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说老朱,就是朱元璋很丑,长着一张鞋拔子脸,在南柯一梦世界,刘学在网上看到过一张据说是朱元璋的脸。那张脸不但像个驴脸,而且很难看,难看也就得了,还特别的凶。刘学不知道那是不是朱元璋本人的画像,如果是的话,那老朱家的基因经过两百多年的改造可是变化不小。
就拿刘学,啊不,朱由检来说,虽说长的没有电视里的陆毅、王一博这样的明星好看,但也算是一个小帅哥了。如今,襁褓里的婴儿还不到一个月大,看上去就已经很好看了。
“儿子,叫爸爸。”刘学看着襁褓里的婴儿,他是越看越喜欢,于是他猛不丁的冒出这么一句话。
“陛下,他才出生十几天,还不会说话呢。”周玉凤娇嗔的给了刘学一个卫生眼,接着她好奇的问道:“陛下,爸爸是什么?”
“爸爸就是爹。”刘学抱着婴儿在房间里转了起来,他模仿摇篮的样子晃动着双臂。说道:“老子有儿子了,以后你就叫老子爹,听见没有?”
“陛下,小心。”看到刘学的样子,张黛玉等人立刻上前拦住了有些过于兴奋的刘学,周玉凤也把身上的被子掀开,刘学要是再不停下来她该下床了。
“陛下,孩子还小,你轻着点。”周玉凤埋怨着刘学。接着她又纠正刘学道:“孩子以后该叫陛下为父皇,不是叫爹。”
“朕不管,朕就叫他跟朕叫爹。”正说着,襁褓里的婴儿睁开了眼睛,接着……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快把孩子给臣妾。”见孩子哭了,周玉凤立刻从刘学手里把孩子接了过去,然后晃动着手臂哄着孩子。
刘学讪讪的笑了下,说道:“哭的好,小孩子多哭一哭是好事,既能排出毒素还能锻炼一下全身的肌肉,是好事。”
“陛下,莫要乱说,孩子还这么小,哪里来的毒素?陛下莫不是以为臣妾要毒害这孩子?”听到刘学说哭能排毒,周玉凤立刻朝刘学瞪起了眼,语气也很不善。两人相处将近一年的时间,刘学从未见过周玉凤如此。
尴尬死了,不过……
“乱说什么呢?朕什么时候说你要毒害这孩子了,朕,朕……”刘学有些词穷了,接着他硬是叹了口气,说道:“妇道人家什么都不懂,不跟你说了。”
“陛下,您这打击面是不是有点大了,臣妾也是妇道人家,臣妾怎么就不懂事了?来,陛下咱们评评理,臣妾等在京师为陛下看着偌大的家业,而陛下呢?陛下却跑出去,嗯哼?”
嗯哼是什么意思?刘学一脑门子的黑线,看来是自己把郑雪怡带回来这件事让这几个女人不爽了。
“陛下。”田秀英难得的逆了一次刘学,她也跟着说道:“陛下这次确实有些过分了。”
“我,我……”刘学有些理亏了,他一甩手,说道:“朕不跟你们理论了,朕去给朕的儿子做个玩具去。”
说完,刘学落荒而逃。
王承恩跟在刘学身后也加快了脚步。
肖荣荣尴尬的朝红袖笑笑,然后也一溜烟的跑了。
从懋德殿出来,刘学直奔南边的一排房子走去。
“小人等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南边的一排房子是木工作坊,原本是朱由校活着的时候做木工的地方。后来,朱由校制作的木器在明信楼大卖后,刘学撺掇朱由校找了一些木匠过来,让他们在朱由校的指导下做木工。
再后来,朱由校死后,木工作坊生产的木器没有了朱由校制品名义的加持,销量骤减,但木器作坊并没有停工,木匠们每天依然在打造木器。
“都起来吧。”刘学摆摆手说道。
自从朱由校死后,刘学极少来这里了,只有给木匠们下订单的时候才会来。
“陛下,这是小人等最近打造的木器,都是按照陛下的吩咐打造的,请陛下过目。”木工作坊的管事穆老六跟在刘学身后一边走一边侧说道。
刘学没有说话,只是一边走一边看着摆放在地上的各种木器。失去朱由校亲制的名头后,这些木器的销量骤减,所以现在这些木器除了少部分继续在明信楼降价销售外,大部分木器都被他运到了现代进行销售。
由楠木和檀木等名贵木材制造,最次也是红木打造的各种木器,尤其这些木器还是明朝风格的,这些木器在现代的销量还是很可观的。李建设自己就收藏了一整套的楠木家具,虽然刘学告诉他自己随时可以打造出新的,但李建设依然把他那套家具宝贝的不行不行的。
“嗯,还不错,继续打造这些木器就行。”因为是给皇帝工作,工匠们可不敢偷奸耍滑,更不敢粗制滥造,这些打造出来的精品木器,刘学这个外行是看不出什么问题来的。
看了一会儿成品木器后,刘学停下脚步说道:“皇后给朕生了个皇子,你们打造个摇篮出来吧。”
“是,陛下。”穆老六答应一声。接着他又说道:“陛下,皇后娘娘生产后,小人等私下里已经打造了一个摇篮,陛下要不要亲眼过目一下?”
