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一生要读的国学经典 > 宋元明清篇(7)

宋元明清篇(7)

    115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明、清两朝出现了多部优秀的世情,继《金瓶梅》之后,清朝顺治年间又出现了一部《醒世姻缘传》,讲述了明朝发生的一个两世姻缘、轮回报应的故事。书的作者署名为“西周生”,但关于此人的真实身份一直存有争议,最具影响力的说法便是作者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清乾隆年间的著名藏书家鲍廷博曾说:“留仙(蒲松龄的字)尚有《醒世姻缘》。”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也曾说:“《醒世姻缘》,清蒲松龄撰。”胡适曾经以《醒世姻缘传》中的大致情节和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江城》十分相近为依据进行考证,得出了《醒世姻缘传》的作者就是蒲松龄的结论。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对作者身份的猜测,现在还没有定论。

    《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全书共一百回,写了两世姻缘,前二十二回写的是前世姻缘:浪子晁源带着妓女珍哥出去打猎,打到了一只仙狐,并将其剥皮。后来,晁源娶珍哥为妾,珍哥污蔑他的原配计氏跟和尚有染,计氏不堪受辱,上吊自杀。后七十八回写的是后世姻缘:晁源死后转世投胎,成了狄希陈。前世被他杀死并剥皮的仙狐转世成了他的原配妻子薛素姐。前世被他和珍哥逼死的原配计氏转世成为他的妾室童寄姐。珍哥则转世成为他们家的丫鬟珍珠。狄希陈畏妻如虎,薛素姐和童寄姐则凶悍异常,总是想出各种各样残忍、古怪的方法虐待丈夫,棒打、鞭笞、针刺、火烧,无所不用其极。不仅如此,她们还把珍珠活活逼死了。受尽折磨的狄希陈生不如死,直到有个高僧胡无翳把他们几人的前世因果说给他听,他才明白自己为何会受到这样的折磨。胡无翳还教给他一个化解的方法,诵读一万遍《金刚经》。他照着去做,果然消除了这段冤孽。

    《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人物身份五花八门:官员、乡绅、塾师、媒婆、江湖郎中、商人、尼姑、妓女、地痞无赖等应有尽有,作者写尽世间百态,一如徐志摩评价的那样,“把中下层社会的各色人等的骨髓都挑了出来供我们鉴赏”。作者很明显受到了《金瓶梅》的影响,写的都是社会家庭中的寻常琐事,真实、细致,贴近生活原貌,富有鲜活的生活气息,他还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夸张的手法,颇具幽默、讽刺效果。例如写后世姻缘中,薛素姐殴打狄希陈,一巴掌打在狄希陈脸上,声音大到“外边的都道是天上打霹雳,都仰着看天”,夸张得让人捧腹。

    虽然中贯穿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弥漫着荒诞无稽的色彩,且写作手法十分夸张,但整体而言依旧是相当写实的,展现了当时包括家庭生活在内的广阔的社会生活面貌,是一部十分丰富、翔实的文化史料。张爱玲曾盛赞“它跟清朝另外一部《海上花》是最好的写实作品,应该被列入世界名著”。可以说,我们读《醒世姻缘传》,读的不光是,也是一段丰富的社会历史。

