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走红一百年的所谓天王妹子洪宣娇太平天国名女人,见有百年以来民间传说的,有洪宣娇、萧三娘。
本文且说洪宣娇。
传统中国历来创造有英雄门庭,将门出将,相门有相。既然洪秀全贵为天王,他的妹妹也应该是人中麟凤。正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中国农民英雄树碑立传红红火火时,方腊有个女儿方百花;李自成的一个妻子高某,也成为一代巾帼,女中豪杰,因而洪宣娇也颇有名气。二十世纪初,黄世仲就在广东《少年报》等连载的《洪秀全演义》中大肆渲染洪宣娇其人其事,特别是写她深明大义,为洪杨等内部团结而嫁与萧朝贵;1905年又有咀雪庐主人《祖国妇女伟人传》且为她作专传:“洪宣娇者,军中称萧王娘,天王妹,西王萧朝贵妃也。年不满三十,艳绝一世,骁勇异常,带女兵数百名,善战,所向有功。萧王娘及女兵皆广西多,深奉秀全教,每战先拜上帝。淡妆出阵,挥双刀,锋凛凛落皓雪。乘绛马,鞍腰笼氍毹。长身白皙,衣裙间青皓色。临风扬素腕,指挥女军,衫佩声杂沓,望之以为天人。女兵皆锦旗银盾。战酣,萧王娘解衣纵马,出入满清军,内服裹杏黄绸,刀术妙速,衣色隐幻,一军骇目。”
尔后洪宣娇其人其事,更了不得。
见于本本,有说她年幼学过刺击和骑术,她是独身卖艺到金田寻兄的,又说她与萧朝贵比武招亲,还机智地救出系狱的洪秀全和冯云山,还有所谓民间传说称赞她“金鸡岭断敌”,“智斗洋鬼”。
也有说她是挑动洪杨矛盾和内讧的导火线,是她和旧好杨秀清与傅善祥之间的三角恋爱,由而情场争风生妒,引起杀杨意。“太平五年,清江南大营溃,秀清益跋扈,称万岁,宣娇请诛之。天王太息曰:‘朕及汝皆与彼有素,且曾与共患难,安忍出之?’宣娇曰:‘王不忍人,人将忍王?’天王瞿然,密召韦昌辉还京备之。宣娇遂说赖汉英、秦日纲等与昌辉合诛秀清,夷其族,亲诣东府,拨余烬,检善祥尸,模糊不能辨,詈之曰:‘妖婢亦有今日耶!”’(《太平天国野史》)洪宣娇真是了不得,有如此能量,竞成为左右天王,挑起内讧的主角,此说纯属空穴来风,但后来的文人,以为是创作太平天国文学的绝好素材,于是、戏曲、影视也分别移植嫁接,转而又被回归,成为实有其人其事的历史。
其实洪宣娇只有那末一点杨宣娇(杨云娇)影子,关于她的那一大篓子的故事,都是虚构的。
从红鸾到朱九妹
——天京高层领导争风吃醋谈天京内讧的聚焦点韦昌辉杀杨秀清,其事起于青萍之末,自来有多家不同的版本。
其中最流行于民间的传说,是韦杨因争夺金陵名妓红鸾,争风吃醋。
这段故事,详见于《太平天国野史·杨秀清传》:“秀清有心腹侯谦芳者,先曾入金陵为间谍,悦秦淮妓红鸾,既克金陵,红鸾为北王韦昌辉所得,谦芳大恚,矫东杨命,往索之,昌辉不与。谦芳因绳红鸾之美于秀清,秀清信之,使谓昌辉曰:能吾一见,当完壁致汝。昌辉复疑谦芳之矫命也。答之曰:此禁脔,岂可示人。设易地以观,侯姬复可来吾府一供众览耶!侯姬者,秀清所宠,谦芳之妹也。使者归报,秀清欲以兵往攻之。昌辉惧,自诣秀清负荆,以红鸾归女馆。”
同书《韦昌辉传》亦同。
这些男女风情,卿卿我我,因牵涉三角恋爱,二十年代多见为鸳鸯蝴蝶派文人写太平天国的绝妙素材;五十年代初苏雪庵《东王杨秀清》即取其意,作维妙维肖的铺张,80年代李晴《天京风雨》也有取此材,其结尾是杨秀清与红鸾颠鸾倒凤时为韦所杀。
它们毕竟是衍化于野史,是一种文化。
但杨秀清喜欢女人,并非空谷来风。正是哪个少年不钟情?
