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韩非等撰、刘向整理《战国策》
战国时期,世间战事风起云涌,瞬息万变。将这样一个精彩乱世中的历史故事编撰成书,自然十分吸引人,如《战国策》。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由战国时期的韩非等人创作,由西汉年间的刘向整理、考订而成。
刘向生活于西汉末期,是汉朝的宗室,先祖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但他更重要的身份却是文学家。刘向一生著有多部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战国策》一书中的多数篇章都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撰写的,另有部分篇章源自战国策士的作品和史臣的记录。刘向将这些资料考订、整理,取名为“战国策”,因为书中记录的多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为辅佐各国提出的政治主张与外交策略。《战国策》在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部分缺失,当时著名的史学家曾巩对其做了补订。全书现存约十二万字,共三十三卷:东周策一卷,西周策一卷,秦策五卷,齐策六卷,楚策四卷,赵策四卷,魏策四卷,韩策三卷,燕策三卷、宋卫策一卷,中山策一卷,共四百九十七篇。各篇相互独立,不成完整的体系。
全书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且其语言风格独特,擅长采用讽喻手法说明道理,幽默风趣,耐人寻味。比如《齐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篇,邹忌是个美男子,他的妻子、妾室和来访的客人都说他比城北的徐公更美。后来,邹忌真的见到了徐公,深觉自己不及徐公美,领悟到妻子是偏爱他才说他美,妾室是惧怕他才说他美,客人是有求于他才说他美。他将此事告诉了齐威王,说宫中的姬妾和近臣都偏爱齐威王,朝中大臣都惧怕齐威王,国内的百姓都有求于齐威王,因此他们都不会跟齐威王说实话。齐威王觉得有理,下令广开言路,鼓励臣民进谏。中国古代劝谏君王广开言路的文章数不胜数,这篇却以独特的展现手法脱颖而出,令人读之难忘。在人物塑造方面,《战国策》中塑造了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如长于辩论、追名逐利的苏秦,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荆轲等等。不过,书中在展现纵横家对功名利禄不择手段的追求,或他们在外交方面玩弄的种种阴谋时,常流露出欣赏的态度,在后世引起了很多争议。
作为一部史书,《战国策》客观地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充分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有九十卷的史料都是借鉴《战国策》而来的,而《战国策》的国别体也给司马迁创造纪传体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不过,《战国策》并不同于一般的史书,书中很多内容明显带有夸张成分,不切实际,说它们是故事更为恰当,比如《魏策》中的名篇《唐雎不辱使命》,写唐雎奉安陵君的命令出使秦国,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在秦国的大殿上拔剑要挟秦王嬴政,而这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显然是作者的杜撰。但这种写法也使得整部书更具感染力和可读性,时感觉不像在读一部史书,更像在读一部引人入胜的。
15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孟子》
孟子,名柯,字子舆,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抚养成人。孟母对孟子的管束甚严,其中“孟母三迁”“孟子受教”“断织喻学”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也被后世人视为家庭教育的典范。孟子也曾和孔子一样,带领门徒弟子游说列国,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孟子》是一本汇编了其言论和思想的著作,书中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辩论、对弟子的言传身教以及游说诸侯等内容。本书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完成于战国中期。《孟子》一书流传至今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离娄》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四书”还被列为科举必考内容,一直延续到清末。
《孟子》的主张有很多,如以民为本、实施仁政、因材施教、人性本善、唯心主义等等,孟子在书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要思想,认为对待人民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兴亡,君主要关心民心所向。这一思想也成为后世统治者们的座右铭,与荀子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一个道理,同时他又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一方面严格划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层级,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关心孩子一样关心自己的子民,人民也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这样理想的政治论述也是《孟子》被立为科举必考内容的原因。