    116蒲松龄《聊斋志异》

    中国的志怪集,前有《搜神记》《幽明录》等,后来,清朝又出现了一部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作者是清朝家蒲松龄。书名中的“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便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的意思便是在聊斋中记述奇闻异事。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大约在四十岁时,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蒲松龄呕心沥血三十余年,才完成了《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以《鸦头》为例:狐仙鸦头在母亲的逼迫下,跟姐姐化身为人形,在妓院迷惑嫖客害人。后来,鸦头遇到了书生王文,两人坠入爱河。鸦头勇敢地反抗母亲,跟王文私奔,可惜没过多久又被抓回来。当时她已经身怀有孕,之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王孜。痴情的王文苦苦寻觅了鸦头十年,没有找到她,却遇到了自己的儿子王孜。王孜长大后,成了一名杀狐能手,成功将母亲救回,一家人团聚。鸦头和王文为追求爱情,勇敢反抗,尝尽艰辛,令人动容。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以《叶生》为例: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无奈却屡试不中。丁乘鹤赏识他的才华,多次周济他。后来,叶生得了重病,命不久矣,丁公依然不忍心抛下他。叶生去世后,魂魄依然跟随着丁公,还费尽心血教授丁公的儿子,最终让其成名。丁公子感恩图报,资助叶生的儿子读书。因为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病,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像叶生这样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的人,蒲松龄便是其中之一,他借着叶生的悲惨经历,来为全天下的读书人鸣不平。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促织》是其中相当有名的一篇:明朝宣德年间,皇室盛行斗蟋蟀,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蟋蟀。陕西华阴县的县令为了巴结上司,揽下了这桩差事,又将任务分摊给本县百姓。这一年,县里有个叫成名的读书人负责征收蟋蟀,他收不到,就被县令打了上百板子,两腿鲜血直流。后来他好不容易在一个巫婆的帮助下找到了一只善斗的蟋蟀,却被九岁的儿子不小心弄死了。孩子害怕得跳了井,救上来时已经断了气,成名和妻子悲痛欲绝。当天夜里,孩子奇迹般地又醒过来了,却是木木呆呆的,只想睡觉。成名却还在担心蟋蟀的事,一夜未眠。第二天早上,他听到有蟋蟀叫,便循声抓到了一只蟋蟀,它个头虽小,却极其勇猛善斗。他喜出望外,将它献上去。皇帝非常喜欢这只蟋蟀,对献宝有功的县令、巡抚大加封赏,成名也受到重赏。一年后,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说自己曾变成一只善斗的蟋蟀。只是因为一只小小的蟋蟀,成名便险些家破人亡,同样也是因为一只小小的蟋蟀,众人便鸡犬升天,实在是讽刺至极。

    《聊斋志异》是一部有着很高文学价值的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故事情节上,篇幅较长的章节情节丰富,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如《促织》《连城》《画皮》等;篇幅较短的章节则情节简单,几乎算不上是一个故事,如《王子安》《婴宁》等。这种情节方面的差异,大大丰富了的类型和形式,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启示。二是在人物塑造上,《聊斋志异》塑造了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塑造了很多可爱的鬼狐。老舍曾评价它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郭沫若也曾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三是在语言上,《聊斋志异》虽然是一部文言文集,却融合了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相较于一般的文言文,理解起来要容易很多。

    整体而言,《聊斋志异》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结构布局巧妙严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生动立体,文笔简洁,描绘细腻,是中国古典文言文短篇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

    《聊斋志异》问世后,在中国影响巨大,还流传到国外,影响了国外很多知名作家的艺术创作,如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作者,就曾仿照《聊斋志异》创作志怪。到了今时今日,中国的很多志怪依然带有明显借鉴《聊斋志异》的痕迹,但没有一位作者能超越蒲松龄的成就。

    117纳兰性德《纳兰词》

    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宋代发展到巅峰后,在之后的元、明两朝却一蹶不振,进入清朝后才重新发展起来。而要读清朝的词,首选便是《纳兰词》,这是清朝最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集。纳兰性德二十四岁时,将自己的词作编成一部《侧帽集》,又将之后创作的词编成一部《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合成了一部《纳兰词》。

    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父亲是清朝名臣纳兰明珠,母亲是亲王之女,纳兰氏是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氏之一,也就是后来的“叶赫那拉氏”。出身如此显贵的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考中举人,二十二岁便考中了进士。因为他才华出众,又身份显赫,被授予康熙御前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如此少年英才,本应在官场上前途无量才是,可纳兰性德却对做官毫无兴趣,从骨子里厌恶官场的庸俗与虚伪,正所谓“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而写作才是他真正的兴趣所在。

    纳兰性德的词风格清新隽永,凄切感人,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格很相近,另外还受花间派词人和晏几道的影响。纳兰性德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八首,都收录在《纳兰词》中,题材涉及方方面面,成就最突出的要数爱情词,例如《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开头“人生若只如初见”两句,被广为传诵,意思是有情人应总像初相识一样甜蜜、快乐地相处,为什么你我现在却彼此离弃?其中“何事秋风悲画扇”借用了汉成帝的宠妃班婕妤的典故。班婕妤被赵飞燕陷害,失去了汉成帝的宠爱。后世便有人创作了一首诗《怨歌行》,用秋扇闲置的比喻抒发班婕妤遭到遗弃的怨情。南朝梁文人刘孝绰又写了一首诗《班婕妤怨》,其中提到“妾身似秋扇”,于是后世便用秋扇闲置比喻女子被遗弃。整首词写的是一名被男子狠心抛弃的女子控诉男子的凉薄无情,表示要跟男子断绝关系,“虽说意在‘决绝’,还是一腔怨情,这就更加深婉动人”。

