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医学也不例外。而说到唐朝的医学成就,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和他的医学代表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绝对不能忽略的。
孙思邈生活的年代跨越隋、唐两朝,他十八岁开始学医,二十岁开始为人治病。孙思邈医德高尚,认为医生唯一的职责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对其他“无欲无求”;对于病人,无论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要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要有求必应。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德思想,孙思邈因此被西方尊称为“医学论之父”,视作与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孙思邈不仅医德高尚,医术更是高明,他终生致力于临床医学研究,精通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并重视药物研究,曾亲自到峨眉山、终南山、太白山等地,一边行医一边采药,人称“药王”。
在长达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深觉古代医方的数量繁多,分类混乱,检索困难。为此,他博览群书,收集古方,系统总结了唐朝之前的医药学成就,并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完成了传世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二者合称为《千金方》。孙思邈认为,人的生命贵于千金,一个能救人性命的处方价值更在千金之上,因此以“千金”作为书名。
其中,《千金要方》全称《备急千金要方》,大约成书于公元652年。全书共计三十卷,系统总结了唐朝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第一卷是总论,内容包括医德、中药、制药等,为中医伦理学打下了基础。其后各卷分别论述了临床各科的辨证施治,包括妇科两卷、儿科一卷、五官科一卷、内科十五卷、外科三卷、解毒急救两卷、食治养生两卷、脉学一卷、针灸两卷,共计五千三百个处方。书中对妇科、儿科的论述,为宋朝妇科和儿科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内科中有十卷是按照各个脏腑分别加以论述,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分类,而且其中有不少主张在当时相当先进,比如指出霍乱的起因是饮食,飞尸鬼疰(类似于肺结核)是一种肺脏疾病等。孙思邈还在其中记录了消渴症(糖尿病)是能够治愈的,说消渴症的起因与复发的原因都是“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若能反其道而行之,就能治愈。而书中对针灸科的论述,也使得针灸取穴操作起来更加准确。
《千金翼方》约成书于公元682年,是为了补充《千金要方》的不足的,所以取名为“翼方”。全书共三十卷,两千九百个处方,包括药物四卷、妇科两卷、伤寒两卷、儿科一卷、养生长寿四卷、中风及十二种杂症十卷、针灸三卷、禁经两卷(即包含心理治疗方法的道教咒语)。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作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并流传到国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非专业人士这两部著作,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可以有选择地,如对医德等比较容易理解的部分细读,其余部分略读。
39房玄龄等《晋书》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修史,曾表示“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意即史书的作用非常重大。为此,他在位期间开始设馆修史,中国现存的“二十四史”中有六部都是他在位时修成的,《晋书》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
《晋书》由房玄龄、李淳风等二十一人合作编撰而成,记录了从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到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恭帝被废,大约两个世纪的历史。在《晋书》问世之前,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二十一种晋史,有三种已经失传,传世的还有十八种。但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于是在贞观二十年下诏修《晋书》。
从贞观二十年到贞观二十二年,《晋书》只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修成了。期间有二十一人参与其中,包括房玄龄、褚遂良和许敬宗三位监修,拟订修史体例的敬播,修撰天文、律历、五行三志的李淳风,以及令狐德棻、来济、陆元仕等十六人。这些作者全都留下了姓名,这在中国历朝的官方修史工作中是很罕见的。
在修撰过程中,这些参与者以南朝齐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参考其余各家的晋史与相关资料,“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最终成书的《晋书》共计一百三十二卷,包括帝纪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志二十卷,以及叙例、目录各一卷。叙例、目录已经失传,现存一百三十卷。
《晋书》中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帝纪是全书的总纲。列传中的人物则以时间为序,类别为辅,描摹出了一幅晋朝历史活动的画卷。而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详细,帝纪和列传部分还收录了大量诏令、奏疏、书札、文章,如《江统传》中收录了《徙戎论》,《温峤传》中收录了《奏军国要务七条》,《郭璞传》中收录了《刑狱疏》,《李重传》中收录了《论九品中正制》,《裴传》中收录了《崇有论》,《阮瞻传》中收录了《无鬼论》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文献,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
