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说三国 > 第三章 三国兵器浅说

第三章 三国兵器浅说

    《三同演义》里的兵器是够精彩的,在关东诸侯大战吕布时,所谓“一十八般武器”几乎都用到了。然而,质之于史,三国时期战将所用的冷兵器并非那么复杂、多彩,常见的马背上所用的兵器是长矛,作护身佩带的是戟(短戟)和短刀,而最为走红、能远距离攻击的是弓箭。

    长矛是骑将通用的兵器,使用者见之于史传的就有公孙瓒、程普、韩当和张飞诸人。所谓长矛,汉魏常有用至二丈(相当45米)的,盖两将飞马相搏,均各持矛向前冲刺,较长者或可由此先及敌人之身,所以张飞的矛定格为一丈八。

    戟的功能看来主要是用以护身和卫门仪仗,像董卓所掷吕布的戟,曹操年轻时在张让门庭所舞的戟,以及甘宁在宴会中“双戟舞”之戟,此类戟并非用来上阵的兵器,而是室中帐中作陈设的。当时主帅大帐,也有将士持戟护卫,如界桥战时的袁绍大营。此类戟,有短戟,也有长戟。战将佩带短戟,如孙策诛杀严白虎求和使者严舆,“乃以手戟投之,立死”(《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引《吴录》);孙权乘马射虎,“投以双戟”(《吴主传》)。这里所提的戟,显然是佩带护身的短戟。当然也有用以上阵作战的,如有张辽、典韦。《三国演义》和戏剧都讲吕布善用戟,其实从吕布刺董卓、吕布和郭汜“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三同志·魏书·吕布传》引《英雄记》)等记载中,可见他也使用长矛。由此可知,戟在当时战场上的功能已淡化了。

    看来在农耕社会冷兵器时代,最时髦的当推弓箭。箭是远距离作战的兵器。凡兵将射术是基本功。三国善射者很多,像孙权贵为君候也“便马善射”;又许贡家客也会射,“余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江表传》)。孙策、周瑜都是受箭伤后,引起并发症而死去的。

    当时虽已有长刀,但战将在马背上多不用。关羽那口著名的“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本属乌有,那是元人杂剧为他定做的。《三同志·蜀书·关羽传》说他“策马刺(颜)良于千万众之中”,用“刺”不作“砍”、“剁”、“截”、“劈”。可见关羽手器也该是矛一类兵器。但有人说,刀法也可有“刺”,如矛(戟)可有“挑”、“拨”的手法。诸说不一,但关羽的兵器不见于史传。

    当时佩刀(短刀)已逐渐替代佩剑。像单刀会的刀就是短刀。所以即使关羽用刀器,也只能是短刀。至于那把青龙偃月刀,据《武经总要》称,这把在戏剧平话里走红、为人注目的“关王刀”,直到北宋年间才开炉打炼呢。

    孔融

    孔融是东汉末期的国家级学者。他是孔子嫡传子孙。

    孔融有兄长五人,兄弟友爱。有一年父亲将梨分与诸儿,四岁的孔融主动拿了最小的梨,将大的让给哥哥们。他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由是,他小小年纪就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董卓进京时,孔融正由司空掾转任中军候,在职三天,就调任虎贲中郎将。董卓很注重名门,相当青睐孔融,可他不愿和董卓走在一条道上。董卓为废除小皇帝(少帝刘辩)不遗余力,大造舆论,很多官员附和了,可孔融不赞同。董卓极不高兴,但因孔融有名望,遂改任有职无权的议郎;后北海(今山东昌乐西)黄巾余部活跃,董卓就指使三府联名举荐孔融为北海相,企图把他送出去垫刀头。

    孔融在北海呆了五年。

    汉建安元年(196),袁绍为扩充实力,派长子袁谭率军围攻北海。自春至夏几十天,孔融率几百将士坚守孤城。城陷,出奔。这时,曹操已挟天子迁都许昌。孔融由外官调京,任部长级的将作大匠,迁少府,主持全国营造、建筑等事务。

    孔融在朝廷很活跃。每次朝会,首先发言,侃侃而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他人乐得跟在后面附议。

    曹操重才,开始很器重孔融。

    可是孔融傲慢,持不合作姿态,有时还趁机揶揄曹操。

    建安九年(204),曹操击走袁尚,占领全冀州,大肆掳掠,将袁绍和其主要官员的妻妾尽数分赐有功部属为奴婢。此间曹丕先进入袁绍府第,强娶了比他大六岁的绝代美女、袁熙之妻甄氏。曹操迟了一步没有赶上。因为是自己儿子,不好意思相争。孔融知道了内情,故意写信与曹操:“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读了,再三寻思,也找不到此故事出于何书;后来见面问及,孔融笑着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是说,今天将女俘甄氏赐曹丕,想来当时也是这样吧。冷讽热嘲,极尽谩骂之能事。

    此类情事甚多,曹操忍无可忍,终于罢免孔融少府之职,出任太中大夫闲职。但他仍不知所忌,依旧故我。《后汉书·孔融传》说他“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史传还称孔融礼贤下士,听到他人长处,很高兴;如他人超出自己,必定虚心前去请教;对他人缺点当面直率地指出,不敷衍,打哈哈,但背后却竭力称赞对方长处,推荐、奖励,因而虽然无势无权,在读书人中保持相当高的威信。