    纳兰性德的爱情词中包含着大量悼亡词,读起来十分凄切感人。这些悼亡词都是他为亡妻卢氏写的。纳兰性德跟卢氏十分相爱,但两人只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卢氏就因难产离开了人世,纳兰为此伤心不已,曾创作大量感人至深的词作纪念她。《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是其中相当出名的一首: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上片说相亲相爱的“一双人”无端端被拆散;下片借用典故,说若能像牛郎织女一样重聚,即使抛弃富贵荣华,过贫苦的日子,也甘之如饴。词人用这样一首简洁明了、浑然天成的词作,表达了自己愿追随亡妻而去的心愿。词中开头两句现已是家喻户晓的名句。

    又比如《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上片以月亮的圆缺变幻比喻爱情不能一直圆满,词人愿付出一切代价,换取如满月般皎洁的爱情。下片写妻子去世之后,词人的孤独与悲痛,幻想能与亡妻化为蝴蝶,双宿双栖。整首词缠绵悱恻,哀怨凄婉,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传世名篇。

    除爱情词外,纳兰性德创作的一些边塞词也十分优秀,比如《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中描绘了边关的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自然真切,简洁质朴,浑然天成,感人至深。

    《纳兰词》问世后,影响极大,当时有种说法:“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王国维曾评价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晚清词人况周颐也盛赞纳兰性德是“国初第一词人”,他的作品十分值得一读。

    118钱彩、金丰《说岳全传》

    岳飞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且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元、明两朝,民间出现了很多相关的戏曲、等作品,如元杂剧《地藏王征东窗事记》,明传奇《精忠记》,明朝《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武穆王精忠传》《岳武穆尽忠报国传》等。《说岳全传》在前人这些作品的基础上,对岳飞的故事重新进行加工、改造,写成了这部成就最高的“说岳”。

    全称《新增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出版于乾隆年间。题为“仁和钱彩锦文氏编次”,“永福金丰大有氏增订”,意思是仁和县人氏钱彩(字锦文)编撰,永福县人氏金丰(字大有)增删修改而成,所以后世一般题为钱彩著、金丰增订。

    关于钱彩和金丰的身世,史料上都没有记载。钱彩所在的仁和县,隶属于现在的浙江杭州,但在当地的地方志上根本找不到钱彩的名字,由此可以推测他并未取得什么功名或做出过什么成就。不过,能写出《说岳全传》,说明他的文化修养很高。这部在乾隆年间曾被列为禁书,原因应该是书中对金朝历史和女真人形象的丑化,惹怒了女真人的后裔——满族统治者。有人据此推测,钱彩本人或其父辈、祖辈有可能是明朝的遗老遗少,对清朝的统治不满,所以写《说岳全传》,表面上是写对金朝和女真人的憎恶,实际却是发泄对“满清”政府的深恶痛绝。而另外一位作者金丰所在的永福县,隶属于广西省。《说岳全传》中有他为此书所作的序言,根据其内容可推测他曾在贵州省余庆县生活。关于两位作者的资料,仅限于此。

    全书共计二十卷,八十回,以岳飞之死为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六十一回,讲述了岳飞的一生,尤其是他的显赫战功;第二部分包括后十九回,讲述了岳飞死后,终于沉冤得雪。一开头先写了岳飞和秦桧的前世冤仇,岳飞前世是佛顶全翅大鹏,而秦桧是虬龙,因大鹏啄瞎了虬龙的左眼而结仇。大鹏投胎到岳家后,虬龙为了报仇,发大水淹了岳家庄。岳飞及其母亲在陈抟老祖的帮助下逃过一劫。虬龙因发大水违犯天条被处斩,转世投胎为秦桧。岳飞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渐渐长大,文武双全。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登基为宋高宗,建立南宋,召岳飞抗击金兀术统领的金兵。岳飞不负所望,接连挫败金兵,最后准备直捣军事重镇黄龙府时,被十二道金牌紧急召回京城,随后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家军为了给岳飞的冤情昭雪,闹临安,祭岳坟。后来,秦桧夫妇暴死,宋高宗驾崩,宋孝宗即位,终于使岳飞沉冤得雪。岳飞之子岳雷挂帅,与金兀术交战,全歼金军,生擒金兀术。最后,忠臣都得到封赏,岳飞之灵也归位为佛顶大鹏。

    在结构方面,《说岳全传》以岳飞为纵向主线,兼顾其余横向的辅线,形成了众星拱月之势,纵横交错,主干突出,条理清晰。在语言方面,以说书人的口气讲故事,通俗易懂,简洁流畅,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在内容方面,充满了传奇色彩,比如岳飞单枪闯敌营,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牛皋大笑而死等情节都写得精彩绝伦;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是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塑造出岳飞、牛皋等多个鲜明生动的形象。

