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易之吃完早饭回到报社上班。
他的日常工作较为简单,无非是初审全国各地寄过来投稿的稿件,因为《新申日报》的定位偏市井一些,所以投递过来的稿件千奇百怪,有讲政治的,讲神学的,讲民主的,讲科学,讲鬼怪等等……稿件的质量普遍不高。
可能这就是之前报纸销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没有好的内容,就没人看,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听闻陈方硕有请,林易之便放下手中的活,快步来到二楼。
这半个月来,陈方硕和林易之一直在一起工作,慢慢地,陈方硕对这个年轻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原来,林易之是江西人,在南洋长大,因为各国混战,家中只剩他一人,独自跑到申城求生,最终流落街头。
当然,这些故事只是林易之为了方便而编造的,但却足以解释他为何总有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一些古怪的行为举止。
“易之来了!”陈方硕起身迎接道。
“陈主编,你找我有事?”
林易之在报社工作已经半个月有余,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和观察,他对报社里的每个人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中,陈方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方硕是一个典型的民国时期的文人,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坚定的骨气,但同时他并不迂腐刻板。因此,他们两人之间的交流非常自然流畅,没有丝毫拘谨。
“确实有些事情需要商量一下,不过不用急,咱们可以慢慢聊。”陈方硕微笑着说,“正巧,前几天我的一位朋友从杭城给我带了一盒上等的西湖龙井茶,你在南洋待了那么久,想必还没尝过我们国家的好茶吧?今天特意邀请你来品尝一番。”
说完,陈方硕热情地将林易之和旁边的蔡兴民迎进了房间的内屋。
林易之心里暗自琢磨:“估计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谈。”
毕竟,按照常理,如果只是单纯请喝茶,没必要去内屋谈。
陈方硕就住在报社的二楼,外堂是专门用来接待客人的地方,而内屋则是他的私人住所。
林易之还是第一次来到陈方硕的内屋,客厅的布局古朴而典雅,一进门便能感受到一股淡淡的传统文化气息。正面墙上悬挂着一幅精美的水墨画,画中描绘的是山水交融的景色,两侧则是一副对联,字体苍劲有力,寓意吉祥。
客厅中央摆放着一套红木家具,包括一张八仙桌和四把雕花椅子,桌面上铺着细竹编制的桌布,显得既古雅又实用。墙壁上挂着一些家庭照片,那些黑白照片中的人物穿着传统的长袍马褂或是旗袍,透露出那个时代的风尚。
一侧角落放置着一台老式留声机,它的外壳由核桃木制成,铜质的喇叭闪闪发亮,旁边堆放着几盒旧式唱片。
另一侧则是一排书架,书架上摆满了线装书和当时流行的文学作品,书架旁边是一个小巧的茶几,上面摆放着一套精美的茶具,客人可以围坐于此,品茶论诗。
陈方硕亲自给林易之和蔡兴民各倒了一杯茶后,终于开口说道:“易之啊,写完《寻秦记》之后,你可有什么别的打算吗?”
林易之轻轻地抿了一口茶,顿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他不禁赞叹道:“这真是一杯好茶啊!”
“《寻秦记》才刚刚写完一半呢,现在考虑其他事情似乎还太早了些吧。”林易之回答道。
陈方硕点了点头,表示认同地说:“之前你曾和我说过《寻秦记》预计要写一百万字,刚听到的时候,我真的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华国,很少有能够超过百万字的篇幅。不过,我们聊完之后,觉得这本书实际上只需要五十万字左右就可以完成了。”
林易之听了不禁微微脸红。
前世的《寻秦记》大概130万字,但里面有大量的肉戏和一些对剧情丝毫没有助力且毫无意义的对话和装b,显然是不符合民国时期的节奏和行文规矩,也不利于现在的读者。
虽然白话文已经推行多年,但民国时期的文风还是力求精炼和深度。
这也是《寻秦记》虽然在申城已经很火了,但各方评价对其并不高的原因。
“确实是,因为我从小在南洋长大,对祖国的文学了解不深,写出来的东西都是一些大白话,真把原文发出来是不适合出版的。”
林易之本来想靠着自己对后世网络的掌握,在民国的界大杀四方,可是深入了解才知道完全不是自己当初臆想的一样。
拿后世的行文和文字结构与现今出版主流比较,他的《寻秦记》初稿只是一个口水文,就文学性来说连街边卖艺说书的都比不上。
经过与陈方硕的多次沟通后,林易之还是决定将《寻秦记》这本书控制在50万字以内,尽量减少俚语、脏话等文字,按照现今的行文习惯重新来写,才有了今天大火的《寻秦记》。
陈方硕闻言,微笑着摆摆手,说道:“易之兄,太过谦虚了。你的才气,我和兴民兄都看在眼里。今天找你前来是有两件事。一是,近日来《新申日报》销量大涨,你写的《寻秦记》可谓是功不可没,我与兴民兄商量着要给你涨涨稿费。”
一听要加工资,林易之立刻来了精神。
“你看,千字一块五如何?”陈方硕继续笑着说道:“不过……”
“不过……咱们得定个君子之约,以后若易之兄还有大作,要先在我《新申日报》发表可好?”
这是想要林易之的独家先发的权利。
林易之听到稿费提高到千字一块五,内心开心不已。
按照还剩三十万字的节奏来看,接下来的收入可是450大洋,直接翻了将近一倍。
前段时间,因为租房,置办家具、服装,购买一些日用品的缘故,预支的80大洋其实已经花费得七七八八。
缺钱。
实在是太缺钱了。
要想在申城稍体面的活着还真不容易。
尤其是他近日又将小个子送到学校读书,要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
对于的独家发售权,林易之并没有想太多,他已经适应了新申报社的工作节奏,也没有想换工作的打算,何况报社的两位主编对他都还挺不错的,蔡兴民虽然脸臭了点,但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
最重要的是,价钱也合适。
想到这,林易之点点头应道:“我没有意见。”
听林易之答应下来,陈方硕笑容更胜一分,近日他最担心的还是林易之哪天被其他报社挖走了。
有了林易之的承诺,他悬着的心终于是放下来。
二人虽然没有签订什么协议,但民国时期的文人大多是要脸的,答应的事不会随便毁约。
“第二件事也是一件喜事。”
“金陵有一大书商想将你的印刷成书,销往全国发售。这可是一个扬名的好机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