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说三国 > 第六章 阚泽

第六章 阚泽

    阚泽是《三国演义》重头戏赤壁之战中一位不可或缺的角色,没有他,黄盖的“诈降书”如何能送过江去;没有他的机智、才干,如此区区“诈降书”又如何瞒得住聪明绝顶的曹操呢!

    可是赤壁之战烽火漫天时,历史人物阚泽却在大后方,可能还在耕读呢。《三国志·吴书·阚泽传》称,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为骠骑将军时,阚泽还是县团级干部,“除钱塘长,迁郴令”。

    阚泽与赤壁之战无关,当然也谈不上送“诈降书”。但为黄盖呈诈降书,终须有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引《江表传》称黄盖派人送书,“曹公特见行人,密问之,口敕曰:‘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于前后也。’”但此送书人姓名,未见史传。大概是罗贯中对阚泽有好感,于是就拉他充填。

    罗贯中还给阚泽抹金,说是刘备东征,是他竭力推荐陆逊为帅,抗御刘备,孙权被说服了,从而有夷陵大胜。其实,当时陆逊在军中地位,是仅次于吕蒙的副帅;吕蒙病死,陆逊顺理成章就成为全军统帅。它也与阚泽无关。

    阚泽在历史上缺乏有多大建树的记载,但他确实是个值得注意的角色。

    东汉做官靠门第,靠祖宗八代富贵的余荫。阚泽乃是纯农民出身,可能还代代红呢。他的起步是靠为人抄写本本,那时候且不说没有电脑计算机,就是连石印的印刷术都没有,有钱人读书用书,是雇佣人去抄的。阚泽以抄书为职业,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巧能生华,就把所抄的书全都放在脑海中了。

    孙权曾向阚泽请教:“书传篇赋,何者为美?”阚泽正想以讽喻来点明治国须治乱的道理,就推荐说:最好是贾谊《过秦论》。孙权认真地读了。他知识渊博,因而时人将他的文才比之扬雄,学术造诣比之董仲舒。

    阚泽死于吴赤乌六年(243)中书令任上。有称他的住宅在苏州,后改为盘龙寺,附近有墓,相传这一带是他的封地。

    按,阚姓源出自山东齐国阚(今山东嘉祥北)。《尚友录》称“齐卿阚止之后,望出会稽”;又《姓氏考略》“齐邑,鲁昭公在乾侯取阚是也,齐大夫食采者氏焉。望出天水、会稽”。

    阚泽是会稽郡人,但阚泽前后均鲜见有阚氏宗族群。

    神童曹冲

    曹操多子,大大小小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最聪明的据说是环夫人所生的曹冲。

    曹冲生于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今河南许昌)的那一年。他童年时就显得睿明,有才智。曹操曾多次向部属表示要立他为继承人。曹丕妒嫉他。曹冲天折时,曹丕安慰老爸不要为小弟之死过度悲哀伤身。曹操说,这是我的大不幸,却是你的大幸啊!曹丕后来做魏国皇帝,也很有感慨地说:“要是阿冲还在,我就不能坐上这个位子了。”

    曹冲得宠原因,就是聪明。

    《三国志》等书记有曹冲几件聪明事:一是山鸡起舞。曹操要一只长着艳丽羽毛的山鸡跳舞,他人都没有办法。曹冲在山鸡面前放置了一面大铜镜,山鸡见铜镜里有个美丽形象时,就兴奋地舞起来,欲与之比美呢。

    二是智救库吏。老鼠咬坏兵库里马鞍,库吏生怕被判死刑。曹冲知道了,为救库吏就故意将衣服戳了几个小洞,就像老鼠咬的那样,然后让老爸知道。后来库吏报告马鞍被鼠咬的事。曹操说:“孩子的衣服放在身边,还让老鼠咬穿呢;马鞍挂在柱子上,哪会不被咬坏的?算了吧!”

    三是称象。说的是曹冲五六岁时,孙权送来一头大象。采纳曹冲的办法,把象牵到大船上,在船入水处画上记号,再用称后的物品放到船上,两相等量,就得到了大象重量。

    称象故事颇见智趣,传诸千年而不绝。宋儒讲究学前教育,南宋大学者叶适说曹冲“并舟称象,为世开智物理,盖天禀也”(《习学记言》)。那时和以后的启蒙读物,将它与司马光破缸、文彦博取球以及王戎不食苦李等智慧故事连辑,20世纪初改私塾、书院为中小学堂后,仍将它列入教材。

    近年有人破除陈说,提出疑问:曹冲称象是真有其事吗?

    曹冲称象在五六岁,即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的官渡大战以后时期,那时孙权刚继承父兄基业,力求和曹操通好,但进贡大象,不大可能,因为他占据的江东六郡不产象。古中国,大概五六千年前吧,江汉黄淮等逐鹿地是有大象奔驰的,河南简称豫,从“象”旁。但后来气候转冷,大象南迁。东汉末年,它已迁移到今云南和交、广地区,而后者要到建安十六年(211),因步骘南征,方才纳入东吴孙氏疆域。可是这时曹冲已死了三年。所以清邵晋涵“疑此事为妄饰”(《南江杂记》)。因此说曹冲称牛、称马都有可能,但要说是称象,那么请问:象从哪里来?