见于《天父下凡诏书》这份最高指示,杨秀清在建都天京后不久,就利用天父附身传言,到天王府怒责洪秀全,要打他屁股四十杖;因见洪秀全屈服了,就道出本意:“你已遵旨,我便不杖你。但有石汀兰、杨长妹当使她们各至王府与国宗一体安享天福,无用协理天事;朱九妹两大小前亦有功,亦准她们居王府安享天福,其余的事都由你清胞向你奏知。”这里所指的“王府”,据另道杨秀清在东王府和女丞相杨水娇、胡九妹说的,“至于朱九妹两大小亦有前功,准其一体休息,免其理事,或在天朝,或居东府,安享天福也”。“又不若令其在东府享福更为妥便也”。很清楚,杨秀清的目的就是要在洪秀全身旁夺取朱九妹姐妹俩,说石汀兰和杨长妹回王府享福是陪衬。因而时人马寿龄有诗为证:“惊传天父来凡间,或言天王府中有巾帼,当予东王侍枕席,否则天王笞四百。”(《金陵癸甲新乐府》)饱食思淫欲。那个时候,以东王的权势,灸手可热,弄几个女人又算得了什么。可是千不该万不该从天王身边挖人,夺其所爱;还亏洪秀全忍耐得了,小不忍而乱大谋,天王陛下没有为两个女人和东王九千岁面红耳赤,但此情此事传闻必定很广,撇开宗教薄薄的外衣,致使局外人,有如当时在天京的文人马梦龄都知道,此亦或为后世编写洪杨等争风吃醋的张本。
石达开有多少个“干女儿”
二十世纪初,石达开被视为第一号太平天国传奇人物。传奇人物必须有阴阳和合,红花绿叶,因而无聊文人就与他配备了女人,但不是英雄美人,因为视为传统文化崇拜的大英雄模式,千万不能沾儿女情泪的,如关羽、岳飞。
于是二三十岁的石达开就有了两个和他同龄或准同龄的女儿。
据《太平天国野史》,一个叫石绮湘,“年十九,聪慧工文学”,“天王赏征为太子妃,达开不允”。如以1856年天京内讧计,这年石达开二十六岁,而太子幼主洪天贵福也只有七岁。石达开不可能七岁得女,洪天贵福也不可能娶上比自己大十二岁的幼娘娘。编造者连起码常识也没有,但却能刊登,且为《太平天国野史》等书采撷,足见文坛信口胡说作假之烈。
又有个石筠照,说是石达开远征,她留在天京侍候天王,天京陷时,年才十七,乃清兵压城,变服遁走,更是一派胡言,自圆其说不了。反正那个时代,编造太平天国有姓有名的女人几乎都是水货,法不压众。
但更属乱语的是,石达开“义女”韩宝英故事。此事始出自王韬笔记。后上海文人许指严为充酒质编造的《石达开日记》又作了描绘,《太平天国野史》并据此将有关韩宝英事迹,缀成一千余字的《韩宝英传》,内称韩宝英(四姑娘)因石达开为她报家仇,并收为义女,留于军中掌文案。后石大渡河被围,韩促其夫马某冒名顶替石至清营死。此中故事传奇,极写儿女情长,时人不察,或认为大有可采处,于是涉及石达开文化,就必见有所谓四姑娘的韩宝英,如四十年代剧作家陈白尘《大渡河》。
现在电视剧《太平天国》又跑出了一个石达开干女儿石益阳,而且这位石翼金(公主)睿智不凡,气识更远,竟能与比她干爸爸还大七八岁的李秀成情天恨海,覆雨翻云。看来石达开名下的干女儿还可编造,因为毕竟不是亲生的。
空穴来风的靖国军师钱江
钱江和太平天国是一种文化。
《洪秀全演义》对钱江作了维妙维肖的描绘,作者是按照《三国演义》诸葛亮模式来塑造的,此处的钱江是洪秀全言听计从的大军师。他坚定地站在洪秀全革命路线上,与杨秀清等错误路线作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路线斗争上是没有调和余地的,尔后钱江因壮志未酬,归隐林下。
钱江确有其人,但和文化现象塑造的钱江,是两个钱江。历史上的钱江,曾因在鸦片战争时期,为林则徐含冤愤懑不平,在广州明伦堂参与起草《全粤义士义民公檄》,声讨英国侵略者,被充军新疆。后发还投靠江北大营帮办雷以诚,提倡推行厘金筹饷,对行商坐贾设卡置局抽厘,使商民大苦而为军营充足财源。1853年6月,因恃才傲物为雷以诚所杀。
