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匡照正在府中和张婉瑜一起逗弄着小匡琳,给她讲着上古的传说之时,突然驻守在萧城的孟龙派斥候来到朝阳城,说有重要军情禀报,匡照将小匡琳交给张婉瑜后来到前厅,斥候将孟龙的军报呈上,匡照一看之下,不由得一阵惊愕。
原来,是在匡国东边的郑国出现了巨大的变动,郑国老国君此时刚刚逝去一年有余,在老国君逝去之时,他的四个儿子便开始了君位之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便更换了五次国君,其中长子郑昭和三子郑亹都在这次权力斗争中失去了性命,而次子郑突则不知流亡到哪里去了,现在继位的却是老国君的最小的四子郑婴。
之前看起来还比较强大的郑国,在老国君一过世以后,此时却因经过一年多的内耗,仿佛变成了一只奄奄一息的无牙老虎。
郑国此时的南边是强大的楚国,东面是天子王都和强大的齐国,北面则是强大的魏国和刚经历了几乎被灭国的韩国,西面则是与匡国和强大起来的秦国接壤,可以说是列强环伺,却偏偏被一个权臣祭仲搞得内患不断。
原来,郑国自老国君死后,长子郑昭继位后不久,权臣祭仲入宋国时被公子突的丈人雍氏所迫,改立次子公子突为国君。
郑昭便逃到了赵国,次子郑突继位。谁料过了不久,郑突不满祭仲专权,计划要谋杀祭仲。谁知道事情竟然泄露了出去,祭仲便先下手为强,杀了密谋此事的郑突亲信大臣雍纠,又迎回了郑昭继位再次成为国君。
但郑昭与郑国另一位权臣高渠弥又有私怨,高渠弥担心郑昭再次成为国君之后会对他不利,就在一次狩猎时,高渠弥便下黑手射杀了郑昭,高渠弥也因此落了个弑君的罪名。
但是高渠弥与祭仲此时却不敢迎郑突回来复位,因为郑突本就是被雍氏胁迫祭仲立为国君的,而且他们还将其逼下过君位一次,也担心郑突回来继位后对他们不利,于是便立了三公子郑亹为君。
到了秋季处暑时节,齐国国君率领军队驻扎在首止。郑亹前去会见,高渠弥作为首席随员。只因郑亹年少时曾与齐国国君发生争斗,双方因此结下怨仇。这种个人恩怨使得齐国国君在继位后,对郑亹怀有强烈的敌意。
而且此时齐国非常强大,而郑国却相对弱小,再加上郑亹在面对齐国国君的邀请时,没有充分认识到他的险恶用心,坚持前往会盟。而且在会盟之时,郑亹出言不逊,彻底激怒齐国国君,最终导致了齐国国君将郑亹杀死,并车裂了高渠弥。
此时的齐国非常强大,齐国国君通过控制盟会来展示其影响力,并试图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实力。郑亹的被杀也是齐国扩张野心的一部分,并想借此事震慑各个诸侯国。
到此时郑国已无太大选择,祭仲于是到卫国迎接郑婴而立他为国君。这次会见,祭仲事先预料到情况,所以假称有病而没有去。
此时的郑国正是最衰弱的时候,齐国国君杀了郑亹之后,却还想趁着此时联合韩国攻占郑国,齐国之所以拉上韩国,只不过是因为齐国和郑国之间隔着险峻的崤山山脉,而通过韩国的崤关便可以直达郑国。
韩国此时刚受到齐国救亡之恩,国力虽被消耗一空,毕竟齐国也让韩国没有灭亡,又正是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根本无法违背强大的齐国意愿,而且齐国也不需要韩国出多少兵马,只要借道崤关给齐国大军通过即可。
如今齐国正在正在集结大军,估计再有月余时间,就会兵临郑国,而匡国与郑国接壤之处并无天险可守,孟龙担心此次齐国伐郑,会对匡国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将此军情紧急派斥候送给匡照。
而当匡照看完军情急报之后,沉思了一下,让斥候回去告诉孟龙加紧注意齐韩郑三国动向,并做好防御准备。
紧接着,他迅速地召集了公孙坚、孙缭、高胜以及张婉瑜四人,召开了一场极为重要的小型会议。待四人到齐之后,他郑重地将孟龙的军报传递到每个人手中,让他们仔细阅览其中的重要信息。
待众人都看完军报后,孙缭毫不犹豫地率先发言,力主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抢先一步对郑国发动攻击并将其一举拿下。按照孙缭的观点,如此行事可以避免在未来直接与强大的齐国正面交锋,从而消除潜在的巨大威胁。
然而,公孙坚却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冷静地分析道:“倘若我们此刻贸然出手夺取郑国,那就等同于公然冒犯了齐国和韩国。目前来看,韩国国力相对较弱,或许不必过于担忧;但齐国可是名副其实的一流强国,其坐拥数千辆战车,据估算当下至少拥有六十万大军。且不说那些分散驻守在齐国广袤领土上的城池卫兵,光是能够投入战斗的士兵数量应当就在四十万至五十万之间。”
公孙坚稍作停顿,环视了一圈在座众人,继续说道:“反观咱们匡国,现今可供调配使用的兵员不过区区十二万而已。而且,还需要从中扣除各个城市负责防守的兵力。如此算来,真正能够参与作战的士兵仅仅只有大约十万人上下。双方在兵力方面存在着如此悬殊的差距,再加上齐国的技击之士乃是精锐部队。一旦开战,最终鹿死谁手实在难以预料。”
至于高胜,对于此事却是三缄其口、沉默不语,只是淡淡地表示,可以进一步强化萧城与康城的守城器械。倘若战火真的蔓延至匡国境内,凭借这些精良的守城器械,他自信能够确保这两座城池安然无恙。
匡照稳步走到厅中的舆图跟前,目光凝视着四国之间犬牙交错的边界接壤之处,他的语速虽然缓慢,然而语气却是异常坚定地说道:“依我之见,不妨先坐山观虎斗,任由他们三国先行厮杀一番。待时机成熟之后,我方再果断出兵,主动出击,乘虚而入收拾战局。届时,便可将韩郑两国一举收入囊中!”
