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突厥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中期,他们在阿尔泰山南麓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并在552年脱离了柔然的控制,建立了自己的汗国。突厥汗国迅速扩张,木杆可汗在灭掉柔然之后,突厥成为了漠南漠北地区的强权。突厥的疆域从东至辽海,西达里海,南抵蒙古戈壁,北至贝加尔湖,东西绵延万里,南北纵横五六千里。突厥汗庭设立在于都斤山,即今天的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的杭爱山之北。
突厥汗国的兴起给当时的中原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突厥经常南下侵扰,抢夺人口和财富,因此北朝各国如北齐、北周等,往往采用和亲或者朝贡的方式来安抚突厥,以换取暂时的和平。然而,这种策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突厥的贪婪。
到了隋朝初年,突厥内部发生了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大可汗沙钵略可汗为了平衡各方势力,采取了分封的办法,立了多位可汗共同执政,包括第二可汗庵逻、阿波可汗大逻便、达头可汗玷厥以及步离可汗等,这种多头政治的局面使得突厥内部的权力分散,但也反映了突厥内部矛盾的激化。
与此同时,北周的权臣杨坚(隋文帝)取代了北周,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杨坚出身于华阴杨氏,是一个显赫的世家大族成员。他的女儿杨丽华成为了北周宣帝的皇后。北周宣帝去世后,杨坚在581年登基称帝,建立了隋朝。
隋文帝即位后,改变了对待突厥的政策,对突厥的进贡礼仪显得较为冷淡,这让突厥各部感到不满。更为重要的是,沙钵略可汗的妻子,即北周的千金公主,因为对北周被杨坚篡位感到愤慨,不断劝说沙钵略可汗出兵为周室复仇。
二、过程
突厥攻隋第一战
公元581年至582年间,突厥与隋朝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冲突发生在北方长城一带,包括现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与内蒙古等地。这次冲突是突厥对刚刚建立不久的隋朝发动的一次侵略。
581年,突厥的沙钵略可汗联合了原北齐的守将、营州刺史高宝宁,共同发起了对隋朝的进攻。隋文帝杨坚闻讯后,迅速下令加强边防,加固长城,并派遣了多位将领驻守关键要塞。其中,阴寿被派往幽州(今北京),虞庆则驻守并州(今太原),太子杨勇则驻守大兴城(今西安),以应对可能的突厥攻势。
582年,突厥的攻势愈发猛烈。沙钵略可汗亲自率领大军,包括第二可汗、阿波可汗、达头可汗与步离可汗等人,总计约四十万人的兵力,南下侵入隋朝境内。5月,高宝宁带领突厥军队攻打平州(今河北卢龙)。沙钵略可汗则率领十万大军,与隋将达奚长儒遭遇。在这场战斗中,尽管隋军只有三千人,但他们英勇抵抗,连续三天与突厥军进行了十四次激战。隋军用尽了武器,甚至赤手空拳与敌人搏斗,最终击杀了超过一万名突厥士兵,但自身也损失惨重。
同一时期,隋将李光在马邑(今山西朔州)击败了另一支突厥军队。然而,在临洮(今甘肃临洮)和豳州(今陕西彬县南),隋军却遭受了失败。在西北地区,隋将贺娄子干虽在兰州成功抵御了突厥的进攻,但隋将冯昱、李崇和兰州总管叱列长叉则未能抵挡住突厥的攻势。
到了5年,突厥军队进一步深入内地,掠夺了武威、天水、安定、金城、弘化、延安和上都等多个地区。沙钵略可汗原本打算继续南侵,但由于其侄子染干与叔叔达头可汗之间爆发了内部争端,不得不率领部队返回北方。
隋反击突厥之战
公元5年至584年期间,隋朝对突厥展开了一系列反击战,成功地削弱了突厥的力量,并促成了突厥的分裂。这次反击战标志着隋朝在处理与北方游牧民族关系上的转折点。