    岳飞作为全书的灵魂人物,作者将他的一生写得轰轰烈烈,尤其是在抗金期间,岳飞金戈铁马,屡建奇功,他的形象达到了光辉的顶点。可在面对朝廷的十二道金牌时,他又表现得十分愚忠,俯首听命,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返回京城,结果丧命于风波亭。这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对比,为他的形象赋予了浓烈的悲剧色彩。

    相较于岳飞,另一位抗金将领牛皋的形象显得更为生动。他出身草莽,胆大妄为,幽默风趣,充满人情味和喜剧色彩,跟《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水浒传》里的鲁智深、李逵颇为相像。他不像岳飞那样受封建教条束缚,早期他自行组织百姓抗金,南宋朝廷前来招安时,他却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说:“大凡做了皇帝,尽是无情义的,我牛皋不受皇帝的骗,不受招安。”可随着金军的侵略不断加剧,他又能以民族大义为重,加入岳飞的抗金军队,听从岳飞的号令。最后,他在战场上将金兀术打倒在地,看见往日不可一世的金兀术成了自己的手下败将,竟然大笑而死。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使得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令人难忘。

    不过,《说岳全传》也存在很多不足。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传统因果报应观念的影响下,作者将宋和金,岳飞和秦桧、金兀术的矛盾都归结为前世冤仇,命数使然,这在今人看来显然并不高明。而最后虚构了一个大团圆结局:奸臣被处死,岳飞之子继承父志,直捣黄龙,气死金兀术,岳飞死后受封等,虽然大快人心,却降低了整部作品的格调。但瑕不掩瑜,整体而言,《说岳全传》依然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佳作。

    119曹雪芹《红楼梦》

    中国古典,有一部绝对不能错过,那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名列“四大名著”之首,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的创作与曹雪芹的身世密不可分。曹雪芹出身于官宦世家,名门望族,其家族在康熙年间曾盛极一时。康熙生平六次下江南,有四次都住在曹家,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负责接驾。然而,到了雍正年间,曹氏却被革职抄家,家境一落千丈。关于曹家的没落,胡适曾这样分析:“我们看曹寅一生的历史,决不像一个贪官污吏;他家之所以后来衰败,他的儿子之所以亏空破产,大概都是由于他一家都爱挥霍,爱摆阔架子;讲究吃喝,讲究场面;收藏精本的书,刻行精本的书;交结文人名士,交结贵族大官,招待皇帝,至于四次五次;他们又不会理财,又不肯节省;讲究挥霍惯了,收缩不回来,以至于亏空,以至于破产抄家。”根据《红楼梦》的内容,胡适这样分析应该是很合理的。

    曹家没落时,曹雪芹还是个少年,从此他的人生便由高峰跌到了谷底,一生穷困潦倒。正是基于这样的人生经历,他才创作了《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将真事隐去”的自述,他将他的家族由富贵到贫穷的转变,一五一十细致地描绘出来,展现了一种“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

    为了创作《红楼梦》,曹雪芹可谓呕心沥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后人评价其“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晚年,曹雪芹因幼子夭折,悲痛欲绝,以致一病不起,撒手人寰,留下一部只有前八十回、尚未完结的《红楼梦》,令后世无数读者扼腕叹息。张爱玲曾说:“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很多文人为了弥补这一遗憾,争相为《红楼梦》写续。如今,《红楼梦》已经问世两百余年,依然不时有新的续作出现,可见其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其中后四十回据说是高鹗续写的。

    《红楼梦》的大致故事情节,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讲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家由盛转衰的经历。据统计,《红楼梦》总共出现了四百八十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多达数十个,其中尤以贾宝玉和以林黛玉、薛宝钗为代表的“金陵十二钗”最广为人知。

    贾宝玉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不愿跟那些达官贵人往来,整日在大观园中跟姐妹、丫鬟们厮混。他对女性既怜爱又尊重,执着地追求自由爱情,是那个时代的叛逆者。

