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从文葆光考中秀才后,也不是没有女方看中了文葆光,想着和文家结亲。
但是都被文家老太太拒绝了。
她是不赞成文葆光太早娶妻的。
一来,文葆光年纪还小,心性不定,文老太太认为他还不足以担起照顾妻儿的担子来,而且文葆光常年在书院,就算是娶了媳妇儿,媳妇儿也只能日日独守空房,这样对人家女孩子也不好。
二来,文老太太想着,最好等文葆光有了一个举人的功名,才好去好人家求亲。
文家虽然是书香世家,但是到了文父这一辈,就已经家道中落了,出了大陵县,什么都不是。
文父:
合着是他给儿子拉后腿了。
文母倒是不管这么多,“可是,娘,二郎的婚事可不能等了,人家胡家都来催了,要不然人家就另嫁他人了。”
文母不想到嘴的儿媳妇就这么飞了,自己可是好不容易才靠上胡家。
文葆光一进屋就听到了这话,不假思索地答道,“那就先让二弟结吧。”
“胡说!”
“不行!”
文父文母异口同声,他们二人一致觉得必须得老大先娶妻,老二才能娶,要长幼有序,老二先结婚对老大不好,有妨碍!
他们虽然偏心老二,但是也不至于害自己的大儿子。
二人这样一说,文葆光更好拒绝了,“爹娘,这都是无稽之谈,市井传闻而已,不必在意,我同意让二弟先娶妻。”
文葆光毫不迟疑,他并不信这些。
“不行的,就算是你不信,别人也会念叨的。”文母的话有些犹豫,显然是有些心动了。
文老太太冷哼一声,“好啊,若你们还是不愿意,那就让大郎娶胡家姑娘好了,反正胡家姑娘正好和大郎年岁相当,而且大郎好歹是个秀才,想必胡家也更愿意有一个秀才的女婿吧。至于二郎嘛,就让她娶你娘家的侄女,一举两得。”二郎可没有功名,而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大郎比二郎出息,二郎算是让他的蠢货爹娘给养废了,文老太太心道。
自己也是眼不见心不烦,把大郎培养的这么好也算是对得起文家的列祖列宗了。
文母一下子跳了起来,“这可不成,说好了是二郎。”二郎的好姻缘怎么能让出去呢?
文母也知道二郎不如文葆光优秀,于是想着给二郎找一门家世好点的媳妇儿弥补二郎的缺陷。
文老太太扯出一抹嘲讽的笑意,“就这样,两条路,要么让大郎娶,要么越过大郎,直接让二郎娶,你选吧!”
文母看了文父一眼,咬咬牙,“那就二郎先成亲吧,大郎别急,娘一定给你寻摸一个好的。”
文葆光摇摇头,“我不急。”
吃过晚饭,文葆光在自己的书房温书。
文家二郎敲门进来。
“大哥,还在用功吗?”文家二郎笑意盈盈,一副熟稔的样子。
文葆光愣了愣,答道,“是啊,睡前再看一会儿书。”
文葆光与自己的二弟其实并不熟悉,二弟从生下来就被父母带上任了,两人一年也一起待不了几天。
小时候的二弟又十分骄纵,文葆光一向是躲着的。
“二弟,你有什么事吗?”文葆光问道。
“大哥,这是我送给你的端砚,是我十二岁生辰时爹爹送给我的,我一直舍不得用。这次就借花献佛了。”文二郎笑嘻嘻的把端砚递了过来。
文葆光有些疑惑,二弟变化好大,不仅不抢自己的东西了,竟然还舍得把端砚送给自己。
文葆光摇头,“不用了,这么珍贵,还是你用吧。”
文葆光想起自己的十二岁生辰,爹娘在任上没时间回来,于是送了五十两的银票给自己。
还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文二郎面不改色,央求道“别啊,大哥,你拒绝了我还怎么好意思求你事儿啊?”
文葆光微微一哂,“你求我什么事?”
文葆光想不清楚什么是自己有而二弟没有的。
“恩,我听娘说,大哥回来的时候是不是带了一本《书目答问》,这本书爹爹四处托人也买不到,大哥能借我看看吗?我看完立刻还给大哥!”文二郎信誓旦旦。
要不是文葆光熟悉他的作风,可能一心软也就借给他了。
但现在,“不行,二弟,不是我不借给你,这本书是林夫子给我和季节的,我一人做不了主。”文葆光淡淡道,他了解这个弟弟,借走的东西永远想不到归还,慢慢就变成他一个人的了。
若是你问他要,那立马就翻脸不认人,成你不懂事,不讲亲情,不友爱兄弟了。
文二郎面上的笑容凝固了,他没想到大哥拒绝地这么彻底。
自己这回可是拿了上好的端砚来换,为什么拒绝?
------
一个月转瞬即逝,林贺和老林头又出发往府城去了,这回方浩也和他们一路,是方家的管家来送他的。
本来应该方大老爷来送的,不过这些年方家的家业在二位老爷手中发展迅速,方大老爷忙个不停。
而且,还得预备着方夫子有什么突发情况。
于是只能由管家来送了。
有人作伴,这回的路程也不那么无聊了。
“浩哥,县试的那首《梦游仙境》你是怎么做的?”
方浩回想了一下,吟道
“幽梦乘风去,飘然入太虚。
银河横素练,北斗挂苍梧。
月殿嫦娥笑,云台玉女趋。
金樽倾桂醑,宝鼎煮琼酥。
醉卧瑶池侧,醒观碧落隅。
尘缘皆已尽,愿伴赤松居。”
林贺大为惊叹,竖着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方浩少见的笑了笑,“师父经常念叨着羽化登仙,我这也算是运气好,碰到了熟悉的题目。”
林贺更加好奇了,定之先生到底是什么样的神人啊?
林贺问“你平常怎么作诗呢?有没有什么能让你灵感乍现的好法子。”
林贺练了这几年,也少有哪一句是让自己十分满意的,他写的诗总是太过匠气。
“没什么好法子,写好诗得机遇。”方浩淡淡道。
林贺点头确实,有的人一生只写了一首诗,却流传千古。
多少行家里手,绞尽脑汁想写出一首好诗,也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