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役背景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逝世,其子曹叡即位,即魏明帝。新帝即位之初,为了稳定局势,任命夏侯楙驻守长安,以加强关中的防御。然而,夏侯楙并非一位军事才能出众的将领,他的驻守反而使得关中地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空虚。
到了公元227年,孟达与蜀汉丞相诸葛亮之间频繁通信,并秘密表示愿意回归蜀汉。孟达曾是蜀汉官员,后投靠魏国,担任新城太守。由于孟达与魏国的魏兴太守申仪之间存在矛盾,申仪察觉到孟达的动向后,秘密上表给朝廷,揭露了孟达的图谋。
孟达得知申仪告发后,感到非常恐慌,考虑是否应该立刻起兵造反。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写信给孟达,试图安抚他,并劝其保持忠诚。孟达收到司马懿的信后,内心产生动摇,一时拿不定主意。
与此同时,诸葛亮看到魏国内部出现了如此动荡,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利用魏国的不稳定局面来实施北伐。于是,他决定率领蜀汉大军北上,意图趁机扩大蜀汉的地盘,并削弱魏国的实力。
然而,就在诸葛亮准备北伐之时,司马懿已经秘密率军前往新城,准备对孟达采取行动。司马懿的行动迅速且果断,他一方面安抚孟达,使其放松警惕,另一方面却加紧了对新城的军事部署。
司马懿深知孟达的处境及其内心的矛盾,他利用这一心理,使得孟达未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当司马懿的大军逼近新城时,孟达的犹豫不决导致他未能及时做好充分的防御准备。最终,司马懿率领的魏军迅速攻克了新城,孟达也在战斗中丧生。
诸葛亮得知孟达事件的发展后,虽然失去了一个潜在的盟友,但仍旧坚持执行北伐计划。他在227年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表明了自己忠心报国的决心,并请求得到出兵北伐的授权。刘禅同意了诸葛亮的请求,蜀汉大军随即北上,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北伐行动。
二、魏延献策
公元228年,诸葛亮决定对曹魏发动北伐,以图扩大蜀汉的影响力并削弱魏国的力量。在筹备此次军事行动时,诸葛亮与各位将领商议作战计划。其中,魏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即利用夏侯楙缺乏军事才能的特点,采取快速突袭的方式占领长安。
魏延的计划是:请求带五千精兵,携带足够的粮食,从褒中出发,沿秦岭向东行进,穿过子午道后向北挺进,预计在十天之内即可抵达长安。他认为,夏侯楙作为曹操的女婿,性格懦弱且缺乏军事智慧,一旦得知蜀军突然出现,很可能会选择弃城而逃。这样一来,长安城内只剩下御史和京兆太守等官员,不足以抵挡蜀军的攻势。同时,长安城附近的横门粮仓以及居民逃离后的剩余粮食可以作为蜀军的补给。
魏延还预测,即便魏国在东部集结军队前来救援,至少也需要二十多天的时间,而诸葛亮可以从斜谷出发接应,完全能够在魏军到来之前占领长安。按照魏延的设想,这样的快速行动可以迅速平定咸阳以西的地区。
然而,诸葛亮对魏延的计划持谨慎态度。他认为魏延的建议虽然大胆,但风险极高,一旦行动失败,将会给蜀汉带来严重的后果。诸葛亮更倾向于稳妥的作战方案,希望通过稳扎稳打的方式来取得胜利。因此,他决定不采纳魏延的建议,而是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战略,即从较为平坦的道路进军,稳步推进,力求在陇右地区取得稳固的胜利。
三、关中震动
公元228年,诸葛亮决定实施北伐,以图削弱魏国的力量并扩大蜀汉的影响力。为了迷惑敌人,诸葛亮对外宣称将从斜谷进军,同时命令赵云和邓芝率领一支军队作为疑兵,驻扎在箕谷,以吸引魏军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秘密进攻祁山,部队纪律严明,军容整齐。
在诸葛亮的大军行动之前,曹魏方面由于刘备去世后蜀汉数年来相对平静,因此放松了对蜀汉的警惕。当诸葛亮的大军突然出现在祁山时,魏国上下为之震惊。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纷纷响应诸葛亮的号召,脱离了魏国的控制,这使得整个关中地区陷入了动荡之中。魏国朝廷内部也是一片慌乱,不知如何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
