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说三国 > 第七章 霍峻

第七章 霍峻

    豫州入蜀,荆州人贵。

    刘备到四川,有不少荆襄人士跟随前往,都分别做上了大官小官,其中不乏有才干之士,其中一位是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霍峻。

    霍峻是枝江的一个坞堡主。坞堡就是本地地主筑以防御之壁垒。霍峻是带着几百个家兵跟着刘备到四川的。

    刘备自葭萌关(今四川昭化南)南下,袭取涪城和成都,留守大后方葭萌之事就交给了霍峻。

    霍峻不负重任。

    不久,汉中张鲁派将军杨帛来到葭萌关下,杨帛仗着雄厚兵力,假惺惺地提议,帮助霍峻一起守关。霍峻一眼就看穿对方夺关的企图,拍着长案对来使道:“我头可断,城不可得也。”

    杨帛无可奈何,只得灰溜溜地撤走。

    当刘备在雒城(今四川广汉)进退维谷时,刘璋部将扶禁、向存等万余人,取道阆水北上,摆开架势围攻葭萌。

    外无援军,敌众我寡。扶禁、向存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攻了足足一年,葭萌关仍没能被打开。霍峻以逸待劳,以对方久攻未克,士气松懈,趁其疏忽,选精锐出击,大破围军,并阵斩向存。

    霍峻的家族武装有家族执著的凝聚力,作战相当顽强,以至打造葭萌关为铜墙铁壁,但因《三国演义》极其生动地描述了张飞夜战马超的故事,的魅力,使荒芜的葭萌关成为中华一大名关,成为说书、戏剧等名篇,葭萌关传诸千年,相反霍峻却淡化了。

    刘备取成都,大赏从龙臣工。器重霍峻能耐,任命他为梓潼太守、裨将军。三年后,四十岁的霍峻病死。刘备得悉霍峻英年早逝,非常悲痛,下诏对诸葛亮说:“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且亲自率同文武百官前来吊唁,当夜还留宿墓地,给死者以很高的荣誉。

    霍峻子霍弋年轻时,就担任伴同刘禅太子的太子舍人、谒者,诸葛亮也深知其人才干,曾一度请他出任汉中行营记室。

    霍弋年纪轻轻就失去可作靠山的父亲,也没有找关系网,而是凭自己的才干,以后又当上了参军、床降屯副贰都督,旋加护军,出任西南边的永昌太守、建宁太守。蜀汉景耀六年(263),加衔安南将军,大半生在西南边度过。

    就在同年,蜀汉灭亡。霍弋因刘禅诏令投降。司马昭因他熟悉西南和西南民族风情、习俗,拜南中都督,仍委任以原来所有职务。钟会、姜维作乱后,蜀中士大夫三万家尽数内迁,而霍氏子弟仍留住四川和南方。霍弋孙霍彪,后来出任越隽太守。霍氏此后有相当长时期是云南大族,直到民国。

    断头将军严颜

    严颜,《三国志》无传,其事迹散见于《三国志》和《华阳国志》。

    《三国志·张飞传》记有张飞俘巴郡太守严颜对答,“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砍头。颜色不变,曰:‘砍头便砍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严颜所答寥寥数十字,却给人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之感。他后来虽投诚了,但这个“断头将军”新名词术语流传下了,且影响深远,后世引为楷模。

    近读《新唐书·忠义传》称,唐小将张兴守饶阳(今属河北),城破为史思明所俘,“思明缚之马前好谓曰:‘将军壮士,能屈节,当受高爵。’对曰:‘昔严颜一巴郡将,犹不降张飞,我大郡将,安能委身逆虏,今日幸得死,然愿以一言为诫’”(卷一九三)。

    宋文天祥《正气歌》,也有“为严将军头”句。

    严颜此后事迹不详。清同治《忠州志》有说“蜀汉壮烈将军严颜墓在治西南二十里”。或系《三国演义》广布后所筑。但“断头将军”从此与严颜相关连。其实,严颜所称“我州但有断头将军”,不仅自誉,且亦有誉人处。盖在战国前期,巴郡为古巴国地,有名将巴蔓子,据传当年巴蔓子即有头可断、国土宋·王十朋《严刺史》(书法)王健武断不可送的故事。清《忠县志》有称忠县为古巴郡地,为巴蔓子故乡,严颜亦系临江(今重庆忠县)人。唐贞观八年(634)始改为忠州,即是为巴蔓子或严颜典故。

