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州纪事:五千年的风雨历程 > 第36章 夷陵之战

第36章 夷陵之战

    一、历史背景

    公元219年末至220年初,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秘密地与曹操方面达成了协议,共同对付刘备,从而在关羽北伐曹操之际,孙权派吕蒙率军偷袭了荆州,导致关羽腹背受敌,最终在败走麦城后被俘并遭杀害。这次行动不仅改变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还直接导致了刘备与孙权之间的矛盾激化。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不久,其子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并迅速废黜了汉献帝刘协,自立为帝,建立了魏国,标志着汉朝的正式结束和三国时代的开始。这一举动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因为他一直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自居,并以恢复汉室为己任。

    到了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正式称帝,国号仍为汉,年号改为章武,他随即展开了对东吴的复仇战争,即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刘备此次出兵,表面上是为了夺回荆州,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为关羽报仇,并试图通过军事胜利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然而,孙权在得知刘备即将兴兵东进的消息后,并没有立即选择对抗,而是派遣使者向刘备求和,希望能够避免战争,但刘备拒绝了和谈的提议。

    在此期间,张飞作为刘备的重要将领,也准备率领军队从阆中出发前往江州与刘备的大军会合。然而,在出发前夕,张飞却因对待士兵过于苛刻而遭到其部下张达、范强的刺杀。

    二、战争经过

    公元221年的夏天,刘备为了报关羽之仇,亲自率领蜀汉大军东征吴国。刘备的军队首先由吴班、冯习、张南等人率领,人数大约三万,随着战斗的进行,得到了五溪蛮的支援,兵力增加到了五万左右。这支军队的任务是突破长江三峡的防线,进入吴国境内。他们成功地击溃了吴军的抵抗力量,占据了巫地,并进一步控制了秭归,为后续的作战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刘备还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确保侧翼的安全。他派遣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以防备曹魏可能的进攻。此外,他还派出了马良前往武陵,争取当地的部族支持,扩大自己的同盟力量。

    面对刘备的强大攻势,孙权迅速作出了反应。他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帅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将领组成的五万大军,迎击刘备的挑战。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压力,孙权还向曹魏称臣,以换取北方的和平,确保能够全力应对刘备的进攻。

    陆逊接任后,面对刘备的强大攻势并没有选择正面交锋,而是采取了更为保守的战略。他认为,刘备的军队正处于士气高昂的状态,不宜立即进行决战。因此,他下令吴军逐步后撤,放弃了部分高地,让蜀军深入到不易展开兵力的山区地带。这一策略虽然看似被动,但实际上却是为了消耗蜀军的锐气,并寻找最佳的反击时机。

    在陆逊的指挥下,吴军最终在夷道和猇亭之间停下了脚步,构筑防御工事,等待着最佳的反击机会。这样的战术调整,实际上将蜀军置于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境地,因为刘备的军队已经深入吴国境内,且地形不利于大规模的军队机动。

    公元222年,刘备与陆逊的军队在夷陵一带陷入了长达半年的相持状态。刘备希望借助自己军队的数量优势,迫使陆逊与其决战,以便一举击败吴军。为此,他采取了多种策略试图诱使陆逊出战,但都被陆逊冷静应对,一一化解。

    从正月到六月间,刘备多次尝试打破僵局。首先,他派遣吴班、陈式带领水军进入夷陵地区,试图从水上威胁吴军。接着,刘备亲自率领主力部队从秭归推进到猇亭,并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大本营。此时,蜀军已经深入吴国境内约二三百公里,但由于吴军的顽强防守,蜀军的前进速度明显放缓。

    为了调动吴军出击,刘备采取了分兵包围的策略,派遣张南率领部分兵力围困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作为孙权的侄子,拥有较高的威望,且夷道城防坚固,粮食充足,足以抵挡蜀军的围困。陆逊深知如果此时分兵救援夷道,则有可能分散兵力,给蜀军以可乘之机,因此他坚持不派援军,避免了分散兵力的情况发生。

    到了春季,刘备决定采用更加直接的方式挑战吴军,他命令冯习担任大督,张南为前部督,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分别担任其他部队的指挥官,试图通过挑衅来引诱吴军出战。刘备先是派吴班带着数千人在开阔地带扎营,并对吴军进行挑衅。但陆逊并未上当,依旧按兵不动。之后,刘备又尝试用诱敌深入的策略,派出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原上扎营,同时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精兵,希望借此引诱吴军出战,以便包围歼灭。