    林黛玉寄人篱下,敏感孤傲,却有着旁人无法比拟的才情与美貌。她跟贾宝玉一样,执着地追求自由爱情,纵然为此受尽煎熬也不改初衷。

    相较于叛逆的宝黛二人,薛宝钗却是那个时代女子的典范,因此赢得了所有人的赞扬与敬重,却唯独不能赢得贾宝玉的爱情。

    书中其余角色,诸如王熙凤、贾探春、史湘云、晴雯、秦可卿、刘姥姥等也都各具个性,深入人心。

    曹雪芹是个能诗会画的全才,尤其擅长写文,《红楼梦》中出现了大量颇具文学价值的诗词,有不少都家喻户晓,比如开篇提到的对本书的自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又如第一回中提到的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再如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吟诵的一首古体诗《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林黛玉感怀身世之作,其中的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泣血,对于完善林黛玉的形象,展现其性格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红楼梦》时,不妨试着背诵一下这些优美的诗词。

    《红楼梦》的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清朝开始,不断有文人模仿《红楼梦》创作,比如民国时期的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特别是其中的代表作家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描写了民国大家族金家由盛转衰的经历,人称“民国版《红楼梦》”。又比如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张爱玲的诸多,都跟《红楼梦》一样,以家庭、家族为描绘重点,进而展现整个时代的风云变迁。另外,《红楼梦》自出现之初就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长盛不衰,这便是有名的“红学”。

    除文学领域外,《红楼梦》的影响力还扩展到戏曲界,取材自《红楼梦》的戏曲数以百计,其中的精品之作梅兰芳的《黛玉葬花》、荀慧生的《红楼二尤》等都广受欢迎。另有多部相关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其中尤以1987年版欧阳奋强、林晓旭主演的电视剧《红楼梦》最为经典,《红楼梦》之余,也可以把这部电视剧找来看看。

    另外,《红楼梦》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获得了各国主流媒体极高的评价。法国评论界曾盛赞曹雪芹“具有布鲁斯特的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西尔的才智和幽默,巴尔扎克的洞察力和再现包括整个社会自下而上各阶层的能力”。2014年,在英媒《每日电讯报》评选的“史上十佳亚洲”排行榜中,《红楼梦》当之无愧地排在了第一位。

    120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清康熙年间,浙江绍兴两位教书先生为方便教学,编了一部教材,结果竟成了清朝影响力巨大的畅销书之一,这本书便是《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由吴楚材、吴调侯两人编选的一部中国历朝文集,由吴兴祚审定并作序,于康熙三十四年出版。书名“古文观止”的意思是,书中收录的全都是代表中国古代文言文最高水准的文章。吴楚材和吴调侯是叔侄关系,两人都未能考取功名,于是在家开设私塾,以教书为生,《古文观止》是两人合作为学生编的教材。一开始,两人只是编了一些简单的讲义。后来随着他们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对古文的理解越来越深刻,编的讲义也越来越精深。有同乡看到后叹为观止,劝他们将其编辑成书,公之于世。两人接纳了这个提议,尽心尽力地编好书稿后,给吴楚材时任汉军副都统的伯父吴兴祚寄过去,由后者审阅过后,最终出版。

    成书后的《古文观止》共计十二卷,收录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朝末年的二百二十二篇文章。此前中国的古文选本多效仿南朝的《昭明文选》,以条目为纲,分类十分复杂。《古文观止》却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将每个作者的各种作品集于一处,简单清晰,一目了然,同时生动展现了中国散文的发展历程。

    书中收录的主要是散文,另有少量韵文、骈文。其中,对汉、唐两朝选取的文章最多。在先秦作品中选取文章最多的是《左传》,在汉朝作品中选取文章最多的是《史记》,在唐宋作品中选取文章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书中几乎每篇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且体裁多样,少有派别成见,广采博收,繁简得当,称其为“古文观止”毫不夸张。

    在精心挑选历朝经典之作的同时,二吴还在每篇的末尾都加上了评注。这些评注多取自前人的评语,如《谏逐客书》等完全复制前人,《捕蛇者说》《祭十二郎文》等有一半取自前人,《吊古战场文》《留侯论》等有部分取自前人等。有些评注以文章用词为切入点,有些评注则以作者的身世为切入点,各具特色,对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很有帮助。由于《古文观止》是一部给童子学生看的教材,所以二吴无论是在选择篇目还是附加评注上,都力求稳妥、平实,广泛地吸收了此前多种选本的优点,因此更加完善。

    作为一部极为优秀的古文选本,《古文观止》自问世之初便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成了清代私塾中最常见的启蒙读本,几乎人手一册,一版再版,长盛不衰。

    不过,《古文观止》也并非全无缺点,其在文章的选取上存在明显的偏颇。比如从唐宋作品选取的文章基本都是唐宋八大家所写,其余名家的作品却少有收录;又如南宋一朝居然一篇文章都没有收录;再如明朝收录的十八篇文章,大多数达不到明朝的顶尖水准,与“古文观止”的书名不符。这是因为二吴在选取文章时,主要以应对当时的科举考试为着眼点,无法服务于这一目的的文章收录的概率自然要低很多。但从整体看来,《古文观止》依旧称得上是一部古代文选佳作。可以这样说,读中国古代文选,一要读《昭明文选》,二要读《古文观止》。