载记是《晋书》首创的一种纪传体史书体例,记录了晋朝年间由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政权的历史。这一方面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很好地解决了中原皇朝和各少数民族政权并载一史的难题,为后世史家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全面展现了晋朝的历史面貌。此前出现的晋史都没有对十六国历史的专门记述,因此《晋书》便成了研究十六国历史的关键资料。而其中只称十六国政权为“僭伪”,也就是非正统的王朝政权,没有华夷之分,展现了唐朝统治者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如此胸襟,令人叹服。
书中的“十志”上承两汉,下启南北朝,类目齐全,内容丰富。其中,《食货志》和《刑法志》兼顾此前的三国时期,《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志”的部分都存在不足,《晋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比如其中记述了“曹魏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营西北”等内容,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后世研究三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于编撰“十志”的多是当时有名的专家,因此水准都比较高,尤其是由当时有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学家李淳风编撰的《天文志》《律历志》和《五行志》三志,历来为人所称道。
此外,唐太宗还亲自为书中的《宣帝纪》和《武帝纪》等写了四篇史论,称为“御撰”。唐太宗在位期间修了六部史书,除《晋书》外,还有《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但他只为《晋书》作了史论,这主要是因为晋朝的历史对唐朝颇具借鉴意义。西晋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但这种统一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东晋与十六国、南朝与北朝的长期对立就开始了。在这几篇史论中,李世民指出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居治而忘危”,“不知处广以思狭”等不足,虽未触及根本,也为后世提供了一些借鉴。同样是为了引以为鉴,书中在记述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对百姓的残害时也相当客观,少有粉饰,这在中国古代是十分难得的。
由于《晋书》的编撰者都是当时有名的史家和学者,文笔上佳,使得书中语言简洁生动,错落有致,首尾呼应,特别是在描摹历史人物时十分传神,有很高的可读性。
自问世以来,《晋书》便广受欢迎,成了影响最大的晋朝史书,“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要了解晋朝的历史,《晋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不过,《晋书》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在史料的取舍方面不够严谨。修《晋书》时,可供参考的史料相当丰富,但编撰者却没有充分利用,除臧荣绪版的《晋书》外,其余史料都只当作参考,导致书中很多记载与史实不符,清朝张曾在《读史举正》中罗列了《晋书》中多达四百五十余条谬误。但在文字雕琢方面,编撰者却花费了大量精力。唐朝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批评其不分主次,一味追求辞藻华丽,却不重视史料的甄别选取,是比较中肯的。又如书中收录了很多荒诞的内容,甚至包括像《搜神记》和《幽明录》等志怪中的荒诞说法,如人在下葬十多年后又开棺复活的情况。这种内容如果出现在中当然没问题,但出现在正史中却着实不应该,《晋书》时一定要留意这点。
40魏征等《隋书》
隋朝只经过了两个朝代就灭亡了,只维持了短短三十余年。为借鉴隋亡的教训,唐朝初年,朝廷就命人开始修撰隋朝历史,即《隋书》。《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现存最早的隋朝历史著作,由魏征、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合力修撰而成。
修撰《隋书》的工作从唐高祖在位时就开始了。唐高祖武德四年,也就是公元621年,大臣令狐德棻提议修梁、陈、北齐、北周、隋五朝的历史。唐高祖采纳了这一提议,于第二年开始命史臣修史。然而,经过数年的努力,依然没能成书。到了贞观三年,也就是公元629年,唐太宗命令魏征主持五朝历史的修撰工作,兼任《隋书》的主编。同时参与《隋书》修撰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贞观十年,《隋书》的帝纪、列传部分,和梁、陈、北齐、北周四朝的史书同时完成;贞观十五年又开始修撰书中的史志部分,在长孙无忌的监修下,最终在唐高宗显庆元年,即公元656年修完全书,前前后后总共经历三十五年。
成书后的《隋书》包括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共计八十五卷。《隋书》名列“二十四史”之一,是其中水准较高的一部。修撰者都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如颜师古是有名的经学家、史学家;孔颖达、许敬宗、于志宁都名列“唐十八学士”;修撰天文、律历部分的李淳风是有名的天文学家等,这样一批精英共同保证了《隋书》的质量。此外,由于当时距离隋朝灭亡的时间很近,还有大量一手史料可供利用,另有不少隋朝遗老依然在世,修撰者如有疑问可以直接向他们询问,而修撰者中也有几位曾在隋朝生活过,这些都增强了《隋书》的准确性。
而作为《隋书》成书的主要功臣,魏征和唐太宗也都十分尊重史实,整部书中少有曲笔、隐讳。唐太宗曾亲自参与灭隋战争,立下汗马功劳。登基之后,他经常说起隋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应“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因此,他在下令修撰《隋书》时,“以史为鉴”便成了主要目标。主编魏征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曾上书唐太宗:“以隋为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为此,《隋书》中详细记述了隋朝是怎样灭亡的,包括隋炀帝大兴土木、三游江都,朝廷上下骄奢淫逸的生活,以及隋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等。在品评人物时,《隋书》也少有隐讳,对隋文帝的刻薄专断、不悦诗书,隋炀帝的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状况都据实描绘。书中提到的一些隋朝大臣后来成了唐臣,有些当时还在世,但《隋书》对他们及其亲朋好友在隋朝的所作所为同样没有做出半分伪饰。比如虞世南,他先后在陈朝、隋朝、唐朝为官,唐贞观十二年才去世,死后获赠吏部尚书,并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可他的哥哥虞世基却是隋朝有名的奸臣,《隋书》中将虞世基的恶行一五一十记录下来,丝毫不避忌彼时尚在人世的虞世南。