    然而,陆逊再次识破了刘备的计谋,他坚持避实击虚的原则,不给刘备任何决战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蜀军由于长期处于炎热的夏季环境中,加之补给线拉得太长,后勤供应困难,士兵们渐渐失去了斗志,军心开始涣散。刘备无奈之下,只得将水军转移到陆地上,利用山林作为掩护,试图等到秋季气候转凉后再作打算。

    然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陆逊看到了反击的契机。由于蜀军分散在几百里的山道上,且因为天气炎热、补给不足而士气低落,陆逊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实施一次战略性的反击。

    公元222年,陆逊观察到蜀军因气候炎热、补给困难以及士气低落等因素,已不再具备先前的战斗力,便决定转变战略,从消极防御转向积极进攻。陆逊首先进行了试探性的小规模进攻,虽然没有取得显著成果,但这让他发现了可以利用火攻来对付蜀军 连 营 的方法。由于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季,蜀军的营地大多由易燃的木料构建,并且周围植被茂盛,一旦起火,极易蔓延。

    在确定了火攻方案后,陆逊得到了孙权的支持,开始了大规模的反攻。吴军士卒每人携带一把茅草,在夜间突然袭击蜀军营地,点燃了木栅,火焰借着风势迅速扩散,造成了巨大的混乱。趁着火势和混乱,陆逊指挥吴军发起了全面的反攻,迫使蜀军不断向西撤退。

    在这场反攻中,吴军将领朱然率领五千精兵率先突破了蜀军的前锋防线,深入蜀军后方,与韩当的部队一起围困了涿乡的蜀军,切断了他们的退路。与此同时,潘璋的部队则对冯习的蜀军发起了猛攻,并取得了胜利。诸葛瑾、骆统、周胤等将领与陆逊的主力部队在猇亭地区对蜀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孙桓的部队也从夷道出发,参与到了战斗中来。

    随着吴军的推进,蜀军的四十多个营寨相继被攻破,许多蜀军将领或战死或投降。其中包括了张南、冯习、沙摩柯等重要将领的阵亡,而杜路、刘宁等人则选择了投降。刘备在看到局势无法挽回后,逃往了夷陵西北方向的马鞍山,并命令残存的蜀军据险自卫。然而,陆逊继续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再次重创了蜀军,几乎消灭了近万名蜀军士兵。

    在紧急关头,刘备趁夜色逃亡,傅肜将军则带领残部 殿 后,直至全军覆没。傅肜面对吴军的劝降,毅然拒绝,最终壮烈牺牲。然而,刘备在逃跑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障碍,孙桓的部队截断了他的退路。刘备不得不翻山越岭,才最终逃脱,进入了位于今重庆奉节东的永安城(即白帝城)。

    另一方面,负责防御曹魏的蜀军将领黄权,在刘备败退后,发现自己被吴军切断了返回蜀地的道路。黄权不愿投降吴军,于是率部向北投奔了曹魏。而马良在从南方撤退的过程中,遭遇了吴将步骘的伏击,不幸遇难。唯有向宠的部队保持了完整的编制,从夷陵回到了蜀地。

    三、战争结果

    刘备逃至白帝城(又称永安城)后,虽然蜀军遭受了重大损失,但他还是设法收拢了一些散兵,并得到了赵云率领的后军支援,使得永安的驻军人数达到了近两万人。此时,吴军中的潘璋、徐盛等人建议继续追击刘备,以彻底摧毁蜀军的有生力量。然而,陆逊考虑到刘备仍有相当的防御能力,并且担心曹魏可能会趁机进犯吴国北部,因此决定停止追击,并主动撤军。

    陆逊的这一决策显示了他作为军事指挥官的高度战略眼光。他意识到,即使刘备的军队已经被重创,但永安城的防御仍然坚固,而且刘备得到了增援。更重要的是,陆逊必须考虑如何保护吴国不受其他势力的侵扰。事实上,九月份,曹魏确实对吴国发动了攻击,但由于陆逊事先有所准备,魏军并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战果。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失败,对他个人和蜀汉政权都是沉重的打击。刘备在白帝城养伤期间,始终未能从这次惨败中恢复过来。到了次年的四月,刘备因战败带来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状况恶化,最终在白帝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