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逆子:老朱我来教你当皇帝 > 第17章 沈万三的价值

第17章 沈万三的价值

    “请他进来吧。”

    不多时,随着沈万三进来,许多大箱子也被一起抬进来。

    “臣,沈富沈仲荣,拜见太子殿下。”

    “哎呀呀,早就听闻江南沈万三,从两手空空起,靠垦殖起家,一跃成为江南首富,你的事迹,足以标榜天下,成为鼓舞万千百姓之楷模啊。”

    “臣愧不敢当,臣本寒门出身,幸得陛下跟殿下抬举,方有今天,臣时刻不敢忘记君恩,更不敢忘记殿下对臣一家人的恩德,今日家中事务已料理完毕,特来拜见殿下。”

    “我父皇最重人才,尤其像沈爱卿这种,能以微末起家,亲手打拼出一番事业之人,足见其才干,非常人可比。”

    “谢殿下抬爱,对了,这是臣从家乡带来的一点特产,请殿下尝尝鲜,还望笑纳。”

    他能有什么特产?还装了这么多箱子,除了银子,还是银子。

    别看他是江南人,但他是寒门之身,行的商贾之道。

    在封官之前不怎么样,名门望族担心泥腿子出身的老朱,会不会抢望族的钱,都拿他当问路石。

    一旦正式入朝为官,商贾最被士族所瞧不起,天然受排挤。

    更令其他人所无法忍受的就是,他以一己之力,抬高了价格。

    先是出钱修城墙,又拿出三百万两。

    往后谁再想捐官,拿的少了,还能入皇帝的法眼吗?

    所以他想在朝堂之上立足,就必须抱紧皇家的大腿。

    所以把这么多箱子,送到朱标这里,一半出于报恩,一半出于缴纳交投名状。

    拒绝等于拒绝接纳他,所以必须要收,不收白不收。

    “沈大人客气了,既然是沈大人的一片心意,那孤就笑纳了。不长眼的东西,还不快给沈大人赐坐看茶。”

    张桂忙招呼人把箱子抬走,亲自把茶给倒上。

    “沈大人对这工部侍郎一职,可还满意?”

    “下官微末之身,能得陛下跟殿下如此抬爱,早已是受宠若惊,心下一万个满意,哪会有半分不满。”

    “不,孤却不这样认为,以沈大人之才干,于工部就职,”

    “等于是才非所用,不过,不必担心,”

    “我父皇已经向孤交待过了,等到大封庆典过后,”

    “除去首相一职要选举产生外,六部尚书席位,也要靠选举定夺,”

    “所有从三品以上官员,皆有资格参选,”

    “我父皇对你的期望,可不止尚书这点,”

    “而是希望有朝一日,得以拜相,”

    “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你能白手起家,一举成为江南首富,”

    “若你为首相,相信一定有办法,使大明变得更加富足。”

    画大饼呗,谁不会啊。

    前两任首相,非刘伯温莫属。

    刘伯温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还指望他推行新政呢。

    跟沈万三这样说,是因为他过于势单力孤。

    他要是还想往上爬,就必须再拉点人进来,否则没人会给他投票。

    他能拉进来的人,肯定还是商人,天然与老牌士族是两路人。

    如果只他一个人,他就会想办法与士族勾连,最终成为士族的鹰犬。

    让他多拉点商人进来,组成一个独立的小团体,士族必然心怀不满,就很难融入到老牌士族的群体当中。

    商人若想当官,必须“立大功”。

    这样也会变相抬高,江南士族捐官的价格。

    进一步与老牌士族形成对立。

    这样也会多一股势力,与江南士族抗衡。

    至于将来会不会联合到一起,那就是后话了。

    到那时,早就南北方平衡了。

    沈万三闻听此言,激动万分。

    “臣!必不辜负陛下与殿下之期望,必竭尽所能,报效皇恩。”

    “嗯,孤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只是……”

    “只是什么?”

    “臣有几个朋友,都是颇有才干之人,只是身份低微,托臣向殿下打听一下,还能否接受进献,以求脱离贱籍?”

    还有升迁的机会,就必须搏一搏。

    刚颁布时就研究过这个选举制,想要争取到拜相的机会,就必拉一些自己人进来。

    将来再跟一些穷苦官员搞好关系,也并非没有机会。

    所以,第一件事,先拉几个合作伙伴进来,做自己的助力。

    朱标假意思考了一下。

    “嗯——原则上是不能的,然,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法,只要德行无亏,确有才干,可以举荐一二,四们先生说是也不是?”

    你身为太子,还能再无耻一点吗?

    这不明摆着想让商贾出钱,给他们封官吗?

    但现实就摆在眼前,如今偌大个大明殿里,早朝时空出老大一片,确实是非常时期,急缺官员。

    就是跟一群不入流的人同朝为官,总让人感觉极其不爽,让人自降身份。

    既然太子都这样说了,又急缺官员,他又是冲着钱去的,还能说不行吗?

    “是啊,如今朝堂急缺官员,若非如此,臣便是宁愿一死,也要力谏太子,罢了此等想法。臣还是要请谏太子殿下,往后切勿再行此道,败坏自身清誉了,您可是国之储君啊。”

    三个老登:“臣等附议。”

    这几个老登等于是帮了自己,这样一来,那些想入朝为官的商人,就更有紧迫感,更抢着前来。

    “四们先生教训的是,学生必当谨记,下不为例,下不为例。”

    “太子深明大意,且一言九鼎,如此臣等便放心了。”

    沈万三:“既如此,太子有国事要忙,不敢耽搁,臣启告退。”

    “孤送送你。”

    送他出宫时,特地交待一句:

    “我父皇可是对你寄予厚望,为免你势单力孤,才行此特例。”

    “陛下与殿下之厚恩,臣必传至后人,必叫后人世世代代铭记,永世不忘。”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切记,为免给你自身,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举荐之人,一定要没有把柄,要挑选有才能之人。”

    “臣必当铭记于心,小心处理好此事。”

    “还有就是,可以适当的编排一下出身嘛,前元扯不上,就往前宋去攀扯,这样多多少少也会减少点阻力。”

    “多谢殿下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