    对曹冲称象,清学者何义门也有质疑,认为古中国自来算术发达,“置水刻舟,算术中或本有此法”,也有学者根据南北朝《苻子》和唐《意林》等杂著中的文字,说战国末期燕昭王就发明了“命水官舟而量之”的水称法。

    近人陈寅恪从梵文得识,认为曹冲称象是从印度古佛经移植:有印度国王要知悉大白象重量,与群臣共议,莫能解决。宰相回到家里,他的父亲出了个好主意,“置象船上,着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器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杂宝藏经》卷一《弃老因缘》)。

    现见的这部佛经最早版本,晚于著《三国志》的陈寿二百年,但陈寅恪认为,鉴于魏晋时期所蜂起的译经浪潮,陈寿有可能看到另种版本。

    凤雏庞统

    读《三国演义》,都知庞统其人其事。

    他是与诸葛亮并提的。通过好好先生司马徽所说的,凤雏、卧龙,两者得一可安天下,致使读者心目中的庞统是相当高大的。因而近年有学者还认为,如果庞统不死于落凤坡,三国鼎足格局将会有新面貌云云。

    也许是吧!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评语是:“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还将他比拟曹操的第一幕僚荀彧,应该说品评是相当高的。

    庞统真没有诸葛亮那样幸运,在耕读隆中时就有刘备自觉找上门来。他出山从政应该比诸葛亮还早些。在刘表任荆州刺史时,庞统已是南郡郡功曹(人事处长)了,曹仁据南郡,仍做郡功曹;曹仁撤走,周瑜进驻,出任南郡太守,仍继续做郡功曹。刘备据南郡后,始改任郡从事,外放为耒阳令。

    在这段较长岁月里,他是经历多个主官,无所事事,要是这样度日子,也许就平平淡淡走过了一生,是决不会被写进《三国志》,且为之立专传的。也是时来运至,他的出名,一是顶头上司周瑜的至交鲁肃的一封介绍信:“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二是至亲好友[1]诸葛亮的口头推荐,由此新主子刘备在对他考察、面谈前就有了良好的印象;所谓是“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本传)。

    刘备善识人,也会用人。庞统在刘备处始得张大、发挥平生所学。东汉末期中原逐鹿,英雄辈出,出现了很多聪明人。聪明人只有适应时代,选择聪明的主子。庞统也是一个聪明人,我很以为他在南郡郡功曹期间,也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其性格、气质是不易与曹仁、周瑜辈相处如股肱的。

    诸葛亮有隆中对提出取西川高见,庞统所见略同,“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九州春秋》)。

    庞统应该还有很多高见,或者用时髦话说叫“理论先行”,可惜是死得太早,文章多散佚了,陈寿没有能收集,写进《三国志》里。

    他的早死令人惋惜。

    庞统是随刘备攻雒城(四川广汉)时,为流矢射杀的。《三国演义》把它移植于落凤坡,且写得栩栩如生,以致自明朝《演义》出现后,在那儿还应运出现了庞统墓和祠,且把那匹所谓刘备与之换骑的白马,也塑造立于祠里。

    刘备对庞统之死非常伤心,言及流泪。刘备是善哭的,这也表示了对庞统的感情深厚,他当不是属于追悼会上活人哭死人,为了哭给活人看那种即兴表演吧!

    庞统死时,儿子庞宏可能还是婴孩。四十年后庞宏因父亲关系也做了官,但为人清正刚直,受到当朝的尚书令陈祗排挤,在涪陵太守任上郁郁而终。庞宏有否后裔留到今天,语焉不详,但刘备、诸葛亮在一千多年后竟都有后裔认宗,庞统父子无子孙出来亮相,未免令人惆怅。

    注释:

    [1]庞统系庞德公侄,庞德公子庞山民娶诸葛亮二姐为妻。

    孙夫人

    孙权妹子,即《三国志》称“孙夫人”的。为此罗贯中先生作了非常精彩的描绘,那就是书中以浓墨的笔触所写的甘露寺、刘备过江招亲,回荆州(龙凤呈祥),等等。而且还送了一个元明时才出现的美丽名字“孙尚香”。比元杂剧《两军师隔江斗智》称“孙安”,似乎要风雅亮丽得多。

    制作名字,也是家的作秀。

    孙姑娘,见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只是八个字:“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那是刘备取四郡,替代病死的刘琦出任荆州牧后,孙权为强化联盟的一着妙棋。

    可是孙姑娘,在刘备妻妾处是没有名分的。《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所列刘备的女人,只有二人:一是死了才追谥为皇思夫人的甘皇后;二是吴懿将军妹子穆皇后。孙姑娘虽档次不低,却没有立传。原因正如《汉晋春秋》说:“先主入益州,吴遣迎孙夫人。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乃得止”(《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赵云别传》也说:“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孙夫人背刘备而去,就封建礼仪而言,是逃妇,当然放不进“妃子传”了。

