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地理位置原因,联军北伐的失败犹如一记沉重的闷锤,狠狠地砸在了郑国的身上,使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一时间,四国联盟内部人心惶惶,原本紧密团结在一起的联盟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仿佛随时都可能分崩离析。
然而,就在这危急存亡之秋,苏恒这位纵横家传人的卓越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尽管联军在北伐行动中遭遇挫折,但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谋略和调度能力,成功地将 4 个国家的高端战力集结于边境地区。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有效地遏制住了秦军南下的步伐。
正是由于苏恒的这番精心布局,才让大秦无法轻易抓住这个机会发动反攻并一举拿下郑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以一种巧妙的方式保住了郑国,同时也向世人证明了联合对抗强秦并非完全没有胜算,其策略的可行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
面对如此局势,李锋等将领纵然心有不甘,却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眼睁睁看着联军逐渐撤退。毕竟,他们深知此时若强行追击,对方彻底联合,高端战力差距让他们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如今,大秦一方可谓实力雄厚,拥有天权子、李锋、陌颜、林翰以及赵超这五位堪称武王级别的顶尖战力(木君作为君主,不算在里边)。反观南方四国,每个国家各自仅有一到两位这样层次的强者。不过,若是四国能够真正做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那么他们所汇聚起来的力量无疑将会超越大秦。木君亲征肯定能拿下,但是总是君主亲征冲锋,这是群臣所不能接受的,也不是一个人健康的政权的表现。
当然,大秦其实武王级战力确实不仅这么多,那些受气运加持的大州府主官也有如此战力。但这种加持只有在该主官所管辖治理的地域内才能完全发挥作用。一旦脱离其治地范围,在整个大秦境内或许仍会保留一部分加持效果,然而当超出大秦国界时,便不再拥有任何加持战力了。
目前的局势非常明朗,南方的四个国家,如果单独与大秦对抗,大秦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它们逐个碾压击败。他们联合,那么就处于现在这种僵持状态。
所以木君也及时下令不做无谓的牺牲,将来犯之军抵御在外就算达到目的了。这次已经埋下怀疑的种子,他相信不久,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与此同时,木君经过一番深入观察和研究后惊讶地发现,大秦的气运并非单一的因国力变化而变化,它竟会随着治下百姓信念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波动。也就是说,百姓们的意志对于大秦的气运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具体而言,大致情形如下:若绝大多数百姓认为自己生活安定、安居乐业,那么大秦的气运将会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相反,如果多数百姓感到生活困苦不安,那么大秦的气运自然就会逐渐减弱。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如果大多数百姓认为应当发动战争,那么大秦军队所获得的加持力量将会超乎寻常地强大;反之,如果多数百姓反对战争,则军队所能得到的加持力度相对就要小很多。不过,这里存在着一个所谓的“基本盘”,只是关于这个基本盘究竟处于何种程度,木君暂时还未能彻底弄清楚。
“难道这个世界存在所谓的天道?”木君不禁自问。如果天道存在,那么自己这个穿越者又算什么呢?既然有天道?那地道?人道?是不是也应该存在。还有一些里设定的修命,修运,修功德……
这些只是一些猜测,但是他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如果无缘无故随意发动战争必然会对国家的气运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国家遭受外部的打击或是被迫进行反击,其国运只会根据战争带来的影响而变化。
既然现在国运示警不宜开启站端,那么木君便果断地放弃了开战的念头。毕竟,在尚未彻底弄清楚国运的运行规律之前,他认为应当给予气运足够的尊重和敬畏。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木君坚信,南方四国不可能永远保持如此的和平与宁静。一旦它们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产生龌龊之事,那必将成为大秦一统的绝佳契机。
况且,除了通过正面的战争手段来击垮敌国外,得益于上辈子身处信息时代所接受的种种观念熏陶,以及系统资料所提供的强大辅助,木君深知即使不直接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想要搞垮一个国家其实并非难事。但真正具有挑战性的是,如何能够在最大程度减少对普通百姓生活造成冲击的前提下,成功地让一个国家走向崩溃。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智慧和谋略,更要求对各种复杂因素有着精准的把握和掌控能力。
事实上,在当今这个时代,如果想要成功地做空一国经济,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无疑便是掌控该国的粮食供应。通过人为地制造一场严重的粮食危机,便能够轻而易举地引发国内的混乱局势,从而使其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然而,心地善良且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木君却对此种做法深感抵触。
在木君看来,人们固然可能会在战场上英勇捐躯,亦或是由于各种各样的缘由不幸离世,但无论如何,都绝不应该遭受饥饿所带来的痛苦折磨直至死亡。若是遭遇无法抗拒的天灾导致粮食短缺,那或许还情有可原;但倘若这一切都是由人祸造成的,那么这种行径实在是令人发指,他坚决不会选择如此行事。
既然利用粮食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条路已经行不通,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木君随即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冶铁产业之上。要知道,在当前所处的这个时代背景下,哪怕市场在短短一两年时间里出现缺铁的状况,对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小的。