在教育上,孟子也有其独特的思想“因材施教”,这种思想在现今的教育上仍然是经典之言。孔子曾提过“有教无类”,可以说,孟子的教育思想正是对孔子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同时,孟子还提出“易子而教”的想法,以确保正确的教育得以实行,不为亲情所累。打个比方说,如果说孔子留给世人一棵树,那么孟子就是把它变成森林的人。孟子也一直以孔子的正统继承者自居,他授徒讲学,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他对后世的教育贡献也是很大的。
孟子非常注重心性修养,他从“性善论”这一思想出发,认为君子的“良知”“良能”和“仁心”是实施仁政的重要动力。孟子还以孔子嫡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的“思诚之道”为根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
16吕不韦等撰《吕氏春秋》
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命人在咸阳城门上张贴了一部书,发布告称谁能将书中的文字增加、减少或改动一个,就赏赐黄金千两。然而,布告贴出许久,也没人能做到,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就此流传开来。这是司马迁的《史记·吕不韦传》中记录的一件事,这部“一字千金”的书便是有名的《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与其召集的门客撰写的一部著作。当时社会上的文人都喜欢著书立说,不光能流传当世,还能传承后世,永垂青史。吕不韦十分羡慕那些著书立说之人,也想写一本书,流芳百世。但众所周知,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因为散尽家产帮助秦国质子异人重返秦国并登上王位,才被封为丞相,本身并无写书的才能。于是,他打算找别人帮他达成这个心愿。
战国末期有四公子,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和齐国的孟尝君。四人都以礼贤下士闻名,其门下食客众多。吕不韦也效仿他们,招揽了多达三千名食客。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吕不韦筹谋著书立说之际,他养的这些食客就派上了用场。他命令其中能写文章的人,全都将自己的见闻感受写成文章交上来。很快,吕不韦便收到了一大堆文章,五花八门,参差不齐。他安排了几个人对这些文章加以筛选、归类、删减,合在一起,编成了一部书。吕不韦认为此书包含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一切事理,所以称其为《吕氏春秋》。
全书共计二十多万字,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计二十六卷。其中,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每览八篇,(《有始览》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此外还有《序意》一篇,总共一百六十篇。因全书作者众多,内容繁杂,融合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各家的思想,因此博采众家之长便成了《吕氏春秋》的重要特色。但后世却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其堪称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总结,也有人认为其好比一锅“乱炖”,正如梁启超所言“不足以成一家言”,不过它也有价值,就是保留了当时很多史料。
不过,《吕氏春秋》的主要基调还是道家。后世《汉书·艺文志》等书都将其列入杂家,因为根据胡适的说法:“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书中的内容继承并发展了道家,摒弃了道家的消极思想,倡导人在顺应自然之余,还要进行主观创造。战国时期,道家分为老庄派、黄老派和杨朱派三个流派,除了老庄派外,杨朱派和黄老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吕氏春秋》中体现的道家思想就属于黄老派,现在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吕不韦组织撰写的《吕氏春秋》中有两百余篇寓言故事,其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揭露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如《刻舟求剑》等。《吕氏春秋》无论是从史料价值、哲学价值,还是文学价值等方面来说,都值得一读。
17刘安及“八公”《淮南子》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便是其中之一。而这个神话的流传,得益于西汉年间的一部奇书《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一部哲学散文集,撰写于汉景帝在位后期,于汉武帝建元二年被进献给朝廷。因为本书是淮南王刘安组织编撰的,所以人们称其为《淮南子》。至于另一个书名中的“鸿烈”,“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刘安认为这本书包含了广大、光明的通理,于是称其为“鸿烈”。
关于本书的具体作者,有种比较含糊的说法,说其是由淮南王刘安召集自己的门客共同撰写的。不过,刘安的门客多达数千人,不可能都参与了《淮南子》的撰写,于是有了另外一种相对明确的说法,认为除刘安外,还有苏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周、伍被、晋昌等八位门客参与其中,人称“八公”。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十六岁时被封为淮南王。他聪敏好学,是中国的豆腐、豆浆的创始人,还是全世界尝试热气球升空的第一人,不过他生平最重要的成就还是主持撰写了《淮南子》。
据史料记载,《淮南子》本是一部鸿篇巨制,包括《内书》二十一篇、《外书》三十三篇以及《中书》八卷,可惜只有《内书》二十一篇流传至今。整部书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方方面面,几乎包罗万象。不过,这部书的思想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夹杂着先秦各家的学说。胡适曾说:“道家集古代思想之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之大成。”
