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州纪事:五千年的风雨历程 > 第22章 南中平定

第22章 南中平定

    一、背景

    公元223年,对于蜀汉而言是动荡不安的一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后不久病逝于白帝城,留下了一个内外交困的局面给他的继任者刘禅。同年五月,刘禅即位为皇帝,并改元建兴。然而,政权更迭之际,内部却出现了新的危机。

    益州郡的汉族豪强雍闿利用了蜀汉刚刚遭受的重大挫败以及权力交接时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联合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及孟获等人发动了一场反对蜀汉统治的大规模叛乱。这场叛乱迅速蔓延至益州南部多个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叛军不仅杀害了当地的行政官员,如益州郡太守正昂和从事常颀等,还将新任命的太守张裔俘虏并送给了东吴作为筹码。

    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势,当时主政的诸葛亮并没有立即采取军事手段来镇压叛乱,而是尝试通过招抚的方式来平息事态。这主要是考虑到蜀汉刚刚经历了与东吴之间的激烈冲突(夷陵之战),加上北方曹魏始终对蜀汉构成威胁,因此需要谨慎处理南疆问题以避免多线作战的风险。尽管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措施试图稳定局势,但效果并不理想。

    意识到单靠外交或怀柔政策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后,诸葛亮开始着手准备军事行动。首先,在外交上他派遣邓芝前往东吴修复两国关系,成功缓解了来自东方的压力;同时在国内加强军队建设,招募新兵并进行严格训练。经过约一年左右的时间筹备,到了225年初,蜀汉终于具备了足够的力量来应对南方的叛乱问题。于是,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离开成都南下征讨叛军。

    二、经过

    公元225年,蜀汉建兴三年的春天,诸葛亮开始了对南方三郡叛乱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这次南征的目标是平定由雍闿、朱褒、高定以及孟获等地方势力领导的叛乱,恢复蜀汉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3月,诸葛亮亲率大军从成都出发,沿着岷江而下到达僰道(今四川宜宾),这里成为了整个战役的重要前进基地。根据敌情和地理条件,诸葛亮将部队分为三路:东路军由马忠率领,从中路出击的是李恢部,而诸葛亮自己则带领主力西路军向西挺进至安上一带(今四川屏山)。

    在作战部署中,诸葛亮展现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为了诱使叛军集中力量于一处便于歼灭,诸葛亮故意放慢了西路军的步伐,在卑水地区驻扎下来,等待着高定及其盟友的集结。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叛军内部出现了分裂——高定的手下杀害了雍闿,导致原本准备支援高定的孟获停止了行动。这一变故使得诸葛亮不得不改变原计划,直接对高定发起攻击。经过一番激战后,高定的部队被击败,并最终撤退到了邛都(今四川西昌)。在那里,他们再次遭到诸葛亮军队的围攻直至全军覆没,高定也在战斗中阵亡。

    与此同时,其他两路军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马忠指挥下的东路军顺利推进至牂柯郡,并成功击溃了朱褒所部,迅速稳定了该区域局势。而李恢领导的中路军虽然一度陷入困境,在深入敌后的过程中遭遇了强大的抵抗,但通过巧妙运用计策,李恢不仅成功突围还反过来打败了包围他的敌人,彻底清除了益州南部的叛乱力量。

    同年5月,诸葛亮亲自指挥的大军渡过了泸水进入云南境内。面对恶劣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如复杂多变的地貌及难以预测的气候状况,蜀军依然保持了高效的行军速度与战斗力。最终,在味县以北的地方找到了孟获并将其击败生擒。此后,诸葛亮继续挥师南下,与先前已占领孟获老巢的李恢会合,共同完成了对该地区残余反抗力量的清扫工作。

    到了秋天时分,随着滇池周边最后一批反抗者被消灭或收服,这场历时数月之久、跨越多个省份的重大军事行动宣告结束。

    三、南人叛变

    公元223年,蜀汉政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遭受重创后不久便病逝于白帝城,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蜀汉各地,也引发了边疆地区的动荡。益州郡统帅雍闿听闻刘备去世的消息后,认为这是脱离蜀汉控制、实现个人野心的好机会。于是他开始策划叛乱。

    雍闿首先采取行动的是杀害建宁太守正昂,并将接任的太守张裔俘虏送往东吴作为投诚的证明。与此同时,越嶲郡(今四川西南部)的酋长高定响应雍闿的号召,杀死当地将领焦璜,并自立为王,试图北上攻打新道县(今四川宜宾附近)。然而,高定的进攻很快被李严率领的犍为郡援军所挫败,被迫退回南方继续准备。