毕竟那些与百姓日常息息相关的铁器产品并非属于消耗品一类,相反它们往往极其经久耐用。像家家户户必备的铁锅、厨房中的菜刀、田间劳作时不可或缺的锄头以及用于耕地的耕犁等等,这些铁器基本上都能持续使用数年之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铁器对于平民百姓的基本生活影响有限,但它对于国家军队的装备水平以及士兵们的战斗士气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直接关联。
另一方面,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木君认为可以将切入点放在食盐这一领域。众所周知,食盐乃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但他所谋划的并非减少食盐的供应,恰恰相反,他要大幅增加食盐的产量,并通过降低盐价的方式,使得他国朝廷无法从中获取丰厚的盐税收入。如此一来,朝廷的财政必将面临巨大的压力,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然而,这种策略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影响却相对较小。即便朝廷为了弥补税收缺口而采取加税等措施,那也与大秦以及他木君并无太大关联。
既然策略已定,那么就要开始准备实施。可是,当木君将关注焦点转移至大秦的冶铁行业之时,他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才是最为缺铁的那个人。
实际上,大秦境内并不缺乏铁矿资源,问题在于大秦的工匠们最为擅长的依然是开采铜矿、冶铜以及制铜等工艺。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根基相对薄弱,又未能得到世家大族的有力支持,导致其水平远远不及南方四国。
所以,他这是继续被历史骑脸了,前世那个大秦也是用青铜武器打败了进入铁器时代的六国完成一统,而现在他的大秦依旧是这样的。想想,他就觉得有些不自在。
既然发现问题,那当然是要解决问题了。虽然他不知道冶铁技术,但是系统里有适合现在的工艺。只是思量再三,他还是决定这个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是皇室还是需要自己有些产业的。如果全靠财政,那么上辈子那个明朝就是先例。二是国营企业内部极易滋生腐败现象,而上辈子他对此已有深刻的体验。三是出于技术保密和技术保护考虑。最终,木君安排自家工坊管事——木安去做这件事。
木安满心欢喜地从木君手中接过那珍贵无比的冶铁技术资料,他恭恭敬敬地向着木君行了一个大礼,表示自己由衷的感激之情。然而,他并没有过多询问关于这项技术的细节问题,心中仅仅是对这神奇的冶铁技术究竟是否由木君亲自发明而感到有一丝好奇罢了。他深知不该知道的不问才能活得长久,他惜命。
他详细地问清楚与朝廷之间的合作方式之后,便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开了房间,匆匆忙忙地出门去办理相关事宜了。
就在木安去建铁厂,进入冶铁行业时,木君还发布了一条关于发明,发现等等的知识产权法。鼓励发明创造,并给予发明创造保护和钱财。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半年已过,在众人齐心协力之下,木君所规划的冶炼厂终于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营。
当第一炉红彤彤、炽热滚烫的铁水被成功炼制出来的时候,现场所有人都不禁欢呼雀跃起来!因为他们深知,这意味着困扰大秦许久的缺铁困境即将得到极大的缓解。
随着冶炼厂日复一日地高效运作,源源不断地产出大量优质的钢铁,不仅彻底改变了大秦国内缺铁的现状,甚至还拥有了足够的剩余产能,可以向南方的四个国家提供稳定的钢铁供应。
与此同时,木君所倡导推行的流水线作业方法也在实践中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这种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整个冶铁产业的生产能力相较于以往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就这样,在短短数月之内,原本价格昂贵且稀缺难得的铁器逐渐走进了寻常大秦百姓的家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如今既然已经有了如此充足的钢铁产量作为保障,下一步自然就要考虑如何将这些优质钢材用于提升军队的装备水平了——给士兵们配备更为坚固耐用的盔甲以及锋利无比的各式武器。
此时此刻,木君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终于意识到利用铁器来搞垮一个国家的经济并非易事,甚至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一旦这些铁器落入敌手,敌人完全可以将其熔化,进而打造出各种致命的武器和坚固的盔甲,这无疑将会增强敌方的实力,对自己造成巨大威胁。
所以,冶铁技术的发展,其实只是补齐了大秦短板,虽然增强了国力,但是用来击垮他国经济,其实并不现实。
好在在发展冶铁行业的时候,木君也把海水晒盐技术和粗盐提纯技术给拿了出来。同样的,还是木君自己的产业,只是和朝廷合作而已。
当然,现在也没有食盐官营的概念。木君也没有想过要打击私盐,毕竟在供小于求的时候,私盐是百姓用盐的一个重要补充。当产量上来了,私盐自然而然的就消失了。
随着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大秦国内的食盐产量大幅提升,成本也随之降低,市场上的食盐价格自然也就一路下跌。
由于大秦食盐价格低廉且品质优良,大量的食盐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邻国郑国。之所以选择郑国而非蜀国作为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蜀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尚未成功攻占郑国之前,如果贸然进攻蜀国,不仅面临着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而且还很容易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
果不其然,在大秦廉价食盐的猛烈冲击下,郑国原本繁荣的盐业迅速走向衰败,众多盐商纷纷破产倒闭。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尽管郑国的盐业已近乎崩溃,但大秦方面却并未停止向郑国供应食盐,而郑国似乎也未能察觉到其中隐藏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