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州纪事:五千年的风雨历程 > 第7章 唐击薛延陀

第7章 唐击薛延陀

    一、夷男叛乱

    在东突厥被唐朝灭亡后,其残余势力与众多铁勒部落纷纷投靠了薛延陀部的真珠可汗夷男,这一联盟极大地增强了夷男的军事实力。他利用这股新势力,在鄂尔浑河附近的郁督军山建立了牙帐,作为游牧民族的政治中心,标志着薛延陀部的崛起。

    与此同时,另一强大部落回纥也在土拉河畔建立了自己的牙帐,但出于各种考量,回纥选择向夷男称臣,形成了表面上的臣属关系。唐太宗李世民深知,若任由薛延陀部继续壮大,将对唐朝的边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平衡各方势力,防止夷男叛乱。

    唐太宗首先扶持回纥,希望通过增强回纥的实力来制衡薛延陀。接着,他又册封了东突厥的贵族阿史那思摩为可汗,并在河套平原为其建立牙帐,意在恢复东突厥的正统地位,从南面给夷男施加压力。这一系列举措,显示了唐太宗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深远的战略眼光。

    然而,夷男并未因此收敛野心。贞观十五年,当唐太宗前往泰山进行封禅大典,行至洛阳时,夷男瞅准时机,联合回纥、同罗、靺鞨等多个部落,从白道川发动突袭,攻击了阿史那思摩的营地,并乘胜南下,直逼介休,对唐朝边境构成了直接威胁。

    二、诺真水之战

    诺真水之战是唐朝初年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这次战役的背景是东突厥内部发生分裂,其中一部由颉利可汗领导,另一部则由他的侄子夷男(即后来的突利可汗)控制。随着颉利被唐军击败并俘虏,夷男试图继承其叔父的地位,并且有意向南扩张势力。

    在接到了阿史那思摩关于夷男动向的紧急报告后,唐太宗李世民迅速采取了行动。他派遣营州都督张俭带领本部骑兵以及契丹和奚族的联军从东方逼近夷男的位置;同时任命英国公李勣为朔州道行军总管,在北方对夷男进行了有效的打击。面对唐军的压力,夷男被迫撤退至诺真水一带。

    然而,就在夷男以为可以暂时喘息之时,来自云中的庆州道行军总管张士贵又对其发起了突然袭击,使夷男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随后,灵州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凉州道行军总管李袭誉以及右屯卫将军姜行本分别率部抵达战场附近,形成了对 夷 男 军队的合围之势。多路唐军协同作战,对夷男展开了猛烈攻击,几乎将其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得知父亲遭遇困境的消息后,夷男之子大度设率领援军前来救援。但不幸的是,这支援军同样遭受重创——在长城外与阿史那思摩及薛万彻指挥下的长槊军团交战时被击溃。这一系列连续打击让夷男损失惨重,不仅失去了大量士兵还丧失了许多重要将领。最终,无力继续对抗唐军的夷男只能选择撤回漠北地区,从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敢再轻易侵犯唐朝边境。

    三、薛延陀衰败

    在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之后,东亚的政治格局再次发生剧变。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发动叛乱,自立为王,这引起了唐太宗的极大关注。为了维护唐朝的权威和边境安全,唐太宗亲自率领薛万彻、程名振、张亮、王文度、张士贵、薛仁贵、牛进达等一众将领,发动了对高句丽的征伐。在这场战役中,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因病去世,唐太宗在遥远的辽东战场为其举行了隆重的丧礼,这不仅是对夷男个人的尊重,也是对薛延陀部的一种安抚。

    夷男去世后,薛延陀的汗位争夺异常激烈,最终由其子拔灼夺得,是为多弥可汗。然而,这场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并未随着拔灼的上台而结束,反而加剧了薛延陀内部的矛盾。多弥可汗是通过杀害其兄长鬼曳而夺得汗位的,这一行为引起了部众的广泛不满和分裂。为了转移内部矛盾,拔灼决定对外发动战争,他率军进攻唐朝的夏州,试图通过军事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然而,抜灼的如意算盘并未打响。归降唐朝的原东突厥大将执失思力利用薛延陀的轻敌心理,巧妙设伏,将薛延陀大军击败。这一战不仅挫败了拔灼的野心,也进一步削弱了薛延陀的实力。回纥部落趁机脱离薛延陀的控制,引兵袭击并杀死了多弥可汗拔灼,薛延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内乱之中。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看到了彻底清除薛延陀这个威胁的时机已经成熟。他派遣江夏郡王李道宗、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营州都督张俭、驸马都尉薛万彻、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等多路大军,分别从朔州、营州、胜州、灵州等地出发,对薛延陀展开了全面进攻。这些将领各率所部,迅速突入薛延陀腹地,将其军队击溃。次年,执失思力和夏州都督乔师望再次合兵出击,大败薛延陀残余势力,彻底平定了薛延陀的叛乱。

    为了稳定薛延陀地区,唐太宗册立了咄摩支为新的薛延陀部首领。然而,由于咄摩支威望不足,无法服众,疏勒等部纷纷表示不服。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唐太宗派遣英国公李勣和大将军萧摩珂出征塞外,在塞北荒谷击败了疏勒等部的联军,并迎接咄摩支回到长安。唐太宗封咄摩支为右卫大将军,并在薛延陀地区设置了燕然都护府,以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至此,原东突厥所有的地区都臣服于唐朝,唐太宗的边疆政策取得了重大胜利,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