钱江虽是布衣,但因为参与诸多重大事件,在知识界颇有知名度。大概见于他负才使气,跅弛不羁,好谈经世之略。在太平天国初期,民间就有传说说他和洪秀全有关系,当时天地会《万大洪告示》还提及“钱江封三法大司马,浙江人,年方五十岁”。日人《满清纪事》还编造他在武昌上洪秀全书,要取金陵为都,并提出“兴王策”数款,为此被封为大司马,“帮助军民事务”。这个传说,在太平天国时期已见有流传。清同治三年(1846年)冬,书贾翻刻曾国藩公布的《李秀成供词》,封面标题导语就有“洪秀全三人结拜,钱江演计取金陵”等字样。盖《李秀成供词》本无钱江名字,坊间本所为,当是钱江故事能产生广告效应,录以耸动读者。
辛亥革命前夕的《洪秀全演义》更是以大笔浓墨涂抹钱江,把他塑造为安邦定国,观变沉机的诸葛亮式军师。洪秀全封王,他被封为靖国王领丞相事,后又为李秀成、石达开推荐为军师兼军中大司马之职。一部《洪秀全演义》,几乎有半部写他的运筹惟幄、决胜千里的非凡才能。因为内讧,始急流勇退,隐居峨嵋山。写得真是神乎其神。由此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香港大学古画古物展览会上竞还冒出钱江上翼王书的所谓真迹;在香港画报还翻印有“太平天国四年仲春”钱江作的山水画。太平天国史专家谢兴尧、简又文主编的《逸经》也曾载有刘毓奇(1851~1930)的文章,称钱江“为洪秀全丞相,有谋略,窃比诸葛武侯,太平天国元年著治策十二条”。并有诗赞道:“偶阅东平十二策,不愧军师居上客。”那也是把演义视为史传了。
无中生有的造型黄公俊
凌善清编著《太平天国野史》写有一篇《黄公俊传》,《太平天国诗文抄》编者又将它编选。称是:“黄公俊,湖南人。富策略。尝上书天王,不能用,遂归隐。后曾国藩徵之不应,执而囚之,瘐死狱中。”
三十年代,郑振铎的历史,有一篇《黄公俊之最后》,也是以黄公俊为主角展开故事场景,文中说黄公俊原是曾国荃好友,后投靠太平天国,在湘军死困天京时,为东王、北王和忠王派为和谈代表,而为曾国藩所囚死。
出自野史,有诗文,又有行事,黄公俊应该是太平朝人。
假作真时真亦假。其实,黄公俊故事乃是虚构的。
本世纪初,资产阶级知识群常以太平天国鼓吹、激励民气,无中生有地泡制了很多轶闻。黄公俊故事就是南社胡寄尘编造的。
它原是一篇,刊载1913年上海《中华民报》。后收入作者《黛痕剑影录》。1923年跳进了《太平天国野史》,以文入史,由此假人假诗就嬗变为真人真事。1935年4月,胡寄尘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就说了这个编造过程,而且还说:“最不可信的材料,就是民国元年至五六年间,坊间出版的关于太平天国的笔记一类的书,因为他们有许多确是假造的,或是略有一点根据,因此就信笔写成一大篇的。”此类之事确多,知名如徐珂编《清稗类抄》有《冯婉贞》一文,后人多将冯婉贞事迹引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北京附近民间抗英女英雄,其实它本乃陆士锷创作的文学小品,见于徐珂在编辑时,将陆士锷刊于《申报》该文的结尾即作者写的此文按语删去,以至他人误认为真人真事了。
东王杨秀清有亲生儿子吗
韦昌辉血洗东王府,杨秀清和他妻小家属全都被杀。此说无异议。有关记载天京内讧,如《金陵省难纪略》:“杀东贼及其妻小”;《金陵杂记》:“将东贼杨秀清即时戕毙,并杀其亲丁廿七口”;《金陵兵事汇略》:“砍东贼,诛其首……子女侍媵悉骈戮。”可以说,当时东王府玉石俱焚,连王府里的男女仆役都惨遭浩劫,何况子女?杨秀清的几个儿女都被杀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后来1860年要为东王找接替人时,洪秀全只好把牙牙学语的第五个儿子洪天佑过继在杨秀清名下,封幼东王,但另方面又保留“王五殿下”原称,于是幼东王的称谓就成为“殿前统领转奏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王五殿下幼东王九千岁”。他于杨秀清是过继儿子,于洪秀全是第五个儿子,过继于杨便变为侄儿了,有此双重身份,所以称为“天佑子侄”了。