    孔融是真正读书人的性格。

    他官场浪迹多年,不懂得政治权术。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罢三公,白为丞相,以光禄卿郗虑为御史大夫。郗虑向来积怨于孔融,趁曹操嫌忌之,利用职权,指使国家级文人、丞相军师祭酒路粹打报告揭发孔融。

    路粹是蔡邕学生,和孔融也相识,为了既得利益,就编造了四条罪状:一、任北海相时曾说:我是大圣(殷汤)后代,当皇帝也可以,何必让姓刘的;二、和孙权使者密谈,有讪谤朝廷意;三、有一天不戴帽子,只绕白头巾,上街散步,实在不礼貌; 四、和祢衡相互吹捧。

    按理,这些算不了什么罪,但曹操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最终孔融全家被杀。

    孔融虽死,佳作长存。金人雷渊读孔融故事,有《读孔北海传》七绝以纪:汉室风流绝建安,老瞒父子力排山。

    可怜鲁国真男子,也着区区七子间。

    白衣祢祢衡

    祢衡是京剧《击鼓骂曹》的主角。

    《击鼓骂曹》在20世纪初期的北京舞台上相当吃香。当时曹锟当道,贿选总统,章太炎学生“北王”吴承仕教授出演祢衡,借古讽今,大骂曹操,北洋政府动用行政命令勒令禁演这出戏。

    祢衡在舞台上骂曹,有一句唱词:“手中未有杀人刀。”他是恨不得杀了曹操这个欺君之贼的。说是历史,说白了还得实话实说,即当时祢衡击鼓骂曹的建安初期,曹操正迁都,屯田许下,收伏张绣,在民间也许因二屠徐州,怨恨不绝,但在朝廷并不见得失人心,小皇帝和满朝老臣还蛮感激他呢!没有曹操,他们还得在洛阳城的断墙残壁里嚼粗粮,喝牛骨汤,并时时受到李催、郭汜的威胁呢。此间当也包括将作大匠孔融先生,虽然他有时对曹操调侃、揶揄,玩世不恭,但仍有分寸、有底线,未与曹操闹对立。

    祢衡对曹操有成见,是曹操操纵的大汉王朝没有用他,或曹操一帮子人在位,没有留下一把椅子给他。因而装得盛气凌人、恃才傲物,以此抬高身价。他顶撞曹操,即使被杀,也能借曹操而扬名四海。可是曹操是聪明人,他的处世阅历胜祢衡百十倍,自有对付妙法。这里没有什么《三国演义》所说的遣其为使招降刘表,而是送与刘表作礼物。张衡《文士传》称,祢衡“坐太祖(曹操)营门外,以杖捶地,数骂太祖。太祖敕外廊急具精马三匹并骑二人,谓(孔)融曰:‘祢衡竖子,乃敢尔!孤杀之无异于雀鼠,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所闻。今日杀之,人将谓孤不能容。今送与刘表,视卒当何如?’乃令骑以衡置马上,两骑扶送至南阳”。但也有一种说法,是曹操相当大度,随他去。《艺文类聚》载《平原祢衡传》称,祢衡因讽刺荀彧等人,“于是众人皆切齿,衡知众不悦,将南还荆州。装束满发,众人为祖道,先设供帐于城南”。他是自己主动离开许都赴荆州的。

    刘表虽颟顸,那是在政治领域的保守、不图进取,而对与他同有名士气派的祢衡的所为,看得相当清楚;只是权作二传手,将他抛与江夏太守黄祖,听凭黄祖发落。正是事有不料和所料,黄祖子黄射很赏识祢衡,相当器重。相传鹦鹉洲得名,就是祢衡在黄射宴会上的杰作;但仍为曹操所料,此人必为人所杀。只是借了黄祖这把刀杀了祢衡。

    祢衡有幸迟死了几个月,留下了千古名篇《鹦鹉赋》,要是早死了呢?祢衡生前很难有朋友,曲高和寡,但死后千百年间,文人多同情、赞颂他,人们总是喜欢缅怀古人抒发自己的情愫,前来鹦鹉洲凭吊赋诗者可谓多矣,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起群英。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竞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州上,兰蕙不忍生。

    今人聂绀弩亦有七律《鹦鹉洲》:浪沙淘尽古风流,剩有文章寿此洲。

    才士儿郎分大小,英雄天下藐曹刘。

    一刀黄祖朱弦绝,万里沧江白获秋。

    几度思量终不解,三番两次要输头。

    陈登

    陈登是一个奇才。

    《三国演义》写他在徐州行使反问计,把刚愎自用的吕布匹夫耍得像马戏团的一只狗熊,令人兴奋,快哉之至!

