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刘禹锡《刘梦得文集》
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命运十分相似,两人同榜进士及第,共同步入仕途。“永贞革新”失败后,身为改革派的他们都遭到贬黜。不同的是,柳宗元英年早逝,刘禹锡却活到了七十岁,他在被贬二十三年后重新调回家乡洛阳,最终在洛阳病逝。他的作品集名为《刘梦得文集》,“梦得”是他的字。
根据记载,《刘梦得文集》原有四十卷,现存三十卷,有十卷在宋朝初年已经遗失,书中收录了刘禹锡创作的大量诗歌与散文。刘禹锡诗文俱佳:在诗歌方面,与白居易并称为“刘白”;在散文方面,又与柳宗元并称为“刘柳”。
先说诗歌,虽然刘禹锡仕途十分坎坷,但创作的诗歌大多简单爽利,昂扬向上,振奋人心,诗人称他为“诗豪”,比如《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创作于诗人被贬谪期间,中国古人自古便有悲秋的传统,但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说秋日更胜春朝,赋予秋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末尾两句不光描绘了秋日的风光,更展现了诗人昂扬的气魄和开阔的胸襟。整首诗意境壮丽,气势雄浑,在同题材的诗歌中独树一帜,广受称道。
又比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创作于刘禹锡被贬谪二十三年后,其重返洛阳途中。当时,刘禹锡在扬州遇到了故交白居易,两人作诗互赠。在这首诗中,刘禹锡先是回顾了自己的贬谪生活,感叹自己被贬时间之长:“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两句中的“闻笛赋”和“烂柯人”是两个典故。西晋年间,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惨遭杀害。他的朋友向秀后来经过他的故居,听到隔壁有人吹笛,不由悲从中来,写下《思旧赋》纪念故友,诗人借“闻笛赋”这个典故来缅怀已经去世的柳宗元等故友。第二个典故源自一个传说,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到两名童子下棋,驻足观棋。等棋局终了时,王质手中的斧柄即柯已经腐朽。回村以后才知道已过去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去世。诗人借这个典故表达自己暮年返乡,人事全非,恍如隔世的心情。随后,诗人又表示,尽管自己屡遭贬黜,但看到新人辈出,依旧颇感欣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最后,诗人点明了这首诗是为赠答而作,并表明自己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信心:“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整首诗沉郁中见豪放,跌宕起伏,情感真挚,颇具感染力。
被贬黜期间,刘禹锡长年居住在南方,当地民歌盛行,受此影响,刘禹锡创作了一些带有民歌性质的诗歌,比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等,语言清新、纯朴,生活气息浓厚。
而刘禹锡的咏史诗也广受称道,沉郁顿挫,极富张力,其中的名篇有《乌衣巷》《蜀先主庙》《西塞山怀古》等。以《乌衣巷》为例,这首七言绝句创作于刘禹锡暮年重返洛阳,途经南京时。东晋年间,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曾盛极一时,而到了诗人经过时,却野草丛生,一片荒凉的景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描绘野草和夕阳,并用燕子见证历史兴衰,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全诗毫无议论的成分,却引导读者自觉去思考世事变迁,寓意深刻,回味无穷。
再说散文,刘禹锡的散文跟诗歌一样,隽永含蓄,意味深长,柳宗元曾评价其“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梦得文集》中收录的代表作如《天论》三篇,集中展现了刘禹锡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这三篇哲学论文中,刘禹锡继承并发展了战国思想家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提出的思想,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等观点,驳斥了当时的“因果报应”论等,并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发挥了一定作用,另有《辩迹论》《答饶州元使君书》《训氓》《华佗论》《明贽论》等文,或借题发挥,或借古讽今,针砭时事,批判时政,表达了刘禹锡的历史政治观点。
不过,刘禹锡的散文中传唱度最高的却是一篇小文《陋室铭》。这篇文章创作于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任职期间,当时他身居陋室,却能自得其乐,写下《陋室铭》以自勉。全文集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运用了比兴、对比、用典等手法,描绘出陋室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洁的品格,展现了作者洁身自好,安贫乐道,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全诗韵律感极强,掷地有声,朗朗上口。开头几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更是千古传诵。
50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盛唐诗坛有“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组成的“李杜”,到了晚唐,诗坛又出现了李商隐和杜牧组成的“小李杜”,与前者遥相呼应。作为唐朝一位特色极为鲜明的诗人,李商隐与其诗歌一直广受关注。他的作品集被称为《李义山诗集》,其中“义山”是他的字。
