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民国:从两广总督开始 > 第169章 分歧

第169章 分歧

    在重庆城内,紧张的气氛如同一把锋利的刀悬在北洋军的头顶,随时可能落下。面对来自第二军团的猛烈攻势和不断紧缩的包围圈,城内的军事指挥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以张敬尧为首的重庆地方军和吴佩孚所代表的中央军,此刻已分裂成两个意见相左的阵营,而这种分裂不仅仅体现在军队的归属上,更深刻地反映在战略选择上。

    张敬尧,这位地方军的领袖,坚决主张死守重庆。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和一丝绝望,仿佛这座城市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对于他来说,重庆不仅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他权力和影响力的象征,是他的基本盘。因此他坚持要死守重庆,破釜沉舟,不留后路。

    “我们必须坚守重庆,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重庆是成都的门户,一旦失守,成都也将岌岌可危。”

    “只有重庆不失守,成都才能安全!”

    在他看来,失去重庆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因此,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保卫这座城市,即使这意味着牺牲自己的生命。

    然而,吴佩孚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作为袁世凯的嫡系将领,他的思考角度与张敬尧截然不同。

    作为袁世凯的嫡系,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必须符合袁世凯的战略意图!

    ot袁大人给我的命令是保障西南大局的稳定,特别是成都不能有失。ot 吴佩孚沉声说道。

    ot目前我们并不具备面对第二军团并不具有任何的优势,硬拼只会白白牺牲我们的有生力量!”

    “对我们而言,最优先的方案是选择撤离,保留有生力量,届时我们到成都与其他友军会合,共同抵抗敌军的进攻。ot

    两人之间的争论几乎到了翻脸的地步。他们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

    张敬尧认为坚守重庆是保护成都的关键,而吴佩孚则认为保存实力更为重要。

    此刻的张敬尧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放弃重庆,对他而言,不仅仅是失去一座城池那么简单,更是他政治生涯的终结。

    他知道自己一旦失去重庆,到了成都,他将完全受制于陈宦,那个手段狠辣、权谋深沉的人物,他沦为陈宦的傀儡,他的军队、他的权力、他的一切都会被剥夺。

    为此他愤怒地反驳吴佩孚的主张,认为在这种关键时刻,讲奉献无异于自掘坟墓。

    而对于吴佩孚来说,他作为中央军的将领,不需要担心地方势力的牵扯。他的目光更加长远,看的是整个中华帝国的棋盘,而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

    他在会议中不止一次地试图说服张敬尧,声音中带着一丝责备和失望:“你小子天天不要只盯着手里那几个三瓜两枣,要想着为帝国服务。”

    “你和我都是帝国的军人,时刻都要想着为帝国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张敬尧听着吴佩孚的话,心中越发烦躁不安。

    他瞪大眼睛,看着吴佩孚,情绪激动地说:“吴将军,我也有我的难处啊!如果我们去了成都,陈宦肯定不会放过我,我的军队可能会被解散,甚至我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

    “我不能让兄弟们跟着我冒险,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我必须保护他们。”

    ot而且在这种利益相关的时刻,你跟我只跟我讲奉献,而不跟我讲待遇,到时候我的军队被陈宦给收编了,我怎么办?难道就让我被你和陈宦无力地宰割,进而死无葬身之地吗?ot

    张敬尧与吴佩孚之间的争吵,如同一场没有尽头的风暴,持续了三天三夜。这两股势力的拉锯,不仅消耗了北洋守军的精力,更使得整个指挥体系陷入了混乱。

    张敬尧的坚定立场和吴佩孚的灵活策略形成鲜明对比,而双方的争执也导致了北洋守军内部的混乱。

    城内的北洋守军,在这种惶恐和不确定中,被迫接受并执行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

    一方面,为了响应张敬尧的坚守命令,守军开始疯狂加强城市内的巷战防御。

    他们在街道上设置障碍,加固防线,甚至在每一条小巷、每一个角落都准备进行坚决的抵抗。士兵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疲惫和困惑。

    另一方面,吴佩孚的撤离命令也在悄无声息中进行。

    守军中的一部分人开始收集必要的物资,准备在必要时越过长江,撤退到成都。这其中包括了武器、弹药、粮食以及其他生存必需品。

    这样割裂的行为,自然严重影响了北洋守军的士气。他们在坚守与撤退之间徘徊,不确定未来的方向,这种迷茫和无助是任何军队的致命伤。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五军和第六军的士兵们,他们的士气高昂,目标一致,这是他们强大战斗力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