    身在徐州心存汉。陈登以他的才智,拆散吕袁联盟,深得曹操赞许。曹操与他临别时说“东方之事,便以相付。”陈登堪称东汉末年最成功的间谍,也是最成功的内线人物。

    陈登慧眼,颇能识人。

    他认定刘备大有出息,说“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三同志·魏书·陈矫传》)。刘备也很赞许陈登,说:“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陈登很有才气,当时被誉为“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陶谦任徐州牧时,他做典农校尉,即主管地方农田水利的官员,就很注意农田建设,开凿灌溉渠道,广积粮米,获得军民爱戴。

    吕布死后,陈登以功晋升伏波将军。

    汉建安四年(199),陈登在广陵太守任内,又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打败孙策,阻止其北进。

    陈登早就有吞灭江东、统一中国的志向,曾几次向曹操建议,抓紧时间,利用时机,先下江南。

    这年,孙策大军渡江北上,包围了匡琦城(今江苏建湖附近)。

    陈登守军薄弱,只有围军的十分之一。《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引《先贤行状》称:陈登以守为攻,“乃闭门自守,示弱不与战,将士衔声,寂若无人。登乘城望形势,知其可击。乃申令将士,宿整兵器,昧爽,开南门,引军诣贼营,步骑抄其后。贼周章,方结陈,不得还船。登手执军鼓,纵兵乘之,贼遂大破,皆弃船进走。登乘胜追奔,斩虏以万数。贼忿丧军,寻复大兴兵向登。登以兵不敌,使功曹陈矫求救于太祖。登密去城十里治军营处所,令多取柴薪,两束一聚,相去十步,纵横成行,令夜俱起火,火然其聚。城上称庆,若大军到,贼望火惊溃,登勒兵追奔,斩首万级”。

    陈登以少胜多,取得防御战的胜利。

    东汉三国时期二百余年,有不少空城计准空城计,但像陈登那样的连环空城计还属罕有的。

    曹操也很诩许陈登的才气。后来他南征,濒临大江时,触景生情,相当懊悔,感叹地说:“恨不早用陈元龙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引《先贤行状》)它说白了就是说,“要是当时听了陈元龙的话,也不会有今天那样劳碌了”。

    陈登有子陈肃,曹丕称帝时为郎中。陈登有三个弟弟。陈氏家族此后在苏北栖居,极为兴旺,绵延千百年。

    小霸王孙策

    孙策是孙权的长兄。东吴的基业就是他所奠定的。

    孙策善于使用人才和驾驭人才。史传称孙策在少年时“已交结知名,声誉发闻”,就是说很善于交识朋友,且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在父亲孙坚死后,摆脱跋扈上司袁术时,他才十七岁。

    年轻人往往会与长者产生代沟,但孙策对父亲的旧同事、老部属很尊重,以致故吏朱治、吕范,旧将程普、韩当、黄盖,都能在他麾下,愉快地卖力卖命。终孙策之世,广揽江东英雄,因而今人卢弼有称“孙氏父子兄弟皆善于招致英雄,据有江东,非偶然也”(《三国志集解》)。

    孙策善于用人,团结人,甚至团结那些曾经反对过他的人。汉兴平二年(195)孙策与刘繇部将太史慈在神亭(今江苏金坛北)作了一场剑拔弩张的相搏,“策刺慈马,而□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但俘得太史慈后,即解缚请见、面教。他说:“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吴历》)。将心比心,还常与太史慈参论诸军事机要,极其尊重其人格;皖南山帅祖郎长期与孙策作对,有一次与孙策单骑相搏时,还击中孙策马鞍呢。但孙策俘获祖郎后,却表示了宽容,对他说:“今创举之时,除弃宿恨,唯取能用,与天下通耳。”祖郎被任命为治理社会、纠捕盗贼的主管。

    对于一般降人,那就既往不咎。当渡江击走刘繇后,孙策就到处张贴布告,“告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江表传》)。如此对待,果然起到很好效应,有如上述,“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这不能不归功于孙策的政策对头,深入军心民心。

    他是能做些政治工作、懂得人心所归的大道理的。这在三国时期也是罕见的。

    孙策有大气、帅气,气度宽宏。他常说:“吾方有事四方,以士人贤者上。”因而当请来张昭后“待以师友之礼”(《吴书》)。孙策创业,张昭出力甚多。当时“昭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于昭,昭欲嘿而不宣则惧有私,宣之则恐非宜,进退不安。策闻之,欢笑曰:‘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张昭)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三国志·吴书·张昭传》)短短几言,表现了他的主帅特有的器识,这就是能作为坚强的核心周围聚集人才的一大原因吧!

    临终托孤,这是人治社会血缘圈继承的一种模式,孙策也是三同诸家的首创者。在他病死前夕,“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三同志·吴书·张昭传》)。当时孙权二十岁。孙策在病重不起时选择接班人是作过缜密考虑的。据《三国志·吴书·孙翊传》称,孙策二弟孙翊,“骁悍果然,有兄策风”,“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孙翊原名),而呼权,佩以印绶”(《典略》)。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模式来选择理想人选,因而张昭等原以为孙策选择的准是孙翊,不料接受印绶的是与之性格、气质截然相悖的大弟孙权。他还对孙权分析兄弟间长短:“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学习些孙策的政治人才学吧!他有知人之明,更有自知之明。

    大概是这种临终托孤术呱呱叫,后来者如刘备、曹丕、曹叡、孙权、孙休,以至两晋南北朝不少君主,都向他看齐了。

    我们切不要只见到《演义》所绘孙策战战杀杀、叱咤风云的“小霸王”生涯;其实他在打江东时,就非常注意人才管理了。东晋史学家孙盛说“创基之事,策之由也”,这是不错的。

    孙策选定老二孙权为接班人,可是孙权的报答似乎要差得多。他做吴皇帝,追谥老兄仅是“长沙桓王”,自己的儿子是鲁王、齐王,而孙策正宗传人孙绍仅是吴侯,后改为上虞侯,更低了些。

