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洢阳一系列新政推行,城内百姓纷纷报名报名入军和参加公考,一时之间城内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同时也有大量的百姓前来借取生活所需物资,还有几乎全城的百姓都开始学习识字,此时能做先生的士卒就明显不够用了,匡照开始征用准备参加公考的文人也作为了先生,到城中百姓家中进行授课,当然,匡照也会按军中士卒先生的酬劳给他们发放黄金作为束脩。
次日午时前后,徐武便领着收复洢阳牧场的千余骑兵回来了,此战消灭犬戎骑兵一千二百一十三人,解救被俘百姓两千四百七十二人,缴获马匹近三万匹,这包括犬戎骑兵和洢阳牧场原有的所有马匹在内。
又过了两日,匡照在洢阳城中举行了隆重肃穆的葬礼,安葬在收复洢阳之战中战死的二百七十三人,只因在这三日里,伤兵中又有一百零一人伤重不治而亡,虽然鬼赤丫已率人没日没夜的在抢救那六百多名伤员,但人力有时穷,终归是还有超过了百人无法挽救回来。
匡照先是在城中演武场为阵亡将士举行了公祭,又将这些将士的姓名刻在了石碑之上,立于城中十字大街的中间,他就是要让所有的国人,都记得这些为收复洢阳之战而献身的英雄们。同时在符禺山牧场中的英烈榜上,也同时加上了这二百七十三的名字。
举行完肃穆的公祭仪式后,二百七十三辆双马马车,拉着二百七十三名将士的遗体,送往了洢阳城西边的符禺山英魂园中进行安葬,这是匡照为四象军选择的最后归宿。
像匡照这样为普通士卒树碑立传,又专门为战死的将士修建陵园的诸侯,也是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未曾有过的创举。
只因此时等级森严,就连葬礼的规格也是受到传统礼法的制约的,此时匡照的种种行为,都可以说是超越了礼法的传统,但是却得到了四象军和所有百姓的衷心拥护,试问又有谁能拒绝一个真心把百姓和普通将士放在心里的君主呢?
同时,在更靠近洢阳城的一侧,匡照还选了一处风水极佳的位置,为君伯匡圻和父亲匡堰,分别立下了衣冠冢,用以寄托哀思。
原来国君的宗祠已被犬戎人破坏殆尽,匡照也命人开始重修匡氏宗祠,使匡氏先祖和君伯,父亲得以重享香火,这也证明了匡国未亡,香火永续。
待葬礼过后,匡照又对自开战以来的所有将士论功行赏,一一兑现了他对四象军所有将士们的承诺,该升迁的升迁,该赏金的赏金,如此一来,逝者和生者都得到了照顾,匡照在匡国和四象军中的威望和地位,更加的得到了加强。
忙完了这些事后,又迎来了公考的日子,匡照在这一天收到了来自洢阳和墉邑的合计二百六十三份策论,其中有几份策论深深得到了他的欣赏。
一份策论是从法家的角度阐述了治国的理念,该策论提出了自匡国立国以来的种种弊端和解决之法。
如田地为民之根本,却被少数官员贵族长期霸占大批田地,百姓却无自己的私田,因此百姓种地的积极性被大大的打压了,田地亩产因而未能达到实际所能产出的收获,这也是一种严重的土地浪费。解决之法便是将旧官员贵族的大批田地全部收归国家所有,废井田、开阡陌,将土地发给私人耕种,田地得以私人买卖。鼓励开荒,凡登记新开垦的田地三年内不征收赋税,官府还给予农具,种子,牲畜等扶持,这些扶持的物资待三年后再以赋税的形式征收回来。
如今城外的百姓太过分散,还有的百姓还居住在适合耕种的田地之上,如此一来不仅浪费了耕地,也不便于国家对人口的管理。解决之法便是城外百姓不再分散居住,在田地肥沃及适合开荒的土地周边,选择不宜耕种的土地集中建立村落,这样便于百姓进行耕种,还方便国家管理和普查人口,可以使国家及时了解人口变化,以便做出政策的适当调整。
以往的税收都是根据国家的需要随时更改,徭役,兵役都是看君主需要临时征发,这样使得百姓分心,无法专心从事耕种和百工之业生产,必须抛弃以往征税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
还有一些商贾和贪官污吏互相勾结,欺行霸市,垄断商业,对国家的营商体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些贪官污吏将本应是国家的税收和商贾的利润都有贪墨,使得商业不振,货物周流不得顺畅,影响百姓生计和国家发展,解决之法便是将匡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并在集市由国府制作标准校正,派出监察官员,杜绝商贾与奸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
以上种种,都应通过立法的形式通告全国,让百姓和官员都有法可依,人人皆依法行事,以法治代替从前的人治,这样全国都有统一行事的准则,百姓自然会有凝聚力,国力必然也会稳步提升。