    刘备娶过不少妻子,但随娶随丢:被吕布俘过两次,丢失了;曹操也俘过两次,后来也未见发还。

    孙夫人是刘备中馈缺人时,孙权主动送到荆州做填房的,与刘备在石首(今属湖北石首)完婚,从门当户对看,她该是正妻吧。《三国演义》拥刘扶汉,把她写得非常贤淑,本着夫唱妇随、嫁鸡随鸡的游戏法则,竟将这场政治婚姻,说得美满、幸福,花好月圆。

    这是一大误区。

    按,汉建安十四年(209)十二月,刘备娶孙权妹子,那年他是四十九岁,孙权是二十九岁,妹子当更小些。吴夫人所生一女,乃孙权之姐[1],此当是孙权的异母妹,是庶出。此处如以汉魏旧俗女尚早婚情事,则其妹年岁界定在二十岁左右,这也是属于大龄姑娘了。

    老夫少妻。孙权等于为妹子找了一个爸爸。孙夫人和刘备感情很不好。两人婚后即分居。在湖北公安西相传有“孙夫人城”。《西和志》称:“在孱陵东五里,汉先主孙夫人所筑,夫人与先主相疑,别筑此城居之。”所以清王士祯有诗:“刀光如雪洞房秋,信有人间作婿愁。”孙夫人归宁,据《华阳国志·刘先主志》,是刘备在攻雒城时,听从法正意见,主动把她送走的;当时刘备趾高气扬,根本不把孙权放在眼里。“(刘备)之在公安也,北畏曹操之强,东惮孙权之逼,内虑孙夫人兴变于肘腋之下”。“孙夫人才捷刚猛,有诸兄风,侍婢百人皆仗剑侍立,先主每下车心常凛凛。正(法正)劝先主还之”。《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意同。元胡三省也认同:刘备每次到孙夫人处,心惊肉跳,“恐为所图也”。

    此说当是,孙夫人不愿活守寡,乐得归去,可是心却不甘,还企图挟带阿斗,所以才演出了一场截江夺斗的好戏。

    本来这场戏可演完了,偏偏是《三国演义》又编造了少妻对老夫眷念,情切切,意绵绵,在得悉刘备秭归之败后,跳江自杀。民间传说有,孙夫人被骗归吴遭软禁,后来刘备东征时被遣送回蜀,谁料船到□矶,就传来刘备病死白帝城的噩耗,便在矶上悲愤而死。葬于□矶,亦立祠祀之。□矶,在安徽芜湖西七里,原在江心,属芜湖县,后因泥沙淤积,与岸相连,属无为县境。现在北岸隶濡须,登矶只见芜湖。故明高启有“□矶烟锁在芜湖”之句。

    好像真有其事似的。

    实际上,孙夫人返吴后,不知下落了,估计未改嫁就死去;如再嫁,娶者必权贵,妻贵夫荣,夫荣妻贵,无论是随妻随夫都是能写进史传的。

    三国领袖的政治联姻

    农耕社会讲究家族血缘圈,圈子越大越好办事。这样,为了让两个各有轴心的圆,成为同心圆,其中的一个绝妙办法,就是通婚、结亲,搞家族联姻,即政治联姻。

    血浓于水而胜于水。这种联姻在春秋纷争时很时髦,三国时期中原逐鹿,群雄纷争,为了取得某种倾斜和均衡,硬件软件都用上了,其中行使软件的一个法宝,就是联姻,结成男女亲家。

    要搞联姻不难,但仍须具备基本条件,那就是要有婚姻的载体,如欲联姻者及其儿女,多多益善。

    曹操是最懂得政治联姻的特异功能的。他有二十五个儿子以及不知其数的千金小姐。这些孩子,多是他联姻的本钱。曹操认同老二曹丕乘乱娶比他大四岁的袁熙(袁绍次子)妻甄氏,难道仅是迷恋她的美色吗?近读河北《无极县志》,方知甄家乃河北大族,世代簪缨,显然有拉拢本地土族、稳定人心的政治意图。而在对袁战争中,乘袁谭来降,要安他心,就为小儿子娶袁谭的未成年姑娘;在要歼灭袁谭时,又将她赶回去,这时的联姻反而是背包袱了。可见联姻只是政治家的权术。最典型是孙曹二家结亲,汉初平四年(193),孙策称霸江东,为利用他对付袁术,曹操即为孙策小弟孙匡送去了曹家的千金,且与小儿子曹章娶了孙贲(孙策堂兄)的女儿。官渡大战前夕,张绣投降,为了拉拢这支拥有数万人众的董卓余部,又与刚出生的婴孩曹均娶张绣姑娘,结成一对“娃娃亲”;尔后张绣在官渡大战等讨袁战役中立下了功勋。在张鲁迎降时,与他握手言欢,并为儿子曹彭祖(曹宇)娶张鲁姑娘。应该说曹操很能看准苗头,他所主动发起的政治联姻攻势几乎都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当然,他最值得的婚姻投资,还是把三个姑娘,送给傀儡皇帝汉献帝做贵人,里里外外垄断了朝政。