“已经打造好了?”刘学扭头看了穆老六一眼,穆老六陪着笑脸说道:“还请陛下恕罪,小人等未经陛下同意就私自打造了婴儿摇篮。”
“这有什么好恕罪的?摇篮在哪里,走,去看看。”刘学自然不会因为这种事情为难穆老六等人,他们能在孩子出生后就制作出一个摇篮,也算是有心了。
你还别说,这古代的科技不咋地,但是这工匠们的手艺是真没的说。在穆老六的带路下,刘学很快就看到了他们打造的摇篮。
摇篮高约一米,上面是一个带弧形的筐子,下面是四条腿,四条腿再下面是两根弧形的长木条。在两根作为脚的弧形木条上还有两个小机关,穆老六给刘学演示了一下,用脚踩一下机会,摇篮就会固定住,不再摇晃,用脚扳一下机关,摇篮就又可以前后摇晃了。
“陛下,这个摇篮是小人等用上好的紫檀木和黄花梨所打造。紫檀有安神的作用,黄花梨纹路美观,且有香味,最适合做婴儿的摇篮了。”穆老六把摇篮的制作木材跟刘学说了一下。
刘学抄起摇篮说道:“做的结不结实?可别把朕的儿子给摔着了。”
一边说着,刘学用力的检查了摇篮的每一根木材。
穆老六说道:“请陛下放心,小人拿脑袋给陛下保证,摇篮做的非常的结实,小人等对每一根木料都进行了处理,不会有问题的。”
“嗯,还行。”检查了一番,果然如穆老六说的那样,摇篮做的很结实。他朝穆老六说道:“好了,你们的孝心朕记在心里了,好好干,朕不会亏待了你们的。”
“谢陛下,小人等能为陛下工作,那是小人们的福分。”穆老六笑意满满的说道。
北京城西山代指今天的门头沟一带,那里多山且富有煤矿,从辽国时期便开始开采了。如今,一条笔直的公路从京师一直延伸到西山深处。
今年刚一入秋的时候,一支建筑队伍便开进了西山的大山里。他们沿着河一路向西修建了一条沿河公路,在公路的尽头是一座高四百余米的小山。公路建成后,朝廷将公路附近的村子都迁移了出去。就在修公路的同时,还有一支队伍,他们在公路尽头的小山脚下扎营,然后每天就是开山挖石。
两个月后,经过昼夜不停的施工,通往这座不知名小山的公路修通了。又一段时间后,小山处的工程也完工了。
这一天,一支庞大的队伍来到了不知名的小山脚下。
从汽车上下来,一堆的人跪在地上给刘学行礼。
“都平身吧。”刘学摆摆手说道。
迎接刘学的队伍中徐光启在最前面,起身后他拉着一个中年人来到刘学跟前,说道:“陛下,这位就是臣向陛下举荐的毕懋康。”
“臣毕懋康见过陛下。”留着挺漂亮小胡子的毕懋康再次朝刘学躬身施礼。
“嗯。”刘学点了点头,说道:“我们进去看看吧。”
“是,陛下。”徐光启答应一声,跟在刘学身边朝小山脚下的一个敞开的大门走去。
毕懋康,字孟侯,号东郊,歙县人,善画山水。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后累迁至陕西巡按,山东巡盐御史。后遭魏忠贤排挤,御史王际逵弹劾,遂被削籍。毕懋康最著名的不是他的山水画,也不是他做了多大的官,他最著名的是发明了燧发枪,编写了《军器图说》,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军事专家。
原本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燧发枪没有得到推广,否则华夏的热武器也不会落后西方那么多,因为毕懋康发明燧发枪和西方几乎是同时期的。