    121吴敬梓《儒林外史》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都称得上是世界顶级的讽刺文学作品。而中国清朝也有一部讽刺文学可跻身于这一行列,这就是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儒林外史》。这部书以知识分子为主角,塑造了一些深受科举考试制度荼毒的儒生形象,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巅峰之作。

    吴敬梓出身于名门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曾出过六名进士,其中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然而,吴敬梓的父亲去世后,吴家便日渐衰落。吴敬梓早年也曾想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结果却没有先人的好运。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遭到羞辱,被指责“文章大好人大怪”。几年后,他终于看穿了科举考试的真面目,坚决拒绝再参加科举考试。到了晚年,吴敬梓穷困潦倒,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也因此看尽了人情冷暖。这样的人生经历让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深刻、透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创作完成了《儒林外史》。

    吴敬梓为写《儒林外史》,花费了十多年时间,写成后又多次修改,可谓费尽心力。书中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生动的小人物,其中尤以周进、范进最为突出。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范进的情况也跟周进差不多,时年五十余岁的他同样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范进中举之前,家里穷得无米下炊,于是他就向邻居家借,却连一粒米都借不到,“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穷到这种地步,范进依然不事生产,坚持要去参加科举考试,真是被科举考试迷住了心窍。他的老丈人胡屠户非常看不起他,经常辱骂他,说他是“穷鬼”“现世报”“烂忠厚没用的人”“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甚至骂他的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范进都唯唯诺诺地听着,不敢提出半点异议。

    在连续考了二十多年试后,范进终于中了举人。他自己完全不敢相信,还跟前来报告喜讯的邻居说不要开他的玩笑了。等到确定这是真的后,他惊喜至极,一下子昏厥过去,不省人事。他的母亲给他灌了几口开水,将他唤醒。他醒来后却又欢喜得发了疯,“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这场面真是又可笑又可悲。

    就在这时,有人出了一个好主意,让范进生平最畏惧的老丈人胡屠户来吓一吓他,认为应该能把他吓醒。向来不将范进放在眼里的胡屠户此刻却因女婿高中而心生顾忌,不敢这么做,好不容易才被众人说服了。胡屠夫出去找到发疯的范进,只见范进“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他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他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果然把范进吓醒了。

    这范进一朝中举,大家对他的态度都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纷纷赶来巴结他。特别是胡屠户,扬扬自得地在大家面前吹嘘“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见他的衣服后襟皱了,“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态度前后对比如此鲜明,也难怪范进拼了命也要去考取这个进士。

    吴敬梓借着周进和范进的故事,对荼毒读书人的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力度之强,几乎振聋发聩。现在,《儒林外史》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成了一部世界性的文学著作。国人更应该读读这部作品,对了解中国的历史,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都将大有好处。

    122沈德潜《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

    沈德潜于康熙年间出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少年时代已博览群书,满腹才华,可惜屡试不第。二十三岁那年,他开始子承父业,以教书为生,这一教便是四十多年,最终在六十多岁时考中了进士,入仕为官,此时已是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对沈德潜相当赏识,时常与他唱和、论诗,这使得他的诗歌、诗论在当时风靡一时。

    在沈德潜的诗论专著中,《古诗源》是影响最大的一部。全书共十四卷,收录了七百多首诗歌,时间跨度从先秦一直到隋朝。由于沈德潜编选此书的目的在于探寻诗歌的源头,因此书中选录了大量古代歌谣与汉魏六朝的乐府诗,以及具备社会内容的诗歌作品,从而更全面地展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真实面貌。沈德潜倡导风雅,所以非常重视诗歌的风骨,反对过分雕琢,崇尚自然。他对曹操、左思、庾信的诗歌都相当推崇,评论称颇具风骨。不过,他最推崇的还要数陶渊明,在书中盛赞其“无意为诗,斯臻至诣”。他对陆机推崇的绮靡诗风相当反感。而这些观点就算放到现在,也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另外,沈德潜在评论诗歌时,还非常重视其与诗人的人品、所处时代之间的联系,这是相当合理的,比如评论陶渊明:“六朝第一流人物,其诗有不独步千古者耶?”