此外,《隋书》还有一大优点,便是保留了大量史料。书中的史志部分以三十卷的篇幅记录了隋朝以及梁、陈、北齐、北周乃至汉魏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状况,如《律历志》和《天文志》总结了南北朝到隋朝的天文学成就;《地理志》记录了南北朝到隋朝的建制沿革;《食货志》记录了东晋以来的等级制度和货币制度;《经籍志》记录了从汉朝到隋朝中国书籍的存亡和学术的演变,是继《汉书·艺文志》后对中国古代书籍和学术史的第二次总结,并将书籍分成经、史、子、集四大类,为后世的四部图书分类打下了基础。
不过,《隋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碍于房玄龄的宰相身份,将其官职卑微的父亲房彦谦收入列传;又如因史料不足,导致部分章节内容空洞。但这些缺陷毕竟是微小的,总体说来,《隋书》仍是一部水准颇高的史书,非常适合那些想了解隋朝历史的读者。
41刘知几《史通》
中国史学最早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年间,司马迁借助《史记》建立了完整的史学体系和创作形式。然而,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却直到唐朝才问世,这便是《史通》,由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编撰而成,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据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唐高宗年间,刘知几出生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个官宦世家。他家是书香门第,在家庭的影响下,刘知几自幼就对史学很感兴趣。十九岁那年,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后来担任史官,与李峤等人修撰了《唐书》八十卷,并修撰了其余几部史书。公元708年,四十七岁的刘知几辞去官职,潜心编撰《史通》,耗时三年,终于完成。
成书后的《史通》原本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可惜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在北宋年间已经失传,全书现存四十九篇,另有作为全书序文的《序录》一篇。书中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首先是史学源流。内篇开篇就总结了唐朝之前的中国史学源流,将史学分成“六家”、“二体”。所谓“六家”就是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和汉书家;所谓“二体”就是纪传体和编年体。书中分别论述了“六家”和“二体”的优缺点。其次是史官制度。记录了中国历朝史官监制的沿革与史官的职责。
第三是历史编纂学,包括编纂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料搜集、鉴定等,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在编纂体例上,以纪传体的体例为主要论述对象,另外还论述了编年体体例。在编纂方法上,论述了叙事、言语、题目、模拟、书法、断限、烦省、人物、编次、称谓等十余种问题,有些论述就算放到现在也依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以言语为例,书中主张采用当代语言记录历史,放到今天同样适用。在史料搜集和鉴定上,要求视野广阔,鉴定认真,尽可能避免因援引史料谬误带来的恶劣后果。书中指出史书能不能“劝善惩恶”,关键在于史料是否真实可靠,史料是史学工作的基础所在。至于如何区分史料的真伪,刘知几给出了这样的建议:考察史料是不是合乎自然规律与社会实际,以及是不是自相矛盾。
最后是历史文献学。书中将此前中国历史上的文献资料分成两大类:正史和杂史。其中,正史包括先秦的经、传,唐朝之前的纪传史、编年史,还有唐朝的官修诸史;杂史包括十种,分别是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和都邑簿。作者对其逐一进行论述、批判。
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总结了唐朝以前中国史学的所有问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史学理论体系,堪称当时中国史学理论的集大成者。要了解中国史学,这是不可错过的一部佳作。但这部佳作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贬低农民起义等,时不要被误导。
42韩愈《昌黎先生集》
唐宋文坛有“八大家”,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更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主张学习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积极创新,这些为唐朝散文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新天地。
韩愈著有诗文集《昌黎先生集》,因他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书中收录了他的很多散文代表作,其中最具知名度的要数两篇说理文《马说》和《师说》。
《马说》创作于韩愈初入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时期。文章通篇都在说千里马,看似是一篇寓言,实际却是以马喻人,讨论了当时的人才问题。第一段开篇就说明由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很多千里马都被埋没了,“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千里马落到愚昧的喂马者手中,“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仍觉得不够,在最后一段做出了更深刻的刻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末尾点名主题:“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也就是说,世上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这些人根本不识千里马。全文语言凝练,层层递进,最后达到高潮,表达了作者对人才惨遭埋没的强烈愤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师说》是韩愈写给自己的学生李蟠的,文章末尾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其中的“古道”是指从师学习。这篇文章表面是为李蟠而写,实际却是借此机会,批判当时的士大夫自视身份高贵,不愿从师学习,甚至嘲笑别人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倡导“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种观点不仅在当时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就算放到现在也颇具借鉴价值。