    孙权也懂得搞政治联姻。他主动送妹子到荆州(湖北江陵)和刘备结成亲家。孙权也为谋荆州,要与关羽结亲,却挨上一顿“虎女焉得配犬子”的痛骂,两次搞联姻,都未有功效,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然,孙权也把自己子女充作联姻载体。东吴小王国是靠北方大族和江东大族合力支撑的。他为太子孙和娶张昭孙女、张承之女,“权敕令和修敬于承,执子婿之礼”(《三国志·吴主五子传》)。他且将自己两个守寡的公主,分嫁给钱塘(浙江杭州)大族全琮和吴郡(江苏苏州)大族朱据;将孙策的两个小姐一个嫁给吴郡大族陆逊;一个嫁给吴郡大族顾雍长子顾邵。

    刘备也不落人后,可惜他孤家寡人,人丁飘零。但在群雄割据时,仍搞过政治联姻,那是在徐州时,与吕布结为亲家,“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三国志·魏书·袁涣传》)。他俩究竟是嫁女还是招婿,语焉不详。刘备的两位小姐,正是在当阳长坂坡被曹仁兄弟曹纯所生俘,此后不知下落了,否则也是日后搞联姻活动的筹码。

    刘备毕竟是枭雄,他很懂得政治联姻的功能,因而在四川做了汉中王后,就娶刘焉寡媳、吴懿妹作元配,其意乃是与刘璋旧部、早在四川的客籍人员取得真诚合作。此后随着三国的鼎立,蜀汉高干子弟多相互通婚,如阿斗的三位公主,分别嫁与诸葛瞻(诸葛亮子)、关统(关羽孙)和费恭(费祎子),强化本集团的血缘圈圈。

    注释:

    [1]据《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孙权有一姐嫁曲阿大姓弘咨;又据同书《潘濬传》孙权另一姐嫁与陈氏。此两人当有一女为吴夫人女、孙权亲姐。

    老兵黄忠

    黄忠是典型的职业军人。

    从《三国志·蜀书·黄忠传》看,黄忠能够爬上与关、张并列高位,全靠武功,也就是用血和铁拼杀出来的。

    《黄忠传》很简洁,有若一篇高级将领履历表:建安十三年(208),由刘表所署中郎将,为曹操假行裨将军;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取成都,拜为征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以定军山战役,迁征西将军;后升为后将军。

    通常把黄忠奉为不服老的老将模式。这在《三国演义》和有关京剧折子里,凡见有黄忠的重头戏,无不见有“三突出”镜头。其实,黄忠老将形象,只是元明平话戏剧的别致造型。它不见于史传。包括《三国志·蜀书·黄忠传》,仅同书《费诗传》见有,“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似“老兵”即为“老将”别解。

    此处“老兵”,出自骄傲的关羽之口,似可作多元解释:一是老家伙,即与彭羕漫骂刘备为“老革”同义;二是老兵油子,是以当兵为终生职业,混日子的。以这些轻蔑口气,是不能界定黄忠已有六七十岁的真实年龄的。

    黄忠早期随刘表侄刘磐,刘磐与东吴名将太史慈相拒于艾(江西修水西)、西安(江西武宁西)诸县。太史慈死于建安十一年(206),如以此估计黄忠年龄此时或在四十岁上下,则他于建安二十五年(220)死时也不会超过六十岁。

    他的真实年龄终究是个谜。

    《三国志·蜀书·黄忠传》写黄忠的战斗精神确实是极其显著的,如随刘备入西川,“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攻东川于汉中定军山,“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能为刘备破格提拔。

    可是有关黄忠的真人真事有案记录的实在太少了,《三国志·黄忠传》正篇仅二百三十八字,还皆是军事活动和履历记录,没有本人言语和思想。估计是这位武人,只是打打杀杀,缺乏军事活动外的其他活动,也不善于与文人打交道,因而连裴松之引书也是空白,这在《三国志》诸传是不多见的。我想,要是没有因封后将军和关张马并列,可能连陈寿都不会为他作传的。三国的老将价值 三国充满阳刚气。

    它的一大特色就是多武将,而武将群体里又有不少虎虎生气的老将、宿将。《三国演义》老将,知名度最高的当然首推黄忠。

    黄忠是农耕社会所推崇的“不服老”老将模式。中国五千年史事历朝历代都有若干属于国家级的一流老将,如廉颇、王翦、马援,但因缺乏艺术形象的打造,他们都比不上黄忠的响当当、当当响。因为《三国演义》宗蜀汉,所以蜀汉大有流芳百世的老将,著名的还有严颜和赵云。严老将军是以“断头将军”出名的,但他老人家被打造为“老将”,以及在定军山等故事,都是罗贯中先生予以包装的。

    常山赵子龙也是一位老将。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如果说他在白帝城托孤时尚是黑须,可在七擒后却已是头白如雪了。可史传记赵云在白帝城后就缺乏行事了。他有否南征和北伐,语焉不详。《演义》要突出他的不服老,老当益壮,为老将们争光,就写得慷慨之至。其实,赵云和黄忠,是否都能划进“老将”圈圈,那也是无据,值得令人质疑的。

