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年,李昂的长子兼皇太子李永暴死,李昂很是伤感,从此抑郁成疾。
公元9年,李昂没有同意宠妃杨氏立弟弟安王李溶为太子的提议,而是立了唐敬宗李湛的第六子陈王李成美为皇太子,但还没有来得及行册礼,李昂就患病了,太子之争也由此开始。】
唐宪宗时期
李纯悲不自胜:李昂,朕的好乖孙,那时的你也很无助吧,连自己的孩子都护不住。
在李纯看来,他的曾孙李永的暴死,与李昂的宠妃杨氏脱不开关系,但这并不是李昂的错,毕竟他已是宦官手中的傀儡。
【公元840年正月初一,李昂已病重到不能下床,于是他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叫来宰相杨嗣复、李珏二臣,嘱咐他们辅助太子李成美监国。
仇士良、鱼弘志等宦官得讯后,于当天晚上就伪造遗诏,废太子李成美为陈王,立李昂之弟颍王李炎(原名李瀍)为皇太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并带李炎登上朝堂接见百官。
同年,33岁的唐文宗李昂驾崩,时年27岁的李炎在灵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唐武宗。】
汉高祖时期
刘邦:“李唐皇室真有意思,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开始,皇位的竞争方式就越来越精彩了,自武则天称皇帝后,李唐的皇后、嫔妃、公主、驸马也开始活跃在政坛上,现在又有兄终弟及。”
萧何:“李湛、李昂、李炎三兄弟皆是李恒之子。”
唐宪宗时期
李纯现在有种命运弄人的错觉,他的儿子李恒虽然是个不学无术、昏庸无道的皇帝,但李恒的儿子们,也就是他的孙子们李湛、李昂、李炎在未来却都当了皇帝。
李纯:罢了,且看李炎当皇帝当得怎么样吧。
【李炎即位后,在宦官仇士良等人的劝说下,将李昂的杨妃、陈王李成美、安王李溶等潜在的政治对手赐死。
不久后,仇士良又把李昂生前信任有加的枢密使刘弘逸、薛季稜杀死,以解除对李炎构成的威胁。
同年,立志于革除弊政的李炎召素有干才的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朝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门下侍郎。
公元841年,宰相李珏、杨嗣复被李炎罢相贬往外地,李炎本来已经下诏将二人处死,但在李德裕的强烈请求下,将二人赦免。】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李德裕?朕记得光幕提到唐敬宗李湛奢侈无度,不理朝政时,就说过在地方任职的李德裕上疏劝谏李湛认真上朝,可惜李湛死性不改。”
长孙无忌:“宰相李珏、杨嗣复二人是李昂一朝的臣子,李德裕是新帝李炎的宰相,李炎如果了处决李珏、杨嗣复二人,对李德裕来说,明明是好事,他却强烈保下自己的政敌,此人也算心胸宽广,不知可为一代贤相否?”
唐文宗前期
李昂那干涸的心田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清泉,内心欣喜:李德裕一定是个可靠且能干实事的人,这样的人作为心腹应该能帮朕排忧解难。
但是,李昂又开始担忧:朕有能力护住李德裕吗?
【同年,卢龙军乱,牙将陈行泰杀节度使史元忠,自称留后,随后卢龙士卒杀陈行泰,立牙将张绛。
李炎采纳李德裕的建议,沉着应对,不随意授予节钺。最后选定了恭顺朝命的雄武军使张仲武,张仲武也不负众望地成功平定了卢龙军乱。
同年,李炎下诏:“朝廷刑罚,理当一视同仁,官吏贪赃枉法,不应该有特殊待遇,内外文武官如果收入赃物丝绢三十匹,全部处以极刑。“
由此可见,李炎惩治贪官污吏的决心。
但同时,他采纳了中书门下的建议,下诏保证官员的薪水并按时发放,
公元842年,回纥南侵,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奉诏讨击,大破回纥,杀戮收擒近九万人;随后又派兵趁胜进入契丹、奚两部,杀回纥监使,从而恢复了唐王朝对这两个部落民族的管辖。
同年,宦官首领仇士良煽动神策军声讨宰相,其阴谋被挫败后,李炎将他提升为观军容使,领神策左、右二军,仇士良名义上得到了升迁,实则却被剥夺了对禁军的控制权。】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感概:“东汉是因为大多数皇帝年幼,才导致宦官和外戚轮流干政,我大唐后期却是皇帝主动放权给后宦官,唉!”
