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之我是反贼 > 第二十五章 完善军制

第二十五章 完善军制

    玄晔率军回到阳谷城,青龙寨的缴获与磨石寨差不了仿佛,钱粮物资收获颇丰,俘虏共有七八百人,剔除老弱奸邪之辈,全部扔进新兵营进行训练和洗脑。

    如此一来,加上不断归附的散兵和流民,阳谷城已然是足兵足食了。原来的组织和构架已然不敷使用了。

    就兵制而言,狮耳山玄晔建立部曲制度,匆忙而已,止有框架,并未完备。战兵兵种有三:刀盾、长矛、弓弩,各占三分,这种分配比例只图简单省事,却不科学。辅兵只有火兵,辎兵,尚不足数。另有亲兵护卫,斥候若干,仅此而已。

    “一军之制,若人之身体,须有首脑,眼耳口鼻之属,辅以肺、腑、肝、脏、筋脉、血肉等,外加手足、肌肤毛发,方能立于世,行动有方。

    “一军首脑,是为主官,如营校尉、部司马、曲军候、屯将,须有幕僚(参谋)为佐助。

    “心腹之事如:文书起草、兵籍登记、军法执事、军功核查、官兵教化培训、后勤钱粮、粮草收集储运、烧火做饭、修路架桥、修营立寨等等,须有机构,置属官主之。

    “眼耳口鼻之属:军情收集如密探,前军耳目如斥候,通信传令如鼓手、旗手、传令兵,主将护卫等。

    “手足则是战兵,刀矛弓弩,止为步卒,必有所漏,各兵种占比几何,如何配合编制。另须有骑兵补阙。如今,占据一城一乡,亦有治民之责,其官属如何设置,均需慎而思之。”

    这些机构和制度终究是要尽早设立,否则只能沦为流寇山贼之辈,无能为大事。于是,玄晔召集徐杰、诸葛昝、臧袭、周达等高级军官和幕僚进行商议。

    改革军制,这个议题一经提出,便遭到诸位将官的冷遇,他们此前不过斗食小吏或山贼之属,哪里会考虑这些问题。一时四下寂静,良久,徐杰方才提议,可循汉军旧制行事。

    对此,玄晔虽然不是专业的军校生,也没有完备军事知识,此前的建军措施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依然对此时汉军的组织结构有一些看法,或者说他欲建立近现代化的军事组织。

    “其一:汉军只有将军级别,才配有幕僚机构,充当全军的首脑,主持整支军队的运转。次级军官如部、曲、屯、队只有亲兵,充当其耳目,或探查敌情,或充当护卫,或为其传令,或为其参谋,或为其破阵主力等。可以说亲兵承担了中下级指挥机构的所有职能。”

    说到此,玄晔毫不隐晦道:“汉军规定,亲兵部曲为将之所领军队总数的十分之一二,亲兵为将领的私兵。因此各级将领,都把军饷物资向自己的亲兵倾斜,甚至倾全军之力,供养亲兵,以至于整支军队只有将领的亲兵可堪一战。亲兵只忠于自己的将军,佣兵自重,由此可见端倪。”

    玄晔是决意要杜绝这种军事体制的,军队为公器,岂能用国家之财力供养私兵,虽然一定会有将领反对,但为今后计,也要坚决改革。并且在此前已经在着手了,设立了由孙仁主导的亲兵队,专职训练将领的亲兵护卫,由玄晔统一调配、轮换,严禁私募亲兵,而且数量大为减少,仅供护卫兼做传令兵。

    此外,玄晔的将军本部也要设立专门的参谋幕僚机构,并且把幕僚机构下放到营、部甚至曲一级,以储备中层军事干部,方便日后扩军。这也是基于现阶段,用兵规模小且多路出击的实情,必须赋予部、曲独立指挥出征的能力。其职能必须囊括:后勤运输、战和决策、文书往来、军纪监督、战功登记等等。

    想法是美好的,真正实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就当前而言,如此多的文职官员,从何而来,这些人都是要读书识字并且有一定军事常识的人才能胜任的!

    “其二:后勤系统,这是古今以来军队普遍的弱点。不得不说,这个弱点是致命的,古今很多著名的战役都是围绕着后勤粮草较量,从中分出胜负的。

    “秦赵长平之战,多达四十万赵军被全歼,秦军是如何做到的呢?利用地利是一方面。此次,其实秦军不需要把赵军围死,也不可能围死,只要把赵军的后勤补线给切断,赵军人数越多,反而饿死得就越快!既如此,那么有人问赵军难道不能向其它方向突围么?关键是其它地方没粮啊,太行山方圆数百里,几十万人就算突出去了吃什么?