    蜀汉正儿八经的老将很多,鉴于它仅是一州之地,人口少,底子薄,且奉行闭关,人才培植亦缓慢。由是刘备、诸葛亮时期的小将裨将,也都先后挑大梁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廖化即廖淳,他原在荆州关羽处做主簿,曾随刘备东征。当时是少壮派,四十年后,他与宗预、张翼、邓芝仍带兵上阵,那才是真正的老将。诸葛亮死后三十年间,蜀汉就没有像吴、魏那样多次发生中央换皇帝、地方将帅哗变的事件,这不能不说朝内军中老臣群的作用,按既定方针办。行文到此,我忽然想到,如当钟会、邓艾分兵伐蜀时,阿斗倘能认真听取姜维军报,及时派兵援汉中等地,而不让诸葛瞻那样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公子哥儿挂帅,蜀汉也许还能拖延若干年。曹丕建国后,也是靠曹操时代老人们支持。曹丕父子非常倚重老臣。在边陲,他西面派张郃,以守为攻;南面有老臣满宠、文聘。张郃曾指挥夺取蜀汉街亭,逼使诸葛亮初次北伐流产;他死于木门道所设的连弩,估计此时已在七十岁上下了。满宠镇守合肥地区三十年,文聘任江夏太守三十余年,他们捍卫南疆,多次击走吴军北犯,都是满头白发时,还在第一线。

    东吴后期,老将如云,成为保同支柱。孙权称帝后,让老臣孙邵、顾雍、张昭等辅助朝政,朱治护东南,步骘、吕岱镇交广,陆逊守武昌陪都,朱然守江陵。此中显著者如吕岱,在广州镇守几十年,八十多岁高龄时开拓与柬埔寨、罗马的交通贸易,九十岁时还镇武昌,神采奕奕;陆逊在夷陵战役后坐镇武昌二十余年,六十五岁时,身体还蛮好。早期曾隶甘宁、潘璋的小将丁奉,五十几岁参加东兴大捷,以后又带了二十几年兵。

    魏延

    魏延是刘备发现的将才。

    从刘备推为汉中王,魏延被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刘备称帝,升为镇北将军,到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初出祁山前夕,魏延在汉中坐镇了十年。

    他不负重任,为强化汉中军事尽瘁,首创诸围实兵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拒敌于关门以外。后来王平就用此战略方针,赶走曹爽几十万大军的。

    诸葛亮初出祁山到汉中督师,拉开了北伐序幕,魏延离开了汉中太守重任,调为丞相司马(主管诸葛亮丞相府军务),充当前敌司令官。魏延因为对汉中出谷地理的熟悉,有实地经验,曾多次创造性提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如信故事,亮制而不许”(本传)。据《魏略》称,其中的一次就是“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可是诸葛亮认为此乃危道,还是走陇右祁山坦道稳重些,保险系数大,于是没有采纳。

    也许是魏延有此创见,不为诸葛亮所喜,他的前敌司令官,竟被马谡替代,致使有建兴六年(228)的街亭惨败,大伤元气。三国史学者张大可教授认为“魏延是蜀中惟一的一员超群绝伦的上将,远在张郃、郭淮之上”。又说诸葛亮未尽魏延之才,是一失,又违众用马谡,是为再失,这是很有见地的。

    诸葛亮出师未捷,但魏延却另有建树。蜀汉建兴八年(230),他率偏师在阳溪(今甘肃渭源北)大破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于是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名列诸葛丞相北伐诸将第一号。

    魏延资历深,功劳大,官阶高,难免会陷入骄横、自大的泥潭,目空一切,天马行空,看不起和他同阶的同侪们,特别是没有上过战场、身上没有伤疤而有才华的文人。

    这是性格悲剧。

    诸葛亮也有误区。

    诸葛亮临死前曾有缜密调度,但这种完全撇开大本营二把手魏延的安排,是属暗箱运作,本非正常;他明明知道“杨仪不假惜延,延以为至愤,有如水火”(本传);“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三国志·蜀书·杨仪传》),却要将大权旁落于一方,即将天平完全倾斜于杨仪,何况诸葛亮乃知人论世之明白人,明知杨仪性狷狭,好报复,岂不有意无意制造魏延、杨仪间的倾轧和争斗?

    果然在诸葛亮死后的某段非常时期,魏延、杨仪各不相容,运用自己执有的权力,将对方指责为叛乱分子,置之死地而后快。

    魏延失败了。

    失败原因一是杨仪抓住诸葛亮临终嘱咐,名正言顺;二是杨仪有费祎、姜维联手,又有蒋琬、董允等外援在阿斗身旁吹耳边风。

    魏延全军不战溃散,他和儿子们在逃跑时被追杀,追杀者马岱把他的头送与杨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这纯属报复行为,太卑劣了。所以后来的杨仪,也不会有好下场。

    既然被夷三族,也许魏延真没有了后裔。就是有,但凭《三国演义》的影响,又有谁肯放在他的子孙名下呢?

    今天汉中市外白马镇的魏延墓,说是蒋琬为魏延平反昭雪的一个标记;有说是明清《三国演义》风行时好事者的杰作,至于究竟如何,天知道!