    三国人的绰号

    姓名是符号,绰号是形象化的符号。

    东汉末年的黄巾、黑山的首领,很多是有绰号的,绰号惟妙惟肖,更易记忆。由是,这些人的真名实姓都失佚了,记在史传里只是绰号,所谓张雷公、于羝根、李大目等等皆是。有人说绰号源自下层,有点道理,但也并非全是。

    三国之世,在军中为武人取绰号尤见红火。它不外于两种类型,一种是凭面貌、身材,一种是由武艺。

    曹操同族兄弟夏侯悖和夏侯渊同在军营,群下尊重他俩,呼为“夏侯将军”,但常混淆,诸多不便。有一次,夏侯悖出征吕布,混战中中了流矢,瞎了只眼睛。部属为了区别,就称他“盲夏侯”。夏侯悖听了很不高兴。有一次照面,气得将铜镜都摔碎了。同样,拿人的特殊长相作绰号,也不为达官贵人所喜。刘备长相怪异,手长过膝,而且更异的是一双大耳朵,背后常被人呼为“大耳儿”。有一次,在白门楼上和曹操一起审问吕布,吕布当面骂他“大耳儿”,弄得他好扫兴。

    关羽是《三国志》所记几个长髯者之一。诸葛亮知他喜欢自己的胡子,投其所好,给了一个“髯”的雅号。这个“髯”到了元杂剧里,就嬗化为“美髯公”了。

    绰号在武人中也常与武艺挂钩,那些有超绝本领的勇将,多有相应的绰号。吕布因弓马娴熟,膂力过人,获得与前汉猛将李广并有的“飞将”绰号;孙策年轻善战,时人称说他“与项籍相似”,因而获得《演义》“小霸王”的绰号。曹操校尉许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日虎痴”,大概是因为痴得可爱,罗贯中就“制造”了一篇许褚裸衣战马超的壮篇。但是,三国武人绰号并无定位,像赵云曾因背汉水一战大捷,军中也只是一度誉呼为“虎威将军”的。三国时期文人很少有绰号,也许因为有字有号,而且还有自号、别号,像司马徽自号“水镜先生”,他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但他自己因为谈话中常带有“好,好”的口头禅,却得到一个“好好先生”的绰号,这在当时文人中是罕有的。

    朱治

    朱治是东吴前期重要人物。

    孙策、孙权哥儿俩在江东立业,主要依仗本地实力派,即吴郡四姓——顾陆朱张。其中朱就是朱治家族。

    《三国志·吴书·朱治传》写了六百六十一个字,纪录了朱治随孙坚征伐,扶助孙策吞并江东;孙策死后,又与张昭等尊奉孙权,征讨夷越,底定东南事迹。

    朱治是两代三朝元老,孙权格外优待,请他出任大后方基地吴郡的太守,并将娄(今上海松江)、由拳(今浙江嘉兴)、无锡、毗陵(今江苏常州)四处租税,一概相赠。朱治每次来见,孙权都是亲迎亲送;并对陪同前来的随员,也分别塞红包,恩加赏赐。这是其他重臣难以享受到的高规格待遇。

    朱治当了三十一年吴郡太守。他做得很舒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因为自有属吏办事。

    朱治晚年最为得意的,就是回到故鄣(今浙江安吉)家乡,衣锦荣归,大出风头,遍设筵席款待父老故人。

    几十年经营,原先庞大的朱治家族子弟做官的已遍及江南。

    朱治早年无子,就过继了外甥为嗣子,他是朱然。后来朱治生有四子,长子朱才袭爵毗陵侯,封偏将军,领兵;次子朱纪,偏将军,也领兵,孙权为与吴中四大家族搞政治联姻,还将侄女(孙策女)嫁与朱纪,他与陆逊是连襟。朱才之子朱琬,袭爵毗陵侯,领兵,官至镇西将军。

    据清同治《安吉县志》载,自朱治始,朱氏家族卒后都葬在安吉,朱治、朱纪、朱琬在顺安乡姚坞,朱才在铜山乡朱墓岭。此后,朱氏家族世代聚居故鄣,簪缨不绝。

    据《姓苑》、《元和姓纂》,朱姓源自于春秋邾国,亡国后,国人有自山东南下,其中一支有聚居浙西皖南,宋元后或有东迁至浙东地区的。由此或可佐证,两浙朱姓,并非全系永嘉、靖康乱后南渡后来的。

    周瑜

    东吴名将第一数周瑜。

    汉建安三年(198),周瑜就追随孙策坐镇江东,转战三吴,攻必克,战必胜。这年他才二十四岁,人称“周郎”。

    当时周瑜年龄不算年轻,东汉三国之际,二十岁上下带兵打仗是常有的事,多见不怪。十年后,当他神姿英发,破曹于乌林赤壁时,已三十四岁过而立之年,无论是军事才识和政治手段,已可堪称相当成熟、老到。这时候,诸葛亮二十九岁,孙权二十七岁,陆逊二十六岁。

    周瑜处世稳健、办事敏捷,非常注意政治信息和时局的变化,在曹操入荆州,扩并刘琮水军,以船步兵二十万,威胁江南时,力排多人迎降之议,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最大的决心源于坚定的信心和正确的理念。

    当时东吴主要臣僚坚持主战的,只有周瑜和鲁肃。他们是少数派。

    后人认为此才是赤壁之战胜利的起因,有唐孙元晏《赤壁》诗为证: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

    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他们的话是关键,能使孙权动心,拔刀砍案角。最后取得赤壁之战的凯旋。