书中继承了先秦时期道家的宇宙观本体论思想,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指出宇宙在天地形成之前是一个浑然一体、无定型的“虚”,是个浑涵未分的“一”。“道”是“虚”之道,是“一”之道,说到底便是物之道,这属于唯物主义。“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之气“清扬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阳为日,阴为月,阴阳分化为四体。这便是古代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论。书中还改造了此前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说“无为”并非毫无作为,而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主动作为。这样一来,便实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书中还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仁者爱人”的原始人道思想,表示“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这些都是对孔子、孟子仁政思想的认同与发展。
此外,书中还继承了法家的历史发展和进步思想,提出法律制度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作出修改,“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而在法律制度的制定、修改方面,《淮南子》主张应以百姓的需要为依据,这比先秦的法家思想更加进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书在阐述哲理的同时,还记录了一系列古代神话故事,如开头就提到的“女娲补天”,以及“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大禹治水”等,对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意义重大,也为读者的整个过程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18司马迁《史记》
西汉武帝在位期间,将军李陵奉命攻打匈奴,战败投降,此后又传出他背叛国家,帮助匈奴练兵的谣言。汉武帝龙颜震怒,灭了李陵三族。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汉武帝迁怒于他,以大不敬的罪名对他处以残酷的宫刑,并将他关入狱中。直到三年后,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才得以释放。
被囚期间,司马迁给自己的朋友任安写了一封信,世称《报任安书》。在信中,司马迁说自己“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也就是说自己之所以在身受如此奇耻大辱之后忍辱偷生,完全是因为编撰一部史书的心愿尚未达成。“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决心效仿这些古人,在逆境中完成这部史书,这便是传承千古的《史记》。
《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余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生于西汉初期汉景帝在位期间,出生地为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幼时,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已经能诵读《尚书》《左传》《国语》等书。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到京城长安担任太史令一职,负责编撰史书,监管天文历法、祭祀等。司马谈一直有个心愿,想要编撰一部宏大的史书,可惜直到他去世也未能如愿。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接替父亲的官职成了太史令。为完成父亲的遗愿,他从四十二岁开始编撰《史记》。编撰期间,他虽因李陵一案受到牵连,遭受了巨大的屈辱和折磨,还险些丧命,但这些都没有阻止他继续编撰《史记》。五十五岁那年,他终于完成了这部史书巨著。
成书后的《史记》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书”就是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的专题史;“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本纪”是对历代帝王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传记;“列传”是历朝各阶级比较有影响的人物传记,另外还包含《匈奴列传》等几篇对少数民族历史的记录。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都是以人物传记为核心的历史记录,占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司马迁由此创立了史书的新体例“纪传体”。
这些人物传记大致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与此同时又考虑到一些人物间的内部关联,比如西汉讨伐匈奴的大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的传记都是连在一起的,中间还插入了《匈奴列传》,其后是同时期两位名臣公孙弘、主父偃的传记,因为这二人都主张不要跟匈奴作战。
