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开元七年,可谓是鸿运当头、喜事盈门!先是王妃和娇艳的侧妃先后诞下了世子和郡主,整个王宫上下一片欢腾,喜气洋洋弥漫着每一个角落。而就在人们还沉浸在这份喜悦之中时,紧接着又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四大学院中工学院的院长墨雨以及农学院的院长袁平竟然双双踏入了与武王旗鼓相当的大儒之境!
要知道,在此之前,显学儒家一直牢牢地占据着学术的统治地位,其他学派想要崭露头角实属不易。
然而如今,墨家和农家却凭借着墨雨与袁平的惊人突破,成功地从儒家的重重封锁中杀出一条血路。
尽管他们与儒家有些不同,但是他们与儒家又同属诸子百家中的一员,所以,其修炼体系与儒家大致相同,境界称呼也大致相同。
墨雨和袁平的这一重大突破,犹如巨石入水般在大秦国内乃至整个天下都激起了千层浪涛。
原本大秦在武力方面稍逊于南方四国的联合之势,但随着这两位王级战力的横空出世,大秦瞬间实力大增,仅凭一国之力便已能够勉强与南方四国的联军相抗衡。
如此一来,那些原本因利益纠纷而各怀心思的南方四国贵族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纷纷摒弃前嫌,再度携手合作,以应对来自大秦日益强大的威胁。
然而,这两个人的突破所蕴含的深意,并不仅仅局限于大秦帝国新增了两位实力强大的王级战力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它宛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释放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信号——在大秦这片广袤土地之上,诸子百家皆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他们突破大儒标志着在大秦,墨家和农家彻底有了千年基石。学院只是大秦对墨,农两家的支持,而大儒则表示他们两家在大秦找到自己的道路,根基。
墨家在大秦以百工为根基,提升工艺,提升制造能力,对社会的贡献是墨雨成为大儒的根基,也为墨家子弟的前进指明了一个方向。
农家在大秦,粮食才能得以施展,粮食增产便是袁平的根基。他甚至直言,如果自己实现了粮食大幅度增产,培育出大产量良种,待良种被实践成功后或许可以封圣。
大秦群臣和木君还是低估了墨家和农家登上显学地位给儒家带来的压力。在得知墨雨和袁平突破大儒的时候,大秦文院院长这个已臻至大学士巅峰之境的苏宁,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闭关著书,更是宣布著书不成绝不出关。
在他闭关著书前更是广发英雄贴邀天下大儒到大秦文院一聚,商议应对诸子崛起之势。
整个大秦文院更是笼罩在了一种沉重压抑的低气压氛围之中。与此同时,天下其他地区的文院也纷纷向大秦文院发来信函,响应苏宁的号召。更有一些久居山林、不问世事的隐士大儒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踏上了前往大秦文院一探究竟的征程。
至此,在大秦,儒、墨、农三家并立都为显学。
墨家和农家在大秦境内崛起,这次那些散落到天下各地的墨家、农家子弟在得到消息后就开始奔向大秦。
此消息一经传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引发轩然大波。一时间,天下间的诸子百家传承者们闻风而动,如潮水般涌向大秦的京都长安城。
这些来自不同流派、怀揣着各自学说与理想的人们,在前往长安的漫长道路上相遇时,一场场激烈的思想交锋便无可避免地展开了。他们或唇枪舌剑、据理力争;或引经据典、互不相让。不仅如此,有些性情急躁之人甚至一言不合便动起手来,展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武斗。这种种情形,使得沿途各地的治安状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由于墨家和农家所设立的工学院以及农学院,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然在大秦广袤的土地上如繁花般绽放开来。因此,墨家子弟和农家子弟不仅能够在这些学院里借宿,还顺利地得到了学院的热情接纳。有一些子弟选择直接投身于学院之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和研究工作当中;然而,更多的子弟却怀揣着先前往长安一探究竟的想法,待到对这座繁华都城有所了解之后,再决定是否要投奔学院。毕竟如今墨家与农家的根基已然稳固矗立,他们心中有着十足的底气,既不必忧心忡忡,也无需急躁冒进。