【公元843年,回纥乌介可汗率兵南侵逼近振武,唐将石雄率军讨之,大破乌介可汗于杀胡山,斩万余人。
乌介可汗受伤,与数百骑逃亡,远遁西域,石溪雄收降回纥部落二万余人。此后,唐朝北部边境安定三十余年。
同年,仇士良或许是意识到了李炎不是任他拿捏的傀儡皇帝,于是以老病为由请辞,李炎顺势解除了仇士良的军权,就此暂时剪除了宫中的宦官势力,加强了皇权。
同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意图割据,不听朝旨,李炎与李德裕力排众议,派兵征讨,成功平叛。】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欣喜:“唐朝后期终于出现了一位拥有铁血手腕的帝王,不容易啊!”
唐宪宗时期
李纯内心感叹:李恒这逆子是歹笋出好竹啊,朕本以为自己只要把李昂未来要面对的障碍扫清,他只需做个守成之军就可以了,没想到李炎这乖孙给朕的惊喜更大。
这一刻,李纯想立即立李炎为皇太孙的心都有了,但他止住了自己的想法。
李纯明白,李炎能在明争暗斗、危机四伏的环境中长成一位英明果断的帝王,说明李炎有超出常人的睿智和隐忍,他就不去扰乱李炎的生活了吧。
唐文宗时期
李昂看着未来的弟弟李炎以雷霆手段解决大唐的内忧外患,内心落寞:朕自愧不如,朕要不就此退位让贤吧,让李炎趁早展露他的雄心壮志。
当然,李昂也只是想想,李炎未来大展宏图的样子激起了他的好胜心,无论前路如何艰难,他李昂也要开创出属于他的大唐盛世。
但是,为了大唐,也为了不失去民心,李昂不会对现在的李炎赶尽杀绝。
【公元844年,宰相李德裕大刀阔斧地裁撤冗官,一下裁掉官吏两千多人,大大缩减了有关开支。这段唐朝中后期较为平稳的一段时间,被史学家称为会昌中兴。
但是呢,李炎有个很不好的习惯,他喜欢磕丹药,所以,他因长期服食长生丹药,性格愈加急躁,喜怒失常。
公元846年正月十三日起,李炎因病不再上朝视事,宰相求见,也不获允许,不久后,李炎的病情迅速恶化,以至十来天说不出话来。
同年三月,三十三岁的唐武宗驾崩。李炎成为唐朝自太宗李世民、宪宗李纯、穆宗李恒之后,又一位因为服食仙丹妙药而死的皇帝。】
唐太宗时期
光幕的最后一话,像一颗石子扔进了贞观时期平静的湖面。
长孙皇后及贞观大臣们的眼睛齐刷刷地看向李世民,意思不言而喻:你是大唐的太宗,你晚年竟也开始吃子虚乌有的丹药,还因服丹药而亡?
李世民自己也很懵:我是谁?我在哪?大唐那个因服丹药而死的太宗说的真是我李世民本人吗?
长孙皇后责怪地说道:“二郎,未来的你难道忘了丹药的危害了吗?”
李世民见魏征准备逮着他一顿输出,赶忙理直气壮地辩解道:“观音婢、魏征、还有在场的诸位,你们要相信朕啊,这光幕说的东西并非完全正确,朕怎么可能因服丹药而死,这是光幕对朕的污蔑。”
魏征想着:历史本就真真假假,不可完全信史书。
于是,魏征收回了将要说出口的话,但是他的表情就不是那么好看了。
李世民汗颜,内心庆幸:还好光幕没有拿出更多的证据证明晚年的朕因磕药而死,要不然魏征会将朕骂得狗血淋头,光幕啊,你介绍唐朝后期历史就行了,不必提起朕。
唐宪宗时期
李纯困惑:光幕先前不是说朕死于宦官之手吗?为什么又现在又说朕因服丹药而亡?
