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舟以前的认知里,宇宙航行是非常安全的,因为,太空真的很空。
他记得读书时看过一期科普节目,说的是哪怕在最密集的小行星带中,小行星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比蓝星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更大,就算你闭着眼睛在里面乱飞,也不用担心撞到它们,因为你在这里撞到小行星的概率,比中百万大奖的概率还低。
另一个证据是某大国在冷战时期发射的外太阳系探测器,已经在太空中飞行了近50年,还是平平安安,可以正常工作。
但是现在,他知道了,当飞船的速度快到以光速百分比来计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亚光速下的宇宙,并不安全。
除了体积较大的小行星外,那些平时基本“人畜无害”的流星体,现在也属于危险源了。
所谓流星体,是指由于天体碰撞或者彗星解体等原因,散布在太空中的,体积比小行星还小的固体颗粒或宇宙尘埃。比如,当彗星在恒星系内高速穿梭的时候,在恒星风的作用下,彗星会一边飞行一边疯狂“掉渣”,形成所谓的彗尾。彗尾里就有大量流星体,它们可能是岩石,也可能是冰块,体积有大有小,可哪怕是大的,直径也不到2米,小的就更不必说了,最小的甚至不足20微米,还不如人的毛孔。它们在太空中高速乱飞的时候,被称作流星体,当它们被行星捕获,坠入大气层燃烧时,就成了人们常见的流星了。
这些不起眼的小微粒数量庞大,而且往往是扎堆出现,形成流星体群,蓝星上每年都能见到好几批的流星雨,就是它们造成的。
对宇宙飞船来说,当速度很低时,这些流星体并不容易碰到,或者就算碰到了,也顶多就是在飞船的外壳上撞个小坑,当然,更多的时候,它们连飞船最外层的能量护盾都无法击穿。
但是,随着速度的提高,飞船在相同时间内,所扫过的空间范围不断增加,与流星体碰撞的概率也随之上升。更要命的是,碰撞时所产生的能量是与相对速度呈指数关系的,当相对速度达到光速百分十甚至更高的时候,一颗稍微大点的流星体,就能击穿护盾,乃至外壳,让飞船出现损伤,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机毁人亡。
如果说小行星是宇宙航行时的冰山,那这些流星体,就是潜伏在水下的暗礁。
因此,只要是打算在太空中亚光速飞行的星舰,就必须有一套可以及时侦测它们的手段。
不幸的是,宇宙航行进入高速时代后,传统的电磁波雷达,已经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它不仅会因为相对速度的提高而无法提供足够的提前量,还会因为电磁波衍射、天体阻挡或者恒星辐射等原因,出现各种盲区和干扰。这些可是航行中的大忌,谁也不想等石头飞至眼前,避无可避的时候,才看见它们。
目前在银河系里,替代电磁波雷达的最通用方式,是配备灵能驾驶员。
灵能驾驶员,说白了,就是人形的灵能雷达。
因为不管哪种灵能者,他们都有个最基础的能力,就是感知一定距离内的“大质量物体”或者“相对高速物体”。而且这种感知,与灵能连接一样,是没有任何延迟的。
有了这种能力的加持,亚光速飞行的星舰才算是拥有了与速度相匹配的侦测手段,宇宙航行才变得真正让人放心。
当然,这也不是说没有灵能驾驶员,星舰就完全不能在太空中航行了。毕竟对整个银河文明圈而言,灵能者都算一种宝贵资源,还没多到滥用的地步。在一些空域数据非常详细,或者导航体系非常完备的地方,自动驾驶的星舰也还是可以安全航行的。
但是,如果在陌生星系,又只能自动驾驶的话,那为了安全起见,宇宙飞船就必须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了,比如降低航速,或者有人“带路”等等。
正如此刻的“蓝喉蜂虎”,不仅飞行速度大幅降低,而且每次变轨前还要往前方锥形发射导航探针。这些足球大小的无动力探测器,可以充当穿梭机的眼睛,虽然单个精度不高,但是只要数量跟上,也能变成雷达阵列。
可即便如此,“蓝喉蜂虎”也只能在“一马平川”的空旷区域,才能稍微提高速度。一旦靠近大质量的天体,或者导航探针侦测到远处流星体有增多的迹象,它就必须立刻减速,并发射更多的探针进行加强扫描。
各种限制之下,其结果就是,原本几十分钟的路程,现在至少也要花费11个小时,时间翻了五倍还多。
这还是秦薇利用上次的有限数据,优化航线后,所做出的最乐观估计。
好在一路上有两个人,倒也并不难熬。
“他在那歪脖子树上自尽时,身边就只有一个太监陪着么……”
驾驶舱里,李心竹正唏嘘不已。
经常陪师父出门的她,自是见多了民间疾苦,但她万万没想到,山河倾倒之时,连高高在上的大明皇帝,也会如此凄惨。
至于周舟,
周舟全程都在感谢秦薇。
噢,还有那些禁止无线电通信的监护者们。
托他们的福,这一路上,就只有满天星辰和那颗被“调暗”的恒星在安静乖巧地作陪,全程没有任何人打扰。
所以,整个下午,
他都在讲明史。
从魏忠贤到熊廷弼,从邮局小吏到煤山自缢,作为一个工科狗,周舟想不到自己居然还有戏说历史的一天。讲到后面,连他自己都分不清哪些是历史课上学的,哪些是网文里看来的了。
可恶,明明一开始是聊《西游记》的,怎么说着说着,就变成《明朝那些事儿》了!
早知道就不说原著了,直接说至尊宝会不会更有吸引力?
周舟郁闷地想着,嘴里还是本能地接话道:“是啊,不过李自成后来也没在北京当几天皇帝,有个叫吴三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