司马迁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其刻画的人物多性格鲜明,真实生动。比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涉及的人物众多,主要人物个个让人印象深刻:项羽磊落自负,刘邦圆滑世故,范增老谋深算,张良足智多谋,樊哙忠心耿耿。有些人物跨越多篇传记,展现出其性格的多面性,如魏公子信陵君,作者在《魏公子列传》中以“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塑造出一个礼贤下士、有勇有谋的完美形象。但到了《范雎蔡泽列传》中,却写到信陵君出于对秦国的畏惧,面对前来求助的魏国相国魏齐,迟迟不肯出手相助,等到魏齐绝望自杀后才悔之晚矣,虽打破了信陵君此前的完美形象,却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在《史记》中,司马迁在记录史实之余,还加入了很多自己的评论解析,所谓“太史公曰”,很多极具见解,值得好好研读。如在《项羽本纪》中,他解析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即项羽夸耀自己的军功,张扬自己的才能,却不肯效仿古人,以为所谓霸业便是用武力夺取天下,最终在短短五年内身死国灭,临死前还说“是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之罪”,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作为一部史学巨著,《史记》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首先,其首创了纪传体通史这种体例,为之后历朝历代的史家沿用,对现代的史家依然有影响力。其次,树立了其在史学的独立地位。在《史记》之前,中国的史学一直包含在经学中,没有独立的地位。而《史记》之后,专门的史学著作不断涌现,史学终于脱离经学独立,对此,撰写《史记》的司马迁居功至伟。第三,创立了史传文学的传统。《史记》虽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却有着极高的文学成就,为后世史家效仿,在重视史学价值的同时,兼顾了文学价值。
而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史记》对后世同样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史记》代表了中国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从唐宋八大家到清朝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散文中,都能清楚地看到《史记》对其的影响。《史记》中塑造了很多形象生动的人物,为后世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大量重要的人物原型。而《史记》中记录的史实,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明朝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有很多内容都取材自《史记》。现在流行的武侠,很多人物形象也都是从《史记》中演变而来的。而武侠中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和叙事方式,也明显是从《史记》中借鉴的。
今人读《史记》,无论是将其视为一部严肃的史书,还是一部精彩的,都能获得极大的乐趣。
19王充《论衡》
《论衡》是东汉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充生平最重要的作品,书中包含了作者对当时很多学术问题,尤其是社会陋俗的批判,不少观点鞭辟入里,振聋发聩,人称“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在当时和后世都颇具影响力。
公元27年,王充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大家族,祖上曾是王孙贵族,无奈之后一辈不如一辈,家势日渐衰落。王充的祖辈与父辈都好勇斗狠,曾因与地方豪强结仇,最终被迫举家搬迁避祸。王充功成名就后,有人曾以他祖上无德嘲讽他。王充却很坦诚,将自己家这些情况一五一十地记录在了《论衡·自纪篇》中。
虽然王充出生时王家已经没落,但还能维持基本的生计。另外,根据《论衡·自纪篇》的记载,王充的父母都很疼爱他,很重视对他的教育。王充幼时便对小孩子喜欢玩的游戏没什么兴趣,显出一副老成相。父亲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才,早在他六岁时就教他读书认字,他八岁就时将他送到书馆读书。书馆有上百个学生,个个都曾因书法不工整而被教书先生体罚,唯独王充例外。可见,王充是个很有天赋的学生。
东汉年间,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王充在书馆学到的也都是儒家的经典学说,眼界并不开阔。后来,他因成绩优秀,被送到京城洛阳的太学学习,才大大开拓了眼界。
在洛阳期间,王充博览群书,在熟读儒家经典之余,还兼及百家,通诸子之学。在研习的过程中,他批判、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学说,花费三十年的时间,呕心沥血,他创作了《论衡》一书,对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的“天人感应”“礼法”“鬼神”“命”“性善性恶”等思想做出了系统的评述。
以“鬼神”说为例,秦汉年间,求仙、鬼神迷信思想盛行,秦始皇、汉武帝等皇帝都迷信长生不老,为求取所谓仙药,大费周折,劳民伤财。王充却在《论衡》中表示,鬼神之说纯属无稽之谈,人死后骨肉便化为灰土,精神也随之消失,根本不会变成鬼。
又比如儒家提倡的“天人感应”,认为人是“天”创造的,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皇帝是代表上天的意志统治天下。这里又牵涉到“符瑞”说,也就是将龙、麒麟、凤凰、雨露、芝草等想象中与自然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当成帝王的“受命之符”。由此出现了一些荒诞的说法,诸如夏禹是其母食用了一种名为“薏苡”的草后生下的,商的先人契是其母食用了燕子的蛋后生下的,汉高祖刘邦是其母与龙野合生下的,光武帝刘秀出生时室内有光等。王充却在《论衡》中指出,“薏苡”、燕子的蛋都不能使人受孕,跟人并非同类的龙也不能,而只有同类才能交合、孕育后代,帝王也都跟普通人一样,由父母孕育。这些观点将帝王置于与平民百姓一样的位置上,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相当惊世骇俗,被评价为《论衡》中最了不起的地方。另外,《论衡》还针对儒家倡导的上天会用自然现象彰显自己的意志,比如借助自然灾害向世人发出警示的学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表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根本不存在上天的意志,所有自然灾害都只是普通的自然现象,并非上天在警示世人。