    周瑜对赤壁战后的未来格局也看得相当准确,他和曹操都同样认定刘备此人不可轻觑,是一世枭雄,终非池中物也,因此必须防患于未然,软禁之;还作出一取荆州、二攻蜀并张鲁汉中、三由襄阳以威胁曹操的三步可行性策略。

    周瑜也是取巴蜀为家、搞南北对峙的战略大师。可惜天不假年,三十六岁就死去了。他是旅途辛劳,致使旧疾复发而丧命的。

    赤壁战后,周瑜与刘备乘胜追赶曹操至南郡所在地江陵,与曹仁相持。汉建安十四年(209)“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在此争夺战中,周瑜身先士卒,受有箭伤,“瑜亲跨马□消阵,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本传)。军中虽有金疮药敷理,仍难治根本。于是当由江陵匆匆赴建业孙权处商议新的战略后,又匆匆赶回江陵,途经巴丘(今湖南岳阳)就病死了。

    孙权得悉后,非常伤悲,举行盛大的安葬仪式,本传称,“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周瑜为南郡太守时的部属功曹庞统,就是护送周瑜灵柩回吴的,“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他是安葬在吴(今江苏苏州)的。“墓在吴县治东二里,无考”(《吴门表隐》卷四),唐陆广微《吴地记》也同,且记有苏州府城隍庙为周瑜故宅。周瑜发迹后寄寓吴郡,故归葬于此。

    但元明时期稗史、方志等记载,长江中下游南北地区,竟有十处周瑜墓。

    民间还有周瑜墓在浙江富阳鹳山的传说。1993年笔者参加该地举办的三国东吴文化研讨会时,还欣赏过富阳越剧团演出的周循扫墓故事。

    自元杂剧平话和《三国演义》出现后,周瑜在民间更有影响。其一大标志就是有多处墓葬;相反,据《太平寰宇记》所记录的吴中多所周瑜庙却湮没了。

    周瑜有子女。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封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徙庐陵郡”。按,周瑜女嫁孙登,乃其死后十五年,“黄武四年(225),权为太子登聘周瑜女,秉守太常,迎妃于吴”(《三国志·吴书·程秉传》)。由此可知,周瑜死后,家族子弟定居吴郡(治今江苏苏州),苏州周姓,或有系周瑜后裔。周循所娶公主,即孙权步夫人长女鲁班(大虎),后嫁全琮。一说周瑜子孙后世居湖南益阳,益阳周姓多有自称为周瑜后裔的,如作家周立波等称是周瑜正宗子孙。

    二桥

    江东二桥,在《三国演义》里作“二乔”。姓乔不姓桥。

    史书里有关“江东二桥”记载,仅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围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裴注此传时引用《江表传》也只是:“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此处“策”即孙策,“瑜”为周瑜。他们是在建安四年(199)在庐江郡皖县(今安徽潜山)获得二桥的。本年,孙策二十五岁,周瑜同年,小一个月。鉴于孙策、周瑜少年英俊,才情并茂,二桥又是倾国倾城,光彩焕发,是地方出名的姐妹花,所以后人以为郎才女貌、天赐良缘了,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里还赞誉周瑜是情场得意哩!

    是否真的圆满、幸福呢?

    现在姑且暂定孙策、周瑜娶的是门户婚,即门当户对。那也很不幸:建安五年,孙策因被原吴郡太守许贡家客刺成重伤,尔后不善于休养而死。大桥年纪轻轻,就当了寡妇。小桥也许好些,和周郎相处十一年,在周瑜旧疮复发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后,也当了寡妇。

    《三国演义》专家沈伯俊教授,曾估计二桥归孙策、周瑜时为二十上下,因而她俩守寡时间是相当长的。

    要是仔细分析,二桥初嫁了,其实是不圆满、不幸福的。

    理由之一:孙策、周瑜都是世家官宦子弟,是否直到二十五岁才娶妻呢?在当时这个年龄已是晚婚了,何况孙策是长兄、周瑜是大家族长子,要传宗接代、护理弟妹,按常规他们也早应娶妻,宜家宜室也。

    我很怀疑二桥是小家碧玉,或是女俘。所以,为孙策、周瑜所看中的是面孔。娶妻以德,纳妾为色,充其量也只是妾媵而已。

    理由二:孙策子女见于《三国志·吴书》各传,有一子(孙绍)、三女(为陆逊、顾谭、朱纪等妻),他们当然不可能全为大桥所生;此处只能视为孙策早有妻妾了。大桥是孙策之妾可以定论,小桥当然不可能为周瑜正妻的。

    当时贵族官僚婚姻绝少为一夫一妻。遑论孙策、周瑜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传统文化写美女,是与大人君子观赏的,所以通常对正儿八经、引为妇女模范的帝王将相正妻(即使国色天香,如明帝马皇后、阴丽华和长孙后)都不在描绘范围之内的。只是那些小妾,甚至艳妓,才久久作为器具供摆设,为文人吟咏不已。有关二桥诗篇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至清一千余年至少就有两三百篇。现择名家所作,以窥一斑: 元人姚文奂《题二乔图》

    乔公二女皆国色,一嫁周瑜一孙策。

    不缘烈火走曹瞒,邺下三台夸虏获。

    洛京妆束绝世姿,春风缲缲柳腰肢。

    深闺姊妹共怜爱,画史想像如当时。

    嗟嗟二婿人中杰,半道伤摧珏树折。

    至今恨浓妾薄命,恨似尘沙未销铁。

    念奴娇词歌一阕,愁绝东坡酹江月。

    明初高启《二乔观兵书图》

    共凭花儿倚新妆,玉女阴符读几行。

    铜雀哪能锁春色,解将奇策教周郎。

    至于《三国演义》打造曹操下江南,就是为了获得桥公二女,仔细读来,更令人发噱。别的不说,仅从赤壁火烧的年代计,当时二桥都是三十上下了,曹操虽嗜色如命,但对隔日黄花,难道真那么有劲吗?