这就清楚地道出了杨秀清无亲子。
可是不知怎的,近年突然冒出杨秀清有后代,说是天京内讧时,杨有一个降生不久的襁褓婴儿,由其妹救出带到杭州,为人抚育长大,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现已第六代,后裔健在有五十余人;还有说,杨秀清有一个曾经领兵打仗的妹子,天国灭亡后,潜入杭州,并在萧山为哥哥杨秀清建起“衣冠冢”。1998年5月,全国有多家报纸作了报道,并说是此事至今始披露。“由于东王杨秀清在清朝和民国被视为恶徒,杨家后裔长期不愿公开家世。”(《新民晚报》1998年5月22日)早在太平天国戊午八年,洪秀全就为杨秀清平反;大概是认定杨再也无后裔,始才将第五子承嗣。这个孩子能够冲出韦昌辉严密控制的天京城,穿过几百里敌占区,被送到杭州城,这位操广西话的杨门女将,竟能如此顺利往返吴语区堪称女中豪杰。只是在有关太平天国的任何史料上,都没有记述东王有这么一个奇女子的妹妹。又如隐姓埋名一百余年,如果说在清朝,因罗织法在,杨秀清被视为“恶徒”,那还好理解,但在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期,由于太平天国事业是孙中山推崇的,也是蒋介石等人标榜的,杨秀清也早随太平天国恢复了名誉,且是中小学课本必见的英雄人物。他早已脱去了“恶徒”的帽子,却何故迟迟不公开身份,至今方才冒出是杨秀清后代?杨秀清死后有否血缘延续,看来还要更多的证据。
其实,说杨秀清有后代,早有说法。上海《大报》1951年7月14日有称:在韦昌辉抄斩东王全家时,杨一个幼子被家将救出,藏在民家。天京陷,被送到门东观音庙剃度,做了和尚,四五十年,做了住持僧,和附近一妇女生了孩子。圆寂时,宣布其身世,要孩子恢复杨姓,不要再当和尚。十几年前在观音庙,还可看见这个二十几岁青年,沉默寡言,好练武技。抗战后,不知所终。此说更是齐东野语,姑妄录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大张旗鼓歌颂太平天国时,当时南京、杭州、上海都分别举办太平天国展览会,这类赝品应运而生,知名度还高的如南京出现所谓天王元妃魏妃水货的故事。
杨秀清有否后裔,是历史,还是文化,是邪?非邪?有待深化认识,但作为一种太平天国有趣的文化现象,那是无可否定的。它正说明人们心目中太平天国的坐标轴。
翼王石达开假诗真诗说
石达开出身农家,自幼读书未成,耕种为业,没有中过科举,他的文化水平是不高的,但在二十世纪里却被视为一代诗家。其实那些传诵的诗,如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三十回《石达开诗退曾国藩》所引用的与曾国藩五首律诗,就不是出于他手笔。这些诗始作为俑的是梁启超,而伪诗大户、影响颇广的是南社诗人高旭(天梅),他为鼓吹反清舆论,在一夜中就托石达开名泡制了二十五首诗;这些律诗和绝句写得慷慨激昂、悲壮凄厉,很是符合英雄末路的石达开的身份和心理,令人扑朔迷离,信以为真。高旭并将己诗编为《石达开遗诗》,尔后,又有《石达开诗抄》(卢前)、《太平天国诗文抄》(罗邕、沈祖基)和《石达开诗文集》(钱书侯)及其它野乘刊世,所谓石达开诗传布海内外。