    整部《古诗源》内容丰富,注释简明,十分方便,堪称中国近代最流行的古诗读本,直到今天依然是一部值得一读的诗选佳作。

    除《古诗源》外,《唐诗别裁集》也是沈德潜的一部相当重要的作品。这是一部唐诗选集,书名中的“别裁”二字源自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一句诗“别裁伪体亲风雅”,意思是区别、裁减、淘汰那些形式和内容不好的诗歌,学习《诗经》中风、雅的传统。全书共二十卷,收录了唐朝二百七十多位诗人的近两千首诗歌,并附有言简意赅的评注。

    此外,沈德潜还编选了《明诗别裁集》和《清诗别裁集》,也都颇具可读性。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之前,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三部明诗选集,分别是陈子龙、李雯等人的《明诗选》、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和朱彝尊的《明诗综》。沈德潜认为,三者都存在不足,于是将三者加以综合、删减,编成了这部《明诗别裁集》。全书共十二卷,收录了明朝三百四十位诗人的一千余首诗歌,其中还包含了一些无名氏以及明朝遗民诗人创作的诗歌,全面反映了明诗的概况,在后世流传甚广。《清诗别裁集》原名《国朝诗别裁集》,共三十六卷,收录了从清朝初年到乾隆年间近一千名诗人的近四千首诗,是了解这段时期中国诗歌面貌的重要参考资料。

    123姚鼐《惜抱轩全集》《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清朝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名为“桐城派”,因其重要作家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读“桐城派”的作品,就不能不读姚鼐的作品集《惜抱轩全集》。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出生于雍正年间,乾隆年间考中进士,担任过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官职。四十岁时,他辞官南下,此后四十余年一直在南方多座书院中担任主讲。姚鼐的书房名叫“惜抱轩”,所以有了“惜抱轩全集”这个书名。这部书共计八十八卷,以他生平创作的散文为主,代表作如游记《登泰山记》。

    全文虽只有不足一千字,却生动展现出雪后登山观日出的情趣,语言简洁、生动,被清末学者王先谦评价为“典要凝括”。比如文中第五段概述泰山的特色,“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寥寥数句,便生动勾勒出了泰山多石、多松、被冰雪覆盖的景色。另外,文中多次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颇为巧妙。比如写日观峰以西的山峰“皆若偻”,运用拟人化手法将人的情态赋予了山峰,形象贴切。

    《登泰山记》除了是姚鼐的散文代表作外,也是“桐城派”的代表作。此外,《惜抱轩全集》中还收录了《游灵岩记》等散文游记,《伍子胥论》《李斯论》等议论文,《老子章义序》《海愚诗钞序》《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等序跋文,以及《复鲁非书》等书信,也都颇具特色。

    除《惜抱轩全集》外,姚鼐还有两大代表作《古文辞类纂》和《五七言今体诗钞》,分别是他编选的散文集和诗集。其中,《古文辞类纂》共七十五卷,收录了大约七百篇散文,分为十三类,分别是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和哀祭等十三类。这些散文主要是从《战国策》《史记》以及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明朝归有光和清朝“桐城派”方苞、刘大等人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另外,全书开头还列有序目,大致描述了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古文辞类纂》在乾隆四十四年出版发行,一度颇为流行,还出现了两部续作——由王先谦编选的三十四卷《续古文辞类纂》和由黎庶昌编选的二十八卷《续古文辞类纂》,收录了清朝中期以后的散文。

    《五七言今体诗钞》是姚鼐编选的一部唐宋律诗集,于嘉庆年间出版。全书分为十八卷,前九卷题为《五言今体诗钞》,收录了八十七位唐朝诗人的五百六十首五言律诗;后九卷题为《七言今体诗钞》,收录了唐、宋两朝六十八位诗人的四百一十一首七言律诗,每首诗都附有点评。

    姚鼐编选这部诗集,主要是为了纠正当时诗坛的弊病。他在书中肯定了盛唐时期的五言律诗“以王、孟为最”,对李白、杜甫推崇备至,两人的作品占了四卷之多,他还十分推崇苏轼和陆游,并对黄庭坚饱含着“兀傲磊落之气”的诗歌评价颇高。这些观点都对晚清诗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书的基础上,其后“桐城派”方东树创作了诗论《昭昧詹言》,高步瀛编选了《唐宋诗举要》。姚鼐的《五七言今体诗钞》时,可以同时一下这两部作品,作为参考。