除散文外,韩愈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将散文的章法和句法结构引入诗歌,使得诗歌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比如《昌黎先生集》中收录的《山石》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诗人游览惠林寺的所见:从黄昏,“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到夜晚,“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再到黎明,“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然后点明全诗的主旨:“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意思是说,人生在世应该这样自得其乐,何必要像被套上马缰一样受束缚?整首诗文采铺陈,“以文为诗”,风格壮美,在当时和后世都赢得了很高的评价,清人称其“句烹字炼而无雕琢之迹,缘其于淡中设色,朴处生姿耳”,“不事雕琢,自见精彩,真大家手笔”。
韩愈一生仕途坎坷,对他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昌黎先生集》中的诗歌多雄奇怪异,以丑陋可怕的事物为描绘对象。比如描写诗人被贬黜到南方任职,赴任途中和到任以后遭遇恐怖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山高水阔,路途遥远,蛟龙出没,野兽悲嚎,经九死一生后,终于抵达官所,却只见毒蛇遍地,莫说外出,连下床都心惊胆寒。另外,当地还有种能随时置人于死地的蛊药之毒,饮食要十分小心。而腥臊的海气和毒气,也让人不堪忍受。这段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诡异夸张,令读者仿佛置身其间,毛骨悚然。《昌黎先生集》中类似的诗歌还有《石鼓歌》《宿龙宫滩》《永贞行》等,具有韩愈诗歌的鲜明特色。
43李白《李太白集》
在唐朝众多优秀的诗人中,“诗仙”李白堪称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位,他的作品集《李太白集》也是唐诗作品中最令人瞩目的一部。
跟很多文人一样,李白在政治方面也相当失意,晚年又遭逢安史之乱,可谓一生坎坷。但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有句古话叫“著作等身”,用在李白身上再恰当不过,在他六十一年的人生旅途中,他创作的诗歌不计其数,无数佳作流传千古。《李太白集》中收录的不少名篇,如《静夜思》等,家喻户晓,连幼小的孩子都能背诵。
《李太白集》收录的李白作品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绝句、歌行、乐府。
绝句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六言绝句很少见,绝大多数都是五言、七言绝句。李白既擅长写五言绝句,又擅长写七言绝句,前者的代表作有《秋浦歌》《静夜思》《独坐敬亭山》等,后者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的绝句语言简洁明快,却有丰富的内涵与情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以《秋浦歌》为例,这是李白的组诗作品。所谓组诗,就是由展现同一主题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一组诗,以相同或相近的格式排列,每首诗都相对完整、独立,同时又跟其余诗存在内部感情联系。《秋浦歌》共十七首,最有名的是第十五首,其中的名句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第一句乍一看难以理解,白发何以会有“三千丈”,看到第二句才豁然开朗,原来是因为愁思,要有多深重的愁思,才能长出三千丈长的白发?诗人的无限愁思就借着这寥寥十个字跃然纸上,如此奇思妙想,真令人啧啧称奇。
歌行是在乐府诗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古代诗歌体裁。李白的歌行作品多带有歌、行、吟、谣等字样,包含了大量佳作,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少年行》《玉壶吟》等。李白的歌行句式有长有短,错落有致,节奏鲜明,旋律激昂,感情充沛,雄壮豪迈,潇洒飘逸,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诗句,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除绝句、歌行外,李白还有大量乐府诗佳作,比如《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以《行路难》为例,李白以这个为题目创作了三首诗,最出名的是第一首,写于李白因在官场受到排挤,离开长安之际。开篇写朋友为李白饯行:“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但李白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但随即笔锋一转,写到了两位早年不得重用,最终实现政治理想的古人吕尚和伊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深感前路茫茫、苦闷不堪的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与疑问。坚信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仕途虽然坎坷,很多时候难免灰心沮丧,在提笔作诗时,先让自己的心情跃然纸上,但在末尾往往能重新鼓起勇气,为自己的诗歌写下一个慷慨激昂的结尾,这使得他的形象迥异于大众心目中那些孱弱的文人墨客。而这跟李白剑客的身份不无关系,李白在剑术方面颇有造诣,是名副其实的侠士,故而他的作品也多有侠士之风,相较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更具魅力。
除上述三种诗歌外,《李太白集》中还收录了少量李白的律诗。律诗是唐朝开始流行的一种诗歌体裁,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即长篇律诗)。李白的律诗代表作有《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也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李白是个不世出的天才诗人,即便称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也不为过,若读诗,焉能不读李白?
