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大明月报》《金陵晨报》,出现在老朱的案头上。
这年月交通不便,想发行至全大明,就只能发行月报。
金陵城人口足够多,单独发行一刊日报,做五休二。
版面内容大差不差,都是4开对折的5张大纸,共10版块。
第一版:时政要闻。
第二版:时政周边。
第三版:经史子集。
第四版:金陵杂谈。
第五版:应天杂谈。
第六版:大明天下。
第七版:大明文学。
第八版:知识天下。
第九版:趣味连载。
第十版:农业军事。
头版版头上,大明日历,纪元3年,9月1日;月历,庚戌年七月十六;星期一。
太阳历是找钦天监,他们手中有这种历法,用来确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星期一是因为今天是第一天发行报纸,所以星期一。
老朱:嗯,虽然不知道这个日历是什么历法,但是,日月两历,刚好代表了大明,不错不错。
头版头条:《重磅!!!大明兴办免费教学,洪武帝亲旨调银两千万两!!!》
里面对老朱一通吹捧,广开民智,义务蒙学势在必行之类。
嗯,不错不错,这个报纸办的还是相当之不错的嘛。
然后是关于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的新政解读。
对刘伯温的一通官方正面吹捧。
对孔学希的一通官方正面吹捧。
翻过第二版,是对刘伯温的采访内容,从刘伯温本人,他夫人,管家,家丁,街边市民等不同视角下的刘伯温。
孔学希的野望,对于他推广仁学教育的想法怎么来的;
遭遇到多少多少的挫折,经过他多少多少的不懈努力;
最后舌战群儒,以死相谏,总算突破群臣这道关;
与皇帝彻夜长谈了三天三夜,终于说服皇帝,得到皇帝的全力支持,得以为天下庶民,争取到了免费蒙学的机会。
下面的小版块:
文坛大儒、书生、街坊、家人眼中的孔学希。
首相刘伯温的清廉一生,家中如何如何的清贫。
总之都是拔高这两个人的文章。
老朱一直再找,还有没有吹捧自己的文章。
从头版翻到末版,来回来去翻了三遍,除了头版头条里好好的盛赞了一通之外,完全没有像刘老匹夫跟孔老登那样的追捧文章。
咱这个暴脾气,那逆子,知道夸他的刘师,知道夸衍圣公,咱这个父皇呢?咱可是皇帝啊,要夸也得先好好夸夸皇帝,然后再来夸臣子吧?
《金陵晨报》翻完,又去翻《大明月服》,都只有一个版块。
“去,把那逆子给咱喊来!”
“诺。”
不多时,小朱进来。
就见老朱一脸不悦的样子,御案上,铺了一桌子的报纸。
今天是哪根筋不对?报纸上没编排他啊,再者,每篇时政方面的文章,都是经过四个老登层层把关才刊载的呀。
“父皇,儿臣给您请安了。”
“哼!说,那份圣旨,啥时候还回来?咱该如何罚你?”
幸亏早有准备,自打成为大明第一记者后,就一直准备个小本本随身携带。
得意一笑,拿出本笔。
“儿臣身为天下第一记者,有责任有义务,随时记录身边的一切,以方便天下人赏阅;父皇您刚刚说什么来着?”
来,你要是不想要那批脸了,你就把圣旨给孤要回去;还治不了你了呢?
果然,面对本大记者,就连老朱,也得乖乖把脸色收起来,换上一副笑脸。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老朱却来了一句:
“来,问吧。”
小朱顿时蒙圈:“问啥?”
老手指指桌子上的报纸:“随便问。”
我真是服了,你堂堂一朝天子,整天正经事儿不干,还有时间拉记者过来采访你?
“那就……从陛下当年,是怎样立志诛暴元开始说起吧,如何?”
“嗯!这个好,别看过去这么多年,当年的事情,咱是历历在目;咱当年……”
老朱顿时口沫横飞,滔滔不绝的白活起来。
小朱采访了整整一个时辰,有大臣来觐见,才得以离开。
回去把原稿交给四个老登,让四人看着斧正。
总之,我父皇那老登,明天要在报纸上看到。
四个老登在那研究半天,给大大的润色了一番。
第二天,只有《金陵晨报》。
老朱第一时间让二虎取来,拿过来就开始翻找。
第二版头条,就是按照小朱授意的,取名为《大明丰功伟业录》。
按照对老朱的了解,这老登昨天只说个开头,往后肯定天天逼人家采访他,非把他这一生给讲完才能罢休。
其中就免不了涉及到其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大明开国功勋们。
于是,打算做一个系列的连载,相信能引来不少流量。
老朱拿来一看。
嗯,好,虽然夸张了那么一丁点,但是,好!甚好!比史书强多了,这才是咱想要的嘛。
迅速备好了茶水,去唤那逆子过来,继续采访。
后来,小朱每涉及到一个人,都进行单独采访。
以老朱为主题,中间掺杂一些其他功臣的视角,连载出一遍洪篇巨著——《大明丰功伟 业录》。
各个功勋,也极其乐得参与,好好夸一夸自己的功绩,让天下人都知晓,当年创业是多么的艰难。
这对那些功高盖主的功臣来说,也等同于一道护身符。
……
之于刘伯温来说,报纸一经刊载,之前那些街头污蔑的声音,迅速就被掩盖。
取而代之,满大街都是对刘相的溢美之词。
“《金陵晨报》,当真是妙物,如此奇思妙想,也得亏太子想的出来,此物一出,天下言论,尽归皇帝掌控矣,就连推行起新政,也变得越发容易起来。”
“果然是金子总会发光,我刘基的清廉之名,终于被天下人知晓,终于有人给老夫正名了;哎!还得是太子这个学生,比亲儿子都亲。”
……
之于孔学希,如今更是满城,全天下人,都是对他的赞美之声。
报纸为了大力推广义务蒙学,每天都把孔学希拿出来吹捧。
孔家第五十六代衍圣公,每天为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如何如何的废寝忘食。
历尽千难万苦,终于为那些读不起书的人,争取到了2000万两巨银,孩子们终于可以读得起书了。
第一份报纸一出,孔学希便跟打了鸡血一样,满心自豪的站到房梁上,冲着天空仰头长啸:
“淑淑淑——芬芬芬——泥看到了吗?俺孔二愣子!终于站起来啦——这回看还哪个敢小瞧俺孔二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