据罗尔纲说,石达开确也能写诗,但留传于世的真品就是宜山白龙洞题壁这一首七律,前有石达开序,现录后:太平天国庚中拾年师驻庆远时于季春予以政暇偕诸大员巡视芳郊,山川竞秀,草木争妍,登兹古洞,诗列琳瑯,韵著风雅。旋见粉墙刘云青句,寓意高超,出词英俊,颇有斥佛息邪之概,予甚嘉之。爰命将其诗句勒石,以为世迷仙佛者警,予与诸员亦就原韵立赋数章,俱刊诸石,以志游览云。
翼王题
挺身登峻岭,
举月照遥空,
毁佛崇天帝,
移民复古风,
临军称将勇,
玩洞羡诗雄,
剑气冲星斗,
文光射日虹。
但据有关记载,石达开确在远征途中写有诗。在乌江渡口民舍曾题壁七绝两首:一掷孤筹计本非,年来偏与寸心违;可怜一十六州地,陷入燕云永不归。
垂翅无依鸟倦飞,乌江渡口夕阳微。
穷途纵有英雄泪,空向西风几度挥。
又称石达开行军在贵州仁怀雪山关附近,有土人献美酒一瓮,石大加称赞,立作七绝一首:万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五龙托着擎天柱,饮尽黄河水倒流。
故作风雅的李秀成伪诗
江南民间传称李秀成嗜爱舞文弄墨,尤善于做七言诗。据说,1860年太平军东下长江三角洲,占领苏州,李秀成为进攻上海,一度寓居在嘉定(上海嘉定区)外冈镇陆家厅。陆家乃当地望族,世代书香,虽经战火焚毁,而厅堂仍获保全,李秀成就驻跸充作行宫。一日,因见天井花台外有棵苍秀挺拔的腊梅老树,在寒风中屹立,很有感触,便在粉墙上写了一首七绝:削弱江南万万峰,三军浩荡向前冲;腊梅与我同争秀,磊磊丰姿落落胸。
好事者说,诗句用了两处迭字,此乃李秀成故作风雅的文风,听来振振有词;但也有人说,李秀成本人没有到过那个叫陆家厅的小村,因此从作者行踪就可以说是首伪托之作,所以传诵,而且说是出自李秀成手笔,不仅是慕名,也是多年来炮制“农民革命文学”的衍生物。
李秀成经历丰富、博闻强记,但他毕竟是仅有些私塾学历,后靠自学,这就造成他知识面不广,很难说能写旧体七律。本世纪民间流传的李秀成在苏州,“常月夜泛舟虎丘,引杯寻句,借酒消怨,恸于内讧之烈,大业将灰,常欷歔泣下”,因而作《感事诗》两首:举觞对客且挥毫,逐鹿中原亦自豪。
湖上月明青箬笠,帐中霜冷赫连刀。
英雄自古披肝胆,志士何尝惜羽毛;我欲乘风归去也;卿云横亘斗牛高。
鼙鼓冬冬动未休,关心楚尾与吴头。
岂知剑气升腾后,犹是胡人扰攘秋。
万里江山多筑垒,百年身世独登楼。
匹夫自有兴亡责,肯把功名付水流。
此中引用典故之广,以及沿袭魏徵、杜甫等诗句,即亦可知系伪作,但因为慷慨陈词,颇有豪气未酬、英雄末路之感,却为后人所共鸣。
还有一首假托李秀成的诗,是所谓他于1861年12月,登上杭州吴山大风台所写的七绝:立马吴山莫自豪,大风台上大风高,钱王盛德今犹在,不愿黄袍愿锦袍。
这首诗据抄录者金梁(息侯)说,源自咸同时人笔记,“颇似自写心迹,亦可信也”。实则亦原附会者炮制,诸如此处称钱谬为“王”,有悖与天王规定古之帝王一概改称为“侯”相谬。此类伪作,大概都出自本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手笔,它与高旭的编造石达开假诗的用意相似,借前人慷慨悲壮的史例,陈述自己的心愿,制造反清舆论,以达号召民众推翻清王朝的目的。
中国自古就有伪托名人著书立说的旧事,但假借农民将领之名,写出文人雅士壮怀激烈的情结,却是一种创造,虽然非驴非马,不能为证,但也为苦难酸辛的近代中国留下别致的一页。
最早的“太平天国文化大观”
——《太平天国野史》
在旧中国,凌善清编著《太平天国野史》被认为是“太平天国百科全书”。其实这是一部真真假假史料混杂的文化“大观”,它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太平天国文化,也是时人热衷、欣赏太平天国的缩影。
太平天国文化在二三十年是一个热点、亮点,因而才有《太平天国野史》等书推出和走红。