    笮融

    笮融其人,《三国演义》说是刘繇谋士。

    《三国志·吴书·刘繇传》附《笮融传》介绍笮融其人,他原是丹杨郡的一个小混混,拉起了几百人的队伍,投奔徐州牧陶谦;经陶谦安排承包了自徐州到广陵(今江苏扬州)一线的粮运。他取得这项肥缺后,搞武装走私,劫杀往来客商,设立自己的大金库,真个是捞尽了好处,成为汉末富豪排行榜上的顶尖角色。

    笮融富贵了,只是没处花钱。穷措大混上了暴发户,最直接的一个念头,就想到能长命百岁,永远健康。这时有人对他说,只有造庙奉佛,可以得到庇护,赐以长寿。他相信了,就在自己管辖的苏北某地,招募工匠,“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粲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三国志·吴书·刘繇传》)。

    这段文字说尽了笮融建寺的奢丽,像这样豪华、广敞的佛寺,就是明清直至民国诸家也罕有。它可堪称东汉时期五星级寺庙吧!

    掩卷静思,我们油然感叹先人的勤劳聪慧。但从笮融之辈而言,这是亡命之徒富贵后的耗费,是对社会财富的无情挥霍。寺庙愈庄严,造庙者作的孽也越重。自作孽,不可活。

    更见讽刺的是,笮融为佞佛搞布施,实行人人诵读佛经,对所有参与读佛经的真信徒假信徒,以及前来串连、观赏的人们,一律免费供应伙食,搞吃饭不要钱的游戏法则。即使这样广施善心,他仍是不得人心。

    曹操进攻陶谦,沿途杀戮,徐州人心惶惶。笮融不愿与陶谦玉石俱焚,他带领男女万口,马三千匹,逃到广陵。广陵城裕民康,真是一块清净地,笮融眼红了,乘太守赵昱设宴时,把他杀了,还在广陵放了一把火,趁火打劫,满载而去,渡过长江,又在秣陵(今江苏南京)因为火并,杀死同僚、由徐州南逃的彭城相薛礼,继续西南行到彭泽(今江西九江),投奔了刘繇;刘繇命他援助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朱皓,攻打由刘表任命的豫章太守诸葛玄。笮融一箭双雕,乘隙杀死疏于防备的朱皓,赶走了诸葛玄,白任豫章太守。刘繇大怒,出兵攻打,笮融失败了,逃进了山中,为民众诛杀。

    这正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太史慈

    一出京剧《群英会》,你方唱罢他上场,煞是闹猛。其中有个绘作大花脸的武生,那就是太史慈。

    太史慈,《三国志·吴书》有传。观他的勇武行为和文化性格,应该是正牌武生,即京剧《神亭岭》与孙策手搏的白脸武生;《群英会》即使晚了十年,最多还是带须的武生,怎么变花脸了呢?

    这正是京剧艺术的魅力。

    《三国志》写太史慈是够细腻的,也富有传奇之色,因而为平话家涂以形象思维色素而选用了,但由于情节安排的需要在细微处,即为人不易注意处改造了太史慈的履历表。

    那就是《三国演义》五十三回,太史慈受伤死事。

    神亭战后,太史慈归顺了孙策。此后,据《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以地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磐,即长沙郡刘表侄刘磐。孙权与接壤西界的刘表集团关系始终不好,在湖北境内多次与黄祖在江夏发生战斗;时曹操忙于北方事务,尚未南犯,而刘磐由长沙郡东侵,数为寇边,故以太史慈守海昏(今江西永修),为一方保障。汉建安十三年(208)赤壁大战时,太史慈早已在任上病死,当然不可能在《群英会》上出风头,更不能参加合肥战役了。

    太史慈有子太史亨,吴郡太守、越骑都尉,子孙即落户于此处。太史自来为稀姓,在南梁有老庄学研究者、乌程人太史叔明。乌程(今浙、T湖州),相传有说太史慈归葬处,“吴芜湖侯太史慈墓,在法华寺东之石坞,一名石斗山”(崇祯《乌程县志》)。或太史慈确有后裔寓居于此者。自南梁后,此姓更是罕见了。

    太史慈以孝义嗜名,相传曹操也敬仰他的为人,曾托使者送去一味中药当归,要他北归,他没有理睬。易中天先生在称赞孙策人格魅力时提到了此事。由此唐孙元晏以《太史慈》为题写有七绝:圣德招贤远近知,曹公心计却成欺。

    陈韩昔日尝投楚,岂是当归召得伊。

    三国的神箭手

    20世纪30年代盛行三国戏。当年上海滩京剧旧刊上介绍行家之言,说看三国戏必须知道戏里有三支箭,这是这出戏承前启后的三支关键箭。如果没有它,戏就唱不下去了。

    这三支箭,一支是借东风后迎诸葛亮上小船的赵云箭,它射落了东吴追船的帆篷;一支是姜维败逃时接过郭淮的箭,然后就用这支箭射死郭淮,使他摆脱大难;还有一支就是吕布为解救刘备,辕门射戟的那支箭。

