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从一块玉壁开始 > 第 55 章 郑国灭

第 55 章 郑国灭

    才士论政这场盛会,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大秦的政治天空,为其带来了至高无上的威望和声誉。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这件事对于大秦而言固然是天大的好事,但对于其他各国来说,却绝非如此。

    随着大秦威望日益昌盛,其所散发出的强大气场如泰山压卵般,让周边各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郑国,因其领土与大秦紧紧相邻,又地处四战之地,自然成为承受这份重压的先锋。面对大秦日益增长的威胁,郑国已不止一次地发起倡议,呼吁各国再次联手共同征伐大秦。甚至要求趁着才士论政期间伐秦。

    只可惜,才士论政的声名远扬,影响力巨大,各国君主皆不愿背负那千古骂名,故而郑国的提议最终只能无果而终。

    而且碍于大义,各国并没有采取措施阻止本国的百家学士前往秦国参与才士论政。甚至连苏恒这样的知名人士也亲身赶赴秦国,参与到这场思想碰撞的盛宴之中。

    才士论政结束后,苏恒大开眼界,对大秦所展现出的非凡气度、宏大格局以及包容百家、尊崇学术的胸怀赞不绝口。

    在他眼中,大秦宛如一头觉醒的雄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聚力量。如果放任大秦这般发展下去,那么可以预见到,在不远的未来,大秦必将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实力,以势不可挡的碾压态势横扫六国,一举实现统一天下的宏图霸业。

    怀着深深的忧虑和使命感,苏恒一回到郑国便马不停蹄地展开行动,积极联络周边各国,筹备新一轮的伐秦大计。因为他深知,时不我待,如果不能及时遏制大秦崛起的势头,等待四国的恐怕只有亡国的命运。大秦强势统一。

    因此,对于他而言,此次行动将会成为他最终也是最为决绝的一搏。此番讨伐秦国,他并未奢望能够一举将其覆灭,而仅仅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成功地将大秦统一天下的进程推迟整整二十载,以此来报答四国相印这份知遇之恩。

    在他的内心深处,大秦已然强大到难以撼动、无法毁灭的程度。毕竟,诸子百家都绝不允许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轻易倒下。

    当下的大秦,不仅虚怀若谷、广纳贤言,还积极汲取百家之长,从而给予了百家足够广阔的发展与施展才华的空间。只要大秦始终坚守当前所推行的这些开明政策,不让百家感到心寒失望,那么单凭百家之力便能稳稳支撑起整个大秦帝国,并使其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

    或许正是由于百家汇聚而成的磅礴气势,给其余四国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迫感。以至于苏恒此次策划实施的合纵连横策略进展得异常顺利。

    终于,在大秦开元九年的盛夏时节,四国联军再度集结,他们巧妙地借助郑国的领土作为通道,一路北上,气势汹汹地朝着大秦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然而,面对四国联军的来势汹汹,大秦方面其实早就获知了相关情报。与上一回被动防御不同,这一次大秦果断决定采取主动出击、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尤其是兵家与纵横家,纷纷施展出浑身解数,各种谋略计策层出不穷,给身为联军统帅的苏恒制造了重重困难和巨大的压力。

    尤其是那些纵横家的士子们和苏恒之间的相互攻讦、彼此算计,已然成为了诸子百家口中的笑料谈资。如此这般行径,在外人看来,无异于同门相残、派内争斗。然而,纵横家对此却不以为意,甚至认为这种局面正是纵横家存在的价值体现,也是其学派学术精髓的至高展现。就在那稷下学宫中,众人对他们所擅长的合纵连横之术展开了深入剖析与研讨。

    相比之下,兵家就显得简洁明了许多。他们一心只为在战场上建立功勋、获取军功。由于众多兵家子弟纷纷投身军旅,大秦帝国军队的阵法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如今,一支编制完备的万人队伍便足以抵御王级强者的攻击。

    更有部分兵家子弟自身修为已臻后天巅峰之境,距离突破至武王仅有一步之遥。而兵家子弟想要实现突破,必须历经战火硝烟中的战阵磨砺方可成功。因此,此次应战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次绝佳的机遇。故而,兵家可谓精英尽出,人人都怀揣着借此一战能够突破数位武王境界、为兵家正名立威的美好憧憬。

    此次大秦可谓兵强马壮、气势如虹,不仅调遣了诸多猛将,更是派出了赵超、天权子、陌颜、林翰以及李锋等一众赫赫有名的将领。如此强大的阵容,使得大秦军威浩荡,令人望而生畏。在大秦的强力抵抗下,四国联军,不得不在郑国境内与来势汹汹的秦军展开正面交锋。

    这种情况就使得,无论这场伐秦之战结果如何,战争发生之地的郑国注定都会成为最大的输家。其领土必将遭受战火的摧残,百姓也会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面临如此不利的局势,为保证四国联合的有效和持续,苏恒挺身而出。这位纵横家最为杰出的传人充分展现出了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斡旋手段。通过他不懈地努力与巧妙地周旋,其他三国终于同意补偿郑国因战争而产生的部分损失。如此一来,原本摇摇欲坠的四国联军得以重新稳固下来,士气也随之大振。

    为了能够尽快扭转战局,将激烈的战场转移至大秦境内,从而减轻郑国所承受的压力,苏恒毫不犹豫地开启了新一轮艰苦卓绝的游说行动。在此期间,他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各国之间,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和过人的智慧,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方才成功说服四国派出各自的八位顶级王级战力投入到这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之中。