5年,隋朝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与灾荒,决定采取军事行动。隋文帝采纳了长孙晟提出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策略,派遣使者元晖前往伊吾(今新疆哈密),联络达头可汗和处罗侯,以分化沙钵略可汗的力量。
同年,隋文帝命令杨爽、河间王杨弘、豆卢勤与秦州总管窦荣定等人为行军元帅,率军兵分八路反击突厥。其中,杨爽率领李充等四位将军出朔州(今山西朔县)道,与突厥沙钵略可汗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相遇。杨爽听取了李充的意见,派遣李充和李彻率领五千精锐骑兵,趁突厥军队未准备好之时发动突袭。突厥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沙钵略可汗本人也狼狈逃窜,大部分士兵非死即伤。与此同时,杨弘与豆卢勤等人从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出发,与突厥军交战并取得胜利。幽州总管阴寿则率兵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带),击败了高宝宁,并平定了和龙(今辽宁朝阳)地区。
5月,窦荣定率领九位总管及三万步骑兵从凉州(今甘肃武威)出发,在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与阿波可汗展开激战。窦荣定多次击败阿波可汗,长孙晟趁机实施离间计策,争取了阿波可汗归附隋朝,从而进一步孤立了沙钵略可汗。8月,隋朝再派高颎和虞庆分别从宁州道和原州道出击突厥。
沙钵略可汗在得知阿波可汗归附隋朝后,立即率领军队袭击阿波可汗的驻地。阿波可汗逃往达头可汗处,并集结力量回击沙钵略可汗。贪汗可汗因与阿波可汗关系密切,被沙钵略可汗废黜,他也投奔了达头可汗。随着内部矛盾的不断加深,沙钵略可汗与阿波可汗之间的战斗愈发激烈,最终导致了突厥的分裂。
5年,突厥苏尼部的一万多人归附了隋朝,达头可汗也投降隋朝。到了584年春天,沙钵略可汗在西突厥和隋朝的双重压力下,向隋朝请求援助,表示愿意称藩,并承认隋朝皇帝为唯一的真皇帝。这一事件标志着突厥汗国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个部分,其中东突厥仍由沙钵略可汗领导,而西突厥则由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共同统治。
突厥攻隋第二战
公元599年的突厥攻隋之战是隋朝与突厥之间又一次重要的军事冲突。这一年,突厥的都蓝可汗计划对隋朝发起进攻,但最终却在隋朝的反击下遭遇失败,而都蓝可汗本人也被部下杀害。
587年,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去世后,因其子雍虞闾性格软弱,沙钵略可汗在遗言中指定自己的弟弟处罗侯继承汗位,即莫何可汗。隋文帝派遣长孙晟赠予莫何可汗旗帜和鼓,以示支持。得到隋朝支持的莫何可汗随即向西突厥发动攻击,由于西突厥误以为隋军会协助莫何可汗,不少部落选择不战而降,甚至生擒了阿波可汗。
然而,好景不长,588年莫何可汗去世,其侄子雍虞闾即位,成为都蓝可汗。而莫何可汗的另一个儿子染干则被称为突利可汗,居住在北方。同年十一月,隋朝发动了灭陈之战,并于次年四月统一了全国。
随着隋朝的统一,隋文帝将陈后主的屏 风 赐 给了改封为大义公主的北周千金公主。大义公主看到这些物品后触景生情,写下诗歌表达对陈朝灭亡的哀思,这也引起了隋文帝的不满,导致她受到的礼遇逐渐减少。同时,隋文帝允许突利可汗娶隋朝宗室女安义公主为妻,以此来离间都蓝可汗与隋朝的关系。都蓝可汗因此断绝了与隋朝的朝贡关系,并与达头可汗结盟,准备进攻突利可汗和隋朝。