    东吴方面,在得知雍闿背叛蜀汉的消息后,并没有立即与蜀汉和解,反而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意图利用这次叛乱扩大自己在西南地区的影响。此外,东吴还派遣官员刘阐前往交州边境,以备接管更多原本属于蜀汉管辖下的领土。受到东吴支持的雍闿随即率军向永昌进发,意图占领这座重要的城市。但永昌城内的功曹吕凯和府丞王伉领导着当地官吏士民进行了坚决抵抗,尽管雍闿不断散布谣言企图动摇人心,但吕凯等人的忠诚以及民众的 信 任 使得雍闿始终无法攻破永昌城。

    与此同时,牂柯郡(大致位于今天贵州西部及云南东部一带)的太守朱褒得知雍闿起兵反叛后,也开始变得更为暴虐专横起来。他不仅对百姓施加苛政,还在其辖 下 区域内制造混乱,进一步加剧了整个南疆地区的不稳定状态。

    四、蜀汉对策

    公元223年,刘备逝世后不久,蜀汉政权面临着严重的内部和外部挑战。诸葛亮作为丞相,在处理完刘备的丧事后,立即着手稳定国内局势。他首先派遣邓芝、陈震等人前往东吴修好,以确保东部边境的安全;同时,也安排越嶲太守龚禄驻扎在南中边界安上县(今四川屏山),加强边防准备,并派从事常颀深入南中地区调查叛乱的具体情况。

    与此同时,为了尝试和平解决南方的问题,诸葛亮还让李严写了六封信给雍闿,试图通过劝说来化解矛盾。然而,雍闿的态度非常强硬,他在回信中表达了对当时三国鼎立局面的困惑以及对自己立场的坚定,暗示不会轻易屈服于蜀汉的统治。这表明了雍闿对于独立地位的渴望及其与蜀汉决裂的决心。

    随着事态的发展,常颀到达牂柯郡后采取行动,逮捕了当地的主簿进行审讯。但这一举动激怒了朱褒,后者随即杀害了常颀并加入到叛军行列之中。此外,龚禄也在与高定交战时不幸遇难。这些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南中的混乱局势。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孟获作为一个受到当地少数民族尊敬的人物被雍闿利用来煽动更多部落加入叛乱。孟获通过向各部族提出难以实现的要求——比如寻找特定颜色的黑狗和大量坚硬木材等——来激发他们对蜀汉政府的不满情绪,从而促使更多人参与反抗。

    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直到公元225年初春,经过充分准备之后,诸葛亮才正式开始了平定南中的军事行动。尽管有王连等大臣出于安全考虑反对亲自出征,但诸葛亮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有效指挥这场战役,因此决定亲率大军出发。临行前,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思想,强调心理战术的重要性,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和支持。

    根据既定计划,诸葛亮分兵三路进发:自己带领主力部队沿水路从成都出发,经僰道进入南中;另一路由马忠率领进攻牂柯郡;而第三支队伍则由李恢指挥,目标是建宁郡。其中,李恢所部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在昆明附近遭到敌军包围。但由于巧妙运用心理战术,假装粮草短缺意图撤退以迷惑对手,最终成功突围并击败了围攻者。随后,李恢继续前进直至盘江,并与马忠部汇合。

    另一边,诸葛亮亲自率领的大军在途中得知雍闿已被高定手下杀死的消息。接着,诸葛亮连续取得数次胜利,包括击溃高定军队并将其斩首。此时,三路大军已经形成了相互呼应之势,共同对付由孟获领导的残余势力。

    针对孟获这样一个在当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物,诸葛亮决定采用更加灵活的战略手段。5月间,当双方在泸水一带爆发直接冲突后,诸葛亮成功地俘虏了孟获。但他并未立即处死或囚禁孟获,而是多次给予其自由选择的机会,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赢得孟获及整个南中地区的真正归顺。经过反复七次的擒纵过程,孟获终于彻底折服于诸葛亮的智慧与仁慈之下,并表示愿意永远效忠蜀汉。最终,在解决了孟获问题后,诸葛亮率军移师滇池一带,全面完成了对南中的平定工作。

    五、结果

    平定南中叛乱后,诸葛亮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旨在长期稳定该地区的“和夷”政策,这是他“攻心为上”战略的延续。首先,为了减少当地民众对汉人统治者的敌意,诸葛亮决定从南中撤出大部分军队,只留下少量驻军维持秩序。这一举措有效缓和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南中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

    与此同时,诸葛亮注重任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担任要职,以增强蜀汉在南中的治理能力。例如,李恢、王伉、吕凯等人被任命为南中各郡太守,而孟获则被授予御史中丞之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还赢得了地方势力的支持与合作。

    经济开发是诸葛亮“和夷”政策中的另一重要方面。他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到南中地区,比如引入牛耕代替传统的刀耕火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粮食产量。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越来越多原本依靠狩猎生活的少数民族开始转向定居农耕生活,在平原地带建立起了新的村落与城镇,促进了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此外,南中的资源开发也为蜀汉政府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