《李义山诗集》分为三卷,收录了大约六百首诗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以“无题”或诗中个别词语为题目的抒情诗。这类诗辞藻华丽,情思婉转,意蕴含蓄,有些诗句让人很难猜测诗中真正表达的含义。比如《锦瑟》,诗中呈现出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宝玉生烟四个意向,共同构成了诗中的情思。可整首诗究竟在表达什么,却一直存有很大的争议,有人根据末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推测这是一首爱情诗,有人说是写乐器的咏物诗,还有人说是在影射政治,正所谓“李商隐有《锦瑟》诗,人莫晓其意”。
另有《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也属于这种类型。全诗用华美的辞藻追忆了“昨夜”一场热闹的宴会和宴会中的感情,所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种感情十分细腻真挚,却又扑朔迷离,让人似懂非懂,隐约觉得像是在写爱情,又像是在写君臣关系,或是在追忆过去京华游宴的快乐,总之莫衷一是。不过,李商隐也有一些抒情诗的含义较为清晰,比如他的爱情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讲述了一对有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离别后的思念,情感真挚,打动人心。其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是传诵千载的名句。另有《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等也都是含义比较清晰的爱情诗,其中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名句,也都传唱颇广。
除此之外,李商隐的咏史诗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他的《贾生》,借古讽今,借西汉贾谊怀才不遇,被汉文帝夜半召进宫中倾谈,却“不问苍生问鬼神”之事,讽刺了晚唐时期的皇帝荒废政务,不顾百姓死活,一味求仙问药。又如《瑶池》,写周穆王西游遇到西王母,此后西王母再也不见他来(暗示他已经去世了)。这首诗同样是讽刺晚唐皇帝求仙问药,追求长生不老的虚妄。而在《马嵬》等二首诗歌中,李商隐更是直接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本朝皇帝,十分大胆。诗中的“马嵬”即唐玄宗被逼赐死杨贵妃的地方,李商隐借着对马嵬坡事变的咏叹,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
李商隐师承广泛,在他的诗作中,明显能看出受到屈原、阮籍、杜甫等多位前辈的影响,熔百家于一炉,最终自成一家。他的诗歌,特别是爱情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晚唐五代的韩等诗人,宋朝初期的西昆派诗人,甚至清朝的龚自珍等人都受其诗风影响。唐宋的婉约派词人,明清的爱情剧作家,也都不断从他的诗歌中汲取养分。特别值得留意的是,李商隐那些哀艳的抒情诗题材细微,情思微妙,意境柔美,与词比较接近,由此在唐诗和宋词之间搭建了一座过渡性的桥梁。
51杜牧《樊川文集》
“小李杜”中的另一位诗人杜牧,著有作品集《樊川文集》,因其号“樊川”而得名。杜牧才华横溢,在诗歌、辞赋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樊川文集》共二十卷,四百五十多篇,其中诗歌一百七十八首,构成了全书的精华。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期,诗坛盛行柔靡的诗风。杜牧对此十分不满,努力矫正。他的主要诗歌特色是将豪迈不羁和缠绵情思融合,既爽朗清丽,又含蓄柔美。《樊川文集》中包含了大量咏史诗,最具代表性的有《赤壁》《登乐游原》《过华清宫》等。其中,《赤壁》一诗感叹三国时期周瑜借东风之便取得胜利,“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悲凉。《登乐游原》感叹昔日繁盛的汉朝如今只余一片荒冢,所谓“长空澹澹孤鸟没”,“五陵无树起秋风”。《过华清宫》共有三首,是杜牧经过昔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寻欢作乐的行宫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其中艺术成就最高、最脍炙人口的是第一首。诗中先写骊山和华清宫壮丽奢华的景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寥寥十几个字,却像今人拍摄的电影一样充满了“镜头感”。先是“回望”,看见广阔的骊山远景,宛如“绣成堆”,美不胜收。然后作者将镜头向前推进,将山顶恢宏的行宫推到读者眼前——平时紧闭的宫门突然接连打开。接着出现了两个特写“镜头”,“一骑红尘”和“妃子笑”。加上前面的“千门次第开”都是诗人设下的悬念,到底门为谁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为何而笑?最后一句揭露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是唐玄宗为博杨贵妃欢心,兴师动众从海南往京师运送荔枝。整首诗语言纯朴,毫无雕琢,也不用典故,却寓意深刻,含蓄深沉,是咏史诗中难得的佳作。
