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很长的一段话,字字句句,都说进了老朱的心中。
这就是大明如今的状况,或者说,这就是自古以来,官民之间,永远存在矛盾所在。
百姓出身之人,他们活不下去而选择了造反。
古来不少这样的事情最终成功,改易了天下神器,更了江山之主。
百姓出身的人,摇身一变,成为了开国的元勋,身份从此高贵。
而江山天下,从来不可能没有百姓。
往日的官员,或死或贬,往日的百姓,成了今日的官员。
第一代,亲身经历过苦痛的官员,或许还能受得一寸初心。
但他们的后代,注定是王侯将相之后。
而百姓出身的官员,对于自己的一两代后代,必然是疼爱有加。
因为自己就是从最艰苦的境地走来,本身就没有接受过太高明的教育。
加之身处高位,也不可能再有人敢说他们半句。
所以他们自然而然,想把最好的生活给自己的后代。
不想他们跟自己早些年一般,遭受那些苦难。
是故,往往这样草根出身的开国元勋之后代,反而可塑者甚少。
而没有受过高明教育的下一代,他们从小养尊出于,再不知道民间疾苦。
进而在开国一代高官逝去,改为后代接任之后,离天下百姓,只会越来越远。
几代之后,朝中的官员,便再和平头百姓,再无任何关联。
曾经的百姓,永远不再是百姓。
诚然,在这个时代,科举选拔的官员不再少数。
这些是真有学识之人,他们或许心中也有自己的志向。
可不得不承认的是,朝中最重要的权力,是掌握在开国元勋那些大臣大将和其后人之手。
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人,他们话语权实在太少。
或者说,他们不过是那些大家族,互相争夺的棋子而已。
这些棋子,想要跳出弈者的掌控,难如登天,古来也鲜有人成功。
这便是官员和百姓渐渐离心的根本原因。
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也不是老朱想要解决的问题。
他的年岁已经很大了,对于他而言,这些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眼前这个孙子。
朱三的话,也给了老朱突破点。
“你会不会种地?”在朱三之后,老朱也放下了手中的碗。
碗中的野菜糊糊,两人都吃了个干干净净。
朱三对老朱的怨念,也不如之前那般深重。
“我要是不会种地,怎么能活这么大呢?”
二人的话也多了起来,朱三说自己还给财主放过牛。
不过那财主不是好人,后来他带着财主的牛一起跑路了。
老朱大笑,直言他以前也给财主放过牛,也想过带着牛跑路,但那时候,真没那个胆子。
除此之外,老朱还讲述自己在黄觉寺出家,云游四方的那些日子。
其实这些,历史书上写过。
他以为朱三不知道,而朱三也并不抗拒听这些。
老朱也讲述了很多自己举事之前的一些经历。
朱三的所有回应,也都恰到好处的戳到老朱所在意的点。
“朕当年二十有五,才参加了那郭子兴的军队,你小子比朕出息,没算错的话,你今年应是刚满二十吧,就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着实不简单。”
朱三也是晒然一笑道,“陛下您最后成了陛下,我却成了陛下的阶下囚,光这一点,我还是差远了。”
“哈哈哈,不可妄自菲薄,此一时彼一时……”
二人回忆过往,那些时光,对于老朱来说,已经太过遥远,对于朱三来说,也似乎是很久之前。
可此刻提起,两人又都觉得,仿佛就在昨日。
老朱沉默了,这孩子的经历,和自己当年,何其相似。
这难道就是天命吗?
毫无疑问,朱三自民间而来,他最懂黎民悲苦。
不是他看到了,而是他亲身尝过了这些苦。
这样的经历,能伴随朱三一辈子,也能影响他一辈子。
就像此刻,老朱也还记得早年的种种一般。
老朱自己当了皇帝之后,对贪官零容忍,可不就是因为自己被欺压剥削的那些日子,永远忘不了分毫。
他多年以来的行事风格,也绝对是深受早年经历的影响。
再一个,在见到朱三之前,老朱就听闻蒋瓛说过朱三听闻那些反贼恶首被杀之后的反应。
老朱那时候就知道,朱三还是个重情义之人。
并且,朱三的能力,也不像他自己自谦的那般不堪。
只是如此一来的话,那另一个问题,老朱也不得不面对了。
既然朱雄英回来了,那朱允炆这皇太孙……
朱允炆能力不差,为人仁和,若是让他继承大统,也无不可。
但终究有时候,老朱还是觉得朱允炆太过脱离世俗。
有些言语,甚至有种“何不食以肉糜”的感觉。
相比之下,朱三跟自己简直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他或许可以完全继承自己的想法。
老朱自己也是从民间,踏着疾苦登上的皇位。
所以他一生致力为百姓做事,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他并不担心朱允炆受不住这大明的江山,他担心的是,自己的信念无人继承。
他担心自己之后,皇帝再不察百姓之苦。
而如今,朱三就是老天给他最大的恩赐。
老朱丝毫不担心朱三会忘了百姓,就如同他,至今的理念,也还是官不如民。
两者相较,老朱内心自然更加倾向于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