    冷兵器时代,箭是锐利的武器,在两宋以前可以说是尖端武器。因而选拔武士、开武科,擅长箭术通常是第一要素。赵云、姜维都是知名度极高的名将,他们当然能射箭,可是他们所射的两支关键箭,不是自己射的,而是罗贯中“帮”他们射准的。因为说是神箭手,《三国志》没有记录在案。

    只有吕布辕门射戟确有其事。《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说:“布令门候于营门口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晾,言将军天威也。”

    《三同志》记叙了很多武将,如深通韬略,如弓马娴熟,但涉及射箭故事的,寥若晨星。这说明须有特别高超的箭术,方能写上本本。所以全书能当其选者,除吕布外,其余三人是太史慈、甘宁和庞德。

    陈寿对太史慈箭术最为称赞,说他“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并对他的箭术作了惟妙惟肖的描绘。甘宁练得一手好箭,“大江之中,当以箭为先”,能在急流汹涌的航船上准确放箭。庞德是勇将。留下有关他善于射箭的记载,还是靠与关羽作战。庞德援樊城,“后亲与(关)羽交战,射羽中额”(《三国志·魏书·庞德传》)。关羽也真倒霉,史传里从未记有他曾射中何人,却竟为宠德射中。大概是射程较远,伤了点皮毛,但佐证了庞德箭术是颇高明的。

    汉末三国时期,军中专设装备弓箭的特种部队,是受到专业训练的。一些著名大战,如袁绍公孙瓒盘河大战、官渡大战和逍遥津战役,弓箭都发挥了威力,通常乱箭齐发,有如飞蝗蔽天,谁能御挡得住?所以像关羽左臂、周瑜右胁和夏侯悖左目,都是为流矢所中,而且伤势不轻,造成终生后遗症。周瑾三十六岁,由京口(今江苏镇江)归来,就是因为来去奔波、旅途疲劳,引起箭创进发而死去的。

    弓箭的杀伤力可谓强,是消灭敌手、保护自己颇为理想的兵器。由是诸葛亮改进为连弩,一弩可发十箭。这种弩机近年在四川多有发现。根据史传记载,它曾用在木门道(今甘肃礼县东北),射杀魏国名将张郃。

    陶谦

    《三国演义》写了陶谦是个谦逊的大官,一见刘备就认定是英雄,要让出徐州,自己闲居做个老百姓。

    陶谦三让,刘备二却。一个愿让,一个拒绝,此真乃是孔子的仁、孟子的义的组合。它仍是为突出刘备的仁君形象。

    《三国志》和《后汉书》都为陶谦立传,也说这个故事,但没有注明是“三让”;“三让”出自传统文化的滥觞。

    陶谦本非贵族,是读书人,他投笔从戎,在车骑将军张温麾下做司马,为讨伐西北韩遂、边章等叛乱献谋划策。中平元年(184),因黄巾起义,出任徐州刺史;在徐州多次击败黄巾。下邳人阙宣聚众起事,自称天子。陶谦就和阙宣搞统战,借他之力,联手对付不听从他的地方小集团,而后又坐收渔翁之利,乘机杀死阙宣。他是玩弄政治游戏的行家。

    当时徐州地区相对稳定,百姓安乐,粮库充盈,很多流离失所的民众前来居住。但陶谦为人刚愎,自我感觉良好,处理重大事件,只凭长官意志定性,此种乱判葫芦案,从不聆听他人意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致使周围多聚集阿谀奉承的不学无术之人,忠贞直言之士被排挤。他看似公正、慈祥,仍摆脱不了没落官僚腐朽、平庸的怪圈。

    晚年陶谦身负重任,力不从心。他在病重时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确有知人之明、自知之明。盖乱世之际,如陶谦辈,久之是难以生存,遑论开拓。他的识见也许得自曹操讨伐徐州后的检讨,比之袁术、公孙瓒等狂妄自傲的野心家,可算是高明多了。

    陶谦有两个儿子,都没有做官。但丹杨(今安徽当涂)陶氏家族,此后却因超脱于世,蔚为望族。半个世纪后有陶基,为东吴交州刺史。陶基长子陶璜,东吴晚期为苍梧太守,收复被西晋所占的交趾地区,进升前将军、交州牧,坐镇南方三十年;后归晋,仍受原职;弟陶濬,镇南大将军、荆州牧,哥儿俩都是实力派人物,子孙在交州等地做官,绵延多代,江南陶姓多出其门,如陶侃和陶潜。

    麋竺、麋芳

    刘备有个大舅子叫麋竺。

    麋竺,东海朐(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人。他是一个超级大款。《三国志·蜀书·麋竺传》称:“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巨亿。”麋家还是大地主,在郁州岛上拥有大量地产,经营农业和畜牧业。“朐县东北海中有大洲,谓郁州。古老传言,此岛上人皆麋家之隶。今有牛栏庄牧,犹枯(祀)祭之,呼日麋郎。临祭之日,著犁铧,执耕鞭”(《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二)。