除咏史诗外,杜牧的写景诗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樊川文集》中的《山行》《江南春》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山行》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景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捕捉的这些形象都是最能展现自然之美的典型形象,还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古时文人总作伤秋之诗,《山行》却颂扬了秋色之美,展现出一种豪爽向上的感情,情景交融,成就了这篇秋色赞歌。《江南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春景图,既展现了明媚的江南春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又展现了烟雨蒙蒙中的江南楼台景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整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近有远,优美含蓄,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杜牧在辞赋方面同样造诣颇深,《樊川文集》中收录的辞赋中,最负盛名的要数《阿房宫赋》。写《阿房宫赋》时,杜牧只有二十三岁,正值唐敬宗宝历年间,当时唐敬宗骄奢淫逸,不理朝政。杜牧便通过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告诫唐敬宗:“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第二部分写宫中的美人与珍宝,展现秦朝皇帝荒淫无度的生活;第三部分写百姓不堪受压,揭竿而起,将盛极一时的阿房宫焚毁成一片焦土;第四部分总结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警告在位的唐朝皇帝。
整首赋雄浑有力,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首先是想象、夸张和比喻。由于阿房宫早已被毁,相关史料记载也都很简略。在此基础上要描绘其昔日的繁盛,只能依靠丰富的想象力,辅以夸张、比喻。借助这些艺术手法,杜牧成功“再造”了一座宏大、奢华的阿房宫,小到楼阁廊檐、长桥复道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等等。其次是描述、铺排和议论。文中前面主要是描述,后面主要是议论,二者都用了大量铺陈排比,比如第二部分中描述阿房宫中的美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就是典型的铺排。结尾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中出现了大量铺排、对偶句等,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单句散行,比如第一部分描述阿房宫,在“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接连六个四字句后,又接了几个散句,“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更具表现力。
这篇借古讽今的《阿房宫赋》,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创造了“散赋”这种新体,对之后赋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仅如此,它还具备很高的社会价值,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除此之外,《樊川文集》中还包含了一些政论,如《燕将录》《罪言》《原十六卫》《战论》等等诗作中所反映的观点,表述了杜牧在论政、用兵、固边、削藩等方面的政治观点。这些文章,对我们了解唐朝文学和唐朝历史都会有所帮助。
5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清朝初年问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到:“舆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这部获得盛赞的地理学著作便是唐朝李吉甫编撰的一部总地志《元和郡县图志》,书名中的“元和”是当时在位的唐宪宗的年号。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地理沿革,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水准最高的总地志。
作者李吉甫身兼多重身份,既是唐朝的政治家、思想家,又是一名杰出的地理学家。唐宪宗在位时期,唐朝已经历了安史之乱,各地藩镇割据。为了方便皇帝总览全国形势,李吉甫才创作了《元和郡县图志》这部书。全书内容丰富,记录了全国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以及物产,保存了大量资料。
书中系统论述了行政区域的历史沿革,其中对南北朝的行政区域变迁的记录,更显得难能可贵。当时的史书记录南北朝的地理都十分简略,《水经注》以水道为主,也无法兼顾,这一空白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成功地得到了填补。李吉甫在创作这部书时,态度非常严谨,比如遇到一些重复的地名,便会实事求是地做一些必要的考证。如京兆府的万年、长安、咸阳三个县都有一处地方叫“细柳营”,他便在《元和郡县图志》分别给这三个地方做了注释,说明其确切位置,跟其余两个地方明确区分开。此外,书中还详细记录各个地区一些名胜古迹的遗址,比如已经被毁的秦阿房宫等,对后世的历史研究颇具参考价值。
书中还收录了相当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料,包括每个县的山脉、水道、湖泊,以及各种地形特征等。书中记录了五百五十多条水道,一百三十多处湖泽,连一些很小的水道和湖泽也记录在案,十分翔实,书中还记录了诸如高原、沙漠、喀斯特地形等多种地形特征,这部分资料同样很宝贵,因为此前的资料不是像《汉书·地理志》一样太过简略,就是像《水经注》一样,因受成书年代所限,无法兼顾成书后数百年间的变化。《元和郡县图志》中的这些记录,对后世研究水道、湖泊、地形的变化显得弥足珍贵。
另外,书中还记录了各地的水利设施、矿业、手工业发展等经济和地理状况,为研究当时的经济提供了依据。书中还记录了各个朝代的户口数,为研究户口数变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另外,本书还开创性地在记录贡品的项目,将各地的特产都记录在案。
