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州纪事:五千年的风雨历程 > 第21章 汉州之战

第21章 汉州之战

    一、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结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从而为刘备赢得了荆州各郡的控制权。这一胜利不仅巩固了刘备在南方的地位,也为他后续西进益州奠定了基础。刘备将荆州作为根据地,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北方的曹操也在积极扩展自己的领土。他击败了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关中联军,并进一步征服了张鲁所占据的汉中地区。汉中地理位置重要,紧邻蜀地,曹操势力进入此区域给刚刚被刘备收服不久的蜀中带来了极大不安定感,甚至一度传言蜀中每日有数十次警报。

    面对这样的局势变化,司马懿曾向曹操建议趁势进攻蜀中,但此时曹操后方却出现了叛乱情况,迫使他不得不暂时搁置这个计划。为了稳固新占领的土地,曹操决定留下夏侯渊、郭淮、徐晃和张郃等将领驻守汉中,并命令张郃向巴西发起攻击。到了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郃已经推进到了宕渠一带。

    就在同一时期,镇守荆州的关羽与东吴领袖孙权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孙权不满于关羽的态度,于是派兵袭击荆州。得知消息后的刘备立即率领军队前往支援关羽。然而,由于同时面临来自东面孙权的压力以及西面张郃的威胁,刘备不得不采取双线作战策略。最终,在经过一番交涉后,刘备与孙权达成了湘水划界的协议,暂时缓解了双方紧张关系。

    解决了荆州危机之后,刘备转而集中力量对付张郃。他亲自率军,并得到了张飞的支持,在瓦口关成功击败了张郃。这场胜利极大地提升了刘备军队士气,同时也削弱了曹魏对蜀中的直接威胁。随后,在蜀郡太守法正、护军黄权等人支持下,刘备决定发动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攻打汉中。

    二、过程

    蜀军失利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在西部地区的统治地位,决定对汉中发动攻势。他派遣张飞、马超、雷铜以及吴兰等人前往攻打下辩,意图通过这次行动扩大蜀军在汉中的影响力。面对刘备的挑战,曹操也迅速作出反应,派出了曹洪、曹休和曹真等将领前往抵挡蜀军的进攻。

    进入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随着双方军队集结完毕,战争进入了更为激烈的阶段。张飞率领一部分兵力驻扎于固山,并试图营造出一种即将切断曹洪后方补给线的假象。然而,这一计谋并没有逃过曹休敏锐的目光。曹休识破了张飞的战略意图,并向曹洪提出了建议:趁着蜀军主力尚未完全集结之机发起攻击。根据这个建议,曹洪果断采取行动,对吴兰所部发起了突袭。结果是惨烈的,吴兰与雷铜在这次战斗中不幸战死,而马超和张飞见势不妙,则选择了撤退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几乎与此同时,刘备还尝试着从另一个方向威胁到汉中的安全。他派遣陈式领兵攻打位于马鸣阁道的关键位置,目的是要切断汉中与许都之间的交通线路。但是,这项计划同样遭到了失败。徐晃领导下的魏军表现得异常英勇,在一次激烈的交锋之后成功击溃了陈式的部队,造成了蜀军大量的伤亡。

    同年七月,刘备亲自率大军抵达阳平关,与夏侯渊及张郃所指挥的魏军形成了对峙局面。此时,整个战场上的气氛变得愈加紧张起来。得知前线局势危急的消息后,曹操也开始着手准备救援汉中的事宜。九月间,曹操亲自带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到达长安,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做足了准备。

    曹军失利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阳平关驻军之后,决定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来巩固自己对汉中的控制。他率领大军南渡沔水,并选择定军山作为新的营地,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便于防守同时也利于进攻。得知这一消息后,夏侯渊迅速率部前来争夺定军山的战略要地,意图阻止蜀军进一步深入汉中。

    面对夏侯渊的挑战,刘备制定了一个巧妙的夜袭计划。他命令手下士兵趁夜色掩护,悄悄接近并点燃了曹军设在外围的防御工事——鹿角。这一举动不仅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也为后续攻击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夏侯渊不得不重新分配兵力:张郃负责守卫东侧鹿角,而他自己则带领部队加强南侧防线。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刘备展现了其高超的指挥艺术。他调动了一万多名精兵分成十个小组,集中力量猛攻由张郃镇守的部分。尽管张郃表现得异常勇猛,亲自参与战斗以鼓舞士气,但面对如此密集且有组织的攻势,还是显得力不从心。见此情景,夏侯渊不得不抽调部分人马前往支援张郃,希望能够稳住阵脚。

    正是利用了这个机会,刘备派遣黄忠率领一支精锐部队直接冲击夏侯渊所在的南侧阵地。当时,夏侯渊正带着大约四百名精锐士兵在修复被破坏的鹿角设施。由于缺乏足够的警戒,再加上地形优势让黄忠得以居高临下发起突然袭击。伴随着震耳欲聋的战鼓声与呐喊声,黄忠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在激烈的交锋中成功斩杀了夏侯渊。失去主将后的曹军顿时陷入混乱之中,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很快就被击溃。在这场战役中,益州刺史赵颙等重要将领也被俘虏或杀死。