持有与墨、农两家相同心态的,还有纵横家和兵家这两个学派。
纵横家的子弟们仿佛对于同其他学派的传人进行激烈的辩论兴致缺缺,相反,他们更钟情于在大秦的各个衙门之间来回奔波游走。依靠自身那出类拔萃的口才和精妙绝伦的谋略,其中的一部分人竟然已经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大秦地方主官们备受尊崇的座上贵宾。
相比之下,兵家传人的行动则显得更为干脆利落。他们心无旁骛,目标清晰明了——一心一意想要投身军旅生涯。于是乎,他们毫不迟疑地径直奔向军队,满心期待着能够在硝烟弥漫的沙场之上大显神威,立下赫赫战功。
与上述那几家学派形成了极为鲜明对比的,还有那神秘莫测的阴阳家、严谨务实的法家、巧舌如簧的名家、博采众长的杂家以及救死扶伤的医家等等诸多学派。此时此刻,这些学派正面临着颇为艰难的处境,全然处在下风,远不及那纵横家和兵家一般拥有一条宽阔平坦且直通天际的康庄大道。
他们如今唯一能够寄予厚望的便是能够顺利抵达长安城,并有幸得到秦王的赏识与认可,进而获取来自官方的有力支持,如此一来,方可将自身学派的学说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
正因如此,当诸子百家的传人纷纷踏入大秦这片广袤土地后,便有意地展现出一种狂放不羁的姿态,频繁地与其他各个学派展开激烈的辩论交锋。他们竭尽全力地向世人展示自家学派所独有的学术成果及核心价值观念,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在前往长安的漫漫路途之中成功吸引到大秦各级官吏们的关注目光,并赢得他们的认同赞赏,从而为最终获得秦王的大力支持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可惜,这些百家子弟的算计落空了,除了儒家、墨家以及农家之外,其余百家的士子们来到大秦之后,当地的官吏仅仅将他们当作一般入境的士子来对待。
虽说这些官吏既未对他们喊打喊杀地驱赶出境,亦未曾给予特殊的优厚待遇,但即便如此,相较于他们在其他国家所受到的境遇而言,已然要好上许多。
然而,尽管情况有所改善,可这些士子心中依旧倍感憋屈。这种憋屈并非源自对大秦的不满,而是源于对自身学派的懊恼——懊悔自家学派为何未能抢先一步在大秦崭露头角。尤其是当看到墨家与农家备受重视时,他们内心的不甘愈发强烈,对于这两个学派可谓是满心不服气。
“凭什么?就凭他们出世得早吗?”这些百家子弟心中呐喊。
话说这百家传人的出现,犹如一道惊雷,瞬间传遍了大江南北。地方官员们自然不敢怠慢,赶忙将此事层层上报至内阁。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朝堂之上,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众人纷纷商讨着该如何应对这一局面。
朝堂之上,那些位高权重的朝廷大员们,大多采取了一种观望的态度。他们既不表示支持,也不明确反对,更不会主动去扶持百家的发展,而是任由其自由生长。然而,就在此时,墨家和农家却旗帜鲜明地站在了百家这边,力主朝廷应当给予百家建立学院的支持。
原来,这墨家和农家之中虽有大儒坐镇。在大秦站稳了跟脚。但是面临儒家的势大还是很有压力的。毕竟现在识字的绝大多数都是儒家士子。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也需要更多的人来分担压力。
墨、农两家的谋算自然逃不过儒家的眼睛。于是乎他们打算直接在朝会时一击即中,打掉墨、农两家的希望,同时打压其他诸子百家。
就在双方唇枪舌剑,僵持不下时,最终决定权又落到了木君手中。他坐在高位之上,望着下方两边大臣那一双双闪烁着光芒的眼睛,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恐慌。
那种感觉,仿佛只要自己稍有不慎说错一句话,这群大臣便会立刻冲上来与他理论一番,甚至可能直接动手干架。想到此处,木君只觉得头皮发麻,额头上也不自觉地冒出了一层细汗。
最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木君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在繁华的京都建立一座宏伟壮丽的学宫,并将其命名为“稷下”。这座学宫旨在允许百家诸子在此自由地传授道义、展开激烈的辩论。