44杜甫《杜工部集》
唐朝诗人虽多,但能跟“诗仙”李白齐名的,只有被世人尊称为“诗圣”的杜甫。他的作品集《杜工部集》,真实地再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这部书因杜甫曾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得名,其中收录了杜甫生平创作的一千四百余首诗歌。
杜甫的人生经历异常坎坷,虽然满腹才华,却两度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但他依然一心想要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入仕之前,杜甫长年滞留在长安,看尽民间疾苦和社会黑暗,这为他之后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杜甫终于因诗歌才华被赏识做了个小官,但人到中年时又遭逢安史之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最终弃官。他晚年在西南各地漂泊,疾病缠身,穷困潦倒,五十九岁那年不幸病逝。
这样的人生经历深深影响了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和题材。杜甫的诗歌以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感情悲慨、博大、深厚,表达起伏跌宕、低回往复。而其诗作题材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如史诗般厚重,因此赢得了“诗史”的美誉。在《杜工部集》中,跟“诗史”二字最为契合的作品当属其古体诗“三吏”“三别”。古体诗是仿照古诗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相对自由,不受格律束缚,一般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杜甫在古体诗的写作方面成就极高,“三吏”“三别”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描述了军队抓壮丁,导致百姓骨肉分离的悲惨场景,揭示了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巨大痛苦,并对百姓进行了劝慰,展现了诗人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振兴国力的期待。
同样是写抓壮丁,《石壕吏》的内容更加残酷、黑暗。官差趁夜深人静到石壕村抓壮丁,一户人家里的三个精壮男丁都被抓走了,“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家里只剩下了儿媳和嗷嗷待哺的孩子,以及一对老夫妇;“老翁逾墙走”,官差竟连老妇都不放过,将其抓去服役;“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是怎样的凄凉与绝望!
《潼关吏》有别于前二者,借潼关吏之口描绘了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潼关之战官军失利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吸取教训,利用好潼关的天险,保卫都城长安。
“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新婚别》模拟一个刚刚结婚的女子的口吻,说她第一天结婚,第二天丈夫就要赶赴前线,保家卫国,“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她心痛如刀绞,却强压下悲痛,鼓励丈夫为国尽忠,“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同时立誓会对爱情至死不渝,“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新妇形象,精雕细琢,入木三分,将人民面对战争的复杂心理和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揭露得淋漓尽致。
《垂老别》描述了一名老翁在子孙都在战场上牺牲后,告别妻子,前往前线参军的悲剧性场景。“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生离死别让老妇悲痛欲绝,“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老翁明知这是死别,还是怜惜她的饥寒,“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老妇明知他此行必然不会再回来了,还是劝他多吃些饭,“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读来令人断肠。
《无家别》讲述了一个战败后回乡的军人,在家乡看到一片凋敝景象时的慨叹。诗人借着对景、物、事的描述,展现了沉痛哀婉的感情,最后发出了“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的感叹,即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归,这老百姓还怎么当?听起来悲凉、无奈,却打动人心。
除古体诗外,《杜工部集》还收录了大量律诗,在这方面,杜甫同样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代表作有《登高》《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杜甫的律诗精于炼字炼句,正可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留下了很多传世佳句,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
45孟浩然《孟浩然集》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继东晋的谢灵运和陶渊明后,在唐朝又迎来了发展的高潮,《孟浩然集》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作。这部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诗集,由唐朝人王士源编辑而成,收录了孟浩然生平创作的二百一十八首诗歌。
孟浩然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该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王维并称为“王孟”。盛唐年间,孟浩然出生于湖北襄阳一个富裕的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文采斐然。年轻时,他隐居读书,后来进入官场,奈何仕途坎坷,最终又回归山水,以隐士身份度过一生,这种相对简单的人生经历导致孟浩然的诗歌创作题材也相对单一。《孟浩然集》中多是五言短诗,多以山水田园、隐居逸兴、羁旅行役为主题,但在艺术方面却颇具造诣,尤其善于发掘自然与生活之美,感受真切,语言不事雕琢,清新自然。