《论衡》中提出了很多类似的自然唯物论观点,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对其后历朝历代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如魏晋哲学家杨泉,唐朝的刘禹锡、柳宗元,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等都有一定影响。
《论衡》现存八十五篇,其中论述性命问题的共计十四篇,论述天人关系的共计二十一篇,论述人鬼关系与当时禁忌的共计十六篇,论述天人感应与虚妄之言的共计二十四篇,论述用人制度与区分贤臣、小人的共计八篇,还有自序、自传两篇。
《论衡》问世后,因书中有对儒家正统思想的反叛观点,因此被当时及之后的统治者贬斥为“异书”。但它在民间却被誉为奇书,广受欢迎。比如近代梁启超就曾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表示:“王充《论衡》实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东汉年间,有资格称为思想家的只有寥寥三人,王充作为奇书《论衡》的作者,名列其中。
《论衡》已问世将近两千年了,但依然颇受推崇。今人再去这本历史悠久的著作,依然能获益匪浅。
20班固、班彪、班昭《汉书》
两汉年间出现了两部伟大的史书:一是司马迁的《史记》,二是班固等人的《汉书》。《汉书》又称为《前汉书》,成书于东汉时期,名列“二十四史”之一,并与《史记》《三国志》《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是由班彪、班固、班昭共同创作完成的,前后历时将近四十年。班彪是班固和班昭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生平最大的志愿就是续写《史记》。可惜他去世时只写出了六十五篇《史记后传》。班固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汉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出自班固之手。可惜班固同样没能完成这部史书,留下了一小部分,最终由他的妹妹班昭——中国第一位女性历史学家完成。由于班固是《汉书》最主要的作者,因此后世提及此书的作者时一般只会提到他。
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记录了从西汉汉高祖元年,即公元前206年,到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总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篇,分为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八十多万字。其中,“帝纪”是历代皇帝的编年大事记,如《高帝纪》《武帝纪》等,跟《史记》中的本纪有些类似;“表”是对各诸侯王的事迹记录,如《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等;“志”记录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如《律历志》《礼乐志》等;“列传”是公卿将相的传记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如《卫青霍去病传》《司马相如传》《匈奴传》《西域传》等。
《汉书》有很好的史料价值,对历史的记录力求系统、完善、清晰,除对中原历史的记录外,还在“列传”中详细记录了西汉年间边疆各少数民族的状况。而“志”中涉及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为后人了解西汉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比如《刑法志》中系统记录了当时的国家律令;《食货志》中分别记录了“食”和“货”两部分内容,前者是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后者是当时的商业和货币状况,即经济状况;《艺文志》中考证了各学术流派的源流,记录了当时存世的书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这些都使得《汉书》在西汉一朝的历史研究资料中占有无可替代的卓越地位。
不仅如此,《汉书》还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书》是跟《史记》并列的史传文学典范,尤其是“列传”中堪称全书精华的人物传记。《汉书》中的人物刻画非常到位,作者将人物性格塑造得鲜明生动,水准极高。
以《汉书》中的《朱买臣传》为例,朱买臣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臣,早年十分落魄。《汉书》中写道,朱买臣“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意思是,朱买臣家境贫寒,喜欢读书,他从不置办家业,时常割草砍柴,卖掉后换来粮食维持生计。他背着一捆柴,边走边高声朗诵。妻子背着柴跟在他身后,多次劝他不要在路上大声朗诵。他非但不听,反而朗诵得更大声了,这让妻子羞惭不已。这段描述极具画面感,试想一个破衣烂衫、灰头土脸的穷书生,却偏要“行且诵书”,在被妻子劝阻后,却“愈益疾歌”。短短几句话,就使朱买臣这个荒诞、滑稽、近乎无赖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之后又提到朱买臣做官后,有一回被免职,被诸位同乡看不起。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太守,却藏着官印不给同乡看。他借着跟一名同乡吃饭的机会,才有意露出官印。吃惊的同乡忙把这件事告诉其他人,大家纷纷赶来向朱买臣道贺。《汉书》中对这出“好戏”的记录,再度将朱买臣性格中的荒诞揭露无遗。
类似的例子在《汉书》中还有很多,这种平实中见生动的叙述方式,让《汉书》成了之后历代传记文学纷纷效仿的对象,也让今人《汉书》时少了几分枯燥,多了几分乐趣。
21古代学者《九章算术》