《元和郡县图志》开启了中国总地志的先河,此后,宋、元、明、清各朝在编写总地志时,都不免会受其影响。可惜因年代久远,现存的《元和郡县图志》已经很不完整了,不光附图散失,文字也出现了大量残缺。不过,从现存的残本中依然能一睹这部地理学著作昔日的风采。
53张彦远《历史名画记》《法书要录》
绘画、书法两种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唐朝年间,张彦远创作了两部绘画、书法理论专著《历代名画记》和《法书要录》。尤其是前者,是中国首部绘画通史,为研究中国古代美术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张彦远出生于宰相世家,他的高祖、曾祖和祖父都曾官至宰相,人称“三相张家”。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书画,张家人也不例外。张彦远的祖父张弘靖本人非常擅长书画,并收集了大量名人书画,连唐宪宗都忍不住眼红地向其索要。张彦远年幼时,家中的书画已因屡次向皇帝进贡和战乱频发而大量散失,余下的“十无一二”。尽管如此,张彦远依然在家人的影响下,学到了丰富的鉴赏书画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张彦远发现古往今来很多珍贵的名画都在战火中被毁,侥幸保存下来的也很少有人能了解其真正价值,这些都会严重阻碍绘画艺术的发展。因此,他想到要编写一部评述历代画家及其作品的著作,也就是后来的《历代名画记》。其实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很多评述绘画的著作,但不是太过简单,就是太多疏漏,或是太过片面,没有一种能让张彦远满意。鉴于此,张彦远开始着手创作《历代名画记》,最终在公元847年完成了这部作品。
《历代名画记》共十卷,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二是鉴赏收藏知识;三是古今三百七十多位画家的传记。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卷和第二卷前两节,概述了古代绘画传统的形成和演变。其中点明了绘画艺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以师资传授为依据,追溯了画家一脉相承的承继关系;在强调绘画艺术的传统性之余,指出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服饰、车马、风土、人情各有差异,要在画中据实展现;对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加以阐释,点明“上古”“中古”“近代”画风的差异。另外,书中详细解析了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这四位大画家,尤其是吴道子的风格与成就。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卷后三节和第三卷,提出了鉴赏绘画作品的五个等级,分别是自然、神、妙、精、谨细,记录了“跋尾押署”也就是末尾签名的体制,以及一些有名的鉴赏家和装裱手,罗列了古往今来有名的收藏家的用印,讲述了装裱的历史、技巧,以及长安、洛阳等地寺庙壁画等。
第三部分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包括第四到第十卷,其中收录遍及张彦远生活的年代之前的历朝历代的三百七十多位画家,尤以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两朝最多。这些画家要么一人成一篇传记,要么父子师徒成一篇传记,每篇传记中包含着画家的生平等基本资料及其作品、前人的评论以及张彦远所列的品级和作出的评论。
《历代名画记》内容丰富,总结了前人在绘画史和绘画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见解独到,根据自己的理解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绘画品评系统和完整的画史研究体系,在中国绘画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另外,书中还录入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绘画史料,不光有从前人的绘画书籍中摘录的,还有从各色史书、、文集中摘录的,很多书籍现已失传,幸有本书将其中与绘画相关的内容保存下来。《历代名画记》被誉为一部绘画百科全书、绘画领域中的“《史记》”。对那些想了解中国早期绘画基本理论知识的读者来说,这部书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法书要录》是张彦远编撰的一部书法学论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书法学论著。全书分为十卷,收录了从东汉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历朝历代名家的书法理论文章三十九种,由于有的现在只剩下了篇目,实存三十四种,包括赵壹的《非草书》、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王僧虔的《论书》、张怀瓘的《书断》、卫铄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笔阵图后》等名篇。书中收集的资料极为丰富,东汉到唐元和年间的很多书法学论著得以保留下来全靠此书。这部书对后世的书法研究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据说,在完成《历代名画记》和《法书要录》这两本书后,张彦远曾骄傲地表示:“有好事者得余二书,书画之事毕矣!”这并非言过其实。时隔一千余年,今天的书画爱好者依旧能从他这两部著作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54刘等《旧唐书》
《旧唐书》是记录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由赵莹主持修撰而成。《旧唐书》原名《唐书》,北宋年间,欧阳修、宋祁等人修撰的《新唐书》问世后,才被改称为《旧唐书》。
