隋末的分裂混乱,建立了唐朝,开启了贞观之治。

    唐朝初年,国力强盛,对外政策积极。在贞观年间,唐朝不仅平定了东突厥、吐谷浑等周边政权,还击败了薛延陀、吐蕃等势力,实现了四夷臣服的局面。与此同时,高句丽也感受到了唐朝的强大,其君主高建武采取了亲唐政策,多次派使者朝贡,并在武德七年被唐朝册封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

    然而,和平的局面并未持续太久。贞观十六年,高句丽内部发生政变,权臣泉盖苏文杀死高建武,另立新王,并独揽国政。他不仅对内实行高压统治,还出兵进攻新罗,阻断了新罗向唐朝朝贡的通道。这一行为严重破坏了高句丽与唐朝之间的友好关系,使得两国关系迅速恶化。

    唐朝建国初期,秉持着和平友好的外交理念,对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均采取了友善的交往态度,力求维持地区稳定与和谐。然而,随着地区局势的演变,这种平衡逐渐被打破。

    贞观十七年,新罗派遣使者前往唐朝,紧急求援。据使者所述,百济近期对新罗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攻占了新罗多达40余座城市,并与高句丽结成同盟,意图切断新罗与唐朝的往来通道,以此削弱新罗并扩大自身影响力。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新罗恳请唐朝伸出援手,共同抵御外敌。

    得知此事后,唐太宗李世民高度重视,立即派遣司农丞相 里 玄 奖 携带诏书出使高句丽,明确警告高句丽停止与百济的军事行动,并强调唐朝维护地区和平的决心。然而,高句丽并未将唐朝的警告放在心上,反而继续与百济联手,加大对新罗的攻势,并进一步挑衅唐朝,派遣使者前往漠北,试图挑拨薛延陀汗国与唐朝的关系,企图形成对抗唐朝的联盟。

    高句丽的这一系列举动,严重违背了唐朝维护地区和平的初衷,也触犯了唐朝的国家利益。面对高句丽的挑衅与扩张,唐太宗深感愤怒,认为必须采取军事手段予以制止,以维护唐朝的权威与地区的稳定。于是,唐太宗毅然决定对高句丽用兵。

    二、得胜而归

    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十八年(644)决定出兵攻打高句丽,这是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他任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四万士兵以及三千名从长安、洛阳招募来的士卒,由海路向平壤进发;同时,李世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六万大军及归降的胡人部队,目标是辽东地区。与隋炀帝杨广征讨高句丽时因苛政导致百姓逃避服役不同,唐太宗采取了更为温和的政策,仅招募自 愿 者,并且对士兵表现出极大的关怀。

    到了贞观十九年(645),李世勣率军到达幽州,而唐太宗亲自抵达定州慰问病患士兵。随后,唐军开始了对高句丽的正式攻势。李世勣和张俭分别取得了初步胜利,攻占了几座重要城池,并俘获了大量敌军。尤其是李世勣攻克盖牟城后,不仅增强了唐军的士气,也大大削弱了高句丽的力量。

    五月,唐军继续推进,在卑沙城取得另一场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对辽东地区的控制。随着战事的发展,唐军在白岩城遭遇了激烈的抵抗。然而,在一次战斗中,尽管将领受伤,但唐太宗亲临战场并给予慰藉,极大地激励了将士们的斗志。最终,唐军通过巧妙的战术安排,击溃了前来救援安市城的高句丽援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包括占领十座城市、迁移数万人口至唐朝境内、缴获大量的物资等,但由于季节变化带来的不利条件,加上长期作战消耗巨大,唐太宗最终决定班师回朝。虽然未能完全征服高句丽,但这次战役极大地削弱了其国力,也为后来彻底解决这一威胁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采纳了以骚扰为主的策略,派遣牛进达和李勣等人再次侵扰高句丽。此次行动虽未直接攻入首都,却持续打击了高句丽的边疆防御体系,破坏了农业生产,加剧了内部矛盾。同年末,面对日益严峻的情势,高句丽王不得不派遣儿子前往唐朝谢罪,试图缓和紧张关系。

    贞观二十二年(648)古神感率唐军渡海攻打高句丽,遇到高句丽军步骑5000,唐军在易山击破了他们。当晚,1万多高句丽军袭击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击败。 [40]薛万彻率唐军渡过鸭渌,到达泊灼城(今辽宁省丹东市以北),高句丽人害怕,放弃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孙抵抗,薛万彻击斩所夫孙,又击破3万高句丽援军。

    三、剪除羽翼

    唐高宗时期,唐朝继续对高句丽施加军事压力,以削弱其力量并最终征服之。这一系列行动不仅是为了保护盟友新罗免受侵略,也是为了彻底解决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

    永徽五年(654),面对高句丽与靺鞨联军的威胁,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成功地在新城击败了敌军,为唐朝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紧接着,在永徽六年(655年),当高句丽再次联合百济和靺鞨侵犯新罗时,唐高宗迅速响应新罗王金春秋的求援请求,派遣程名振和苏定方率军出击。尽管面临敌众我寡的情况,但唐军凭借勇猛作战,不仅击退了敌人,还给对方造成了重大损失,并摧毁了他们的外城及村落。

