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城内,指挥部里,总指挥官李纯的面容显得愈发凝重。
他费尽心血构筑的外围防线,如今正遭受着革命军无情的摧残,如同狂风中的沙堡,逐渐被侵蚀殆尽。
短短五天内,革命军的猛烈攻势就将他在城外辛苦搭建的防御工事一一摧毁。
而且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革命军的队伍正在源源不断地涌来,像潮水一般不断地冲击着徐州城的外围阵地。
在这短短五天的时间里,革命军的兵力如同风暴前的乌云,迅速聚集,从各大城市中出发的军队已经陆续赶到徐州城外,并以此在兵力上形成了对北洋军的压倒性优势。
城外,革命军如潮水般涌来,黑压压一片,望不到尽头。攻城的冲锋号和喊杀声如惊雷一般,响彻云霄,每一声都仿佛要撕裂人的耳膜。
李纯站在城墙上,看着眼前的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恐惧。
双方的兵力差距已经拉大到了惊人的1比6,革命军的人数是北洋军的六倍之多。
这意味着,革命军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可以轻易地淹没他们的防线。
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革命军的战术也变得越来越激进。他的进攻规模一次比一次庞大,每一次的攻势都比前一次更加猛烈。他的军队如同一只只凶猛的野兽,不断地撕咬着徐州城的防线。
然而,尽管局势对李纯不利,但他并没有完全绝望。毕竟他自己的任务只是坚守徐州一周,等待援军的到来,而不是凭借他这一点兵力来反围剿眼前这一群革命军。
而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六天,他只要再坚持一两天,援军就会赶到,那时战局将会得到扭转。
所以他不慌不忙,难道说借助城防的威力他还不能再守个一两天吗?如果他这都守不住,那李纯自己都会承认自己是个废物。
果然不出他所料,就在革命军的部队发起总攻的第七天,战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纯的援军,那些来自北平的直隶第一混成旅,拱卫军第四军、第五军,如潮水般涌入战场,他们的加入,瞬间改变了力量的天平。兵力的差距被急剧缩小。
现在,他们与革命军之间的兵力比例已经达到了1:15,革命军原本在兵力上的压倒性优势几乎荡然无存。
这一转变让革命军的总指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和愤怒。他的情绪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随时都可能爆炸。
但在南京来的那两位军长面前,他不得不收敛自己的情绪。他们背后的家族势力庞大,不是他目前能够轻易招惹的。
他心中清楚,在权力的游戏中,他必须保持谨慎,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而破坏了他自己家族在南京城里的长远布局。
然而,对自己的下属,他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了。在他们面前,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此刻,他的声音在指挥室内回荡,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愤怒和不满。
“你们这是怎么指挥的?!”他的声音如同雷霆,震得人心惶惶。
“我们的优势在哪里?!看看现在的局面,你们让我怎么向上面交代?!”他的责骂声中,既有对当前战局的失望,也有对下属能力的质疑。
他的愤怒如同一把锋利的刀,无情地切割着下属们的自尊。
他的下属们站在他的面前,低着头,忍受着这突如其来的风暴。但他们知道,在这个时刻,任何的辩解都是徒劳的。他们只能默默地承受,等待这场风暴的过去。
在一阵激烈的发泄之后,他没有收到任何的回应,这让他感受到有些不爽,但他又无可奈何,只能压抑下心中的怒火,重新回到战场,面对这场艰难的徐州会战。
徐州,这座自古以来的防御要塞,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了易守难攻的象征。
山脉环绕,淮河穿城而过,这些自然屏障为守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极大地增加了革命军正面进攻的难度,现在随着北洋军源源不断到来的援军。
现在的革命军连兵力优势都丧失了,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攻城这件事自然是变得异常艰难。
他回过头来指挥他的部队,进行连续两天的激烈战斗后,他顿时汗流浃背,惊恐地发现,这几天他的部队几乎毫无进展。
他们甚至还没能触及徐州城的城门,就被守军顽强地击退了回来,只在战场上留下了许多具尸体。
面对这样的困境,他终于认识到,单凭自己的智慧很难打破北洋军的防线。
尽管心有不甘,但此时的他已别无选择。
他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傲慢,安慰那些曾经被他训斥得无地自容的下属,并请他们提出一些指导意见。
ot各位参谋,前几天我太过生气失态了。语言可能重了一些,还请诸位见谅。现在我们攻打徐州迟迟打不下来。诸位有什么计策呢?ot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显露出他内心的焦虑和期待。
他话音刚落,整个指挥室顿时鸦雀无声,没人敢回应这个喜怒无常的司令。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陈志军的年轻参谋勇敢地站了出来。陈志军凭借着对战场形势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战术规划能力,在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ot总指挥,我认为我们不应再盲目强攻,我们我们得用别的计策才行!”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地打量着这位年轻的参谋,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好奇和怀疑。
“陈参谋,你想要怎样的战略方式来打破眼前这有几万北洋军构成的铜墙铁壁啊?”
