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时间已经来到了十一月,今年的冬天来的特别着急,众人早早地就换上棉衣。
医帐中已经逐渐冷清下来,自从十月底来了最后一大波病人之后,病人就逐渐开始减少,到此时只剩一些后续送来的重症病人仍在治疗。
历时三个多月的霍乱病症,在刘长风提供的先进预防措施下,基本没法再导致大规模传播,上海县最危急的时候已经过去。
可众人却一点都没能闲下来。
最明显的就是张县令、王院判、汤鼎等官员,他们头上还有着一个工作狂顶头上司在密切关注着此事。
张县令作为地方父母官,他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灾后重建与民生安抚。
他首先着手统计因霍乱而受损的人员、财产,组织官员和士绅进行赈灾救济,确保受灾民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同时,他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恢复,鼓励农民抢种冬小麦和油菜等冬季作物,补充几个月间的空缺。
同时他深刻意识到,改善环境卫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以刘济喜整理出的本子为蓝本,派人到处宣讲日常的防疫知识,避免霍乱的复发。
王院判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开始着手整理此次霍乱疫情的医疗记录和救治经验。
他邀请刘长风等人一同,带领太医院的御医和吏目们,对典型病例进行了详细的复盘,分析了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总结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大家都受益匪浅。
汤鼎作为军队将领,在疫情期间不仅要负责军队的防疫工作,还要维护地方治安,切断交通要道,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此期间还接受了一批倭寇的投诚。
倭寇们病殃殃的带着池上的人头来请求大明帮助时,汤鼎虽然憎恶他们,但也按捺住杀意。
这群快要病死的倭寇现在杀与不杀都已无关紧要,但这么轻易让他们死了怎么对得起上海县因此受受难的千万百姓!
等待三人将奏章送达天庭,刘长风等人也送别了最后一波病人。
看着他们满脸笑容的谢了又谢,众位医者都有种不虚此生的感觉。
作为医生最自豪的也莫过于此。
回首看看,一些废弃的医帐和临时搭建的隔离区还未完全拆除,它们孤零零地矗立在空旷的场地上,提醒着人们那场疫情的残酷与无情。
那些曾经为了救治病患而日夜忙碌的医者们的身影,留下的汗水和泪水,却永远镌刻在了这片土地上。
这是可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壮举,他们每个人都与有荣焉。虽然史册上留不下他们的名字,但上海县县志中肯定会有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县令已经计划在这里树碑立传,将此事来龙去脉与有功绩之人的名字刻于其上,世代相传。
这也是他政绩的一部分,本次疫情他临危不退、调度得当,时常在一线奋战,百姓们都看在眼里,相信不久之后朝廷的嘉奖就会到来。
同时张院判与汤鼎功劳也不小。
张院判作为本次朝廷派人来首官,来之后几日间就研究出药方,解万民灾厄,更是身居一线救治病患无数,回南京后肯定是首功。
虽然大家都知道无论是研究药方、救治病人还是出谋献策,刘长风才是当之无愧的首功之选,但他身份仅是一个民间大夫,即使再大书特书,也难以盖过王院判。
王院判也清楚此役功劳巨大,但自己更多的是沾了刘长风的光,这段时间更是与之亲近,就差掏心掏肺。承诺回去后会跟皇帝说明一切,绝不贪功,并且要举荐刘长风入朝为官。
这些都被刘长风严词拒绝。他志不在此,更何况皇帝性子喜怒无常最爱滥杀,他可不想人头落地。
汤鼎虽然功劳很大,但要是细究起来过错也不小。
按功劳,他歼灭倭寇全军,并俘虏了半数之多,并且在疫情之初就当机立断封锁县域,避免疫情冲击松江乃至南京,功劳不可谓不大。
但倭寇散播疫病,造成上海县生灵涂炭也是由于他没能及时将其剿灭之故。
功过与否还得看陛下到底如何看待这件事。
但汤鼎看得很开,闲下来后,每日都溜达来找刘长风说话聊天,根本不把这件事看在眼里。
刘长风与章大掌柜等人并不在意他们这些官老爷心中的得失,只是在听说张县令要为他们立碑的事情后格外兴奋。毕竟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尤其他们都是本地人,以后少不了光荣。
就连章大掌柜都计划着上坟时要给他爹章老掌柜多带几壶好酒,让他知道他儿子现在出息得很。
欣喜一阵之后,众人就开始收拾行囊,相互告别道别各自返家。
王院判一行也计划去城中驿站休整,等待几日后回京复命。
街道上,霍乱疫情过后留下的痕迹依然深刻而沉重。
曾经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街道,如今却变得异常冷清。
阳光虽然努力穿透云层,洒在地面上,却难以驱散那份沉重的氛围。
街道两旁,店铺紧闭,门板紧锁,门上或挂着“暂停营业”的牌子,或覆盖着厚厚的灰尘,透露出长时间无人问津的凄凉。
偶尔有一两家店铺半掩着门,里面空无一人,只有零散的货物散落在角落,显得格外寂寥。
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有一两个身影匆匆走过,他们低着头,步履匆匆,脸上写满了疲惫与不安。
他们的眼神中少了往日的神采,多了几分警惕与疏离,仿佛不愿与他人有过多的交集。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而凄惨的气息,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与活力。
风吹过,卷起地上的落叶和纸屑,发出沙沙的声响,更添了几分荒凉感。
济风堂众人走在这条冷清的街道上,他们的心情也显得格外沉重。
他们知道,这场疫情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需要时间和努力来慢慢恢复。
众人在济风堂作别,章大掌柜给大家三日假期回家与家人团聚,之后再回堂中工作即可。
众人兴高采烈的一哄而散,只留下章家三人,刘家两人与一个无家可归的胡桃儿。
胡桃儿作为济风堂的一份子,也随同章三娇一起在医帐中奋战了几个月,早已成了济风堂的一份子。由于她能识文断字,上手的比一些年轻药童更快些,在医帐中协助刘长风与章三娇起了不小的作用。
这段时间看惯了人间疾苦的她,早就忘却了自己心中的焦躁与不安。只因为她见识了许多比她更惨的人仍旧挣扎求生的场景,虽然自己心中的阴影仍没有挥散,但此时她已经不觉得那些有什么重要了。
他开始走出过去的阴霾,享受这种帮助别人的感觉,这让她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她本就是孤女,被刘长风收留后一直待在济风堂,现在她只想一直这么留在这。
她喜欢这里的感觉,严厉风趣的大掌柜、面冷心热的章姑娘、沉默寡言的小掌柜,还有温柔和善的刘大夫,都让她知道他的人生还可以有更多色彩。
“大家不用担心我,我回堂里住就好。”
胡桃儿看大家都为自己考虑,心中温暖的同时不愿为大家添麻烦,轻笑着说道。
可共同经历磨难的众人此时怎么好意思将她孤零零的留在堂中,自己回家享受温暖?
章三娇刚要开口邀请胡桃儿去自家同住,却只听一旁刘济喜声音响起。
“胡姐姐!去我家住吧!”
刘长风奇怪的看着儿子,不知道他葫芦里在打什么主意。
刘家院子厨房边确实还有一间屋子空着,可家中平时只有父子两人,胡桃儿一个姑娘家住着怎么会方便?这也太唐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