    严颜是否白发老将,史无记载,但既做了张飞“宾客”,实际上成了有职无权的高级顾问,是不会再带兵作战了。

    神算管辂

    管辂神算在魏晋颇有知名度,他堪称是未来学大师了。

    生能卜人,死能治鬼。《三国志·魏书·管辂传》写了二千三百余字,是相当长的一篇。看来陈寿是很相信这些关于管辂的传说的,竟不惜文字,为之张扬、扩散,在这方面,他就缺乏良史之才了。

    可是《三国演义》认为是好材料,是可以产生轰动效应的,将它大量采撷,搜辑,还嫌陈志和裴注不够丰富,又从唐勾道兴《搜神记》抄录了“赵颜求寿”传说。

    管辂被写得那么见神,正是农耕社会戴盆望天的单向思维人们的短视。

    《三国演义》把管辂与曹操紧紧接轨,作为同时空的角色,其实两人有前有后,风马牛不相及。

    据《三国志·魏书·管辂传》,管辂死于魏正元三年(258)二月,年四十八岁;则生于汉建安十五年(210)。

    魏黄初六年(225),十五岁的管辂被琅邪太守单子春所识,号为徐州神童。此时曹操已死五年。《三国演义》写曹操向管辂问卜,定时在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即曹操征汉中前夕,显然是笔法。

    从管辂有关传记,应该是位很有造诣的天文学家。《管辂别传》说他从小“喜仰视星辰,得人辄问其名,夜不肯寐”。他为了求知,也学得孔子“每事问”的治学精神。在那时,人们的理念是懂天象者必有通天占星之术,久之竟被造为预言家了。

    管辂是平原(今山东平原)人。很可能就是管仲后裔。他的墓地在今平原旧城北十里。清乾隆《平原县志》:“今县西南商家庙之南,周家寨西,相传辂家在焉,俗呼神仙墓,其南有管辂庄。康熙间墓陌为田,庄亦废。”

    蔡文姬

    蔡文姬是蔡邕的女儿。

    她真名应叫昭姬,因为避司马昭讳,此后的记载就将本名隐去了。

    她是才女。

    据《后汉书》,蔡文姬身世很悲惨。她是被匈奴骑兵掳去的:在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为胡骑所获”。史家有认定此支胡骑乃董卓别动队。我意不确;盖当时董卓正在笼络蔡邕,岂有用其父而辱其女事。此胡骑当是与董卓部李傕、郭汜作战的南匈奴;当时南匈奴单于应召由山西南下,前来“勤王”,援救为李催、郭汜所逼的汉朝小皇帝(刘协)。

    那时中原板荡,民不聊生。

    蔡文姬没有在掳中死去,已是不幸中大幸了。但毕竟沦为女奴。说她后来成为匈奴左贤王妃,从奴婢升到王妃,我是有点疑惑。因为匈奴贵族也讲门第,何况她还是二婚头,年长色衰,要在贵族群中混十二年,谈何容易!她有多少魅力呢?

    《后汉书·董祀妻传》:“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此“左贤王”乃“左贤王部”是也。可见蔡文姬是作为女奴强委于人的,对方可以说是一个普通男人,或者是几个普通男人。因而曹操可以用钱财去赎回她。

    哪有赎王妃的?

    黄金何时赎娥眉?当时南匈奴已经听命于曹操,曹操必也懂得安定团结的意义。

    蔡文姬毕竟是回来了。

    颠沛流离的负面生活,使她的灵感进发,写了千古扬名的两首《悲愤诗》;还有一首自唐才见有的《胡笳十八拍》。

    “文姬归汉”也为此后文人雅士题诗作画的好素材。

    在20世纪50年代讨论为曹操翻案前的几百年间,多有明达之士称赞曹操这事做得不错。

    曹操完全有力量勒令南匈奴送回蔡文姬,可是没有做。他是尊重南匈奴奴隶制的。

    郭沫若《蔡文姬》高度歌颂了曹操。剧中将蔡文姬升格为“王妃”,有的相应图画,也把她绘成着华丽长裙的美人,与左贤王及两子依依惜别。如此场景,是艺术的创作与想像。赵朴初有《观演(蔡文姬)剧有作》,其中: 《鹧鸪天》:

    玉珮明珰望俨然,骊歌肠断草原天。

    忍抛稚子三千里,换得胡笳十八篇。

    家再破,梦初圆,中郎志业几分传?