将后装纸壳弹步枪的理念提出来后,大明的火器工匠们埋头苦研,很快便试制了样枪出来,但样枪始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法正式量产。后来,还是徐光启想到了曾经的同僚毕懋康,他向刘学举荐了毕懋康,说他是研究火器的专家。于是乎,刘学一纸诏书将居家编写《军器图说》的毕懋康召进了京。
毕懋康进京的时候刘学刚刚出海,所以毕懋康并未能入宫见驾,他直接去了皇家研究院,参与到后装纸壳弹步枪的研发工作当中。
仅仅半个月之后,新的后装纸壳弹步枪的样枪便试制了出来,经过试验,该枪基本上达到了刘学的要求。出海回来的第二天,徐光启便入宫拉着刘学来到了位于西山的新兵工厂。
“陛下,孟侯这次可是立了大功,那个撞针之前怎么弄都不行,还有就是陛下说的那个底火,也总是调试不好,还是孟侯来了后,他没日没夜的钻研,这才攻克了这两道难关。前几天老臣跟着他们一起试枪,那枪的威力真是不赖,一会儿臣带陛下也去试试枪吧。”往兵工厂里走的路上,徐光启卖力的夸起了毕懋康。“陛下,孟侯以前……”
毕懋康不是自己辞官,而是被开除的,名声不好听,所以徐光启想借此次事情为毕懋康求个情,让他官复原职,至少也要给个官当当啊。然而,他刚要提及以前的事情,刘学一抬手说道:“徐爱卿不用说了,朕都明白。”
说罢,刘学停下脚步转过身看向毕懋康。
“毕爱卿,你是愿意重新回到官场去勾心斗角,还是愿意留在这里继续钻研火器?”说完,刘学伸手从一名近卫军的手里拿过AK74步枪,然后扔给毕懋康。
毕懋康慌忙伸手接住。
“你看看这把枪。”刘学说道:“看完之后告诉朕你的决定。”
“我们先去试枪吧。”跟毕懋康说完,刘学又跟徐光启说了一句,然后众人去了兵工厂专门试枪的场地。
“陛下,这把样枪长一米五,重十斤六两,枪管长度一米,口径是十六毫米。”来到试枪场地后,徐光启接过一名工匠递过来的步枪后转交给刘学,他在刘学看枪的同时介绍着这支枪的数据。“经过测试,该枪的射速可以达到一分钟八发,臣想如果熟练使用一段时间后,这个射速还是可以增加的。另外,根据我们测试,这款枪的威力极大,能轻易击穿五百米距离上我军中装备的铁,就是七百米也能命中,就是威力会减少许多。”
“行,朕试试。”刘学拿着枪仔细的看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刘学熟练的拉动枪栓,然后伸手从站立在身边的工匠手里拿过一颗纸壳弹。将纸壳弹塞进枪膛里,刘学再次扳动枪栓,让其回位,接着他枪托抵肩,开始瞄准远处的枪靶。
砰,随着一声剧烈的枪声响起,枪膛里冒出一股青烟。
远处,报靶员大声喊道,五环。
第一次就打了个五环,这个成绩相当不错了。接下来刘学又连续试了几枪。在刘学试枪的同时,旁边的毕懋康也在试枪。他先是单发单发的打,接着便是短点射,最后是扣动扳机一口气打光一个弹匣。
“陛下,这枪如何?陛下觉得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见刘学试完枪,徐光启上前问道。旁边一群工匠也目不转睛的看着刘学,等待刘学的最终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