此言一出,犹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厅内的其余四人闻听匡照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后,皆是瞠目结舌,满脸惊愕之色。张婉瑜忧心忡忡地说道:“眼下咱们手中仅有区区十万可供调遣作战的兵力啊!若是要同时应对三个国家的联军进攻,只怕会捉襟见肘,难以招架。”一旁的公孙坚亦是附和道:“诚如大司农所言,单就一个齐国而言,咱们都未必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抗衡。若是同时面对三国的联手围攻,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话说至此,公孙坚不禁长叹一声,脸上流露出深深的忧虑之情。
此时孙缭却一拍手,说道:“君上慧眼独具,此战可为!”众人不由得皆齐齐看向他,匡照却是露出了微笑,孙缭果不愧为兵家名士,只听他一言便已听出他的实际想法了。
孙缭见众人望向他,便对匡照行了一礼,说道:“不如我来说说君上的想法,看我是否和君上想得一样?”匡照点点头,说道:“那就请国尉说一下,我也听下国尉的想法,看是否能拾遗补缺。”
孙缭说道:“我想君上的意思是,效仿齐国救韩国之策,先让齐韩联军进入崤关,让他们先和郑国打过一场,消耗他们三国的兵力,届时我们再发兵崤关,堵住齐韩联军的退路,然后再在郑国和韩国境内,将三国的残余之兵全部消灭,如此一来,韩郑两国便可尽收囊中,我匡国则尽得渔人之利。”
匡照哈哈大笑,说道:“国尉果然看得透彻,我正是如此想法,而且有右相对萧城和康城加固防御,加上我与郑国接壤之处皆为平原,适合我铁骑驰骋,即便齐国四十万大军齐至,我也不惧。何况齐国也不可能为了一个奄奄一息的郑国,出动举国之兵。
至于我军与齐军的战力,各位可还记得,国尉说过,齐国的精锐之师技击之士,若是与我四象军对阵,重甲骑兵可对其摧枯拉朽,胜负可在九一之数,若是轻骑兵,则在七三之数,所以若要开战,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方,所以此战我们必胜。”
听匡照说完,厅中众人都细细的想着匡照的说法,公孙坚说道:“君上言之有理,是我目光过于短浅了,而且君上此时有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权力,届时出兵也可以说是为郑国主持公道,但郑国却无子嗣绵延国祚,如此我们将郑国收入我版图之中,那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匡照等人听公孙坚如此一说,都会心一笑,自然都能理解他说的郑国无子嗣绵延国祚的意思,此事便就此定了下来。
接下来就是筹备此战的相关事宜了,首先让张婉瑜加强三国境内的商铺密探抓紧打听三国每日的变动,并向派出大批的斥候乔装进入三国,尤其是郑国的五座城池和韩国仅余的三座城池,这八座城池几乎都有五百以上的斥候乔装混入蛰伏了起来,尤其是郑国国都新政和韩国国都阳翟,更是派出了超过千名斥候乔装混入。
由于此时齐韩郑三国尚未正式宣战,各城管理还算松懈,这些混入各城的乔装斥候,都将改良过的内甲顺利的带入了潜伏的城池,武器则在战事发生时,由张婉瑜在各城的商铺提供。
接着便是调兵遣将,为了不引起齐韩两国的怀疑,先是将萧城和康城的守备士卒增加了五成,又在夜间才加固和增加守城的器械,如滚木礌石箭矢猛火油这些常用的守城消耗品,将两城的守城器械仓库都堆得满满当当的。
此时戎邑的建设也早已完成,西戎各族也安居乐业,因此将吕虎的白虎军也秘密调动到了符禺山牧场待命,只留下了赵昴率本部的二百重骑兵和一千八百轻骑兵驻守在戎邑。
而孟龙,朱英和徐武的三支大军,早已是呈三角之势驻守在匡国东南北三面,随时可根据战场局势开赴萧城和康城。
这样算下来,匡国此时的可战之兵已达十万之众,而且全是精兵强将,其中轻重骑兵已占五万以上,由于此次战场乃是在匡国国境,无需向平定西戎之时需要一人二马三马,后勤供给将会更加便利快捷,所以此战正如匡照所说,天时地利人和皆在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