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站在指挥部的门口,目光穿过硝烟,凝视着眼前混乱的战场。
他的心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感觉,眼前的一切仿佛是一场噩梦,让他难以接受这是现实。不久之后,随着军官们开始大声呵斥,那些惊魂未定的士兵们开始动起来。
他们加紧善后工作,将那些受伤严重的士兵进行紧急包扎,然后小心翼翼地将他们送到了临时搭建的医疗所。
尽管一切看起来井然有序,似乎这次袭击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大的损失,但吴佩孚的眼中却是不一样的场景。在他的眼中,这些士兵的行为透露出一丝懦弱和胆怯。他们的动作虽然迅速,但眼神中却流露出不安和恐惧。
吴佩孚知道这种感觉,因为他自己也是这种感觉。推己及人,他自己觉得他能够感受到士兵们心中的恐惧,毕竟他们面对的是一种他们从未经历过的恐怖。这种恐惧是难以言喻的,它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在场所有人的内心。
“或许我真的做错了什么……”吴佩孚喃喃自语道。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决策,当初为何要将决战地点选在成都这个地方呢?现在看来,这也许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吴佩孚之所以将决战地点选择在成都,并非脑门一时发热。他看中的是成都周边的险峻地形,这些天然的屏障可以成为他反包围复兴军的关键。
在他的战略构想中,复兴军的战斗素质和武器装备虽然强大,但应该不会与他的部队有太大的差距。
更何况,他所指挥的是守军,而复兴军则是攻方。在历史上,攻城掠地的一方往往需要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
基于这样的认知,吴佩孚坚信,即使他的部队在某些方面稍逊一筹,但只要能够充分利用各种防守方的优势,他坚信实现1比1的战损比并非难事。
吴佩孚他是如此地相信自己能够和复兴军五五开的结论,因此,这一结论成为吴佩孚战争理论的基石。
所以,根据这个结论的推算,他认为胜利的关键在于兵力的绝对优势。
只要守军在人数上占据上风,胜利的天平便会倾向他这一方。
基于这一信念,他精心构建了一套战法体系,旨在确保自己的军队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吴佩孚采取了大兵团作战的策略,通过集结庞大的兵力来确保自己的军队在战场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他才能在与复兴军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接着,他开创地运用了“天炉战法”。这种战术的核心思想是诱敌深入,然后利用己方的兵力优势,对复兴军实施反向包围。
吴佩孚计划通过精心设计的战术布局,将复兴军引入成都附近的一处险要地形之中,然后利用己方的兵力和地形优势,逐步切割复兴军,进而削弱复兴军的战斗力。
他的目标是通过这种策略,逐步蚕食复兴军的势力,最终实现反包围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吴佩孚坚决地将部队向成都方向靠拢。
因为在重庆和泸州,他手中的北洋军无法对复兴军第五军和第六军的十几万正规军形成压倒性的兵力优势。
只有在成都这里,他才能整合北洋军的主力,形成对复兴军的压倒性兵力优势。
因此,吴佩孚决定放弃泸州和重庆,将这三大地方的主力守军集中在成都,以此来构建对复兴军的兵力优势。
目前,吴佩孚通过各种手段,临时征召壮丁,集结各地军阀和部队,这些举动使得他们在成都的北洋守军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复兴军的三倍。
要知道,这可是30多万人的军队啊。
这支军队的规模是如此之大,如果他们愿意南下,穿过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的话,他们甚至有可能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机缘,趁英国无暇顾及远东地区的局势之时,与中南半岛的英法联军展开激烈的交锋。
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军事行动可能会改变整个地区的政治格局,甚至有可能一举击溃英法联军,控制整个中南半岛。
然而,这样的设想是不切实际的。首先,袁世凯为了维持这样庞大的军队,已经向外国,特别是英国借下了巨额债务,对英国欠下了不少人情,他怎么可能对英国的殖民地下手呢?
另一方面,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英国陷入战争的泥潭里,但日不落帝国的余威仍在,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暴露了英国的虚弱,人们可能还会认为英国是那个威震四海的超级大帝国。
更重要的是,袁世凯的首要任务是稳定西南局势。
这30多万军队是为了对付张人骏和革命党而准备的,他们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国内的权力平衡,而不是为了远征中南半岛。
这支庞大的军队,是袁世凯手中的王牌,是他维护自己统治西南地位的关键力量。
视线回到吴佩孚的身上。
尽管北洋军在西南地区的实力极为强大,但是,现在的局势对于吴佩孚来说,那真的有喜有悲。
一方面,他的喜悦难以言表:成都的地方总指挥官陈宦已经陨落,他顺理成章地接管了陈宦手中的兵权,成为了这30多万军队的真正统帅。
他的名誉和权力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他的意志将决定着这场战争的走向。
然而,另一方面,他的心中也充满了悲伤和忧虑。复兴军的实力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他们展示出的武器和战术,让吴佩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驻守在最前线的冯玉祥的北洋第十六混成旅和刘虎臣的第十三混成旅,尽管他们是北洋政府驻扎在西部的最精锐部队之一,但他们却几乎无法阻挡复兴军的铁蹄。
前线的阵地一个接一个地沦陷,对于吴佩孚来说,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消息。
他所绝望的,不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计谋有多么高明——毕竟,他自认为在阴谋诡计上无人能敌。
他真正绝望的,是复兴军那令人震惊的作战能力。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的阴谋诡计都显得苍白无力。“一力破万法”,这句话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他的心中充满了绝望,这种绝望不仅仅是因为眼前的惨烈状况,更是因为他对未来的悲观预测。即使他现在身处腹地,受到重重保护的指挥部,也难逃战火的波及。那么,那些直面复兴军猛烈攻势的前线阵地,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惨状?
他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勾勒出前线的景象,但那画面太过惨烈,以至于他无法继续想象下去。
他只知道,如果让他亲自上阵,冒着生命危险振奋前线北洋士兵的士气,带领士兵们冲锋陷阵的话,面对复兴军那压倒性的战斗力,恐怕也难以改变战局。
在吴佩孚的心中,这场战役的胜率已经微乎其微,几乎接近于零。
他不禁担忧,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复兴军可能在几天之内就会攻占淮阳县城,到那时,他将无处可逃,成为瓮中之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