    和亲肯遣王姬嫁,毕竟唐文汉武贤。

    《快活三》带过《朝天子》四换头:左贤王拔剑砍地,镇日价女哭儿啼。进门来惨惨凄凄,出门去寻寻觅觅。千里,万里,处处是伤心地。胡笳做弄蔡文姬。怨绪哀弦难理。遣使何为?赎身何意?我道曹公差矣!谓中郎有遗书,有女儿能诵记,只消得寄个纸笔。睦邻大计,更要将心比他意。常通声气,频传消息,何如认个亲戚?和吐蕃的唐太宗,和乌孙的汉武帝,都比你,有主意。

    曲牌是1959年7月观话剧新作《蔡文姬》时写的。本篇是1980年11月16日上海《文汇报》首次刊载的。

    蔡文姬归来又改嫁屯田都尉董祀。据称她晚年定居长安东南40公里的蓝田(今属陕西)。今县北1公里许蔡王村有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墓旁边建有蔡文姬纪念馆。

    白袍将军马超

    马超在《三国演义》是弹眼落睛的风头人物,所谓白袍将军锦马超是也。

    他确实勇猛得很。

    但马超只能是阵上交战的纠纠武夫,虽然生长在西北羌、胡部落地区,一度能号召当地部落,终究成不了气候。

    汉建安十九年(214),马超再被赶出陇东,进退狼狈,投奔了汉中的张鲁,张鲁封他做都讲祭酒,不久与张鲁失和,从武都(今甘肃西和西南)逃到氐中,秘密与刘备通款。

    刘备此时正围攻成都,接到马超信很高兴;马超领兵来到成都北门,加速了刘璋的投降。

    当时刘备还是汉左将军,他以马超为平西将军。按照家世和资历,马超是刘备集团官阶最高的官员。所以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219)称汉中王,上奏章与汉帝,为首领衔的就是马超,其次才是左将军长史、镇军将军许靖,营司马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射援,军师将军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和征虏将军、新亭侯张飞等人。

    刘备自封汉中王后,所空缺的左将军职,按资论辈,交由马超出任。

    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做皇帝,马超进阶骠骑将军(不设大将军),于武职第一;第二才是车骑将军张飞。他是靠门第取高位的,所以阶位在刘备老弟张飞之上。

    刘备对马超是借重他的门第和世家,其实并不信任;鉴于马超反复无常,可能还防一手呢!此中隐情,颇有世故的马超是明白不过的。局外人也清楚,所以彭羕自以有把握能对他策反,联手反刘。马超这番倒也拎得清了,“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蒙言大惊,默然不答”(《三国志·蜀书·彭羕传》),过后赶紧打了一份小报告,检举揭发,以示自己并无二心。

    其实自从马超归顺刘备后,已无当年雄才大略。他后来也只是被派往下辨(今甘肃成县西)打过几天仗,是偏师,并无进展。刘备不给他重兵是很清楚的。

    蜀汉章武二年(222),马超病重,自知不起,写了一个遗疏。刘备可能是在东征前线或败退白帝城时才读到的。

    遗疏谈了马氏家族,即马超父马腾,兄弟马休、马铁等老小二百余口全为曹操杀尽,现在在蜀中只剩下堂弟马岱了。这里不包括后来马超自己的家小,据《典略》称,马超在关中起兵失败,逃往安定、凉州后,妻妾子女百口尽被捉获处死。后来张鲁曾打算招他做女婿,就因有人说马超此人连妻子都保不了而未成。但在汉中,马超仍娶妻生子。《典略》又称,“初超亡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张鲁。鲁败,曹公得之,以董赐阎圃,以秋付鲁,鲁白手杀之”。

    马超投靠刘备后,又娶妻生子,本传说他有儿子马承,还有女儿嫁刘备子安平王刘理。马超后裔估计在蜀汉亡后迁移河东,以后也就没有记录了。

    “五虎将”是否官衔

    罗贯中《三国演义》封了蜀汉“五虎将”;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也有梁山的“五虎将”。但“五虎将”者不见于历朝职官建制,即使是平话、戏剧创造,它也是一种武人的荣誉称号,并非是作官衔授与的。