    麋氏家族是地方实力派,很有势力圈,当外来户陶谦出任徐州牧后,就得仰仗他鼎力相助,保一方平安,请他做别驾从事。

    是他,遵陶谦遗嘱,迎刘备为徐州之主。

    又是他,当刘备遭到吕布偷袭,丢了下邳城和妻子,即送去妹子,并以“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本传)。雪中送炭,使刘备在危难时得到救济,不至于进退维谷。

    他是刘备的一个经济支柱。

    刘备取得益州,封赏久随的官吏,任麋竺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右。但麋竺本是大富豪,搞些礼节性出访、交际还可以,要参政就不够格了。刘备很聪明,给以很高的职位和荣誉,“赏赐优宠,无与为比”。

    当然更大的因素,还在于三国政治领袖都接受了东汉外戚专权、操纵朝政的负面教训。

    麋竺弟麋芳亦久随刘备。在任南郡太守时,因与关羽有隙,吕蒙至南郡,竟主动打开城门迎降,断了关羽归路,要不然关羽不至于惨败,就是惨败也不会如此迅速。麋芳倒戈,这是关羽,包括远在成都的刘备、诸葛亮都难以意料的。

    他实是荆州得失的关键人物。

    麋芳此后就在东吴做将军,曾随贺齐出征魏国蕲春地区。他再也没有回蜀汉。当然更没有如《三国演义》所写的:刘备东征,孙权屡败,麋芳逃向刘备军中,又为刘备诛死的情节。

    麋竺子孙在蜀汉做官,蜀汉亡后,就不见记载了。

    按,麋姓乃古姓,出自古麋国;古麋国据《春秋》、《左传》,在春秋晚期为楚灭。江汉诸姬,尽归于荆。古麇国所在地即今湖北郧县地区。近年自该处五峰乡萧家河村所发掘的墓葬,为楚灭麋提供了有力佐证;且从有铭文的三件青铜器记述,证实了古麋国都城锡穴就在此处附近。

    麇竺先祖当是麋国亡后,国人东迁,后聚居东海地的一支。

    张辽

    张辽的出名,是靠关羽帮忙的。

    《三国演义》把他写成是关羽老朋友,很有义气,不知出自何据。也许是后来的说书人因他是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西北)人,而关羽也是山西人,是大同乡,故推测他俩为老相识。山西人很讲感情的。异地遇旧,“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也。

    张辽是丁原部属,后随吕布,又是曹操降虏。他以自己的才力和忠诚,获得新主子很大信赖。《三国志》卷十七有《张乐于张徐传》,即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之传。作者将他们并列入传,说是“太祖(曹操)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所谓曹操的“五虎将”,此中张辽,名列第一,写得也最为英武、豪迈。

    张辽善打硬仗,敢打硬仗。他在合肥前线独当一面,《三国志》记有八百步卒破吴军十万的特大战绩,此事当时必定大大出名,也大大地增强了曹军威风,灭孙权志气,以至十年后,大魏皇帝曹丕还记忆犹新,再次下诏:“合肥之役,辽、典(李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三国志·魏书·张辽传》)八百破十万故事确实是一大快事。明清戏曲平话传颂有“岳飞八百破十万”,我以为很可能典出此处。

    合肥之役,大战逍遥津,张辽是出尽风头的,《三国演义》说“这一阵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啼哭”。显然这是艺术夸张。按,此故事虽系家给张辽脸上贴金,但史传多有所本:《通鉴》记后赵将军麻秋最勇猛,人呼为麻胡,民间小儿啼,怖以麻胡来,辄止。《南史》有刘胡面黝黑,为越骑校尉,蛮人畏之,小儿啼,语以刘胡来,便止。《唐书》:郝玭为边将,获虏必刳剔,而还其尸,虏大畏,道其名以怖啼儿。《宋史·刘锜传》:锜少时与夏人战屡胜,夏人儿啼,辄怖之曰:刘都护来。《辽史》:耶律休哥败宋兵,宋人欲止小儿啼曰:于越至,辄止。于越,其官号也。《金史》:牙吾塔好用鼓椎击人,其名可怖儿啼,世呼曰:卢鼓椎。以上集缀见自赵翼《陔余丛考》,其实此类事甚多,记不胜记,如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名臣》:“王武恭公德用,宽厚善抚士,其貌魁伟,而面色正黑,虽匹夫下卒,闾巷小儿,外至远夷长了一君长,皆知其名,识与不认,称之曰:黑王相公。北虏常呼其名以惊小儿。其为戎狄畏服如此。”此即我等儿时所说的“老虎”来也。

    以名字用以止婴儿啼哭,也许当年张辽威声也曾为江南民间应用过,惜未见史传。

    张辽本姓聂,是汉武帝时马邑豪强聂壹的后代,为避仇家而改姓张,此后子孙即袭姓张,此也为张姓姓氏来由之一。自汉以来,张姓蔚为中华大姓,良有以也。

    张辽发迹在合肥,今合肥有酒取名“张辽酒”。魏黄初三年(222)张辽随曹丕南下时中途病死于江都(今江苏江都西北),据《亳州志》,其墓葬在谯郡(今安徽毫州),但合肥的不知何朝出现的虚墓,却因其故事而大出其名。近年还塑建了张辽立马持长刀的无须铜像,耀武扬威,神采奕奕,但从服饰、兵器和长相而言,要不是写明张辽造像,我还以为是明朝的一个武士呢。因为建安二十年(215)战于合肥的荡寇将军张辽,此时已四十八岁,在汉魏武人讲究蓄胡的时代,也得赶时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