想了一会儿,李纯似乎想明白了:未来的朕死得不明不白,光幕所说的历史是按照史书来介绍,朕不一定真的完全死于宦官的刀杀或剑杀,也有可能是宦官在本就不能吃的丹药里下毒,历史上的朕那么爱吃丹药,肯定会对宦官给的丹药放松警惕。
唐武宗时期
李炎不舍地放下手中的丹药,内心挣扎:丹药真不管用吗?未来的朕会不会是死于宦官的暗杀?罢了,既然丹药不能吃,朕老老实实地就医吧。
【同年,宦官马元贽等认为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李忱(原名李怡)较易控制,于是拥立他为新帝,是为唐宣宗。
但是,即位后的李忱并不是世人眼中温顺的乖宝宝,他用行动告诉世人,他是一个胸怀远大抱负的君王。
李忱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他以唐太宗为自己的榜样,誓要做一个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得瑟但又担忧:“李忱这孩子有眼光,但朕希望你的理想到最后不是空欢喜一场。”
长孙皇后觉得李世民要是有尾巴的话,怕是此刻都要翘到天上去了。
【为了加强皇权,李忱纠正武宗时期矫枉过正的灭佛弊端,以牺牲政府夺取寺院经济之利,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础。
为了整顿吏治,鉴于前朝晋升高官太滥的弊端,李忱对高官的人数予以严格控制。
他授官爵的原则是不以个人好感相授,不以亲近相授,即不到规定时间的不授,没有政绩的不授。】
汉高祖时期
刘邦念叨着:“不以个人好感相授,不以亲近相授。李忱的做法倒是难能可贵,就是不知道他能不能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
【对于地方官吏的任命,李忱也有要求,他规定刺史人选被确定后,不准直接去上任,必须到京师来接受他的当面考察,他认为只有有政绩,懂如何施政的官员才能地方上任。
李忱既宽仁爱人,又用法极严格,他的要求是,即便是皇室宗亲犯了法,也不能对他们有所姑息。
李忱从善如流,纳谏的程度,仅次于唐太宗,不论是谏官论事,还是门下省的封驳,他大多能够顺从。
其实,唐后期想要一展宏图的帝王们基本都想要贞观时期的大多数臣子,但是这想法不现实,于是,他们就找贞观时期臣子们的后裔。
如:唐文宗李昂读《贞观政要》后,思慕魏征,于是,他就去魏征的后裔中扒拉扒拉,找到了魏征的五世孙魏谟。
当然,魏谟也没有让唐皇帝失望,自入仕后,再现了魏征直言极谏之风。
李忱登位后,遂拜魏谟为宰相。其他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谏,独他开门见山,无所忌讳。】
唐太宗时期
李靖、长孙无忌、李绩、尉迟恭、房玄龄等大臣表情有些幽怨,他们很想问问唐后期的皇帝:难道你们只需要像魏征一样的谏臣吗?你们不想要出谋划策的智臣,你们不想要能征善战的武将,你们怎么只找魏征的后裔?
魏征面上没啥表情,但他心里还是为自己的五世孙魏谟骄傲:好孩子,还好你没有给你祖宗我丢脸。
【李忱还懂得恩威并施来驾驭大臣,如:群臣奏事时,他从未有倦容,威严不可仰视;群臣奏毕,他又放出微笑,让群臣闲语,或问里坊琐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
反正,李忱基本不让底下大臣猜到自己在想什么。】
汉高祖时期
刘邦对李忱颇有好感:“这孩子倒是将帝王心术运用得炉火纯青,不错,不错。”
【李忱不仅记忆力贼好,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李忱只需见一面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
这些宫人如果生病,李忱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
看到这,多数皇帝们有点不相信,准确来说是破防:李忱,你真能记住每一个杂役的名字、长相和所负责的工作?朕不信,而且,作为皇帝,你没必要关心杂役的生死,只需关注朝中重臣即可。
【为了压制宦官,李忱每次罢免左、右护军后,常从本军中挑选继任者,同时,他还规定,若节度使有罪,监军连坐,而监军大多数都是由宦官担任。
当然,李忱不止注重内政,他还注重外患。
公元847年,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诸山奚,禽酋渠,烧帐落二十万,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万,辎贮五百乘,献捷京师。至此,北方再无大的军事威胁,得到了彻底的平定。
大中(847年-859年)年间,唐朝趁机收复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即原州、乐州、秦州和七关,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
公元848年,原陷于吐蕃的沙州首领张议潮和自己暗中结交的豪杰们率众驱逐了吐蕃守将,光复了沙州,即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
公元850年,张议潮“缮甲兵,耕且战”,又率众先后收复了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州。
公元851年,张议潮派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等十一州图籍。至此,除凉州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热泪盈眶:“张议潮等人皆忠义之士也,乃一代英雄豪杰,明明是大唐为解决内忧弃你们于不顾,你们却仍然心系大唐,朕感激不尽!”
长孙无忌:“张议潮等人必定苦心筹谋了许久,才收复了唐朝的失地。”
李靖:“沙洲等地本是吐蕃的控制区,张议潮等人不仅要时刻防范吐蕃人发现他们的谋划,还得瞅准良机才能出其不意的重创吐蕃。”
李绩:“此等智勇双全的人杰堪称中流砥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