    古史多以猛虎比喻勇猛的将军。见于陈寿《三国志》称关羽张飞,就有“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蜀书》卷六评);“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吴书·周瑜传》)。此当是后世“虎将”一说。但冠有“五”就要追溯一番了。

    “五虎”,或指西汉末王氏五侯,或出自东汉桓帝封助他杀外戚梁冀的五个宦官为“五侯”;五侯飞扬跋扈,气焰嚣张。

    最初见有新名词“五虎将”,当出自元初关汉9即《刘夫人庆赏五侯宴》,杂剧演五代故事,内称晋王李嗣源与梁将王彦章作战,李嗣源道白有:“某今领二十万雄兵,五员虎将与梁兵交战去。小校,唤将军李亚子、石敬瑭、孟知祥、刘知远、李从珂五员将军来者。”此“五员虎将”亮相时也有表白,如李从珂(王阿三):“奉着阿妈的将令,着俺五虎将与王彦章交战去来;被俺五虎将困了彦章。”刘知远唱道:“遇敌处忘生舍死,方显俺五虎将武艺煞闲。”

    元至治刻本《三国志平话》有《皇叔封五虎将》,或由关剧移植。罗贯中很会作嫁接术,据关剧《五侯宴》,所以他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也有“五龙逼死王彦章”故事,此处改“虎”为“龙”,盖李存勖、李嗣源等后皆为皇帝也。至此,他们又将“五虎将”写进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壮颜色。

    大概是出白平话、戏剧的艺术魅力,元末就多有引用。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一所引俞本《纪事诗》:“龙凤元年庚子(1355)正月朔日,太祖(朱元璋)于府门亲书桃符曰:‘六龙时遇千官觐;五虎功成上将封。’”当时尚未做皇帝的朱元璋即提及“五虎”,或也可为明初出现的《三同演义》、《水浒》“五虎将”参证。

    钟繇

    钟繇是古代大书法家,与另一大书法家王羲之并提,世称“钟王”。他是东汉末年的名臣,曹操对他相当信任,在官渡之战前夕,发表以侍中资格任司隶校尉,坐镇长安(今陕西西安),总统关中诸将的部队,还授与先行后奏、便宜行事的大权。

    魏国初建,钟繇由相国、廷尉进阶太尉,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列三公。皇帝对他们特别倚重,有一次曹丕退朝,看着三人离去时,对左右侍臣说:“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三国志·魏书·钟繇传》)但在《三国演义》,钟繇显然平平,是草包,在任“长安郡守”时中了马超奸计,丢了长安,还死了一个弟弟钟进,在退到潼关后,又无影无踪消失了。

    钟繇确与马超有往来。据《钟繇传》,钟繇守长安时,河北地区袁谭、袁尚哥儿俩组织反扑,所属河东太守郭援率军由河东(今山西安邑)攻来。他即移书关中马腾、韩遂诸将,痛陈利弊,要他们与郭援彻底决裂。马腾被说服了,派儿子马超带精兵万人,前来听命。钟繇亲临平阳(今山西临汾)前线,审视地形,就郭援刚愎好胜的心理行为,正确地作出了趁他半渡汾水之际截击的决策,果然大败敌军,马超部将庞德还亲手斩杀了郭援。

    显然钟繇是有军事指挥才能的。

    唯有文才传百世。当然钟繇能留彰百代的还是书法。相传钟繇学书法于行书大家刘德异,长达三十年之久。史传称钟繇书法,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在师法刘德异和蔡邕、曹喜基础上,兼善各体,尤精于隶书,如今传之有《戎路表》、《宣示表》和《力命表》等法帖。

    钟繇是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自钟繇与其长子钟毓等后,三百年代代有簪缨,为长社望族。6世纪中期始南徙,初至江西赣州,后至江西兴国,再由兴国走向湖南益阳和平江、湖北荆州、广东、香港、台湾等地。有清以来,兴围、平江的钟姓也蔚为大族。

    海外钟姓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了世界钟姓宗亲联宗总会,会旗上即有“颍川堂”字样。

