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杀了刘虞之后,得到了整个幽州,日益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
对待幽州有才能的名门子弟,必将其打压在穷苦之地。
“如今这些衣冠子弟、善士富贵了,他们都会认为是自己应得的,而不会记得别人的好处。”
无论何时,公孙瓒总会给自己的行为贴上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幽州名士田畴,因为拜谒刘虞,在刘虞坟前痛哭,被公孙瓒悬赏捉拿。并质问:
“你为什么独自到刘虞的墓前去哭,却不来给我送报告章表?”
田畴的回答理直气壮。
“汉朝王室衰败,人人怀有异心,只有刘公没有失掉忠信的节操。报告章表中所说的,对将军没有什么好话,恐怕不是您所乐意知道的,所以没有送上。况且将军正在兴办大事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既已杀死了没有罪的主君,又与坚守忠义的臣子为仇,燕、赵地区的士人将都只会投东海而死,哪还有人愿意跟从将军您呢?”
来头大名气大的田畴不是想杀就能杀的,公孙瓒没办法,只能放了他。但这不代表公孙瓒就会有所收敛。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刘虞生前的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于银等召集幽州兵马想为刘虞报仇。因燕国人阎柔为人慷慨有情有义,他们便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阎柔招集鲜卑、乌丸等兵马,共得汉兵、胡兵数万人,与公孙瓒任命的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河之北,大败公孙瓒军,斩杀邹丹。乌桓峭王率其部落的人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随鲜于辅迎接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共十万攻打公孙瓒。
并于鲍丘大破公孙瓒军,斩首二万余。公孙瓒屡战屡败,于是逃回易县坚守,开置屯田。两军相持一年有余,麴义军粮尽,士卒饥困,余众数千人退走。公孙瓒乘势出击,击败麴义,缴获颇丰。
适逢幽州大旱,蝗灾泛滥,粮谷昂贵,人相食。公孙瓒自恃财力,不恤百姓,欺压人民,以至于民怨更加沸腾。
于是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人民纷纷揭竿而起,杀死公孙瓒任命的长官,并和鲜于辅联合起来,与公孙瓒为敌。
此前有童谣“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公孙瓒听到后,认为这说的是易县,于是他修筑易京固守,不再理会部将死活。
公孙瓒先挖十层围堑,然后在围堑中筑基,都有五六丈高,又在上面盖起高楼。公孙瓒在堑的正中特别盖了一座十丈高的塔楼,供自己居住,并在里面囤积了三百万斛谷。公孙瓒的部下也有样学样,家家都盖高楼,以致高楼上千。公孙瓒居住在高楼中,以铁为门,斥去左右,下令男人七岁以上不得进入,只与妻妾住在里面。
“以前我驱逐叛胡于塞表,扫黄巾于孟津,那时自以为天下可以指麾而定。时至今日,这乱世方才开始。以此来看,天下非我所能决定,不如休兵,种田畜谷,以此度过荒年。兵法曰‘百楼不攻’。现在我有高楼千座,积谷三百万斛,等军粮吃完之时,就足以知道天下大势了。”
及至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绍传书给公孙瓒,想跟他议和,公孙瓒没有答复,反而增强守备。
“当今四方虎争,没人能坐在我的城下与我相守经年,这点非常明显,他袁本初又能拿我怎么样!”
袁绍大怒,于是兴兵攻打公孙瓒。
先是公孙瓒一将将被围,公孙瓒不肯相救。
“我若去救,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战。现在我不去救他,那之后被围困的将士就会自我勉励,奋力作战。”
等到袁绍发起进攻时,公孙瓒的部将既无法自救,而公孙瓒又不肯支援,结果众人或降或逃。
袁绍一路过关斩将,连战连捷。终于在汉献帝建安四年将公孙瓒围困在易京,直接杀到了城门前。
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军求救,同时又想亲自率兵冲出重围,占据西南山,仰仗黑山军,切断袁绍军的后路。
但长吏关靖劝谏他说:“现在您的将士都各怀叛离之心,已无力再战,他们之所以能固守是顾惜他们的家人老小,而把将军您当成主心骨。将军如能持久坚守,袁绍自然会因粮草不足退兵,我们在外面的军队就又可以会合了。若将军现在弃易京而走,军队会失去后镇,易京覆灭指日可待。将军失去根基,流落荒野,怎么成就事业呢?”
公孙瓒于是决定不离开易京,等待其子公孙续搬来救兵,内外夹攻袁绍。
三月,黑山军统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援救公孙瓒。援兵还没到,公孙瓒却梦到蓟县崩塌,认为自己必败,于是写信向公孙续告急。商定“举火为号,内外夹攻”。
结果信件被袁绍截获。
袁绍将计就计,下令举起火把。
公孙瓒大喜,以为救兵到了,率兵出击。袁绍设伏兵半道袭击公孙瓒,公孙瓒措手不及一败涂地。无奈,又回到城内坚守。
袁绍将高楼团团围住,下令军队掘地道到城楼下,毁坏其外围,渐渐到达中央的土丘。
公孙瓒望向楼下,火把不计其数黑夜如同白昼。思来想去,自料必败无疑,于是缢杀自己的姐妹妻小,之后引火自焚。
袁绍的士兵攻破楼门,登台斩下了公孙瓒的首级。
公孙瓒部将田楷,之前在增援途中被袁绍之子袁谭击败而退还,之后在与袁绍交战时兵败身亡。
公孙瓒之子公孙续后来责怪张燕救援不及时而与张燕反目,被张燕的手下杀死。
公孙家族彻底退出了乱世舞台。
而赵云在之前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幸免于难。刘备深知赵云此一离去便不会再回来,因此握着赵云的手不舍得放他离开。
赵云惜别刘备,只留下一句“终不背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