中国的数学源远流长,原始社会就出现了数学的萌芽,此后不断发展。后来,人们对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创作完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这部书其实就是一部问题集,收录了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多达二百四十六道应用题,每道应用题分为题目、解题步骤和答案三部分。这些应用题可分为九大类,也就是九章。
第一章名为“方田”,主要内容包括对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圆形、扇形、弓形、圆环八种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分子、分母以及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等;第二章名为“粟米”,主要讲述谷物粮食按比例折换的方法;第三章名为“衰分”,主要讲述比例分配问题,以及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第四章名为“少广”,主要内容是在面积、体积已知的情况下,求一边长、径长等的方法;第五章名为“商功”,主要讲述土石工程、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工程分配方法;第六章名为“均输”,主要讲述合理摊派赋税的方法;第七章名为“盈不足”,主要讲述盈不足、盈适足和不足适足、两盈和两不足三类盈亏问题,以及若干可以通过两次假设化为盈不足问题的一般问题的解决方法;第八章名为“方程”,主要讲述一次方程组问题,还引入了负数,提出了正负数的加减法则;第九章名为“勾股”,主要讲述了各类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问题,其中大多数问题都跟当时的社会生活关联密切。
书中提出的很多成果在当时都是世界领先的,比如最早提出了完整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西方,直到十七世纪才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了完整的线性方程解法法则;最早阐述了负数与其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外国直到七世纪才开始对负数有所认知;提出了勾股数问题的通解公式,西方在差不多三个世纪后才得出相同的结论,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最早系统论述了分数的运算,创造性地提出了盈不足术的算法等等。
作为一部融合了几代人心血和结晶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建立了完整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此后中国历朝历代的数学家在研习数学时,多以《九章算术》为。不过,由于《九章算术》本身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没有给出任何数学概念,没有做出任何推导、证明等,后世的很多数学家都为其做过注,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数魏晋数学家刘徽所作的《九章算术注》,大大弥补了原书的不足。时,不妨直接这部《九章算术注》,内容更丰富,理解起来也更容易。唐宋时期,《九章算术》是国家明令规定的数学教科书。北宋政府还发行过印刷本《九章算术》,这是全世界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九章算术》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清朝中期。而作为一部世界级的数学著作,早在隋唐年间,《九章算术》就已经传入朝鲜、日本,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多种语言文字。
22戴圣《礼记》
儒家有“十三经”,包括《诗》《书》《周礼》《易》《论语》等。《礼记》是其中之一,其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迭编的八十五篇本名叫《大戴礼记》,至唐代只剩三十九篇。我们如今见到的《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戴圣根据秦汉以前的汉族礼仪著作辑录、编纂而成的。
《礼记》全书约九万字,共计四十九篇,多为散文题材,各具特色:有些篇章用词简练,意味深长;有些篇章对于心理刻画入木三分;有些篇章则用简短的故事,阐释了深刻的道理,其中有不少篇章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很多格言,极富哲理和启发意义。
全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道德、法律、哲学、历史、祭祀、日常生活、历法等多个方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别:专门记载某项礼节的,如《奔丧》《投壶》;专门阐释《仪礼》的,如《冠义》《昏义》《射义》《聘义》等;记录各类礼制的,如《王制》《礼器》《明堂位》《祭法》《祭统》等;记录日常生活礼节的,如《曲礼》《少仪》等;专门记录丧服丧事的,如《檀弓》《曾子问》《丧服大记》《丧大记》《奔丧》《问丧》等;专门记录孔子言行的,如《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完整的儒家论文,如《礼运》《大学》《中庸》等;授时颁政的《月令》;为王子示范的《文王世子》。
书中记录的礼仪,大部分在今人看来已完全跟社会脱节,但并不表示其毫无价值。要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礼记》无疑是一份相当宝贵的文献资料,而且儒家思想也在这些礼仪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礼记》因此成了研究早期儒家思想必备的资料之一。以记录婚礼礼仪的《昏义》为例,其开篇就点明婚礼并非个人喜事,而是家族中的要事,因为这关系到两个家族的关系、祭祀和血脉传承,这些都属于思想范畴。而《王制》《礼运》等篇章展现了儒家理想的国家和社会制度,同样属于思想范畴。另外,儒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等落后思想,也在《礼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另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等篇章,还记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和经济思想,直到现在依然十分实用。比如《中庸》中记录的孔子言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又如《大学》中:“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南宋年间,理学家朱熹将这两篇拿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足见《礼记》一书在儒家经典中占据的地位。
