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朱老四卖力靖难,朱允熥背后偷家 > 第83章 一潭死水

第83章 一潭死水

    明佑平元年,三月初三。

    大宁府大捷,消息不胫而走。

    战报以八百里快马日夜不停、连续换人换马送回应天,引来朝野震动万民欢呼。

    国子监的监生们开怀畅饮诗词唱和,只恨沙场上冲锋陷阵的不是自己。

    皇宫奉天殿内,气氛热烈而喜庆。一些文臣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大肆称颂着天子的英明神武。

    武勋班列之中,曹国公李景隆面上挂着笑容,心里却在骂娘。

    按照计划,铁铉作为前军主帅,郭英居中。而他李景隆,则是带着京营最后出发。

    这铁铉和解缙简直不当人子,让李景隆提前派过去的心腹领兵在前头充当炮灰。将兀良哈北三路的兵力吸引到大宁府,一举歼灭。最后,却没有分润一些功劳,彼其之娘。

    虽然心里骂骂咧咧,李景隆却不敢在面上表露分毫,甚至一反常态的垂首缩肩。

    待气氛稍稍平静,礼部尚书王晏与不远处的一位眼神交错,随即出列奏道,“启奏陛下,漠北大胜彰显我朝军威,实乃普天同庆之大喜事。臣为大明贺,为陛下贺。”

    龙椅之上,朱允熥微笑颔首,他知道王晏是要说什么。

    这位沉隐多年、在靖难之中一飞冲天的帝王时年二十四岁。中等身材肤色白皙,容貌颇为英俊,只不过眼底深处有几分晦涩之意,或许是长期操劳国事过于疲惫。

    王晏目不斜视,又道,“值此大喜之日,臣本不该大煞风景。然而职责在身又不得不提,还请陛下恕罪。”

    朱允熥显得十分平静,“王尚书但说无妨。”

    王晏缓缓道,“臣并不知,此番北平用兵是否有提前上奏朝廷。从始至终,兵部没有得到任何知会。五军都督府更是一无所有。敢问指挥使大人,是否知情。”

    群臣彻底安静下来,纷纷看向武勋一班中的京营主帅耿璇。

    依大明官制,边军用兵,需知会兵部、大都督府,由二者调兵遣将。而知会兵部时,又要通知其余五部,朝廷机构共同运转。

    这么做,是在朱元璋废除宰相后又为防止六部尚书某位一家独大。共同商议,将最后的决定权给了皇帝。

    而从此番来看,铁铉动用北平、大宁府、太原、西安各处共计十万人。而兵部、大都督府全然不知,在国家制度来看,这无异于造反谋逆。

    在群臣的注视中,耿璇没有直接表态,而是昂首看向皇帝。

    这个举动足以说明一切。

    王晏略显强硬的说道,“陛下,北伐之事通过廷议,天下皆知。但北平、大宁府、太原、西安倾巢而出,在大宁府决战。此事绕开陛下和朝廷,称之为自作主张也不为过。”

    他微微一顿,神情肃然,“取胜固然应当嘉奖,但如果边军往后尽皆效仿,没有陛下与朝廷的允许便断然出兵挑起战事,长此以往岂不是军阀行事。”

    户部尚书蹇义眉头紧皱,正要出班驳斥,龙椅上的天子却比他先开口。

    朱允熥淡然的说道,“王尚书,铁铉在行军之前,朕已经加封他为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北平大营指挥使。而且,他将此战方略以密奏的方式呈递御前,朕准了。”

    他转头目视站在一旁的庆喜,后者便从袖中取出两份奏折。

    王晏一窒。

    朱允熥语气温和,“王尚书若是不信,可以看看这两份奏折。”

    王晏大惊失色,连忙伏首请罪。

    “臣不敢。”

    他十分清楚,当今天子的禁脔就是兵权。这一点,与太祖高皇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两任皇帝都不准,文官染指军务。

    但太祖高皇帝的做法是,将军务分给自己的儿子们。

    当今天子则是,对武勋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藩王没了,那驻守四边的就都是皇帝的亲信了。