长孙晟成功说服突利可汗归附隋朝,隋文帝封他为启民可汗,并让他居住在五原,以招募旧部。启民可汗的归附让隋文帝得知了都蓝可汗即将入侵的消息。
599年春季,边疆官员报告都蓝可汗准备入侵大同。隋文帝立即派遣汉王杨谅为行军元帅,统领军队出征。同时,高颎出朔州道,杨素出灵州道,燕荣出豳州道,共同阻击都蓝可汗。都蓝可汗与达头可汗联手攻下尉州(今河北蔚县),隋将赵仲卿率三千隋军与突厥交战,历经七天,最终击败突厥,俘虏一千余人,缴获牲畜一万头。突厥重整军队,与赵仲卿的方阵对峙五天后,隋将高颎率大军到来,两军夹击突厥,迫使都蓝可汗撤退。
在另一条战线上,杨素与达头可汗相遇。杨素命令骑兵布阵,达头可汗率领十万骑兵冲击隋军,隋将周罗睺率精兵迎敌。杨素亲自率领大军与突厥决战,最终突厥大败,损失惨重,达头可汗也在战斗中受伤逃走。
都蓝可汗在战败后,被其部下杀害。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试图统一东西突厥,成为北方的新共主。
突厥攻隋第三战
公元600年至602年间的突厥攻隋之战,是隋朝与突厥之间的一系列重要军事冲突。在这几次战役中,隋朝展现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并成功挫败了突厥的多次入侵企图。
600年4月,达头可汗率领突厥大军再次侵入隋朝边境。隋文帝迅速作出反应,派遣晋王杨广与杨素出灵武道,汉王杨谅与史万岁出马邑道迎战突厥。在这次战役中,隋军采用了巧妙的战术,在水源和牧草中放置毒物,导致突厥士兵和战马饮水吃草后大量死亡。突厥军认为这是天降灾难,预示着突厥的灭亡,因此在夜幕降临后撤退。隋将长孙晟乘势追击,斩首千余人。与此同时,史万岁率领的隋军与突厥军队遭遇,突厥军得知对手是威名远播的史万岁,未战先怯,选择撤退。史万岁追击百余里,斩首数千级,再次重创突厥军队。
到了601年1月,达头可汗再次率军侵扰隋朝边境,并击败了隋将恒安。然而,这一次的胜利并未能持久,突厥军并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
602年3月,突厥的思力俟斤率军渡过黄河,对启民可汗(即之前的突利可汗,已归附隋朝并被封为启民可汗)发动了攻击。在这次战斗中,突厥军取得了胜利,俘获了6000多名人员,并夺取了20多万头牲畜。隋朝派遣杨素率军追击。杨素抓住了突厥军休整的机会,对其发动了突然袭击,一举击败了思力俟斤,夺回了所有被俘的人口和牲畜。
三、结局
在第三次突厥攻隋之战后,达头可汗的力量被严重削弱,他统合的突厥汗国也随之崩溃。603年,铁勒、仆骨等十多个原本隶属于突厥的部落纷纷投奔启民可汗,而达头可汗则向西逃亡至吐谷浑。此时,启民可汗的势力范围仅限于隋朝境内的河套地区,都城设在定襄。
604年,隋朝迎来了新的皇帝——隋炀帝杨广。隋炀帝即位后,对启民可汗表示了极大的关注。606年,启民可汗亲自入朝觐见隋炀帝,隋炀帝为了表示欢迎,特意召集了全国的乐人为他演奏。次年,隋炀帝又亲自巡视北方,到达榆林后,他命令宇文恺建造了一座大帐,邀请启民可汗以及契丹、奚、霫等族的族长参加盛宴,并观赏散乐表演。同时,隋炀帝还赠送了大量的丝织品给这些宾客。为了展示隋朝的威仪,隋炀帝还命令宇文恺临时建造了一座大殿,名为“观风行殿”。当地的外族部落对此感到惊奇,每当望见隋朝的御营时,都会在十里外跪伏叩头,走路时也不敢骑马。
在东突厥方面,启民可汗在隋朝的保护下稳固了自己的地位。隋朝还为他在河套地区筑造了两座城池,从而确保了北方的安定。这种安定局面一直持续到615年的雁门之围。
而在西突厥方面,阿波可汗被东突厥的莫何可汗生擒后,西突厥立泥利可汗为主。泥利可汗去世后,其子处罗可汗继位。处罗可汗的部落大多在乌孙地区游牧。隋炀帝时期,裴矩开始经营西域,并设计分裂西突厥。当时,达头可汗的孙子射匮可汗居住在处罗可汗的西面。隋炀帝利用射匮可汗向隋朝求婚的机会,要求他消灭处罗可汗。611年,射匮可汗成功击败处罗可汗,处罗可汗被迫向东逃走并归附隋朝。至此,射匮继为西突厥的可汗,领有西突厥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