    面对四国联军如此强大的攻势,大秦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就在此时,墨家与农家大儒们也现身战场。他们深知,如今大秦形势一片大好,决不能容忍任何势力前来破坏。于是乎,一场惊心动魄的巅峰对决即将上演……

    至此,大秦帝国与其他四国之间的王级战力已经基本持平,谁也无法轻易压倒对方。一场震撼人心、令人胆寒的王级大战,在郑国的新安地区轰然打响。这片原本平静的土地瞬间被战火和硝烟所笼罩,喊杀声、金铁交鸣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

    而这场大战更是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奇景——竟然有一支人数多达上万的庞大队伍,他们紧密地排列成严密的军阵,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向着一名孤身作战的王级强者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种军阵对战王级强者的战斗方式在此前的王级大战中几乎从未出现过,让天下人瞠目结舌。

    一般来说,如果王级大战中的双方实力旗鼓相当,那么想要取得绝对的优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这样的激战中很少会出现一方战死沙场的情况。正因如此,战场上的局势很快就陷入了互相制衡、难分高下的僵局。无论是大秦帝国一方的王级强者,还是其他四国联合起来的王级高手们,都竭尽全力施展出自己最为强大的招式和神通,但始终无法打破这相持不下的局面。

    随着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这场激烈无比的王级对决依然没有决出胜负。双方的战士们都已疲惫不堪,但却依旧咬牙坚持着。然而,长时间的高强度战斗终究让所有人都感到精疲力竭,最终这场旷日持久的王级之战还是不得不暂时画上句号,战事又重新回到了常规的军队征战模式当中。

    毋庸置疑,在数量庞大且训练有素的兵家子弟以及源源不断、充足完备的后勤保障强力支持下,秦军如虎添翼,其战斗力已呈一骑绝尘之势,稳坐各国之首把交椅。此时此刻,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仅需区区一万之众便可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成功抵挡住王级强者那排山倒海般的凌厉攻势。这般惊世骇俗之举,在此之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让人难以置信!

    然而,再来看看联军这边,情况则显得有些黯淡无光。他们的整体战斗能力相较而言较为薄弱,这无疑成为了致命短板。此外,内部各军之间的协同配合更是漏洞百出,形如一盘散沙。如此种种不利因素相互交织、叠加影响,直接导致战场上的局势慢慢发生逆转,开始朝着对联军极为不利的方向倾斜而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已经持续了整整三个月之久。在这段漫长而残酷的时光里,联军的主力部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人员伤亡惨重。原本浩浩荡荡多达 80 万的雄师劲旅,如今已锐减至不足 20 万,损失之大超乎想象。毫不夸张地说,此次联军遭遇了彻头彻尾的惨败,几乎可以用“全军覆没”来形容。

    战争持续到此刻,形势已然急转直下,四国联盟终究还是土崩瓦解。楚国、吴国和蜀国眼见败局已定,纷纷撤回了各自所剩无几的兵力。而郑国呢?如今其绝大部分领土都已落入秦军之手,军队更是锐减至区区六万人之众,整个国家陷入风雨飘摇之中,仿佛随时都会倾倒崩塌。

    郑国内部人心惶惶,一片混乱。然而,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局势之下,苏恒依然竭尽全力地想要挽救危局。他拼尽全身力气,施展出自己所有的谋略与战术,但也仅仅争取到四国王级战力不退,以保住郑国不被彻底覆灭。

    可就在这紧张局势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苏恒的同门师兄弟,那些来自大秦的纵横家学士们再次崭露头角,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才能。经过一番巧舌如簧的说辞之后,郑国国君终于被成功说服,无奈地选择放弃抵抗,向强大的大秦投降。

    至此,一切尘埃落定。苏恒望着眼前无法逆转的局面,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凉与失落。他深知大势已去,再做任何挣扎都是徒劳无功。于是,他当机立断,从怀中取出象征着四国联盟权力的相印,并仔细地交代给身边的仆从,让他们务必将这些相印安全送回各个国家。做完这一切后,苏恒深深地叹了口气,转身决然离去,对外宣称从此隐居于稷下学宫,再也不问世事,不再踏入仕途一步。

    大秦开元九年的冬天,寒风凛冽,白雪皑皑。然而,对于大秦来说,这个冬天却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战略意义的重大转变。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第二次四国伐秦的图谋最终以失败告终,其中郑国更是惨遭灭国之灾。

    自此,大秦成功夺取了荆湘之地,其疆域得以大幅扩张,直接与蜀、楚、吴三国接壤。这一战略性的突破使得大秦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南方三国顿失优势,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曾经强大的联军如今已难以抵御大秦如潮水般汹涌的攻势。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郑国的投降,郑国那两位威震天下的王级战力竟然选择了归顺大秦。要知道,他们可是郑国王室的核心力量,但木君深知人才难得,并不想轻易地除掉这样两位顶尖强者。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策:将郑国王室迁至齐州,并对这两位王级高手加以限制——他们不得踏出齐州半步,且需接受锦衣卫严密的监管。

    这场战争不仅让大秦的领土和人口得到了极大补充,更令人惊喜的是,它犹如一座巨大的熔炉,锤炼出了四位新晋武王!这些武王皆出身于兵家,凭借着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和过人胆识,一举突破修为瓶颈,成就武王之名。兵家子弟们在战火中的崛起,无疑证明了战争的确是兵家最佳的试炼场所。

    一时间,兵家声威大振,风头无两。这四位武王以其强大的实力力压诸子百家,成为了当世瞩目的焦点。其他学派在兵家的光芒照耀下,显得黯然失色。而兵家则凭借此次战争的辉煌战绩,当之无愧地登上了诸子百家之首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