《太平天国野史》主要抄袭《贼情汇纂》部分;也有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书籍杂志所载太平天国文字,如孟宪承据呤唎著作简释的《太平天国外纪》。而也有不少是从民初《月报》、《林》等杂志所载笔记野史选录,如《天王日记册》,竟说是洪秀全传道时所记;《翼王善技击》说石达开有徒弟数百人:“其拳法高者日弓箭装;低者日悬狮装。九面应敌,每决斗,矗立敌前,骈五指蔽其眼,即反跳百步外。俟敌踵至,疾转踢其腹脐下,如敌劲,则数转环踢之;敌随足飞起,跌出数步外,甚有跌出数丈外者,日连环鸳鸯步。”这些都是好事者想当然编造。凡此等等,只能看作是时人的文化思维。
风行二十年的《太平天国诗文抄》193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太平天国诗文抄》,以后又推出了改正本、重印本。这部东拼西凑的热门书,竟然受到到社会和读者喝彩,也是罕见的。
所谓《太平天国诗文抄》,乃是编者罗邕、沈祖基据《太平天国野史》为蓝本,别采其它书刊中有关太平天国诗文拼凑而成,有文一百三十篇,诗百余首,联语五十事,其中十六七八是赝品,如石达开伪诗;此中如北王韦昌辉和苗沛霖的诗,更系无聊文人假托。因而准确地说,它只能是辛亥革命前后人们憧憬的太平天国文化,一种都市文化人炮制的农民运动文化。但无论如何,就其书名《太平天国诗文抄》的光辉,自诞生后即获得声誉和地位,可惜是鱼目混珠,否则它真可堪称是自《诗经》以来,第一本为革命农民而编的诗文集,在中华文化通史上也可以大大写上一笔了。
《太平天国诗文抄》由吴稚晖题签,李济深题诗:奋挺云从四百州,已湔九世祖宗仇。旌旗河北摧胡魄,龙虎江南踞石头。儿女英雄俱一代,文章歌哭亦知秋。金陵王气依然在,统一中华甲子周。
《洪秀全演义》和其他
太平天国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行程,也成为二十世纪文人骚客文学创作的一大题材。
最初是章回。其中最早也是至今尚不断出版的《洪秀全演义》。
这是清末的一部旨在鼓吹反清革命的历史章回。作者是同盟会员黄世仲(小配)。
1905年,黄小配在他主编的广州《少年报》连载《洪秀全演义》,共五十四回,未结束。全书文笔通顺、紧凑,且富有文彩,人物个性有如太平天国首义诸王林凤祥、李秀成以及湘淮军将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江忠源等也是花开五朵,各有颜色的。作者所写故事,几乎信口而道。虽属虚构,但于当时竟高度歌颂了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确也难能可贵。全书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革命志士义薄云天之气概,在若干人物的出场布局、情节铺排,很明显地摹拟《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这大概也是使此书能在近代中国文学史圈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吧。
由于此书影响,三十年代也有好事者续写此后四十六回,取名《洪杨豪侠传》,内段增添了李秀成被俘故事,甚至续写了洪天贵福在九龙山聚义故事。
三十年代初,还出现一部有影响的《红羊豪侠传》,作者张恂子,故事更加荒诞。此时武侠奇情如过江之鲫,从中也掺合有太平天国人物和后裔,作者信手拾来似乎像撒胡椒粉于点心,虽是点缀,亦是花式,有如顾明道《荒江女侠传》,就编造了天国亡后,李秀成有子李天豪者,据山为王,劫富济贫。
还有一部《洪秀全演义》,作者韦月侣。