    现长葛田庄有钟繇墓,前右方30米有镇西大将军钟会墓。1991年夏,中国台湾的钟姓子孙,集资在墓前重立花岗岩碑,碑高2米,宽70厘米,上刻“先祖钟公繇之墓”。

    龙头华歆

    华歆是魏国大臣、大学者。

    他的形象在《三国演义》里完全被丑化了,在戏剧里他被描绘成二丑的小花脸,这是有悖于史的。

    华歆投奔曹操后,确实帮曹操做了逼宫、搜杀伏后以及后来助曹丕逼汉献帝(刘协)下台等事。

    华歆原先在当时知识界被称为龙头。据《三国志·魏书·华歆传》所引《魏略》和《世说新语》等称,华歆与北海邴原、管宁是好朋友,“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

    华歆的名气最响,远远超过邴原、管宁,真不愧是龙头大哥。

    《三国志》为华歆作传,有一千二百余字,有板有眼记述了他的业绩和品行。

    这是一个比较靠近真实的华歆。

    华歆是在豫章太守任上归顺孙策的。孙策据江东六郡,只有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是和平接管的,孙策对他非常尊敬,“歆葛巾迎策,策谓歆曰:‘府君年德名望,远近所归;策年幼稚,宜修子弟之礼。’便向歆拜”(胡冲《吴历》)。

    曹操素知华歆其人。汉建安六年(201),曹操在官渡作战时期,借汉帝名义征求华歆,孙权开始拒绝,华歆竟自己出面,说服了他,“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三国志·魏书·华歆传》)。孙权放走华歆的消息很快传开,老朋友旧同事纷纷前来祝贺并赠礼金,华歆没有拒绝,只是分别作了表识;到临走那天,一千多人夹道相送,他把礼金按表识送还本人,说:“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同上)这可是个却金的好办法,既维持己之清廉又不影响友谊。

    曹操父子祖孙三代都相当器重华歆。

    华歆到许都(今河南许昌),任议郎,参与曹操军事;后代荀彧为尚书令,是曹操麾下首位学者型文官。曹操称魏王,改御史大夫;曹丕继位时,为魏相国,以后任司徒,为三公之一。曹叡做皇帝,拜太尉。这时华歆以老病辞。皇帝不允,有一次开御前会议,特派散骑常侍缪袭持诏请华歆务必光临,诏书还说:“朕现在立着呢,只有你老先生到会,朕才就坐。”且又诏缪袭:“华太尉登车了,你才能回来复旨。”如此亲厚,华歆只得去了。

    曹操治国,幕僚多是清官廉吏。《三国志·魏书·华歆传》说他平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当时盛行赏赐奴婢,华歆在司徒任上,一次就获得奴婢五十,对于这些犯官家属或战争俘虏,华歆尽让他们成家,恢复平民生活。

    魏国自曹丕以后,大致实施先治理内政,然后对外用兵的战略。华歆是积极主张者。当曹叡又驾幸许昌,命营真等分道伐蜀汉时,他上疏说:“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又说:“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此后魏国就是采取此种发展经济、以守为攻战略对付蜀汉和东吴,取得成效。

    华歆七十五岁病死。他的子孙昌盛,华歆子华表,魏为尚书,入晋任太子少傅、太常;孙华峤,为东晋史学家,撰《后汉书》;曾孙华轶,江州刺史。

    刘璋

    刘璋是刘焉第三个儿子。

    刘焉是个地道的政治野心家,他看到汉室衰微,通过向朝贵塞红包,走后门,躲到益州当刺史,目的是要割据一方,做王称帝,可是志大才疏,身体也不好,到了益州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刘璋是刘焉的第三个儿子,因为懦弱,容易操纵,被益州官绅看中,子承父业,被捧上了刺史宝座。

    这是一个缺乏政治魄力、因人成事的公子哥儿。有诗为证:听信张松邪说,不从郑度良谋。

    公安之行自取,其失在于优柔。

    刘璋之失在于过于温仁,处事优柔寡断。他对刘备真诚待之,太天真了。

    当时入川刘备,在占领雒县前夕,仍处在进退维谷的窘境,只须刘璋眼明手快些,奉行关门打狗法,置率孤军深入的刘备于死地,可是却在眼皮底下把他放过了。即使这样,刘备也倍见艰辛,仅雒县就围攻了一年;他足足用了三个春秋才成为成都之主。