比如山水田园诗代表作《过故人庄》,写诗人应朋友邀请,到其家中做客,两人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把酒言欢,最后相约重阳节再聚。整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韵味无穷,描摹出一幅淳朴、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实现了景、事、情的完美结合,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言:“语淡而味终不薄。”
又如《夏日南亭怀辛大》,前四句描绘了诗人夏夜乘凉的闲情适意:“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首诗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多个方面,描绘出诗人纳凉的闲适感受,后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整首诗写景细致入微,写情真挚自然,浑然一体,充满意蕴。
再如描写羁旅行役的《宿建德江》,孟浩然喜欢泛舟出游,这首诗就写于他出游期间。前两句写诗人将小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建德江边,因日暮涌出愁思:“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这是触景生情,随后又转入借景抒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宇宙如此广袤宁静,有明月相伴,心中的愁苦似乎也得到了慰藉。整首诗淡雅别致,含蓄委婉,颇具特色。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他的诗歌也很少牵涉大多数中国文人都会有的政治抱负,不过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他早期所写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当时,孟浩然正想结束隐居生活,求取官职,希望张丞相能为自己引荐。关于这个张丞相的身份一直存有争议,有人说是张九龄,也有人说是张说。诗中前四句描绘了洞庭湖壮丽恢宏的景色:“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后四句借用比喻和典故,表示自己有心入仕,希望得到张丞相举荐:“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诗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虽是向人求助却端庄得体,不卑不亢,不落俗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
此外,《孟浩然集》中还收录了诸如《春晓》《秋登万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等诗歌佳作,十分值得一读。不过,整体而言,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并不及同属于山水田园派诗人的王维,尽管孟浩然才是唐朝这一派的创始人。这一来是因为孟浩然的才华天分在王维之下,二来也是因为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太过简单,而写作需要丰富的阅历,否则很难达到顶尖水准。
46王维《王摩诘文集》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王摩诘文集》,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集,因王维字摩诘而得名。
王维出生于武则天在位时,二十岁便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当时正值开元九年,唐朝国力兴盛,王维满心壮志,想要在政坛创出一番作为。可惜世事不如人意,他在官场并不得意,满心的报国之志也日渐消减,后来甚至过上了半官半隐居的生活。王维晚年时,安史之乱爆发,王维被叛军俘虏,被迫做了伪官。安史之乱平息后,他险些被朝廷诛杀。幸而他曾在战乱期间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又有担当刑部侍郎的弟弟从旁求情,最终只是被贬官。此后,王维渐渐升职,最后升任尚书右丞。不过,他的兴趣已经不在做官上了,而是将大量精力都用于参禅悟道。这样的人生经历对王维的诗歌创作影响极大,他的诗歌多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展现自己宁静淡泊的心境或隐逸思想的山水田园诗为主。
北宋文豪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便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色,无论是描绘名山大川还是小桥流水,王维都能做到诗情与画意的完美融合,读者读这些诗,就犹如在看一幅优美的画作。
比如他的代表作《竹里馆》,这是他晚年隐居期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描绘了幽居山林的生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整首诗用词简单、纯朴、清丽,既写景又抒情,既写静又写动,相映成趣,描绘了一幅雅致脱俗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平和。
又如在《山居秋暝》中,作者描绘了黄昏时秋雨初晴后,山村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当地人闲逸的生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芒、石上清泉的水声、归家浣女的喧哗、渔船穿越荷塘的动景融为一体,俨然是一幅美丽清新的山水画。而末尾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又表达出诗人想要远离官场,隐居在这世外桃源般的世界的志向。
盛唐时期,诗坛有两大诗派,一是山水田园诗派,二是边塞诗派。王维虽是前者的领军人物,却也创作了一些成就颇高的边塞诗,均收录在他的文集中。这些诗多写于他早年壮志未消之际,其中的代表作有《使至塞上》《观猎》《老将行》等。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特色,在部分边塞诗中也有所展现,如《使至塞上》中写大漠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十字,已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壮阔的大漠景色图。
