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禅师护送余玠将军来到峨眉山的那一日,天空阴沉得仿佛要滴下水来,厚重的云层低低地压在山顶,给整座峨眉山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压抑的氛围。
蜿蜒的山路上,一行人缓缓前行。余玠躺在担架上,面色苍白如纸,气息微弱。他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每一次醒来,心中都充满了对命运的不甘和对百姓的牵挂。余如孙紧紧跟在担架旁,满脸焦急与担忧,眼神中透露出对父亲的深深关切。
白眉道长杨志恰在此时出关。当他看到余玠的那一刻,微微一怔,记忆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二十年前,他们曾一起在白鹿洞书院读书,还一起并肩作战,为了挫败金国密探及金辉神教盗取白鹿洞宝藏而浴血奋战。那时候的他们,年轻气盛,满怀壮志豪情,不畏强敌,不惧生死。如今,岁月流转,物是人非,余玠竟已病入膏肓。
杨志缓缓走上前去,片刻后,眉头紧锁,沉声道:“将军病情严重,不仅身体虚弱,还中了一种邪术。”余如孙大惊失色,连忙问道:“道长,可有解救之法?”杨志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此邪术名为生死咒,极为凶险。”
白云禅师闻后也是惊出一身汗,幸好是把余玠将军送回了峨眉。因为这生死咒根本就无药可医。
余玠在迷迷糊糊中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他努力睁开眼睛,看着白眉道长,心中满是震惊。眼前之人,虽感觉熟悉,却又不敢轻易相认。时光荏苒,二十年过去,杨志除了眉毛变白,岁月竟未在他脸上留下半点痕迹。余玠虚弱地说道:“道长,若能救我一命,余玠感激不尽。”
此时的杨志,在世人眼中,犹如神仙一般。他若想救人,无需念咒,只需轻轻挥挥衣袖,便可让将死之人恢复活力。然而,他心中却有诸多顾虑。治好余玠又能如何?朝廷依旧会逼他还朝,而且那下生死咒之人身份不明,余玠下山后恐也难逃一死。杨志虽封印了自己在异度空间的记忆,但参透《遁甲天书》后,已算是得道之人。在他看来,生命并不重要,生死早已注定,强求无益。生有何欢,死有何惧,天命使然,不必逆天而行。过往之事,路过之人,又何必执着。可余玠毕竟是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只是这救得了一时,却救不了一世。
余如孙见白眉道长迟迟不肯施救,连忙跪下,急切地说道:“恳求道长救救家父。”杨志微微叹气,心中犹豫不决。他看着余如孙,又看看余玠,心中感慨万千。曾经的他们,为了国家和百姓,不惜牺牲一切。如今,面对余玠的生死,他却陷入了两难之境。
杨志沉思良久,终于开口说道:“小将军不必客气。余老将军为保卫巴蜀百姓,浴血奋战,乃是大英雄。我自当尽力而为。只是余老将军是否愿意随我在这峨眉山修道?”
余玠一听,心中一震。修道?他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他的心中只有天下苍生,只有保卫家园的使命。他艰难地摇了摇头,说道:“道长,您的好意余玠心领了。但我不能就此修道,弃天下苍生而不顾。如今蒙古大军压境,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若苟且偷生,避世修道,那这天下又有谁来拯救?我余玠虽中生死咒,命在旦夕,可我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在这山中苟延残喘。巴蜀百姓皆指望着我,我又怎能放下这一切?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也要与蒙古大军抗争到底,为百姓谋得安宁。”
杨志微微叹气,看着余玠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他深知余玠的为人,一旦决定的事情,绝不会轻易改变。然而,他依旧试图劝说余玠:“将军心怀天下,令人钦佩。只是拯救天下?百姓?这世界万物皆为虚无,何来拯救。既然世界苦难,死亡即是解脱。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坦然面对,顺其自然方可得道。”
余玠怒目圆睁,大声说道:“先生是得道仙人,对先生来说,凡尘世间不过是过眼云烟,百姓皆为蝼蚁草芥,而蒙古铁蹄更是视我巴蜀百姓为草芥,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尽是尸横遍野,川西平原田野荒芜,十室九空。死去元知万事空,百姓看不透生死,更得不了道,升不了仙,他们只想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守住最后的希望。我余玠是粗人,幸得一高人资助在白鹿洞书院读了几天书,但也明白一个道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只想用这余生之力,为他们守住这最后的希望。先生是方外之人,我等不敢勉强先生,余某不该奢求先生救此残躯,只求先生出山以救天下苍生。”余玠挣扎着想起来跪地磕头请求。
一旁的余如孙赶紧起身拦住父亲,说道:“父帅身体有恙,这磕头就由孩儿代劳吧。”余玠却根本不听,执意要起身磕头,坚定地说道:“如能请得先生出山,我就是死又有何惧。”
然而,就在这时,白眉道长杨志脸色一沉,说道:“既然将军不珍惜自己的性命,那就舍弃好了。”话声一落,一道金光将余玠包裹,余玠来不及说任何话,便倒地身亡。“少将军请节哀,为你父亲料理后事去吧。”
余如孙悲愤交加,恨不得拔刀将白眉道长碎尸万段,可他深知自己不是对方的对手,若贸然行动,不但杀不了白眉道长,自己性命难保是小事,到时父帅连收尸的人都没有。他只能强忍住悲痛,将父帅的尸身带回钓鱼城。
在返回钓鱼城的路上,余如孙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愤怒。他不明白,为什么白眉道长如此绝情,不肯救自己的父亲。他看着父亲冰冷的尸体,泪水不断地流淌。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为父亲报仇,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沿途的风景在余如孙的眼中变得模糊不清,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父亲的身影。父亲一生为了国家和百姓,南征北战,不畏艰险。他曾带领着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卫着家园的安宁。如今,却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
回到钓鱼城后,余如孙将父亲的死讯传遍了整个城池。听闻余玠病重不治身亡后,蜀人莫不悲戚如丧父母。宋理宗为之辍朝,特赠五官。其子余如孙奉旨扶柩,安葬于溧阳荆山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