这份策论从田地,百姓,商业等方面都指出了不足和解决之法,这名策论的作者乃是一名法家之士,名为公孙坚。匡照看完很是欣慰,他也曾看过法家的著作,但他对法家的具体实施之法却无甚了解,而且如果按照公孙坚所说,从前要想实施这种管理办法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旧有的贵族豪绅世家是不可能如此顺利的就交出手中控制的田地和百姓的,如今经过一次大乱,如果按照这份策论来执行反而没了什么难度,因为旧有贵族豪绅世家已被犬戎人几乎杀了个干净,只是匡照说将这些田地房产分给有功之臣,也是有这种想法,却没有这份策论上写的如此详细,匡照将这份策论排在了第一位,具体该将公孙坚安排在什么位置,还需殿考过后再定。
还有一份策论主要讲的是对百工的发展建议,如今匡国占据西部之地利,虽然田地没有中原肥沃,但木材,矿产,牲畜,皮革等百工所需物事却是极为丰富,以往匡国却没有充分发挥这些优势。
虽然主要也是因为战争太多,西边要防御西戎人的侵扰,东边又要防御闫国的蚕食,但若能将百工之业发展好,收益将远远大于只是耕种收获的粮食,匡国完全可以除保留基本的耕地外,将百工生产出来的产品作为商品,和中原诸国的产粮大国进行交易,以换取粮食等所需物资。如此匡国不仅在战争中会有更好的武器甲胄,也可以通过这些交易慢慢积蓄国力。
此人乃是墨家之人,名为高胜,正是墨家巨匠禽滑厘的亲传弟子,也就是收了如今匠造司林氏五兄弟,为记名弟子的那一位墨家大匠,匡照看完欣喜不已,既有高胜大匠到来,那今后匠造司的发展一定可以一日千里。
可是墨家一向极少入世为官之人,至于他为何会对自己献策,却要等到与他面谈之后才知道了。
此外,还有一份策论深深地触动了匡照的心弦,这篇策论所探讨的主题竟然是与军事紧密相关的。它开篇便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当今中原诸国现行的兵役制度。目前各个国家的兵役征发完全随心所欲,全然根据战事的需求来强行征召普通百姓入伍从军。这种做法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兵员素质良莠不齐、高低不等。
且不说那些数量稀少的正规精锐部队,单说这些临时被征调而来的兵员,他们在上战场之前虽然会接受一段极为短暂的军事训练,但一旦真正置身于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的战场上时,这些新征募的士兵往往成为伤亡最为惨重的群体。大量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残酷的战争中消逝,无数身强力壮的青壮男子非死即残。要知道,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人口本身就处于相对稀缺的状态,而其中的青壮年劳动力更是无比珍贵。然而,由于这种不合理的战争征兵方式,致使大量宝贵的青壮人口在战火中无谓地消耗殆尽,这无疑是对国家根基的一种巨大损害。
在这篇策论当中,明确地指出:除了维持必要数量且训练有素的常规正规部队之外,还应当充分利用农闲时节来精心组织广大青壮年参与到军事训练之中。当农忙时期到来之际,他们则重新返回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显著提升国内青壮年群体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一旦战事爆发需要征集兵员之时,便能为国家输送素质更为优良的士兵资源。那些曾经接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青壮年与未曾经历过训练的人相比,无疑将会在残酷血腥的战场上拥有更多存活下来的机率和机会。因为他们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战斗技能、战术素养以及应对危险局势的能力,所以因战致死致残的可能性也会大幅度降低。
此外,那些历经战火洗礼后依然能够安然无恙归来的士卒们,由于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他们很快就能够脱颖而出,成长为未来正式军队里的杰出人才。哪怕经过整整一年时间的刻苦训练,其实际效果恐怕都远远比不上亲身踏上一次真正的战场所获得的收获和成长。
策论中还提出了平时军队和青壮的训练之法,战时军队的后勤保障之法,更完善的奖惩措施,以及战死伤残的士卒后续安置之法等方方面面。此人乃是一名兵家之士,名为孙缭。
眼下匡照虽有孟龙等四象军统领,还有二十八宿中人襄助,但却缺少一名能在朝堂之上运筹帷幄的军事后勤主官,看来待与孙缭面谈过之后,便能确定他的才干是否能胜任这个位置了。
除了此三人外,其他的二百六十份策论也多有良策,但是基本都在此三人所述的涵盖范围内。
若是此三人能堪大任,那再由此三人进行官员架构的选拔任命,所谓纲举目张,这样一来整个朝堂的官员体系便基本能够组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