    国士吕蒙

    吕蒙折节读书,有胆有识,是杰出的将才。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有三千余字,是陈寿为将帅作传的长篇,它比同书的《关羽传》要多四倍篇幅,抒发了史家对一代将帅吕蒙的赞赏。

    吕蒙作战勇敢,所向无敌。十五六岁就偷偷地混在将士里奋勇杀敌,姐夫邓当没法阻止,回来向丈母娘告状。吕蒙对母亲解说:“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说得多么慷慨激昂啊,并用了“不探虎穴,安得虎子”这句豪言壮语。我认为吕蒙就是这句名言的发明者,后来才为范晔著作《后汉书·班超传》时,被拿去安装在班司马名下的。

    这是吕蒙少小滋生的拼搏精神。唐孙元晏有七绝《吕蒙》赞叹其云:幼小家贫实可哀,顾征行去志难回。

    不探虎穴求身达,争得人间富贵来。

    吕蒙早年少读书,在出任别部司马和平北都尉、广德长时,就因“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疏”(本传)。由是开始注意读书,汲取有用知识,诸如在赤壁战后取南郡时,正确地建议周瑜分军救甘宁;遣兵三百砍乱柴于险道,夺取敌军马匹,那都是读《左传》等书的应用。只是此时读书不系统,且作为可有可无的业余调剂,所以才有《江表传》所记的孙权劝吕蒙、蒋钦好好读书。“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吕蒙急用先学,因为本有丰富的军事实践,再有系统读书(主要是兵书)就大有进益,然后回到军事实践中去,很易起到事半功倍的功能。

    吕蒙读书受益,有不少超前的认识。其中非常突出的就是建议筑濡须坞。

    濡须(今安徽无为东)是源于巢湖流入长江的一条河,其水入长江处称濡须口。

    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迁都,造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今江苏南京),取义在此建定基业,以为都城。面对曹操东线合肥重兵的威胁,必须在江北寻找要塞设防。“权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吕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之”(《三国志·吕蒙传》引《吴录》)。孙权在濡须水两岸修筑的土城,就是东吴保卫都城的第一要塞濡须坞,即东兴。它是吴魏必争之地。此后半个世纪里,它多次阻挡自曹操到司马昭的南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评说:“王氏希先言,三国鼎立,南北瓜分之际,两淮间常为战场,孙仲谋立坞濡须,曹操先计后战,不能争也。观王氏之言,则知子明(吕蒙)之谋善矣。今人艳称其袭取荆州之奇谲,而不知其保障江淮之功大也。”

    当然吕蒙给后人最大印象是完成了东吴几代人夺取荆州的宿愿。

    吕蒙取荆州,用武力,但更多是讲智力,如诈骗郝普出零陵,白衣渡江取江陵。他更懂得政治攻势的威力。当吕蒙率将士占领江陵城时,“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本传)。严肃军纪,抚慰敌军家属和后勤人员,这一着可真厉害呢!当时关羽大军数万,乘胜南撤,回救荆州,还是颇有战斗力的,经此一着,而丧失斗志,自己瓦解自己了。

    所以陈寿评说吕蒙甚高:“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

    吕蒙在督陆口时,已有病在身,后又抱病指挥夺取荆州,辛劳倍至,事必躬亲,必然使旧病恶化,以致在进江陵后,过于兴奋,未及防治,待发觉已迟了。

    吕蒙在大江南北有不少建树,令后人萦怀。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吕蒙庙遍及江南,至明时《三国演义》出现,始渐替代以关羽庙、诸葛亮庙,吕蒙其人也转向负面,但仍有为他抱不平而鸣者。据清重修《丹阳县志》:“吕城五十里内无关帝庙。相传城为吕蒙所筑,至今蒙为土地。一造武庙,每夜必有干戈角斗声,以故相戒,勿立武庙也。”(卷三十六《摭遗》)孙权予吕蒙生荣死哀,为吕蒙墓置三百家,复田五十顷。按理吕蒙墓就在他的封地孱陵(今湖北公安西南),但自南梁盛弘之《荆州记》始,记载有吕蒙墓的,就有湖北蒲圻说、江苏萧县说和江苏吴县胥口说的几种版本。

    吕蒙的孱陵侯,由其子吕霸袭爵,吕霸死,又由兄吕琮袭爵,吕琮死,再由弟吕睦袭爵,以后就失记载了。但据有关记载,说是在吕蒙家乡汝南富陂,即今安徽阜南县万沟乡吕家冈一带为吕姓聚居地。大高庄、王冲、小吕庄、吕老家庄等十余村内,有千余户,六千余人,系吕蒙后裔(彭卿云主编《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辞典》,上海文艺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95年,第115页)。

    潘璋

    潘璋其人,是以俘杀关羽知名于世。

    《三国演义》崇仰关羽,就写了他被关羽显灵追魂,为关兴杀死。

    其实潘璋是吴嘉禾三年(234)病死在镇守陆口(今湖北嘉鱼陆溪口)任上。

    潘璋原先是个典型的流氓。本传说此人“性博荡,嗜酒,居贫,好赊酤,债家至门,辄言后豪富相还”。他的所作所为,形似刘邦微时的无赖相。因为出身寒微,熟悉底层社会生活。孙权做阳羡长,潘璋带了一百多个铁哥儿们投军。孙权高兴极了,就给他做个小队长,又安排去某个市镇管理治安。他对地方利弊本来就相当熟悉,这时又以白道对付黑道,以牙治牙,居然管理得很有条理。一个市井无赖,就此走进了江东诸将行列。乱世仆作主,这也是汉末对门第的一次冲击。