其实,修撰唐史的工作从唐朝初年就开始了。当时最有名的要数吴兢修撰,韦述补充、续写的《唐书》。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也曾广泛搜集唐史资料,后晋贾纬曾修撰了六十五卷的《唐年补遗录》。公元940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命令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唐史。在前人的资料基础上,赵莹等人花费了四年多的时间,终于在开运二年,即公元945年修完了《旧唐书》。由于成书时后晋宰相已经换成了刘,当时有规定,国家修史主编要署宰相的名字,所以《旧唐书》便署名刘等人撰,但修撰本书最大的功臣却是赵莹,从搜集资料到组织编撰,他都是主要负责人,亲力亲为。除他以外,张昭远、贾纬、赵熙、王伸、吕琦等人也都为《旧唐书》的编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成书后的《旧唐书》共计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内容极为丰富,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唐朝史料,这也成了《旧唐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唐朝在安史之乱过后战乱不断,很多原始史料因此失传,好在有吴兢、韦述等人编撰的国史等史料留存。赵莹等人开始修撰《旧唐书》时,唐朝才灭亡了不到四十年,还能搜集到大量直接出自唐人之手的一手史料。《旧唐书》成书后第二年,北方契丹人便对后晋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导致河南境内数百里内不见人烟。
在这场浩劫中,很多重要的史料都不见了踪影,好在有《旧唐书》,才能将这么多唐朝史料保留至今。如书中《懿宗本纪》和《僖宗本纪》中对庞勋起义和黄巢起义的详细记录;《昭宗本纪》和《哀帝本纪》中对唐末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详细记录;《吕才传》和《卢藏用传》中收录的两人反对迷信的重要文章;唐朝君臣的诏令、手札、奏章;唐朝与少数民族往来的资料,其中包括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联姻,金城公主远嫁西藏的史实,突厥、回纥、吐蕃、契丹等少数民族的状况,以及唐朝和邻国日本、朝鲜、印度的关系等,都是非常罕见的原始资料。
在保留这些资料之余,《旧唐书》也十分忠实于其原始面貌,将唐朝人的思想认知和行文风格原原本本地保留在书中,从而更加真实地呈现出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为后世史家提供了大量材料。如北宋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唐朝部分时,就从中选取了丰富的素材。
不过,《旧唐书》也存在很多缺陷,最典型的就是在对史料的剪裁和考辨上十分欠妥,内容多而杂乱,后世对其的评价普遍不高。因此,宋仁宗在位期间,便以《旧唐书》芜杂不精为由,命令欧阳修、宋祁等人重新修撰唐书。《新唐书》成书后在民间广为流传,《旧唐书》从此被废弃,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再度刊行。
这样一部史书,时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枯燥,不过,对于对唐朝历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依然是很值得的一部好书。
55花间派词人《花间集》
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文坛出现了一个词派,人称“花间派”。该派的词人多是蜀人,他们所作的词风格相近,题材以旅愁、闺怨、合欢、离恨为主,多局限于男女之情,格调不高。五代十国后蜀的赵崇祚将这些词人的作品收集起来,编成了一部《花间集》,这也是中国首部文人词集。全书共十卷,收录了十八位花间派词人的五百首词。
在花间派词人中,温庭筠和韦庄是名气最大的两位,《花间集》中收录了二人的多篇佳作。其中,温庭筠更被奉为花间派的鼻祖。他生活于晚唐时期,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常年在歌楼妓馆中出入,这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温庭筠颇有才华,既能作诗,又能写词。人们常将他的诗跟李商隐的对比,但其明显逊色于李商隐。不过,他的词在晚唐时期却没有能与之媲美者。《花间集》中共收录了他的六十六首词,这些词辞藻浓艳,情致含蕴,可惜题材太过狭窄,大多局限于描写女性的容貌、服饰、情态,比如他的代表作《菩萨蛮》,描绘了女性早起梳妆打扮的场景: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最擅长营造词的意境,选择极具特征性的景物构成艺术镜头,展现人物的情绪,像《菩萨蛮》中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就是一个鲜艳明快的镜头,在烘托出人物如花美貌的同时,也含蓄地展现出她的命运如花般地脆弱易碎,流露出她内心的孤寂。
又如描写闺怨的《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整首词只有短短二十七个字,却已经将盼君归来而不得的思妇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词中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画中萦绕着浓浓的愁绪和幽怨,情景交融,看似轻描淡写,却十分情真意切,是辞藻浓艳的花间词中少有的清丽自然的精品。
韦庄是五代前的蜀人,跟温庭筠一样,既能写诗,也能作词。他展现女性在战乱期间悲惨遭遇的长诗《秦妇吟》,在当时声名远扬,跟《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为“乐府三绝”。
韦庄的词稍有些内容,风格也比较清新,抒情方面有别于温庭筠词的含蓄,常直抒胸臆。《花间集》中收录了他的四十八首词,其中有多首都脍炙人口,比如《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首词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其语言纯朴、自然,带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在花间词中别具一格。