在这种情况下,魏明帝曹叡展现出了他的决断力。他认为诸葛亮的行动符合兵法中“诱敌深入”的策略,因此决定亲自领军迎战。曹叡迅速调集了五万步兵和骑兵,命令右将军张郃负责指挥作战,前往西部抵抗诸葛亮的进攻。
丁未日(具体日期存疑),曹叡亲自率军抵达长安,准备指挥对抗诸葛亮的战役。
四、马谡战败
公元228年,诸葛亮决定北伐曹魏,这次行动中,他任命马谡为先锋,负责指挥在街亭的关键战役。然而,马谡并没有遵照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而是采取了自己的行动策略。他放弃了占据水源和山下的有利地形,选择将部队驻扎在山上。这一决定违背了基本的军事原则,给蜀军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张郃率领的魏军发现了马谡的错误部署,切断了蜀军的水源,并且对马谡的部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蜀军在失去水源的情况下,战斗力大幅下降,最终被张郃的大军击败,导致了蜀军的溃散。诸葛亮原本计划依靠马谡在街亭的胜利来作为进一步进攻的跳板,但由于马谡的失败,这一计划彻底泡汤。
在马谡战败后,诸葛亮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深知马谡的失误给蜀军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必须对此作出严肃处理。最终,诸葛亮决定将马谡关押,并依照军法处死了他。诸葛亮亲自参加了马谡的葬礼,并表达了深切的哀悼之情。为了照顾马谡的家人,诸葛亮还特意安排了对其子女的抚恤,以此来表明他对马谡及其家庭的关怀和尊重。
在处理马谡的问题上,诸葛亮面对了来自内外的压力。蒋琬曾经提出质疑,认为在天下未平之际,不应该处死像马谡这样的智谋之士。但诸葛亮解释说,只有严格执行军法,才能保证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他引用了古代的例子,说明了严格的军纪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在马谡战败之前,裨将军王平曾多次规劝马谡,但都没有被采纳。战败后,当其他蜀军士兵四处逃散时,王平率领自己的一千名士兵,通过擂鼓制造假象,成功吓退了张郃的追兵,为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随后,王平收拢了其他散兵游勇,带领他们安全返回。由于在此次战役中的出色表现,王平获得了提升,被任命为参军,并被授予了更高的军衔——讨寇将军,并封为亭侯。
诸葛亮在处理完马谡事件后,自觉责任重大,向后主刘禅请求自我贬职。刘禅则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并继续兼任丞相的职务,以此表明对诸葛亮的信任和支持。
五、不戒之失
在公元228年的北伐中,除了马谡在街亭的失利外,赵云和邓芝率领的部队也在箕谷遭遇了失败。尽管如此,赵云的部队由于及时整顿,损失相对较小。相比之下,马谡的失败导致了更大的混乱。诸葛亮在战后询问邓芝关于箕谷与街亭不同结果的原因时,邓芝解释说,赵云在部队撤退时亲自断后,确保了军需物资的安全,并维持了部队的秩序,因此损失不大。
赵云在箕谷战败后,虽然部队有所损失,但他迅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来稳定军心。他亲自指挥部队有序撤退,并确保军需物资的安全转移,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正是因为赵云的临危不乱,才使得箕谷的损失远小于街亭。赵云的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一个优秀将领应有的素质,也为蜀军保留了一部分有生力量。
在赵云部队撤退的过程中,他不仅维持了军队的秩序,还妥善处理了剩余的物资。赵云将所有剩余的绢帛和军需物资整理好,准备分发给将士们。然而,赵云本人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既然军事上没有取得胜利,就不应该有额外的赏赐。他建议将这些物资全部存入仓库,等到十月时用作冬季犒劳品,以激励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