    潘璋不怕死,敢拼命,冲锋在前,多立有汗马功劳,但记录于史传的,无过于俘斩关羽。

    关羽率残部由麦城突围,至临沮(今湖北远安西北)、夹石处遇到朱然、潘璋两军断其走道,全军溃败,与长子关平、都督赵累为潘璋部将马忠俘获。

    此说在《三国志》有关诸传,如《吕蒙传》、《朱然传》以及《后汉书·献帝纪》所记略同。

    当时孙权住公安(今湖北公安北),公安离开关羽守的孤城麦城一百多里,为等候前线传佳音,专门派出快马来来回回传递情报。开始时,传来有关羽愿意投降的消息;过了一些时辰,快马来报告,说关羽已经逃出麦城;然后又传来喜报,说翌日中午,关羽已经被活捉了。

    可是像关羽那样的统帅,潘璋没有把他作为活口送解公安,验明正身,或由孙权亲自审理,却先斩后奏,在马忠送解俘虏于当阳时,当即就将他们父子俩推出斩首。后来送给孙权验证的,只是一颗关羽首级,孙权又转送给曹操。

    所以关羽头在洛阳,身在当阳;当阳就是潘璋处死关羽的场所。

    杀高级俘虏在三国时期是不多的,特别像关羽那样身份,举足轻重,留作活口比诛杀有更多的政治价值,这是常人尽悉的。

    如此反常和逆向,察其所因,一是遵孙权命令,战争非常时期,前线将士可就地处置俘虏;二是知道孙权痛恨关羽,因而即使擅自杀了,也不会被治罪;三是潘璋其人最贪财。本传称他“吏兵富者,或杀取其财物,数不奉法”。有很大可能,他杀死关羽等人,是取其所携珍宝而灭口实也。

    呜呼,关羽如果落在吕蒙、陆逊以至朱然等人之手,未必立即被送进鬼门关,偏偏遇到这个贪财的潘璋。

    潘璋死后,儿子潘平不争气,被流放会稽;他的旧部由吕岱统领。

    牛金

    曹仁有部曲将牛金。

    赤壁战后,曹操北撤,以曹仁行征南将军,留守江陵,即承担南方前线司令官的重任。周瑜前锋几千人众来攻,曹仁命将士自愿报名,组织了一支三百人的敢死队,由牛金带领,出城迎战。

    时赤壁新败,士气大损,但敢死队敢于拼杀,争得英勇作战的声誉,竟然为史家记录在案,牛金也以此留下了姓名。

    牛金官至后将军。

    以后他隶司马懿作战。魏太和五年(231),司马懿再次西至祁山,抵御诸葛亮,两军相持在汉阳(今甘肃甘谷东南)。据《晋书·宣帝纪》,司马懿大军“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

    此后未久,牛金就死了。

    牛金是被司马懿毒杀的。

    原来是司马懿信了符谶,时有传说“牛代马”。他相信了,以为此“牛”就是牛金。

    据《晋书·元帝纪》:“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司马懿)深忌牛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

    牛金被毒,但民间传说仍是“牛代马”,即说是后来东晋第一个皇帝司马睿,就其血缘不是琅邪王司马觐的亲子,而是他的妃子夏侯氏与小吏牛氏轧姘头而生的。

    按,司马睿系司马觐二十一岁时与夏侯氏在晋咸宁二年(276)所生的,此时牛金已经死了四十多年,要说是小吏牛氏或有此事,但与牛金毫不相关。本来此事极易清楚,却有若干本本说得玄乎其玄,牛金几成千古之冤。当然亦有笔记辨诬,如褚人穫《坚瓠广集》卷三《牛金失考》:“生元帝,非牛金也。《通鉴》失考。”

    曹仁

    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他的骨干、基本队伍是家兵。

    家兵就是曹氏家族组织的武装,通常带兵的头目是本家兄弟子侄,当兵的是本籍乡里的农民。

    家兵很有战斗力。

    最初带领家兵跟随曹操的,有夏侯悖、夏侯渊,还有的就是曹洪和曹仁了。

    曹仁有大将之材。《三国志·魏书·曹仁传》记有曹仁指挥壶关战役和官渡战前在汝南驱逐刘备的故事。

    赤壁战后,曹操北还,选择曹仁留守江陵,指挥荆州地区前线抗吴。在曹军新败后,人心惶惶,他却率新败之众,抵御周瑜吴军主力,双方相拒一年多,互有胜负。江陵失陷,又坚守襄阳,继续阻挡吴军主力和关羽荆州军的北上。

    江陵之战,显示了曹仁的才干和能耐。

    曹仁是第一流勇将,冲锋陷阵,所向无敌。《三国志·曹仁传》写他胆识过人,深入敌围救牛金故事,可见一斑。所以裴松之引《傅子》说:“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曹仁治军有方,他懂得将军治军必须重法的道理,《三围志·魏书·曹仁传》:“仁少时不修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于左右,案以从事。”他是抓住了治军的精髓。

    花前月下,人无正色。堂堂曹大将军,战绩赫赫,只是因为《三围演义》崇刘贬曹,他的才能被贬值了;而在京剧舞台上,曹仁更因曹操油白脸,而被描绘为莽撞的五花脸脚色,这未免有点煞风景了。