    124李汝珍《镜花缘》

    女儿国因《西游记》为大家所熟知,实际上,不光是《西游记》,中国古代还有多部作品都有对女儿国的描绘,比如《镜花缘》。这是清朝家李汝珍创作的一部长篇神魔爱情。李汝珍出生于乾隆年间,学识渊博,但不屑于八股文,加上他性情耿直,不善钻营,不会迎合权贵,因此虽然有心入仕,却一直没有谋得高的官职。中年后,他开始对官场感到失望,开始潜心著书,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这部《镜花缘》。

    创作《镜花缘》期间,李汝珍借用了《山海经》一书中的一些材料,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再创造。他原计划写二百回,最终写成了一百回,大致情节如下:

    百花仙子在王母娘娘的寿宴上得罪了嫦娥仙子,向其发誓,若今后百花在不应齐放时违令齐放,自己便自愿堕入凡尘,受一世磨难。后来,心月狐奉玉帝的命令下凡。临行前,嫦娥仙子告诉她,若她能令百花齐放,便能彰显威名。心月狐下凡后转世成为武家的女儿,被唐太宗召入宫中,封为才人,便是武则天。

    武则天登基为帝后,有一天,天降大雪,她因醉酒下令百花齐放。众花神想去请示百花仙子,却正赶上仙子外出,只能遵从武则天的命令开花。百花仙子因此被玉帝贬到人间,转世成为秀才唐敖的女儿唐小山。

    唐敖在科举考试中中了探花,却被人陷害说他跟起兵讨伐武则天的徐敬业是结拜兄弟,被革去了功名。灰心丧气的唐敖索性跟自己的妻兄林之洋出海经商、游历。他们沿途经过黑齿国、白民国、淑士国、两面国、犬封国等三十多个奇怪的国家,还先后救下由十二位花仙转世的女子,接连服用了跃空草、朱草等仙家异物,身负异能,最终在小蓬莱成仙。

    唐敖的女儿唐小山思父心切,逼迫林之洋带自己出海寻父,游历各处仙境,最后找到小蓬莱。唐敖通过樵夫告诉她,她可改名“闺臣”,去参加武则天的才女考试,如若考中了父女便能团聚。唐小山遵从父命,成为被武则天录取的百位才女之一。武则天设下“红文宴”,邀请百位才女各显才能,最后尽欢而散。

    整部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笔法幽默,引人入胜。特别是对其中数十个奇异国家的描绘,极尽夸张、讽刺、隐喻之能事,让人过目难忘。比如写无肠国,这个国家的人都没有肠子,“吃下物去,在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随即一直通过”,因此排泄出来的虽然名义上是粪便,实际却并没有腐臭。于是,有些吝啬的有钱人便将这些粪便收集起来,给仆人们吃。有些有钱人实在吝啬成性,连这样的食物都不让仆人吃饱,并将仆人吃完排泄出来的粪便再收集起来,供他们再次食用,如此反复达三四次之多,直到他们吃得呕吐,以至“饭粪莫辩”,才另起炉灶。这种夸张的写法,辛辣讽刺了现实中那些为富不仁之人。

    又比如写女儿国,这个国家以女性为中心,女主外,男主内,女子穿靴帽,男子穿衣裙,现实社会中男女的身份、地位等方方面面,到了这个国家都变成相反的了。而女子不管是处理政务,还是从事生产,表现出来的能力、智慧都不逊于男子。作者以此讽刺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倡导男女平等,反对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这不光是在当时,就算放在现代也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另外,书中还反对八股取士,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奢侈浪费等,也都颇具进步意义。

    可以说,《镜花缘》是一部既好看又有社会价值的。不过,其中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比如安排诸位才女逐个展现她们的才艺,花费巨大的篇幅罗列这些跟正文情节和人物塑造几乎没有关系的知识学问,絮絮不休,读来索然寡味,令人昏昏欲睡,鲁迅曾评价其“则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矣”,十分中肯。《红楼梦》中虽然也时常提到各方面的知识学问,但写得十分有趣,与正文高度契合,且点到即止,绝不会给人卖弄之感。与之相比,《镜花缘》就是彻头彻尾的卖弄了。在读到这部分内容时,不妨直接跳过,也不会影响对全文的理解。

    除卖弄学识外,李汝珍还在《镜花缘》中否认了自由恋爱,将其视为一种罪恶,认为婚姻必须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整部中描写的婚姻都是传统的封建婚姻,百位才女竟没有一个对自由爱情存有追求。另外,李汝珍虽然在“女儿国”等情节中反对男尊女卑,但在其余一些情节中又歧视女性,显得十分矛盾。不过,整体而言,《镜花缘》依然可算得上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佳作,特别是其中的浪漫、玄幻内容,能让人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