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突厥,这一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在6世纪时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地区崛起,并于552年完成统一,建立起以漠北为中心的突厥汗国。其版图迅速扩张,东达辽海,西至里海,南抵蒙古沙漠,北及贝加尔湖,势力空前强大。
然而,突厥汗国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北周时期,随着突厥室点密的西征,西突厥开始割据自治,突厥汗国实质上已经分裂。580年,突厥在西域设立小可汗,进一步加剧了其内部的分裂趋势。5年,突厥因内讧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并陷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内战之中。
在这一时期,突厥与隋朝之间的边境冲突也愈演愈烈。双方多次爆发大规模战役,如突厥攻隋之战、隋反击突厥之战等,战火连绵,互有胜负。然而,随着隋朝末年的战乱和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中原地区陷入动荡,突厥趁机崛起。
615年,始毕可汗趁中原内乱之机,率领10万骑兵大举攻隋,围困隋炀帝于雁门长达一月余。虽然最终未能攻下雁门,但这一事件无疑彰显了突厥的强大实力和其对中原地区的威胁。次年,突厥再次进犯马邑,但被隋将李渊击退。
与此同时,地方割据势力也纷纷借助突厥的力量来消除敌对势力。他们引突厥兵入寇中原,加剧了中原地区的战乱和动荡。据记载,在这一时期,突厥对中原的袭击事件多达67起
二、突厥犯河西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东突厥将军雅尔金和阿史那杜尔率军进扰河西。肃州(今甘肃酒泉)守将张士贵、甘州(今甘肃张掖)守将张宝相互相统兵结成犄角之势,坚壁清野,利用城池阻挡突厥骑兵,最终使突厥人无功而返。这为李世民反击突厥找到了出兵的借口。
三、六路大军
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对东突厥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此前,代州都督张公瑾已上书列举了六条出兵突厥的理由,而突厥进攻河西正好为唐太宗提供了出兵的借口。
于是,唐太宗于某月二十三日下诏,命唐军兵分六路出击东突厥。其中,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担任定襄道行军总管,与副将鄂国公尉迟敬德、匡道府折冲都尉苏定方一同率领中军,向云中和马邑挺进,作为此次军事行动的主力之一。
并州都督英国公徐世勣(即李世绩)则担任通漠道行军总管(注:有观点认为《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通汉道”可能是“汉”和“漠”繁体字形状相近而产生的失误),与副将代州都督邹国公张公瑾、岷州都督高甑生一起,由东路直接进攻东突厥腹地,意图一举歼灭其核心力量。
与此同时,华州刺史霍国公驸马柴绍与副将胡国公秦叔宝率领的金河道行军,在西路顺黄河前进,与李靖、徐世勣的主力部队遥相呼应,并负责掩护左翼安全。
另外三路大军也各司其职:礼部尚书任城郡王李道宗与副将甘州刺史张宝相率领的大同道行军,从灵州往西北挺进,截断突厥的西逃路线;检校幽州都督卫孝节与副总管卢国公程知节率领的恒安道行军,进驻燕云地区防止突厥军队东逃;灵州大都督驸马薛万彻与副总管左骁卫大将军樊国公段志玄率领的畅武道行军,则借道东北出击突厥后方,并监视和牵制突利可汗。
此次行动,唐军共出动了十余员大将和十余万大军,皆受李靖节度。同时,为确保军事行动的成功,唐太宗还安排了其他将领镇守边疆要地,以防突厥残余势力的侵扰。除陈国公侯君集任兵部尚书留守都城外,唐军主力以及军中的可战之名将几乎倾巢而出,展现了唐太宗对这场战争的决心和信心。
四、突袭定襄
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骁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进占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乘夜袭占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颉利可汗未料到唐军突至,认为李靖敢孤军深入,定有主力随后 [21],慌忙将牙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李靖又派间谍离间其部众,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至定襄降唐。颉利见康苏密降唐,不敢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在浑河边与柴绍的金河军交战,之后又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兵出云中(今山西北部)的徐世勣率领的通漠军截击,大败。颉利退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收集余众数万。颉利自觉已不是唐军对手,即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
五、李靖夜袭阴山
在唐太宗的精心布局下,一场针对东突厥的决定性战役悄然展开。他先是派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等人前往突厥进行抚慰,实则是以此为掩护,暗中命令李靖率兵接应并准备突袭。
二月,李靖率领大军抵达白道,与徐世勣会合。两位将领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虽然颉利可汗已经遭受重创,但其兵力仍然不少。若放任其逃往漠北,依附于薛延陀等部,将给唐军带来极大的追歼难度。此时,唐俭正在突厥营中,颉利可汗因此放松了警惕,未做充分防备。李靖和徐世勣抓住这一战机,决定选派精骑进行突袭,力求不战而擒之。
尽管偏将张公瑾担忧此举可能使唐俭等人陷入险境,但李靖坚定地认为,为了剿灭突厥,个人的安危必须置于国家大局之后。于是,他命令徐世勣统领大军在后接应,自己则亲自率领万名精骑,备足20天口粮,连夜向铁山进发。
李靖的军队冒着大雪抵达阴山,途中遭遇突厥营帐千余座,全部将其俘获并随军前行。而颉利可汗见唐使前来抚慰,误以为大局已定,因此未做戒备。初八之日,李靖派遣都尉苏定方率领200骑兵作为前锋,在浓雾的掩护下衔枚疾进,直至距离颉利牙帐七里处才被发觉。
苏定方部队长驱直入,冲进了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在浓雾的掩护下,突厥军无法判断唐军的数量,阵脚大乱。颉利可汗见状,只能乘上千里马向西逃窜。李靖率领大军紧随其后,突厥军彻底溃散,被歼万余人,被俘男女多达10余万。而唐俭、安修仁则趁乱脱险,安全返回。
六、颉利被俘
颉利可汗在阴山遭遇李靖大军的致命打击后,局势急转直下。他被迫放弃原有的据点,由云中仓皇向西逃窜,心中唯一的希望是投奔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国王麴文泰,以求一线生机。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曾经的草原霸主。在逃亡的途中,他的部将们大多选择叛逃,连他的儿子叠罗施也在混乱中与他走散。
不久,颉利可汗的身边只剩下数十名忠诚的骑兵,他们一路颠沛流离,最终迎头撞上了李道宗率领的大同军。在这绝望的时刻,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然而,面对唐军强大的攻势,颉利可汗的残余部队很快败下阵来。最终,在唐将张宝相的英勇追捕下,颉利可汗被成功擒获。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并未选择处决这位曾经的对手,而是展现出了宽广的胸襟和卓越的治国智慧。他封颉利可汗为归义王、右卫大将军,让他在长安安享余生。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唐朝的大国风范,也赢得了更多民族的归心和尊敬。
随后,突利可汗也选择了归降,被唐朝封为北平郡王。与此同时,突厥的名将或首领如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也悉数归降,并都受到了唐朝的重用。他们的加入无疑为唐朝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增添了新的力量。
此外,真珠可汗夷男也上表表示归顺,进一步巩固了唐朝在北方的统治地位。为了加强对这片新领地的管理,唐朝在东突厥的领地上设置了顺州、裕州、化州、长州、定襄、云中等都督府。这一举措不仅扩大了唐朝的疆域,使其势力范围达到阴山以北600里,甚至延伸到了贝加尔湖,也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