又如《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的美景、美人和美好的生活,却在末尾抒发了漂泊江南、无法回乡的愁苦之情,虽是直接抒情,却又婉转低回,颇具韵味。
除温庭筠和韦庄外,《花间集》还收录了牛希济、欧阳炯、鹿虔等十六位词人的作品。其中,牛希济的《生查子》也是一首颇具民歌风味的佳作,词中“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被广为传唱。欧阳炯开拓了词的题材,比如在《南乡子》中首次以南方风物作为描绘的对象,对后世很有启发性。鹿虔的《临江仙》则是一首悲悼后蜀亡国之哀的词,这种题材的词在《花间集》中相当少见,甚至有人将这首词跟李后主悲悼亡国的词相提并论。
整体而言,《花间集》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不算高,甚至被南宋大诗人陆游批判为“无聊之作”。但这部词集集中展现了中国早期词人创作的倾向、审美、风格和成就,真实地再现了早期的词从民间向文人创作转变的全过程,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另外,由于这部词集的出现正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巅峰作品——唐诗和宋词之间,标志着词这种文体正式登上文坛,要跟诗分庭抗礼了,因此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而且这部词集还对此后宋词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不少启发,发挥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因此总体说来依然很值得一读。当然,时可以有选择地读,有些太过平庸或艳俗的篇章可以直接跳过,集中精力部分佳作。
56李、李煜《南唐二主词》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总共出现了大大小小上千位皇帝,大部分籍籍无名,有名的皇帝多以政绩闻名,不是政绩太好,就是政绩太差。而说到政绩,南唐后主李煜无疑属于差的那一类,最终南唐在他手上覆灭。但李煜闻名千载,却不是作为昏君,而是作为词人,人们称它为“千古词帝”。他和他的父亲李璟,南唐的另一位皇帝,都是当时有名的词人,两人的作品被合成一部《南唐二主词》,传承后世。读中国古代的词,这部书绝对不能落下。
李璟是南唐的第二位君主,因在位期间奢侈无度,朝中政治腐败,国力衰落,被后周威胁,不得不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李璟虽然不是个好皇帝,但在文学方面却颇有造诣。他在位期间,经常和韩熙载、冯延巳等大臣饮宴赋诗。他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情真意切,对南唐词坛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词现存五首,《南唐二主词》收录了其中四首,尤以《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最为出名,“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更是广为传诵。后世对他的词评价颇高,比如《全唐诗李璟小传》中称其“风度高秀,善属文”,《词史》中更盛赞:“言辞者必首数三李,谓唐之太白,南唐之二主与宋之易安也。”
除了李璟的几首词外,《南宋二主词》中收录的大部分词都是李煜的。李煜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史称南唐后主。跟父亲相比,李煜明显更不适合做皇帝。他对政治一窍不通,在位期间昏庸无能,接连在政治方面犯下大错,让本就衰落的南唐迅速走向灭亡。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南唐的地位岌岌可危,李煜主动求和,却换来赵匡胤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很快,南唐就被北宋消灭了,李煜被俘虏,被押解到北宋都城开封,被册封为违命侯。被俘期间,李煜因写了一首表达亡国之痛的《虞美人》,被赵匡胤认为有复辟之心,遭到毒杀。
从皇帝到阶下囚的经历,使得李煜的创作生涯被鲜明切地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亡国之前,词多以爱情和宫廷生活为主题;第二个阶段是亡国之后,词多以亡国之恨为主题。
在第一个阶段中,李煜虽然也创作了不少比较优秀的词作,但内容肤浅,少有能传世的佳作。《玉楼春》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写的是春季宫廷夜宴的盛大场景,整首词热烈奔放,轻快明丽,显示出词人非凡的艺术才能。
李煜创作的黄金时期在第二个阶段,他的传世佳作《乌夜啼》《浪淘沙》《虞美人》等全都写于这段时期。《乌夜啼》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浪淘沙》中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然而,其中最突出的还要数他最后的绝唱《虞美人》,整首词用优美、清新、精练的语言,用设问、对比、比拟、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将词人的亡国之痛展现得入木三分。后世评价其:“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甚至有人称:“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足见这首词的影响之大,成就之高。词中开头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最末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至今仍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