    “况且,赵王为什么要临阵换帅?他难道真的不知廉颇之能,赵括之实?一国之君,怎能凭敌国只言片语而更换军前统帅数十万军队的主将?盖因长平对峙,经年累月,数十万大军的粮草物资供应,地小民疲的赵国如何顶得住?如若不战,待粮草耗尽,赵军将不败而败,不如放手一搏。打仗打得就是国力,诚如是。”

    此例子一说,众人皆点头称是,若有所思。

    其实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曹操,他这个人最好劫人粮道,官渡之战不胜而胜,他却不能说。

    问题已经很明显了:一,冷兵器时代,大兵团人员密集作战,单位时间内,单个地点,需要大批粮草物资;

    二,刀枪箭戟,或磨损、折断,损耗巨大,一战下来,几乎要更换三分之一的刀矛弓剑,另外箭矢损耗巨大,数十万支箭,顷刻便射将出去。

    三,路况太差,运具落后。这时代都是土石路面,且年久失修,晴天灰尘满地,雨时泥泞不堪;牛车老马不堪重负,肩扛手提,人吃马嚼,耗费巨大。千里运粮,十不存一,何况军辎。

    四,古代战争的粮草物资都是临时征调民夫运输的,粮草官也是临时任命的,军队没有专门的后勤供应系统,更没有专业的运输团队。

    五,全军粮草一般都集中在中军部,或者在后军部。一旦前、中、后各部,被敌人分割切断,队伍就会溃散。为何?士兵没有隔日之粮,或者仅有隔日粮,士兵及主将如何不慌张!

    改变能改变的,设立专门的后勤运输机构和保障机构,势在必行。针对现在的情况,玄晔打算把粮草物资储运功能分散到部曲一级,即在曲一级设立随军辎重队,并在营、部设立专业的运输车队和马队。

    “其三:临阵作战,成败皆系于主将一人之身,主将阵亡,则全军皆溃。此次磨石寨之战,我中箭落马,则全军立现溃散之势。何况乌合之众?组织不严,上下级权责不明,队伍杂乱,互不统属,全靠主将一人以威望驭之。主将死,则众不可控。”

    因此,要强化服从意识,即下级无条件服从上级,玄晔决定建立军衔制度。主将阵亡,次级军官自动接管主将职务,各部无条件服从。队伍若被打散,只要有军官还在,以最高军阶为主,不论是否统属,无条件服从之。就能够重整队伍,下达指令,继续作战或归建。而基层军官可以到伍长,也就是说即使只剩下五个人,也是有组织,有头脑的,有思维,有指挥的。可以预见,这样一直队伍,除非全军覆灭,否则就会战斗不止,这将是一支打不散,拖不跨,敲不扁,砸不碎,杀不死的铁血雄狮!

    其次,建立集体领导机构,给主将配备副将和参谋团,从而减少军事主官的决策失误和意外身亡造成的不良影响。

    最后是,建立士官制度,即把每一名士兵当做军官培养,这就是玄晔要求每个士兵都要学习识字的初衷,以便在以后扩军的时候能把每个士兵都当军官使用,使他的军队数量呈现几何级增长,或为将来接收百万青州兵做好准备!另外,也是为将来普及全民教育做铺垫。

    ……

    新兵营的训练正如火如荼,玄晔如今能做的首先把指挥部搭建起来,名为“司令部”(取掌管全军号令之意,今朝廷既已有司空、司徒、司马,有个司令也不算突兀罢),设在乡寺大院。

    任命诸葛昝为司令部主簿,负责民政事务;徐杰军师,负责军事,如兵员、训练、装备、后勤等;裴元绍、吴病、秦虎、臧袭、周达、李响等为参谋,参瓒军务。

    还从全军选拔,或从外高薪招了一批读书人,补充军中的识字教谕和司令部的文书、佐吏等。

    新兵一旦完成新兵训练,扩编势在必行。

    经过好一番讨论,终于敲定了扩编方案,即由原来的一部扩充到三个部,即合成一个整编“营”,在此之上设立一个“营司令部”作为指挥机构,简称“营部”。

    营部的组成包括:玄晔自任校尉;主簿诸葛昝;军师徐杰;参谋裴元绍、吴病、周达、李响等;后勤主管钱袋。另有书佐若干人,勤务兵若干,通讯兵若干(旗手、号手、鼓手、传令兵),营属辎重队,运输队,医疗队,斥候队,亲卫队,教导队(兼军法官)。另外一个营,还下辖3个部。

