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岁月长河中,端午节采草药的习俗源远流长。每逢端午,人们皆言此日午时阳气鼎盛,草木药性最强,仿佛整个大地都弥漫着神秘的力量。
当阳山下,茂密的森林犹如绿色的海洋,层层叠叠的枝叶交织成一片天然的华盖。阳光艰难地穿透枝叶的缝隙,星星点点地洒落在林间,仿佛是大自然赐予的璀璨明珠。地上纵横交错的枯枝,宛如岁月留下的痕迹,诉说着这片森林的古老故事。林间雾气缭绕,如梦如幻,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小道士李渤在这片神秘的森林中艰难前行。他已经走了四五天,却依旧未能走出这片广袤的丛林。饥饿与口渴尚可忍受,他可以采摘野果、饮用山泉来维持生命。然而,困倦与疲惫却如影随形,让他备受折磨。特别是夜晚,森林中充满了未知的危险。李渤只能将自己绑在高高的树干上,洒上雄黄粉,以防止蛇虫靠近。尽管如此,他依旧不敢有丝毫懈怠,双眼紧紧盯着周围的一切。上眼皮总是不由自主地搭在下眼皮上,他只能用手指强行撑开,可眼前的景物却越来越模糊。那一堆堆枯枝乱叶,在他疲惫的眼中,竟幻化成了一张温暖的大床,让他渴望扑上去,痛快地睡去。但远处偶尔传来的一声孤独、悲怆的嚎叫——嗷喔——瞬间将他拉回了残酷的现实。
上山采药前,师父再三叮嘱大家要紧跟队伍,不得掉队,更不能擅自离开。尤其是对最小的李渤,师父更是格外关照。可命运总是充满了意外。李渤在丛林中看到一只白鹿,那美丽的身影瞬间吸引了他的目光。他不由自主地追了上去,全然忘记了师父的嘱托。丛林中灌木丛生,李渤矮小的身材很快就消失在了雾气之中。等师父和师兄们反应过来,他早已不见踪影。
李渤在森林中迷失了方向,不知走了多久,终于遇到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老人的岁数难以猜测,仿佛岁月在他身上失去了痕迹。李渤在老人的山洞中休养了数日。老人自称华盖,在山中已修炼千年。他见李渤天资聪慧,便要收他为徒,并授予他一本《遁甲天书》。李渤对书中那些飞天遁地、翻江倒海的高深道法并无兴趣,唯独对役兽术情有独钟。在师父的倾囊相授下,他只学会了役兽术。学成之后,那只让他迷路的白鹿首先被他降服,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有了役兽术,山林仿佛成了他的地盘。无论是豺狼虎豹,还是蛇鼠虫蚁,都能为他所用。别人采不到的草药,他能采到;别人登不上的高山,他也能轻松攀登。
下山后,李渤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这段奇妙的经历。多年来,他经常进山寻找师父,却始终一无所获。若不是自己现在能使用役兽术,他甚至会怀疑当初的一切只是一场梦境。他也曾回到当年的山洞,可那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洞,没有任何线索。最终,他只能无奈地放弃。于是,李渤决定认真研读这本《遁甲天书》。
白鹿洞,虽无洞之名,却有洞之韵。几座山峰连绵成环状,气似洞形,别具一格。后屏山、左翼山、卓尔山环绕四周,山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一股清泉从左翼山与卓尔山交会处流出,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小道士李渤在此处隐居读书,试图破解《遁甲天书》的奥秘。他养的白鹿常伴左右,外出走访游玩,还能帮他传递信件和物品。因此,人们以鹿名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称此处为白鹿洞。周围的读书人常到白鹿洞与白鹿先生研讨学问,交流心得。后来,这里建立了学馆,成为了闻名遐迩的白鹿洞书院。在好友的多次举荐下,李渤最终决定出山为官。临行前,他将《遁甲天书》藏匿于白鹿洞,以待有缘之人。
时光荏苒,白鹿洞书院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在朱熹的修复重整下,更是扬名国内。《白鹿洞书院教条》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这里文风士习之盛,成为了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而在另一个时空,杨志从归墟归来,却发现世间已过百余年。曾经的一切恍如隔世,物是人非。他未能参与梁山水泊的故事终结,心中满是遗憾。穿越过来的这些年,他一直生活在打打杀杀之中,对这个时代知之甚少。被那莫名其妙、似梦非梦的记忆困扰后,他更是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兴趣。然而,看到大壮、小翠儿兄妹俩洒脱地活在当下,他深受触动。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还未到来,活着就应珍惜当下。杨志决定重新开始,静心下来读读书,学习了解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