23陈寿《三国志》
因为一部《三国演义》,今人对三国的故事耳熟能详。但其实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三国的故事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三国志》对此功不可没。《三国志》是一部记录三国时期历史的断代史,其作者是生活于三国蜀汉到西晋年间的陈寿。
陈寿是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早年曾在蜀汉担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等官职。当时,刘备已经去世,在位的是他的儿子刘禅。刘禅昏庸无能,当时的朝政由宦官黄皓把持着。朝中大臣忌惮黄皓,纷纷对他曲意逢迎。但陈寿为人耿直,不愿讨好他,因此受尽排挤。后来,蜀汉为晋所灭。三十一岁的陈寿入晋为官,先后担任著作郎、长广太守等官职,六十五岁时因病去世。
陈寿编撰《三国志》始于公元280年,当时西晋已经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在此之前,魏国和吴国已经有了各自的史书,包括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它们成了陈寿记录魏、吴两国历史的基本材料。只有蜀国没有史书,陈寿只能自己搜集资料。资料匮乏导致《三国志》最终成书时,蜀国的部分是三国中最少的。
为了编撰这部史书,陈寿花费了十年时间。最初成书的《三国志》分成三部——《魏书》《蜀书》和《吴书》,在民间分别流传,直到北宋真宗在位时,才合成为一部《三国志》。
书中完整记录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间,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全过程。全书共计三十六万七千字,分为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三国志》虽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却跟《史记》《汉书》确立的一般正史规范并不相符。全书内容简略,既没有记录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录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而由于陈寿编撰这部史书时已入晋,晋的天下是继承魏得来的,因此书中尊魏为正统,只有魏国的君主曹操、曹丕和曹睿才有帝王本纪,分别是《武帝纪》《文帝纪》和《明帝纪》,蜀国和吴国的君主都只有列传,刘备、刘禅分别有《先主传》和《后主传》。孙权有《吴主传》,孙亮、孙休、孙皓有《三嗣主传》。但实际上,魏、蜀、吴三国在《三国志》中都是独立成书的,书中记载着三国成鼎立局势,各自为政,占据着同等地位。陈寿尊魏为正统,只是名义上而已。
整体而言,陈寿修史的态度还是比较客观的,他尽量做到如实记录。比如在写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为了避讳直接写明曹操的政治意图,便通过董昭等人的做法暗示。又如在写刘备、诸葛亮时,陈寿虽对蜀汉怀有故国之情,却没有因此掩饰两人的过失,将刘备因私人恩怨杀张裕,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情都如实记录下来。有些历史事件的说法很多,陈寿只选取真实可靠的说法记录,比如写孙策之死,当时有很多荒诞的说法,但陈寿只记录了孙策被刺客重创而死。
三国乱世,英雄人物辈出,陈寿在书中品题重要的人物时,说曹操是超世之人杰,孙策、孙权是英杰,刘备是英雄,周瑜、诸葛亮、鲁肃是奇才,庞统、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刘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质是彦士,王粲、秦宓是才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虎臣,陈震、董允、薛综是良臣,张辽、乐进是良将,这些评价都是很中肯的。
《三国志》虽是一部史书,但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全书文笔简练,比如写汉魏交替,只用短短一百七十三个字就将这件历史大事清晰地呈现出来了。描摹人物时,虽然着墨不多,却十分生动传神。比如写曹操和刘备谈论当世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失匕箸”,也就是将手中的餐具掉落在地上,生动展现出刘备受惊的情景。又如写刘备得到荆州后,曹操收到消息,“方作书,落笔于地”,寥寥七个字,一代枭雄内心的震惊便已跃然纸上。
不过,《三国志》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内容过于简略。为此,后世出现了很多注本,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朝裴松之所写的《三国志注》。《三国志》时,可以同时参考这类作品,更有助于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全貌。此外,书中还出现了很多曲笔。所谓曲笔,是一种历史编纂术语,指编纂者故意歪曲事实,掩盖真相。《三国志》中的曲笔主要体现在对曹操和司马懿的维护上,但考虑到陈寿所处的历史环境,他对掌权者的维护也是情有可原的。除了对当权人物和历史敏感问题的记录,书中剩余部分依然是比较可信的。书中存在曲笔固然不能否认,但其历史价值同样应予以肯定。
