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我儿子是皇太孙 > 第50章 支援

第50章 支援

    正当上海县霍乱患者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之际,远在南京城的紫禁城内,朱元璋正于御书房内批阅奏章,眉宇间凝聚着难以言喻的凝重。

    近来,边关战报与民生琐事交织而来,而最令他忧心忡忡的,莫过于上海县突发的疫情。

    一份加急密报被紧急送入,上书“上海县霍乱肆虐,情势危急”,几个大字如重锤般击打在朱元璋的心头。

    他放下朱笔,抬头望向窗外渐明的天光,脸色铁青。

    乱世乞丐出身的他,知道一场大疫会夺走多少人的性命,更何况一种从来没有人见识过的疫病。

    朱标,这位温文尔雅的太子,见状轻声步入,接过父皇手中的密报,仔细后,面色亦是一沉。

    “父皇,此事非同小可,需即刻召集六部商议对策。”

    朱元璋点头,眼中闪过一抹决然:“传旨,令六部尚书即刻入宫,共商国事。”

    不久,武英殿内,气氛凝重而庄严。

    六部尚书,包括吏部尚书詹徽、户部尚书杨靖、兵部尚书茹瑺、礼部尚书李原名等,一一就座,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

    一种从未听闻的疫症就在距离他们不过两日路程的上海县爆发,一个不好波及到南京的话,江山社稷都会有覆灭之危。

    朱元璋与朱标端坐于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众人。

    “诸位爱卿,上海县疫情告急,霍乱之症来势汹汹,死者甚众,若非汤鼎当机立断,其势已蔓延至松江府,乃至有扩散至全国之虞。朕心甚忧,故召尔等前来,共商破局之策。”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字字句句直击人心。

    兵部尚书茹瑺首先站出,神色严峻:“陛下,微臣以为,当即派军队前往上海县,协助汤鼎设立军事隔离区,封锁交通要道,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同时,加强城内治安,确保秩序稳定,以防民心动荡。”

    朱元璋点点头,上海县距离南京城不远,为防民变,此事乃重中之重。

    户部尚书杨靖紧接其后,忧心忡忡道:“疫情之下,粮草、药材等物资需求激增,户部愿全力调配资源,确保前线供应无虞。但请陛下明鉴,长此以往,恐国库难以为继,需尽早寻求长远之计。”

    大明建国刚刚二十年,岁入不丰,且连年北伐征战,国库压力一直很大。

    礼部尚书李原名继续补充道:“陛下,除了物资援助,还需派遣医官、僧道等前往疫区,安抚民心,从张海县令张权消息来看,县中有不少大夫,但相较于患病人数远远不够。同时,对于逝者家属,应给予抚恤,彰显朝廷仁政。”

    六部尚书这几年换了又换,能坐上这个职位的能力也不会太差。其余尚书也纷纷建言献策,朱元璋听后,缓缓点头,心中已有成算。

    “诸位爱卿所言极是,朕心甚慰。此等危难之际,更需我君臣一心,共克时艰。朕决定,即刻调派人员、物资前往上海县援助,此事就交给太子亲自主持,六部尚书各司其职,全力配合。”

    朱标闻言,站起身来,拱手道:“儿臣领旨,定不负父皇厚望,誓要带领群臣,早日平息这场疫情,还百姓一个安宁。”

    随着朱标的表态,殿内气氛为之一振,众臣纷纷表态,誓将全力以赴,共赴国难。

    带众人先去准备后,朱标皱着眉头将心中顾虑说出:“父皇,汤鼎与张权奏折中都提到一个叫刘长风的大夫,他感觉此病蹊跷,疑似有人故意传播,这个不可不防!”

    朱元璋眼中闪过厉色:“密信汤鼎,此事必须重视,严加排查,若有宵小作梗,杀!”

    杀字自朱元璋口中一出,整个大殿似乎都被蒙上了一层血色……

    ---------

    上海县,医帐。

    刘长风原本花白寸长的胡须,因为无暇打理此时早已乱成了一团。

    现在已经是他们来到医帐的第四天了,病人仍旧如蚁群一般涌入,现在病人基本已经不再入册,因为仅凭现有这些人根本记录不过来,海县丞估算现在数量早已经超过一万之多。

    医帐建了一座又一座,却还有更多的人露天席地而卧。

    如此规模的病人,仅凭刘长风等十几个大夫根本忙不过来,再加上霍乱这个疾病患者呕吐、排泄不断,致使环境更加恶劣。

    刘长风几人照例在午饭间隙碰头,众人都是一脸疲惫,病不等人,他们已经很久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了,现在说话的力气都欠缺。年纪最大的白大夫此时快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刘长风暗自皱眉,再这样下去,不等疫情出现转机,他们就先全都倒下了。

    “这样下去不行!病人根本看不完,咱们也需要休息。”章大掌柜开口道,他知道其他人也是这个意思,他与刘长风亲密此事由他开口最为恰当。

    刘长风点点头,道:“从下午开始,各组内大家轮班休息。即使……”刘长风顿了顿艰难说道:“即使医治速度慢一些也无妨,先确保自身状态。”

    这话说起来简单,但这个后果巨大,时间效率就是病人的生命,他们放慢速度就意味着有许多原本能得到救治的病人会被放弃。

    众人都知道后果严重,可若不能保证自身状态,又如何能给病人最好的治疗,皆是沉默的点点头。

    “要是有药方就好了。”不知是谁开口嘟囔一句。

    众人也都清楚,此时若是有一个能立竿见影的药方,能帮病人止住上吐下泻,分担于他们个人身上的的压力就能大大减小。

    可药方又哪里是那么容易,他们这几日已经改换了无数种药物配伍,并按着刘长风的要求在不同年龄病人身上做了实验,但效果并不比一开始济风堂的药方好出多少。

    毕竟病症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不同表现,传播几代后又会发生新的变化,想要更加准确的对症,最好是能用最初感染的病人作为参照,可病人数目多,来源又杂,依照现在的条件他们根本找不到这个“零号病人”。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刘济喜满脸兴奋的跑了进来!他这阵子一直在协助海县丞管理医帐,现在医帐中能保持卫生,病人们排泄呕吐物能集中处置,他们居功甚伟。

    “好消息!好消息!”

    刘济喜的声音如同久旱逢甘霖,瞬间驱散了医帐内的沉闷与疲惫。

    “什么好消息?”

    他满脸通红,气喘吁吁地说道:“刚从海县丞那边得到消息,朝廷从太医院调配的太医们已经到松江府了,他们携带着大量药材与防疫物资,预计明日清晨便能抵达上海县!”

    此言一出,原本沉寂的医帐内顿时沸腾起来,疲惫的医者们眼中重新焕发了希望的光芒。

    这消息来的太及时了,犹如一针强心剂打入众人身体中。

    太医院是大明最顶尖大夫的代表,有他们的加入无疑会大大缓解众人的压力,而且他们手中集中整个大明的最好资源,说不准手中就有适用的方子。

    年轻的大夫们更是欢呼雀跃,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刘长风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他与章大掌柜对视一眼,均是长舒口气。他们这些乡野大夫终于坚持到朝廷正规军到来,祈祷他们之中有真正有能之士,可解决上海县霍乱之危。

    刘长风安抚众人后,交代继续按照原计划轮休,坚持到明日太医们前来再做后续安排。

    众人带着欣喜离开后,已经消失多日的汤昱出现在医帐中拦住了刘长风。

    “姑父借步,有件事必须要和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