在此前后,蔡东藩《清朝通俗演义》、许啸天《清宫十三朝演义》,也分别全景式地穿插了太平天国故事。
四十年代末期,太平天国故事被取裁为文学素材,仍是方兴未艾。当时上海书坊林立,见有《翼王传》(朱贞木)、《太平天国革命野史东王杨秀清》(苏雪庵),这些都是据《太平天国野史》为蓝本的。书中多以男女情长为主旨,如石达开与四姑娘,杨秀清与傅善祥,而较为可信的是施瑛《太平军北伐西征》等书,它是1951年推出,为迎合太平天国起义一百周年编写的章回作品。
八十年代以来,文学创作繁荣,太平天国为主题的新文学作品,据不完全记录,就有顾汶光《大渡魂》、《天国恨》,鄂华《翼王伞》、《括苍山恩仇记》,陈舜臣《太平天国》,薛尔康等《太平军上校呤唰》,魏文华《太平天国通俗演义》和张笑天《太平天国》。其中魏文华《太平天国通俗演义》,不少片断可视为历史,作者显然是读了很多有关史料,所以若干细节、三四流人物活动都有史据。
风风火火的太平天国题材戏剧、电影20世纪中期太平天国题材也是戏剧电影形象思维的亮点。
30年代初期,就有京剧连台本《太平天国》。当时上海某舞台为招徕观众,别出心裁,以数百人同时登场的轰动场面,演出由汪仲贤编写的连台本京剧《红羊豪侠传》,一名《太平天国》。在剧中太平天国领袖个个是英姿勃发、威武凛凛,特别在誓师出征一幕,洪秀全、杨秀清等都在台上起霸、亮相,他们身披红缎或黄缎等战袍,头扎长巾,每人皆是长发过腰,显得神采奕奕。可是也许是编剧者欠通历史,与场诸领袖,几多是三柳长髯飘拂的,他哪里清楚太平天国是不允许留须的。他们也不剃发,为的是与清妖对峙的一大标志;不剃须,也为与清妖有区别。至于故事有参照黄世仲《洪秀全演义》,多数题材乃作者为追求票房价值所杜撰的。此中出场人物虽多有所本,但故事却是虚构。有些看来若有其事,却不符合太平天国特异的文化,如第六本《红羊豪侠传》为《太平军定鼎南京,洪秀全祭祀明陵》,前半本当是,后本乃完全出自推理了。盖太平天国从来与天地会标榜“反清复明”相异。洪秀全等睥睨历代帝王,称“明太祖”为“明太侯”。他们只须拜上帝,不会去祭明祖;况且在太平天国到达南京后两天,江南大营就在孝陵卫扎营为持久计。至于如另本《小卧龙巧使离间计,四眼狗大破合围阵》之作,那更是参照《七侠五义》等的全武行,此中人物、情节,只能视作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
由于京剧连续剧走红,太平天国故事也走上话剧和其他剧种的舞台。当时民族处于危难深重之阶段,所以此类剧本,多以为暴露社会阴暗面,呼唤民众救亡报国为主旨。它多和史实不符,但可视为是历史政治剧,其表现手法是借古讽今。如陈白尘《石达开的末路》(又名《大渡河》、《石达开》,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6月版)、《太平天国第一部——金田村》(《文学》8卷3—5期)、阳翰笙《天国春秋》(上海新益书店1949年版)、魏如晦(阿英)《洪宣娇》和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等话剧。
太平天国题材的戏剧,主要是环绕着天京内讧故事和石达开、李秀成两个人物为主体而展开场景的。
此中李秀成自是舞台热点人物。
建国前有述李秀成被俘旧事的王玉章杂剧《玉抱肚》,凡二折。此剧属阳春白雪,于民间极少传闻,但于戏曲史自有一席之地。浦江清教授说,“为太平天国张目,甚含有民族主义色彩。其词以妥贴工稳胜。但第二折以陶二之高计,李秀成之被擒,及其自刎,数段事实,填塞一折,情节太杂,时间太长,不无小疵耳”。(《大公报·文学副刊》1929年3月4日)50年代为李秀成歌颂的戏剧几可涵盖太平天国故事,仅在上海,就有京剧《忠王平妖记》,写李秀成征上海和外国殖民军作战;淮剧《忠王李秀成》,越剧《万古忠义》等,写李秀成忠心报国,鞠躬尽瘁,而见疑于天王事;此外南京有京剧《天京风雨》。