    乱世政治家要横行霸道,割据一方,必须是厚脸皮。刘璋就是因为脸皮薄,丢失基业,所以陈寿作《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评称:“璋才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

    刘备取成都后,把刘璋放置在公安。孙权取荆州,当作金字招牌,重新捧为益州牧,驻扎秭归,对抗刘备;刘璋死后,孙权虽与蜀汉交好,仍安排他的儿子刘阐为益州刺史,居住在贴近蜀汉周边处,与南中孟获等连结。刘璋长子刘循却跟着丈人庞羲,做着刘备王朝的奉车中郎将。

    在三国鼎立时期,兄弟多有在两国为官的,如诸葛瑾和诸葛亮、诸葛诞分别在吴、蜀汉和魏;黄权子黄邕、黄崇分别在魏和蜀汉,以及上述的刘璋两子。

    张鲁

    张鲁之祖张道陵(34—156),东汉末五斗米道创始人。他原名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任江州令,顺帝(125—144年在位)时入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内)修道,永和六年(141)作道书二十四篇,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道派,名“正一盟威之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后道教徒尊为“天师”,其后裔袭承道法,居龙虎山,世称“张天师”。“陵传子衡,衡传于鲁”(《后汉书·张鲁传》)。张衡之后,张鲁顺理就班,也就是第三任张天师。

    汉中平元年(184),张鲁在巴郡(今四川阆中)响应张角黄巾起义军。四年后,刘焉出任益州牧。此人虽是汉室宗亲,却颇有野心,招降纳叛。张鲁母宣传“五斗米道”,常往来焉家;刘焉因此遣张鲁为督义司马,率徒众进取汉中地。张鲁占领汉中后,断绝通往关中和长安的谷道,杀汉朝使者。刘焉借机上书洛阳,说“米贼断道,不得交通”,打起独立旗帜。

    汉兴平元年(194),刘焉背生恶瘤不治身死。第三子刘璋继位,杀张鲁母及弟。张鲁遂与刘璋决裂。

    张鲁雄踞汉中,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地区性政权。张鲁“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三国志·魏书·张鲁传》)。

    《三国志·魏书·张鲁传》记张鲁在汉中“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又禁止酿酒,在春夏禁止杀牲。犯法者,原宥三次,然后用刑。有小过者,则修治道路百步。

    关于“置义米肉”说,或难以成立,因为(一)当时汉中农业人口少,生产力低,要将多余粮肉无代价供应,不容易;(二)所谓“行路者”身份不明,但不能只解释是“所有人等”。他们或不包括住家户、附近人等,否则人人都这样,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吃饭不要钱”,粮食必然要吃光了。

    还有一说,张鲁所建政权为农民政权。

    张鲁雄踞汉中约三十年。

    此三十年,汉中地区比较安定,没有战祸。

    汉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攻占汉中,他退避入巴中(今属四川);不久投降,又被任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翌年病死。儿子张富袭阆中侯爵。

    据称张鲁临终前,交由儿子张盛接天师班,“鲁以印剑授子盛曰:‘大江之东云锦山,亦名龙虎山,祖师正一元坛在焉。汝可以印剑经箓往住其地,永宣祖教,以传于世’”(清乾隆《龙虎山志》)。有关此事,也见《元史·释老传》:“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日盛,来居信之龙虎山。”自此张天师代代相传。

    阎圃

    张鲁主要谋士有阎圃。

    阎圃,巴西安汉人。阎姓在东汉末是东川大族。

    张鲁据汉中,设官多称为“祭酒”;但也有按汉制,于地方主官(州牧、刺史)下设功曹、五官掾的。阎圃就是功曹;功曹为州牧主要助手,主州选署及民事,相当于诸侯王之副相国。

    阎圃此人,《三国志》无传,却在《张鲁传》中记有阎圃与张鲁的对话。记述虽简单,但可见其人有一些政治头脑。当时张鲁治理汉中,部属多劝他自封为汉宁王,水涨船高,彼此也可升官进爵。可是阎圃持相反意见:“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于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

    阎圃此见,颇有卓识。由他倡导的务实不求虚名,与一千年后元末儒士朱升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九字方针,其意浑同。