    夏侯渊之死对于魏军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整个汉中地区的曹军士气低落,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之中。为了稳定局势,司马郭淮和督军杜袭等人共同推举荡寇将军张郃暂时接替指挥权,希望以此安抚人心、恢复秩序。张郃接受任命后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并率部进驻阳平关,试图构建起一道新的防线以抵御可能到来的新一轮攻击。

    曹刘对峙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定军山一战中成功击败了夏侯渊,取得了汉中之战的重要胜利。这一胜利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蜀军的士气,也为刘备进一步巩固对汉中的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接下来面对郭淮所率领的魏军时,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在夏侯渊被杀后,郭淮接过了汉中曹军的指挥权,并且立即面临着如何抵御刘备大军的压力。当得知刘备计划渡过汉水发动进攻时,郭淮手下的一些将领建议他应该紧靠汉水布阵,利用自然屏障来增加防守优势。但是,郭淮认为这样的做法可能会给敌人传递出一种示弱的信息,反而鼓励了对方采取更加激进的行动。因此,他决定远离汉水设置防线,希望通过这种策略能够在刘备军队试图过河时发起突然袭击。不过,刘备敏锐地察觉到了郭淮的真实意图,并没有贸然渡河,而是选择了谨慎观望的态度,避免落入可能存在的陷阱之中。

    就在双方处于僵持状态之际,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抵达了汉中地区,并迅速进驻阳平关以稳定前线形势。对于曹操的到来,刘备表现得非常自信。他对自己的部下表示,即便曹操亲临战场也无法改变当前的局面,坚信最终能够完全掌控汉中这片战略要地。为此,刘备选择了一个有利地形,在山上扎营设防,占据了险要位置进行坚守,而没有主动出击与曹操正面交锋。

    僵局打破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为了争夺汉中,亲自率大军南下,并将大量粮草运送到北山囤积,为长期作战做准备。面对曹操的强势进攻,刘备意识到形势严峻,于是派遣使者前往成都请求诸葛亮调兵支援。此时,杨洪向诸葛亮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汉中不仅是益州的咽喉要道,更是关乎蜀国存亡的关键之地,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应当动员所有可用的力量,“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全力支持前线。

    在军营之中,时任征西将军的黄忠正驻扎在赵云的营地里。黄忠注意到曹操屯积了巨量的粮食补给,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劫取敌人的物资。然而,他也清楚曹操必定会重兵把守这些粮草,因此提议采取谨慎行动。经过一番商议后,赵云与黄忠达成了一项计划:先由黄忠带领一支部队前去试探情况,如果超过预定时间没有返回,则赵云将率领轻骑兵前往接应。

    不幸的是,黄忠的确超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没有回来。出于对战友安全的担忧以及战略上的考虑,赵云立刻组织起一支精锐部队出发救援。当他们接近曹军时,正好遇到了正在追赶黄忠部下的魏军。在这紧急关头,赵云展现了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命令士兵们打开营门,偃旗息鼓,营造出一种空城计般的假象。这一举动让追击而来的曹军感到十分疑惑,担心前方设有伏兵,不敢贸然前进。就在敌人犹豫不决之时,赵云突然发起反击。措手不及的曹军顿时陷入混乱,自相践踏,损失惨重。这场战斗后来被称为“汉水之战”,成为了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

    随着局势的发展,刘备开始主动出击,派遣副军中郎将刘封到阳平关前挑衅叫阵。曹操对此非常愤怒,不仅因为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更因为他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曹操甚至扬言要用自己的儿子——黄须儿曹彰来迎战刘封。为此,他还特地派人召唤当时远在北方的曹彰前来助阵。

    然而,正当曹彰日夜兼程赶往长安之际,曹操却已经开始从汉中撤军了。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对峙消耗了太多资源,加上内部矛盾以及其他外部压力,使得曹操不得不重新评估整个战略部署。最终,在五月间,曹操及其主力部队撤离了汉中地区,返回至长安。

    三、结果

    汉中争夺战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持续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历时近两年。在这场战役中,刘备与曹操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刘备方面损失了吴兰、雷铜、任夔等将领;而曹操一方则失去了征西将军夏侯渊和益州刺史赵颙等人。此外,曹操方的代理校尉王平也在战斗过程中投降了刘备,成为蜀军的一员。

    随着战争的进展,曹操逐渐意识到继续在汉中的军事行动可能得不偿失。因此,在撤退之前,他下令将汉中地区内可控制范围内的百姓迁往北方,以削弱刘备在当地的支持基础。尽管这一举措对当地民众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但它也反映了曹操对于战略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

    最终,刘备成功占领了整个汉中地区,并且没有停止脚步。为了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他还派遣副军中郎将刘封以及宜都太守孟达乘胜追击,攻取了东三郡——魏兴、上庸和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