    法正

    法正是三国时期的奇才。

    生逢其时,法正在黄金年龄时幸喜遇到刘备,发挥了平生所学的运筹术,要是仍混在刘璋幕中,极大可能是后半生会被湮没了,在《三国志》也无传可立。中华古代多有这样卓越的人才,怀才不遇而消失了的。

    法正能识主。

    他是自己找到刘备门上去的。刘备早已有夺取西川的野心,就是缺乏引路人,单凭《演义》张松献地图不行。地利不如人和,更要有西川士大夫支持,法正是代表人物;他为刘备取西川作引线,是起了极大作用的。《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正文就有二千二百字,而那引用的法正在围雒城(四川广汉)时所写与刘璋劝降书,竟多达九百字。陈寿选录,并非为佐证法正有纵横之术,或文章写得有如流水行云,而是要突出法正睿明。他对当时局势了如指掌,分析得当,所以能高屋建瓴地开导刘璋也。

    刘备非常器重法正,言听计从,在攻占成都后,即请他出任蜀郡太守、扬武将军,视为与诸葛亮等旧部同列。本传说他“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即是在蜀汉政权里抓实权的。

    法正很有战略思想,他以时不可失、机会难逢,力劝刘备速取汉中。刘备听取了,不辞辛劳,亲自前去,且在法正参与下,取得定军山大捷。后来曹操西征,知道这是出自法正建议,说:“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三国演义》把刘备取得西川和东川,都说成是诸葛亮的高明,那是把法正的脑袋安装在诸葛亮的头颈上了。

    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四十五岁的法正就病死了。刘备非常痛心,赐谥“翼侯”。翼侯者羽翼辅佐之意也,它是刘备称帝前赐谥的,法正也是蜀汉政权第一个有谥号的。比他早死的关羽、庞统和后死的马超、张飞、赵云等人,却要迟迟拖到景耀三年(260)才荣获谥号呢!可见他在刘备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呢。

    法正死后二年,刘备在夷陵惨败,几乎老本都丢光了,退居白帝城,懊悔莫及。诸葛亮也深感懊悔。当时诸葛亮没有劝阻刘备东征,也许他认为刘备东征、争夺荆州,是为实现“隆中对”兵分两路的战略意图。到此时,他才说出一句“事后诸葛亮”的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此话的意思大概是:法正的战略取向是夺汉中,占关中,以向长安,以此能阻刘备东行;即使东行,有法正辅佐,言听计从,也不会让陆逊火攻得逞的啊!

    虎痴许褚

    《三国志·魏书》有两篇武人传记,一篇是《典韦传》;一篇是《许褚传》。两传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裴松之没有引用它书为之作注。

    这就显得传主故事过于简洁。

    其中尤其是《许褚传》。

    《许褚传》写了许褚的英武和忠诚。

    汉魏时期社会严重失控,极不太平。有实力的庄园主、地主组织宗族、亲邻,就筑围墙,拥兵自守,搞起了坞堡。

    这种封闭式坞堡,就是学者陈寅属所考证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坞堡主自成一统,独来独往,不受朝廷管辖。《三国志》所记就有多家,其中颇为典型的,一家是无终山(今天津蓟县北)的田畴;一家就是许褚了。

    许褚是曹操的同乡人。他在谯(今安徽毫州)所筑的坞堡颇具规模,有少年及宗族数千家。他颇有勇力,“时汝南葛陂贼万余人攻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杆斗者置四隅。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三国志·魏书·许褚传》)。

    “汝南葛陂(今河南新蔡西北)贼”,《三国演义》说是黄巾,也许是。但许褚勇力确是非凡的,他所掷的当然是有杀伤力的石块,而且是连续抛掷,准且有力。用石块替代弩矢,许褚是一大创造。

    他是带着宗族加入曹操大军的。

    这支部队有很强的战斗力,而且非常忠心。“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初,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余人,皆剑客也”(同上)。这可是一支有特殊技能的特种化部队呢!

    兵不在多而在勇,他们对曹操统一北方事业是出过大力的。曹操也从不亏待他们,他对武人从来是信任的,因为武人不像文人那样有几个心窍;武人头脑简单,容易驾驭,只要收买得法,送官爵送女人,再与子孙加禄,即使搭上条命也是心甘情愿的。

    而许褚之所以更为曹操信任,还有一处是办事谨慎,只听从曹操一人,不搞什么横向联系、拜兄拜弟小圈子。有一个故事:征南将军曹仁自曹操所设荆州所在地襄阳前来谒见,与许褚在殿外见到,曹仁很礼貌,主动打招呼,并拉同坐谈话。许褚只答:“你稍候,大王(曹操)将出来。”便离开了。曹仁因他不买面子下不了台阶感到恼火;旁人也多责备许褚真不懂礼貌,也不识时务。许褚却说:“彼虽亲重,外藩也。褚备内臣。众谈足矣,入室何私乎?”所以陈寿在为《许褚传》说“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许褚真个是曹操身边混得久了,也学得乖巧了。像他这样的武人,确实是任何上级都欢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