《三国志》自从问世以来,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与陈寿同时期的尚书郎范曾评价其“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同样是西晋年间,夏侯湛曾编撰《魏书》,但在看到《三国志》后,便认为没有必要再写新史,于是毁掉了自己已经完成的部分。而后世对《三国志》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说:这些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要么立论偏激,没有足够的依据,要么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三国志》实现了内容和文笔的统一,后世甚至将其与《史记》《汉书》相提并论。
元末明初,罗贯中以《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为基础,加上自己搜集的民间传说、话本等,加工、创作出了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当然,毕竟是,要想弄清历史真相,还是应该《三国志》。
24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提到中医学,就不能不提针灸学。而要了解中国的针灸学,就不能不读《针灸甲乙经》。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于西晋年间问世。作者名叫皇甫谧,原本是一名历史学者,中年时因身患风痹疾,半身不遂,于是便开始研究医学,久病成医,最终成了一名针灸学专家,还创作了针灸学历史上的不朽名著《针灸甲乙经》,被后世尊为“针灸鼻祖”。
针灸学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相传是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发明了中医针灸,并“尝百药而制九针”。根据国内各地出土的文物,针灸疗法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时人出现病痛时,会用尖锐的石器戳刺疼痛的部位,其症状会因此减轻甚至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就这样产生了,之后又逐渐出现了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等,针灸技术也在不断地提升。先秦的《山海经》、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和《孟子》都有关于针灸的记载。其中《黄帝内经》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并详细论述了腧穴(穴位的学名)、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禁忌症等。特别是《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又称为《针经》),记载了更加丰富、系统的针灸理论,首次对针灸学做了总结。其后,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在自己的著作《难经》中,又进一步补充、完善了针灸学说。到了两汉之交,又出现了第一部腧穴学专著《黄帝明堂经》。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继《黄帝内经》后,对针灸学做的第二次总结,全称是《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甲乙经》。皇甫谧在书中对《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素问》,以及《黄帝明堂经》中的针灸学内容进行了分类、合编,遵循“删浮词,除重复,论精要”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拓展,成就了这部当时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
《针灸甲乙经》共计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系统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经脉循行、腧穴总数、部位、取穴、针法、适应症、禁忌症等,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针灸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即前六卷;第二部分是针灸的临床应用,即后六卷。
书的理论部分又分为六部分:一是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精气津液、肢体五官和脏腑功能的关系等;二是人体经脉、经筋等经络系统的循环路线;三是人体腧穴,《黄帝内经》中罗列的腧穴只有一百六十个左右,而且很多腧穴还没有命名,《针灸甲乙经》中罗列的腧穴却高达三百五十个,并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依次排列好;四是诊法;五是针道,针灸禁忌;六是一些病理、生理问题。
临床部分同样分为六部分,分别介绍了内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等病症的针灸治疗,详细记录了这些病症的治疗方法、配穴规律、操作方法等。皇甫谧相当重视临床操作,临床部分这六卷直到现在依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由于《针灸甲乙经》是对此前针灸学的总结,后世的专业学者不必再研读此前的针灸学著作,只需研究一部《针灸甲乙经》即可。而由于此前一些著作早已失传或残缺,《针灸甲乙经》将其精髓保存下来,因此具备了很高的文献价值。当然,这部针灸学著作最重要的还是在医学方面的价值,作为当时针灸学领域的集大成者,本书将针灸学的发展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此后的重要针灸学专著都是在本书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历朝历代的研读针灸学的学生也都将本书作为专业教材,时至今日,本书依旧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