陈参谋听到后立刻回答道。
“我们可以派出少部分的军队进入深山密林中, 利用那里的地形来骚扰他们,甚至我们还可以派出多股部队从不同的方向进攻徐州城。”
“从而让城内的守军疲于奔命,同时可以派人切断他们的后勤线,最后成功地将这几万北洋军于徐州城内。这样,我们或许可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ot
听到这里,这让司令顿时来了兴趣。他问道:ot陈志军,你这个思路确实不错,但我们要怎么做啊?”
陈志军见到军长对他的建议如此上心,顿时就有些得意地分析道:ot徐州城防坚固,正面强攻代价太大。我们可以利用周边的地形优势,进行包围和封锁。”
“而且据我分析,目前能达到作战目的的山峰仅有四座,其中最适合的便是九里山。若我们能占领九里山,就能控制淮河,进而威胁北洋军的运输线,从而切断他们的补给。ot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走到地图前,目光在九里山的位置停留,随即他说道: ot攻占九里山吗?确实是个不错的计划。但我估计李纯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一战略要地。你有什么具体的战术安排吗?ot
ot总指挥英明!我建议我们可以分兵两路,我们可以让我们的主力部队继续在正面上进攻,吸引敌人主力,另一路则秘密潜入九里山,进行突袭。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山地的隐蔽性,建立临时的炮兵阵地,对城内的守军进行骚扰,迫使他们分散兵力,无法有效应对我们的主攻方向。ot
他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ot很好,陈志军,你的计划很有创意。但我们这次必须小心行事,不能让敌人察觉我们的意图。”
“随后他转头吩咐他的手下,立即召集第37团的一营和二营的营长,这次由陈志军你来和这两位营长制定一下详细的作战计划,而且这次由你来带队,要是能够成功的切断他们的后勤,你将是大功一件。ot
陈志军顿时就乐极了,他连忙回复道:ot是,总指挥!ot随后,他赶紧去找参谋部,开始他的作战计划。
第二天,陈志军带领着两个营的士兵,踏上了前往九里山的征途。他们的目标是在那里打击北洋军的后勤线,但很快,陈志军就发现了一个严峻的现实。
他低估了徐州附近山脉的凶险程度。这里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士兵们只能携带少量的口粮和轻型装备,而且由于地形不熟,他们很容易迷路。
更糟糕的是,这里的猎户已经被北洋军驱逐,导致他们失去了向导,只能凭借自身的力量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艰难前行。
为了更好地隐藏自己,他们被迫分成多个小分队行动,这无疑加大了指挥的难度,同时也对士兵们的军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他派遣给他的这两个营非常精锐,但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们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而且随着队伍的分散,迷路和叛逃的风险大幅增加,这会给陈志军的指挥带来巨大的压力。
对于他来说,这无疑是个糟糕的信号。
然而,他已经在司令面前夸下海口,无论前方道路多么艰险,他都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前进。
如果就这样空手而归,不仅会受到责备,甚至可能面临严厉的惩罚。
但他并不知道,正是由于他这一固执己见的决定,最终将这两个营的革命军推向了覆灭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