此外,王维还有一些赠答诗和描绘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也都十分脍炙人口。比如赠别友人的《送元二使安西》,末尾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传诵千载。又比如写游子思乡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开头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直到现在依然能让游子心中产生巨大的共鸣,因此被全球各地的华人推崇,成为他们表达思乡之情使用频率最高的诗句。再比如借咏物寄托相思之情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整首诗语言明白如话,表达的情感却含蓄委婉,情真意切,被后世广为传唱。
在诗才辈出的唐朝,王维绝对不是最令人瞩目的一个,但却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他清新脱俗的诗风,宛如唐诗中的一股清泉,让人读之忘俗。
47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唐朝有三位最伟大的诗人,除了之前说过的李白、杜甫外,还有白居易。他的作品集名为《白氏长庆集》,因其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成书而得名。这本书与李白的《李太白集》、杜甫的《杜工部集》一样,是唐诗的必读佳作。
白居易生活于中唐时期,早年间对政治充满热忱,频繁上书言事,并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为数众多的讽喻诗。后来,他因在政治斗争中受排挤,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件事对白居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昔日的“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因此创作了很多闲适诗。
《白氏长庆集》总共收录了两千八百多首诗,分成四种类型,除已经提到的讽喻诗、闲适诗外,还有感伤诗、杂律诗两大类。
讽喻诗是书中最精华的部分,共计一百七十多首,多创作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前,主要有两种题材:一是反映底层百姓痛苦的生活,二是揭露上层社会的腐败和欺凌百姓的恶行。正如白居易自己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
《新乐府》是仿照汉朝的民间歌谣乐府创作的,五十首中最出名的当数批判“宫市”抢掠百姓财物恶行的《卖炭翁》。白居易一直在作品语言的通俗易懂方面相当重视,《卖炭翁》也不例外。初读者几乎无需任何注释,就能顺畅地理解全文:一个卖炭老翁含辛茹苦地砍柴烧炭,天不亮就用牛车拉着木炭,想去市场上卖个好价钱。可惜还未到市场,就有两个宦官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强行换走了他满满的一车炭。全诗就终结于此,没有像《新乐府》其余很多篇章那样“卒章显其志”,但这种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的表现手法却更有力度,更加含蓄深沉,发人深省。另外,控诉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的《新丰折臂翁》,讽刺官员为讨好皇帝、残酷压榨百姓的《红线毯》,也都是《新乐府》中的名篇。
《秦中吟》十首中每一首都有一个揭露社会黑暗现实的主题,比如《议婚》批判了时人结婚只看重门第,攀高结富,使得贫苦人家的女儿难以出嫁;《重赋》批判了地方官员以向皇帝进贡的名义,巧立名目,搜刮百姓钱财;《伤宅》批判了权贵大兴土木,建造园林,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轻肥》极力描绘了当时的宦官生活豪奢,与此同时,“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用强烈的对比深刻揭示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闲适诗的创始人是陶渊明,白居易又将这类诗的创作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并提出了明确的闲适诗理论:闲适诗是讽喻诗的补充。讽喻诗志在“兼济天下”,完全不涉及个人的情感和需求;闲适诗则志在“独善其身”,开始考虑个人情感需求。讽喻诗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愿望,带有理想成分;闲适诗却不考虑诗歌的社会价值,只注重其能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超越。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白居易创作了大量语言浅近平易、情感悠闲洒脱的闲适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白氏长庆集》中收录了很多他的闲适诗代表作,如《题浔阳楼》《大林寺桃花》等。
感伤诗,顾名思义,是一种描绘世间悲欢离合的诗,白居易的感伤诗中最负盛名的当数《长恨歌》和《琵琶行》。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题。白居易在其作中一反常规,运用了很多想象与虚构手法,并将叙事、抒情、写景融合在一起,或将人物的感情倾注在景物中,或用人物对景物的感受展现其感情,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抒情,将人物的感情展现得细腻、丰富,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这首诗对后世的很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元朝白朴的《梧桐雨》、清初洪升的《长生殿》等。而《长恨歌》中的很多诗句,比如“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琵琶行》创作于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诗人通过描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不幸遭遇,表达了自己跟琵琶女一样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其中对琵琶女演奏技巧的展现,是整首诗最精彩的部分,像“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诗句,此后被广泛流传。而诗人感叹自己与琵琶女同一命运的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是家喻户晓。
除上述三类诗外,《白氏长庆集》中还收录了一些杂律诗,即各种律诗。白居易曾在《与元九书》中写道:“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白氏长庆集》中杂律诗的数量是最多的,超过了其余三种类型。其中多是抒情山水小诗,以白描手法,寥寥几笔便写出了景物的盎然生机,比如在《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清新自然,极富情趣。另有部分以抒发政治苦闷为主题的杂律诗,如《洞中蝙蝠》。据说,这是白居易在晚年游嵩山时,看见洞窟中的蝙蝠,即兴创作的一首诗。其中写千年变成蝙蝠成精的老鼠,只要躲在洞窟中就能避开罗网,保得自己的一生平安,可是这样躲躲藏藏过一辈子又有什么意思呢?诗人借蝙蝠暗喻自己,可见他虽然远离朝堂,却依然心有不甘。