    张鲁还是有头脑的人,也不为眼前虚名迷惑,采纳了。《三国演义》编造张鲁想自称汉宁王,还因刘备将会保奏,而召回葭萌关前正与刘备交战的马超军团;而阎圃却要他先占西川后称王,那全系家拼凑。

    曹操至汉中,张鲁本有降意,阎圃又为他设计,要他先撤离汉中,往巴中,然后接受招安。这样可以抬高身价,不被看轻。张鲁采纳了,在离开南郑时,妥善封藏了宝货仓库,拒绝左右悉烧毁不留的建议,说:“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

    败则为寇。中国历史上很多王侯等在崩溃前夕,通常将据有财宝、粮仓全部销毁,不予敌人。它其实是封闭社会一种野蛮、愚昧行为。

    因而曹操很赏识张鲁。张鲁降后,将他视为贵客,而阎圃也因力劝张鲁投降,大受嘉奖,封平乐乡侯,还被赐以马超留在汉中的小老婆董某。

    阎圃此人,极是聪明。我意他的智慧,不亚于贾诩;他的身世、处境竟也与贾诩有些相似,实乃一代才俊呢!

    魏国初建,曹丕又为阎圃增加封爵、所食户邑;死后儿子袭爵,任牂柯太守;孙子阎缵还先后出任西戎司马、汉中太守,阎氏家族自两晋后仍是西南一大家族。

    张郃

    张郃原是袁绍部将,后降曹操。

    曹操对武人向来很宽惠。张郃在乌巢劫粮关键时刻,主动带兵来降,影响尤大,这样更使曹操对他青睐有加了。

    他是典型的职业军人。从参加讨伐黄巾投入冀州韩馥麾下为军司马算起,到木门道(今甘肃西和东南)中伏呜呼哀哉,足足有四十七年军龄,是三国时期真正的老将。

    实践出真知。张郃积近半个世纪的军事生涯,南征北战东讨西伐,成为智勇俱备的将军。

    张郃前期,即归顺曹操任偏将军的十余年,主要是北讨乌桓,东征东莱,万里戎机而已。

    他后期是镇西,成为一方大将,与蜀汉北伐之师相持、拼搏。

    曹操平汉中后,张郃与夏侯渊镇守汉中。汉中失陷于刘备后,曹操大军打道回府,张郃仍屯于陈仓(陕西宝鸡),在蜀汉新辖的汉中地区边插上一根钉子。

    张郃最大的功绩是阻碍诸葛大军北上,在祁山地区取得了成功。

    魏太和二年(228),诸葛亮初出祁山。曹叡亲自坐镇长安,张郃以右将军督军五万由荆州抗吴前线西上,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与蜀汉前锋主力马谡相持,“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三国志·魏书·张郃传》)。

    诸葛亮经过三年生聚的北伐,就莫名其妙地搁浅了。

    曹散得悉捷报,诏书表扬:“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户,并前四千三百户。”

    张郃的这次攻打街亭是非常有影响的,大大地灭了敌人的威风。

    《三国演义》却凭空添上了司马懿和曹真两路大军在前线,以致使人误识,把张郃其人其事淡化了。

    当时大将军营真的司令部在郿(今陕西郿县),司马懿更远,在荆州前线。这样布局,无疑淡化了张郃夺街亭的第一号功绩。

    魏太和二年十二月(229),诸葛亮引兵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今宝鸡东),曹叡驿马急召张郃自方城(今属河南)来援。曹叡还亲自到河南城(今洛阳西)置酒饯行,问张郃:“将军如果迟到,诸葛亮是否已取得陈仓了呢?”张郃料敌如神,他说:“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果然,张郃大军赶到时,诸葛亮已因粮尽,进退维谷,退军回去。

    张郃镇守西陲,很有成绩。所以陈寿说:“郃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他富有作战经验,却不搞经验主义。兵无常势,随机应变,所以常胜。

    张郃于木门道。据《魏略》说是因新任西线最高司令官司马懿的错误决定,“亮军退,司马宣王(司马懿)使郃追之。郃曰:‘军法,罔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髀骨,《资治通鉴》作右膝骨。他是受了重伤,不治身死的。

    张郃是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清《河北通志》记有旧河间县有他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