    部:主官为军司马,另有:军假司马1人(副官),参谋3人,主记及属吏若干(管士兵名册和功劳登记),教导官10人(监督训练和军法),亲卫队,通讯兵,辎重队,斥候若干。每一部又下辖3个曲。共计约1300人。

    曲:设曲军候1人,假军候1,亲卫5人,下辖3个屯。共计367人。

    屯:设屯长,假屯将1人,亲卫3人,火兵10人,又辖3个战兵队(队:设队率,队副,亲卫2人,下辖3个什,每个什下辖2伍合11人,计35人。)共计120人。

    三部合计三千九百人,若算上营部和营属骑兵曲,满编时约五千人。计划比原来扩大了近五倍,这么大的人员缺额,不是一时半会能招募整合完成的。

    时光如梭,八月金秋,寒露至,刈麦忙。

    新兵营陆续完成新兵训练,发下制服和红领巾之后,宣誓词正式成为红巾军的一员。再将原第一曲将官逐级提拔,补入新兵,扩编成一部。

    裴元绍任第一部主官军司马,下辖三个曲,各曲军候分别为张彪、王实、韩金,总计一千二百余人。

    第二部以第二曲为基础,正在抓紧时间组建。兵员正源源不断,但文职人员太难求,各级指挥系统的建立成为一时的困扰和瓶颈。

    玄晔这才深刻体会,“欲建军先建军校”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人才储备才是一个势力崛起的核心和关键,也才发觉,乱世之中,背靠一个世家大族有多么重要。

    不说他人,但说曹操,其家族人才何其多也,他的一众族兄族弟奠定了他起兵的人才基础;就连草根一族刘备,也是拉来了关张简(关羽、张飞、简雍)三人,组团创业;汉高祖刘邦能成事,不也靠着一帮乡党么?

    工作细致繁琐,除了完善正规军,玄晔还在全军选拔精锐,加强了自己的直属力量:扩编尖刀队,管亥为屯长;扩建骑兵屯,许由为屯长;赵信的斥候屯;孙仁的亲卫屯,这四个屯名为近卫军。近卫军总计四百余人,几乎集结了全军的精华,装备最是精良。

    要真正建成一支完整的军队可不是朝夕之功,急不得。

    大战过后,收尾工作很是繁杂,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战功评定。

    记功标准,毫无例外的,玄晔把战功分为集体和个人战功。又把战功进行量化,把斩首功作为记功基础,即杀敌一人,计一分。

    具体按照战役的难易程度设定战功系数,比如与山贼作战,系数为一,即杀敌一人计一分;与郡兵作战,系数为二,即杀普通郡兵一人计二分;与精锐汉军作战系数为三……俘虏敌人系数为二;提供情报,按照情报价值和对战役的影响程度定下战功系数。

    指挥者的记功标准需要综合考虑,与战役意义,军队战损比,缴获等来衡定,亦量化为分值,以此授官授爵,等等。

    十分为一个功勋等级,功勋值直接和军衔挂钩,军衔直接和饷金挂钩。军饷又分为两种,职响和勋金。也就是说一个百战老兵可能会拿到将军的薪水!以后还会有退养金。

    这时,玄晔就要推出他预谋已久的的军衔制了。

    军衔分为兵衔和将衔,各为九个等级,兵衔的顶峰是兵王,将的顶峰是**。如果玄晔能夺取天下,还有可能以此为依据进行封爵。

    兵衔依次为:列兵,下士、中士、上士、果士、勇士、敢士、先登士、陷阵士,无当士。

    将衔依次为:士官,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少将、中将、上将。

    军中战时行动指挥以职位分高下,平时身份礼节以军衔分尊卑。

    这些天玄晔埋头于书案,夜晚都要忙到凌晨一两点,苦不堪言。特别是这毛笔字太费劲了,写不了几个手就酸了,

    “哎,钢笔、水性笔就不要想了,铅笔总可以想办法弄来吧,石墨矿,山东半岛就有大把的。这油灯真是比不上日光灯啊,再这样下去,近视眼又要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