白居易在世时,他的诗歌便在国内广为流传,从宫廷到民间随处可见,甚至漂洋过海传到日本,得到了人们很高的评价。而后世很多文人,如陆龟蒙、梅尧臣、苏轼、陆游等的艺术创作也都深受其影响。
48柳宗元《河东先生集》
唐朝一朝诗歌极为繁盛,与此同时,散文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除了之前提过的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外,名列“唐宋八大家”第二位的柳宗元也是唐朝的散文大家。他的作品集名为《河东先生集》,因他祖籍是河东郡(现在山西运城永济),所以人称之为“柳河东”“河东先生”。
柳宗元出生于安史之乱过后,当时唐朝国力已经衰落,朝政腐败,藩镇割据,社会动荡。柳宗元的父亲柳镇曾到各地为官,柳宗元跟随父亲宦游,对社会现状有了直观而深切的了解。柳宗元才华出众,二十岁时便考中了进士。为官期间,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逐渐萌生了改革的念头。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唐顺宗即位。他重用王叔文等人实施改革,史称“永贞革新”,时年三十二岁的柳宗元也参与其中,可惜改革只持续了一百八十多天便在保守派的反对下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即唐宪宗。此后,改革派的中坚力量不是被赐死,就是被贬黜。柳宗元也因此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永州一待就是十年,他的大部分文学作品就创作于这段时期。此后,柳宗元一直得不到重用,最终在任柳州刺史时病逝,终年只有四十六岁。
《河东先生集》是由柳宗元的好友刘禹锡编辑而成的,全书共四十五卷,收录了柳宗元生平创作的诗歌、寓言、传记、论说、游记等五百四十多篇。其中诗歌过百首,语言纯朴、自然,风格清新、雅致,意味悠长,比如脍炙人口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仅用寥寥二十字便描摹出了一幅江天雪景图,精雕细琢,清晰明朗,意境幽僻,令人拍案叫绝。又如《渔翁》,这首诗写于柳宗元被贬黜到永州期间,诗中描绘了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渔翁的日常生活,诗人借此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志趣,寻求超脱。整首诗描绘出一幅充满色彩与动感、奇妙飘逸的风景画:“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
柳宗元主要的文学成就不是诗,而是文。《河东先生集》收录的文中,最具特色的要数寓言。柳宗元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古书的传统,将各类动物拟人化,借此表达某种哲理或是政见,极具幽默讽刺效果。
比如《黔之驴》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黔地原本没有驴,有好事者用船运来一头驴,放到山脚下。老虎见驴体型庞大,不知是什么东西,对它十分畏惧,只敢躲在树林里偷偷看它。后来驴叫了一声,老虎以为它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便逃跑了。可经过多次的观察与试探,老虎发觉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就咬断了驴的喉咙,把它吃掉了。在文章的末尾,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意思是,驴体型庞大,声音洪亮,却只是徒有其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本领,而且驴对自己的无能和对手的强大都一无所知,在老虎的试探下轻举妄动,让老虎知道了自己的底细,最终落了个葬身于虎腹的下场,实在可悲!作者以此来讽刺那些无能又爱逞强的人,联系到作者的个人经历,可以推测其实际是在讽刺那些没有才能却身居高位的人。这则寓言笔法老道,造诣深厚,不仅塑造了生动的形象,更揭露了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
又如《永某氏之鼠》:永州有个人十分迷信,因自己出生于鼠年,便将老鼠奉若神明,爱护异常,以至于家中老鼠为患:家具、衣服全被老鼠咬过,食物全被老鼠尝过。老鼠白天成群结队,光明正大地在他家中活动,晚上又打打闹闹,吵得一家人都睡不着觉。后来,这家人搬到别处,另外一家人成了这房子的新主人。新主人对老鼠并没有丝毫顾忌,用各种方法捕杀老鼠,死老鼠堆积如山,臭味过了好几个月才散去。作者最后感叹:“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意思是,唉!你们以为这种饱食终日、无灾无祸的生活可以长久维持吗?作者用这些自以为是的老鼠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嚣张一时的小人,认为其终有一日会像这些老鼠一样被彻底消灭。
除寓言外,柳宗元还创作了很多传记,在继承《史记》《汉书》的传统传记写法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他的作品既有严肃写实的《捕蛇者说》《梓人传》等,又有带有虚构夸张成分,类似于寓言、的《种树郭橐驼传》《宋清传》等。以其中的名篇《捕蛇者说》为例,文中讲述了永州人蒋氏祖孙三代为了免交赋税,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捕捉一种能治病的毒蛇,以上交抵税。蒋氏的祖父和父亲都在捕蛇时死去,但他们一家依然不改初衷。因为他们眼见乡里被沉重的赋税压迫得无法生存,要么死去,要么逃荒。但捕蛇只需每年冒险两次,不捕蛇却每天都在承受着死亡的威胁,因此蒋氏明知道自己终有一日要重蹈祖父和父亲的覆辙,被毒蛇咬死,还是坚持选择这条路。作者由此想到昔日孔子发出的“苛政猛于虎”的感叹,认为自己亲眼目睹的现状的确如此。全文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入木三分,读起来令人震撼不已。
此外,柳宗元还创作了很多游记,以清新、纯朴的语言展现出自然之美,并在其中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遇与愤懑,代表作有《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八篇。
而柳宗元在哲学、政治论文的创作方面也颇有造诣,《河东先生集》中收录了他的哲学论文代表作《天说》等,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还收录了他的《封建论》《断刑论》等政治论文,带有儒家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