    显庆三年至四年间(658-659年),程名振、薛仁贵等人连续发起针对高句丽的攻势,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赤烽镇战役中,程名振利用契丹兵迎战高句丽主力部队,取得了辉煌胜利,极大地打击了高句丽的士气。而薛仁贵则在横山击败了高句丽将领温沙门,进一步巩固了唐朝在该区域的优势地位。

    到了显庆五年(660年),随着局势的发展,唐朝决定采取更加果断的措施来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这一年,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被任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十万大军讨伐支持高句丽的百济。在这场规模宏大的战役中,苏定方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不仅成功地突破了百济军队设下的防线,更是一举攻入其首都,迫使百济王义慈投降。此次胜利对于打破高句丽与其盟友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也标志着唐朝向实现其东北亚战略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随后几年里,唐朝持续加强对高句丽的压力。龙朔元年至二年(661-662年)期间,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包括由任雅相、契苾何力、苏定方等将领领导的大规模进攻,唐朝逐渐将高句丽逼入绝境。其中,契苾何力在鸭绿江上的英勇表现尤为突出,他带领部队穿越冰封的河面,给予高句丽致命一击。然而,由于天气条件恶劣等原因,部分战役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如庞孝泰及其子战死蛇水之战以及平壤围城未果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日本也试图介入朝鲜半岛事务,支持百济对抗唐朝。但在白江口海战中,刘仁轨指挥下的唐军舰队以压倒性优势战胜了日本海军,彻底粉碎了后者干预半岛局势的企图。这场战斗不仅确保了唐朝对百济控制权的稳固,也为后来全面消灭高句丽奠定了坚实基础。

    乾封元年(666年),随着高句丽内部发生权力斗争——泉盖苏文去世后,其长子泉男生遭到弟弟泉男建排挤被迫流亡——唐朝抓住机会,派出以李勣为首的强大远征军深入敌境。

    九月,庞同善大破高句丽军,泉男生率领部众与庞同善会合。唐高宗下诏,任命泉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 [61]冬季,十二月,唐朝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安陆人郝处俊为副大总管,以进攻高丽。庞同善、契何力同为辽东道行军备大总管并仍兼安抚大使;水陆诸军总管和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都受李勣指挥

    四、灭国之战

    唐朝对高句丽的最终征服是一场旷日持久且规模宏大的战争,它不仅体现了唐朝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标志着东北亚地区权力格局的重大转变。这一系列行动始于乾封二年(667),当时李勣率领的大军开始了一系列决定性的攻势。

    在这一年里,李勣首先攻占了新城,并留下契苾何力驻守。面对高句丽十五万大军以及数万靺鞨兵的抵抗,唐军展现了惊人的战斗力。契苾何力指挥下的部队不仅成功击溃敌军,还斩首超过一万级,并顺势攻下了七座城池。随后,他与李勣会合,共同攻克了辱夷、大行等要塞,进一步巩固了对辽东地区的控制。紧接着,薛仁贵在金山战役中再次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击败高句丽主力部队,俘获五万余人,同时占领了南苏、木底和苍岩三座重要城市,极大地削弱了高句丽的战略纵深。

    进入 总 章 元年(668),随着战事的发展,唐朝继续加大攻势力度。薛仁贵仅凭三千精锐便大破高句丽军,击杀及俘虏敌人多达万人以上,并迅速收复扶余城及其周边四十多座城镇,使得这些地方纷纷归顺。不久之后,在薛贺水之战中,李勣所部再度重创高句丽援军,消灭三万多人,为后续进攻平壤扫清障碍。

    当所有主要力量汇聚于鸭绿江边时,高句丽残存的抵抗力量已无力回天。尽管他们试图组织最后防线,但在唐军猛烈攻击下很快就土崩瓦解。经过一个多月艰苦围困后,平壤终于陷落。九月,高句丽王高藏派遣泉男产带领九十八名官员投降;而顽固分子如泉男建则坚持抵抗到底,直至被内奸僧人信诚打开城门迎接唐军入城为止。至此,整个高句丽王国彻底沦陷,包括国王在内的多位高层人物均成为俘虏,标志着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抗争画上了句号。

    五、影响

    唐朝对高句丽的军事打击确实给这个古老的王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战争期间,大量的城邑和村庄被占领或毁于战火,无数平民在战火中丧生或被迫逃离家园,导致田园荒芜,社会生产力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高句丽军队也经历了惨重的损失,精锐部队几乎消耗殆尽,使得其战斗力大大削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直接动摇并逐步瓦解了高句丽政权的基础,整个国家陷入了国力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

    公元668年,随着平壤城的陷落,高句丽最终被唐朝征服。为了加强对这片新获得领土的有效管理,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首先,将原高句丽的领地重新划分为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以及一百县,并在平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这一安排旨在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体系来确保地方稳定与秩序。同时,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带领两万大军驻守此地,以维护治安并防止可能出现的反叛活动。

    然而,尽管唐朝成功地实现了对高句丽地区的控制,但随后与新罗之间的关系却变得复杂起来。起初,在消灭高句丽的过程中,唐朝得到了新罗的支持;但随着时间推移,两者之间因利益冲突而产生了矛盾。特别是在如何划分前高句丽领土的问题上,双方意见不合。根据历史记载,经过几次交锋后,新罗虽然屡次遭到李瑾行、刘仁轨等将领率领的唐军击败,但最终还是维持了名义上的臣服状态。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大同江及平壤以南地区归新罗所有,而北部则属于唐朝管辖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