20年代有声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后,1934在上海就拍摄以太平天国故事为题材的电影,其中有自戏剧改编的《红羊豪侠传》(杨小仲导演)、《洪宣娇》(费穆导演);西安有尚小云主演京剧《洪宣娇》。
40年代,由日本和汪伪、“满洲国”在上海联合拍摄所谓大型历史故事片《春江遗恨》。这部汇集李香兰、梅熹等演员出场的作品,乃以1862年李秀成进攻上海为背景,在太平军与英美驻沪殖民军作战时,着意写了所谓日本武士积极支持太平军故事,它和当时拍摄的另一部电影《林则徐》,都是别有用心,古为今用,以此诱骗、误导人们滋生联合日本,对抗英美,鼓吹“大东亚共荣圈”的。
本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太平天国史研究已从考信、叙述走进更深层的近代社会和文化的理论探索,而以太平天国为题材的影视可谓盛而不衰。见有电视连续剧《石达开》和《洪秀全》,其中《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建都天京后的的太平天国领袖和所有大小将士,人人都拖着长长的辫子,且诸王与高级将领衣袍并非太平天国规定的黄袍、红袍,而间有粉红、黑、灰等不同色彩服式,令人啼笑皆非。至于如电影《天国恩仇》,乃是借太平天国天京陷后作文化大背景,写总制高继龙之子高玉龙继承遗志,成立大圣会,复国报仇诛叛的故事,它与太平天国史离谱更远了。
歌谣和超前编制的歌谣
太平天国活动地区流传有很多歌谣。歌谣文化也是史诗,应该说,这也是历史。就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地区,那还是吴歌的家乡,内容颇见丰富。
有些作者就是太平军将士,如江苏常熟发现的墙头诗:天兵家(驾)到,不起(欺)子民,不烧房屋。如若团练,烧杀不留,劝至百姓,口者为高。
也有是当时流传,后经调查民俗时搜集的,如太平军进入苏州时民谣:忠王有令,兄弟齐心,杀退妖兵,保护百姓。忠王爱民如爱子,老百姓过得安宁。
1862年春,太平军在江苏川沙高桥(上海浦东)作战留有歌谣:高桥高桥,两下兵交,活捉洋鬼,洋枪当柴烧。
但很多的却是好事者作假,或者为迎合所编造的如:地主跑进忠王府,
两手捆得像猪罗。
萝藤爬在高墙上,
农民要靠李忠王,
地主老爷吓破胆。
百姓亲爹娘。
太平军,
好章程,
发放粮食。
田地平分。
这类采自江南民谣以歌颂李秀成为多,显然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宣传口径有关,但歌谣中所提到的“地主”、“农民”的对立,以及“太平军”等词,看来是超前了。
见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农民革命被过分地拔高,太平天国的历史也受到渲染,以致太平天国歌谣和传说也似出土文物大批应运而生。经编集成册的,就有《太平天国的歌谣和传说》(袁飞等)、《太平天国歌谣》(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在河南的传说》(盛森),等等。这些歌谣、传说对太平天国歌功颂德抒发了民众的喜乐哀怒,但多因出自现代人采风的民间口碑,为时代精神所左右,只能视为某个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而缺乏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