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 日本趁火打劫

日本趁火打劫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攫取了很大的利益。日本元老重臣井上馨给元老院、内阁讨论日本是否参战的联席会议写信说:“这次欧洲大祸乱,对日本发展国运乃大正时代之天佑良机。”他指出必须抓住时机,“确立日本对东洋之利权”。

    日本迫不及待地站在协约国方面参战,其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接管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独霸中国,进而攫取德国的太平洋属地,向南扩张。

    日本在1914年8月对德宣战,9月2日即出兵占领我国山东龙口,随即相继占领潍县、济南,控制胶济铁路,并在11月7日攻占青岛。日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与此同时,日本海军也乘机南下掠取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马绍尔、马里亚纳和加罗林诸群岛。1915年1月18日,由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秘密提出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月7日,日本政府对袁世凯发出最后通牒,限4时答复,袁世凯政府除对其中第五条(中国政府须聘用日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武昌到南昌,南昌至杭州、潮州间的铁路修筑权让与日本等)声明“容日后协商”外,其他各项均于5月9日予以承认,并与日方签订《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等卖国条约及13个换文。但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下,在英美关于不得损害他们在华利益的声明之下,实际未能全部生效。

    协约国多次要求日本派遣军队到欧洲作战,日本政府均以种种借口拒绝出兵。直到1917年3月,才以英法承认它对德属太平洋岛屿的占领为交换条件,派遣三艘军舰去印度洋和地中海。

    在整个大战期间,日本仅以其军人死亡300人、负伤失踪910人的轻微代价,夺取了德国在远东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占领,而且大发战争横财,增强了它在帝国主义列强角逐中的实力。

    1914年到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和造船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1914年,日本建造船只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同期生铁和钢产量均增加一倍,自给率分别达到48和73。当然,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日本的工业水平还是很低的。

    日本一战期间在远东的扩张和来自欧洲的军事订货,使它在1914年至1919年间的进出口贸易增加3倍以上,从战前长期入超转而为出超,总额累计132亿日元。日本成为主要海运国之一,还取得了189亿日元的贸易外收入。1919年,日本也像美国一样,从战前负债17亿日元的债务国成为借出5亿日元的债权国。

    日本战时经济的繁荣,其主要因素在于对中国的扩张和掠夺。它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并加紧掠夺中国的资源。当时它在中国境内设置27家银行,信贷业务遍及各主要经济部门,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1917年和1918年,日本向中国段祺瑞政府提供巨额贷款,为数在5亿日元以上,所有贷款都附有各种各样苛刻的政治条件。当时日本总理大臣寺内正毅曾自夸说,日本从这种巨额投资中所得利益,“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