然而,关于各个学派想要建造属于自己学院的事宜,则交由百家自行筹备资金解决。同时,木君还特别强调了不得采取任何强制性手段逼迫普通百姓加入百家之列。
这就是在和稀泥,一方面给予了诸子百家一定的好处,但另一方面却并未完全满足他们所有的要求;看似偏向于儒家,却又给予了其他各家一个能够传播学说、相互切磋交流的场所。
此时此刻的木君或许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今日他和稀泥而创建的稷下学宫将会在未来为大秦征讨诸天的征程奠定何等坚如磐石的基础!那些曾经在学宫中激辩过的学者们,他们的思想如同燎原之火一般,点燃了无数人的智慧之光,成为推动大秦走向辉煌的强大动力源泉。
在这个诸侯争霸的时代,稷下学宫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于世间。它不仅给予了诸子百家一个得以传授道统、交流思想的神圣之所,更重要的是,其存在本身便意味着大秦对百家学说的认可和包容。
这个消息如同春风一般迅速传遍了中原大地,百家子弟们听闻后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多少年来,他们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始终未能找到一处能够让他们安心传道授业、弘扬自家学术的净土。如今,这片梦想中的乐土终于出现在眼前,怎能不让人激动万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诸子百家子弟怀着满腔热情从五湖四海涌向长安。然而,由于长期遭受打压和排挤,诸子百家中难免出现了一些性格偏激之人。他们初入长安,或许是压抑已久的情绪突然得到释放,以至于行为有些放纵不羁,竟在不知不觉间触犯了大秦严格的律法。
面对这样的情况,朝堂之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应当网开一面,毕竟百家子弟刚刚归附,需要时间适应;也有人主张严惩不贷,以维护律法的尊严。而作为大秦的掌权者——木君,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木君深知律法乃是国家稳定之基石,不可因任何人或事而有所偏颇。于是,他果断地下令,对于这些触犯律法的百家子弟,必须按照既定法律条文予以惩处,绝不姑息迁就。同时,他再次郑重声明:“在大秦的律法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触犯了律法,都要接受应有的惩罚,哪怕是王子犯法,也与庶民同罪!”而且,大秦律法从不搞株连那一套,一人做事一人当,谁犯了法就由谁来承担责任。
就这样,那些平日里桀骜不驯的百家子弟被一一抓捕归案。此刻,他们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越过了红线。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将是律法无情的制裁……
由于此次的处罚公正合理、不偏不倚,百家即便心有不满,却也找不到任何借口来反驳。毕竟,在强大的大秦面前,他们深知自己的分量,根本不敢轻易地摆架子、耍威风。尤其是在当下“独尊儒术”的大背景之下,其他学派一直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打压,早已失去了当初刚刚创立时那股子不可一世的傲气。
而这一次,大秦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一视同仁,并未有意偏袒或者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学派。这种公平公正的态度,着实令百家折服不已。经过此事之后,诸子百家深刻地认识到,大秦对于秩序和规矩的重视绝非空谈。于是乎,他们纷纷开始加强对自家子弟的管束力度。
毕竟,与维护个别犯错误的子弟相比,整个学派的前途才是至关重要的。那些犯了错的子弟,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应有的惩处,势必会给整个学派带来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百家长老们看来,这些犯错的子弟就算死有余辜,也是理所应当之事。只有通过严格的管教和约束,才能确保学派能够在如此良好的环境之中继续发展壮大,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