    朱允熥嘴角勾起,心中渐渐有了几分畅快之意。

    环视群臣,王晏忐忑不安,群臣默不作声。

    朱允熥没有被这份喜悦冲昏头脑,他开口解释道,“不光是你们,就连营国公、曹国公都不知道具体。铁铉将密折送到京城,为的就是保证军密。毕竟,北平大营与兀良哈之前,关系甚密。”

    他还看了一眼朱棣,投去一个“莫怪”的眼神,“诸位还不要埋怨朕。”

    这话便十分重了。

    群臣连连请罪,朱棣也跟着表态,“请陛下下令锦衣卫,严查朝中、军中,以免祸出于内。”

    朱允熥目光微凝。

    锦衣卫是他手上极其重要的力量,几乎等同于他的耳目。因此朝中大臣,对这个机构极为排斥。这也是他压制文武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北平大营与兀良哈关系甚密,本就是事实,并没有针对谁。

    而燕王朱棣却主动提出,要让锦衣卫彻查北平大营,实在是一件罕见的事。

    朱允熥与角落的顾统对视一眼,然后不动声色的说道,“四叔所言极是,那便让锦衣卫查一查。”

    一些朝臣不由得眉头紧皱。

    没人愿意被锦衣卫这种衙门盯着,尤其是顾统、蒋瓛这两个人软硬不吃,堪称皇帝最信任的忠犬。绝大多数人若是真的落在他手里,不死也得脱层皮。

    然而大势所趋。

    何为势?

    京营与北方诸营通力合作,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便大败兀良哈,使得兀良哈完全离开大宁府,这可是实打实的战功。

    若是在这个时候站在天子的对立面,必然会被天下人的口水淹没。

    朱允熥心中难免感慨,这还是锦衣卫第一次堂而皇之的站在奉天殿。往常他们虽然有“三品以下先审后奏”的权力,但实际上这在京城根本行不通。

    哪怕只是一个七品小官,身后都有可能站着一位衣紫重臣。

    “诸位可畅所欲言。”

    短暂的沉寂之后,刑部尚书姬蘅先站了出来。

    这位老尚书时年五十三岁,资历也很老,只是因为压力太大而面色发苦。

    他如数家珍一般陈述对铁铉等人的封赏,然后又谈这两年国库的匮乏和民生的艰难,再谈边军糜费的粮草,最后又说继续扩大战争规模的影响。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目前的战事已经达到朝廷所能承受的极限。

    朱允熥不禁庆幸,北伐廷议时没叫上这个老头子。

    接下来是刚刚被朱允熥敲打过的王晏,这次他可谓是字斟句酌,小心翼翼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总得来说就是,见好就收。不宜继续再动干戈,以免动摇国本。

    然后,便是文官们的附议。

    武勋一边,倒是没什么人说话。

    朱允熥心里如明镜一般,对此早有预料,因此平静的观察着下面每一个人。等殿内平静下来之后,他不疾不徐的说道,“诸位言之有理,即刻下旨给铁铉,让他屯兵大宁府。曹国公依旧北上,驻防北平。”

    清亮的声音响彻殿内。

    很多大臣微微一怔,等他们反应过来时,这场朝会已经结束了。

    “陛下圣明。”

    声音稀稀拉拉,不如往日那般整齐。

    朱棣抬起头来,望着转入内殿的皇帝背影,精明的眼中闪过一抹意外。

    约莫一炷香之后,锦衣卫指挥使顾统亦步亦趋的跟在朱允熥身后,“陛下,铁铉已经整合北平、大宁府、太原、西安四处大营,驻守大宁府。”

    朱允熥望着廊外的春色,淡淡微笑着。

    “不错,告诉铁铉与郭英,这一次朕不会亏待他们。那些年轻俊彦也不必再藏着掖着,尽数把名字报上来。此次大捷天下皆知,朕要借这个机会,要让年轻人挤掉这些老家伙。”

    朱允熥目光沉毅,“不如此,怎么搅动这一潭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