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州纪事:五千年的风雨历程 > 第6章 江都兵变

第6章 江都兵变

    一、背景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他的统治时期标志着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在位期间,杨广发动了多次对外战争,包括三次远征高句丽,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导致了无数无辜百姓的死亡和社会经济的崩溃。为了支持这些军事行动,隋炀帝加大了对民众的赋税和劳役征收,使得原本就脆弱的社会结构不堪重负。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在山东邹平首先发动起义,他创作了一首名为《无向辽东浪死歌》的诗歌,以此来激发民众反抗的情绪。这首诗表达了对于无谓战争的厌恶,并呼吁人们不要白白送死。王薄的起义行动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响应,起义的火焰很快就蔓延到了黄河流域,并继续向南扩展。

    随着起义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起义军逐渐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支:一是由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二是翟让和李密领导下的瓦岗军;三是杜伏威和辅公祏领导的江淮地区的起义军。这些起义军不仅削弱了隋朝中央政府的力量,还促使一些地方官僚地主也加入了反对隋炀帝的行列。

    隋炀帝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他选择逃避现实,频繁地前往江南游玩,特别是江都成为了他逃避北方战乱的地方。然而,即使是在南方,隋炀帝也未能挽回颓势。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占了长安,并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傀儡皇帝,而隋炀帝则被尊为太上皇。

    隋炀帝深知自己末日将临,他开始沉迷于饮酒作乐之中,并且对于自己的命运有着清晰的认知。据记载,他甚至会与皇后讨论自己的死亡,并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似乎已经接受了即将发生的命运。

    二、士卒北逃

    隋炀帝杨广在隋朝末年的决策,尤其是关于是否迁都的问题,反映了他面对内忧外患时的心态和策略。当隋朝的统治基础在北方逐渐瓦解时,隋炀帝决定放弃长安,计划迁都至江南的丹阳,意图依靠长江天险来维持其统治。这个决定并非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而是出于个人的安危考虑,体现了他逃避责任的一面。

    在隋炀帝召集大臣商议迁都事宜时,尽管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如右候卫大将军李才直言劝谏,指出迁都是不明智的选择,但大多数官员如内史侍郎虞世基等人却附和隋炀帝的意见,显示出当时朝廷内部的腐败和趋炎附势的风气。虞世基等人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或是迫于隋炀帝的压力,选择了支持迁都,而非坚持正确的立场。

    门下录事李桐客的反对意见更为直接,他认为江南的自然条件不利于长期居住和发展,而且江南地区本身经济基础薄弱,难以支撑庞大的朝廷开支。然而,李桐客的观点并未得到重视,反而因“诽谤朝政”的罪名受到了压制。这种情况表明,隋炀帝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并未充分听取各方意见,而是根据个人意愿行事,进一步加剧了朝廷内部的分裂。

    随着隋炀帝决定迁都,江都的粮食短缺问题日益凸显。许多跟随隋炀帝南下的士兵都是来自关中的汉人,他们远离家乡,思念故土,当看到隋炀帝无意返回长安时,便产生了逃离的念头。郎将窦贤率先带兵逃亡,尽管隋炀帝派遣骑兵追捕并处决了窦贤,但这并没有阻止其他士兵的逃跑行为。士兵们的逃离进一步削弱了隋炀帝手中的武装力量,使其处境更加艰难。

    三、骁果密谋

    随着隋朝局势的日益恶化,隋炀帝身边的亲信也开始动摇。司马德戡,这位一向得到隋炀帝信任的虎贲郎将,被委以重任,统领着名为“骁果”的精锐部队。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士兵开始萌生逃跑的想法,司马德戡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对隋炀帝仍有忠诚之心,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隋朝的败局已成定局,自己的家人也在关中,一旦隋炀帝败亡,他们将面临灭顶之灾。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德戡与几位同僚——虎贲郎将元礼、直阁裴虔通商议对策。他们意识到,如果继续忠于隋炀帝,可能会因为士兵的逃跑而受到牵连,但如果能引导这些士兵一起逃离,或许可以保全性命。因此,他们决定加入逃跑的计划,并开始联络更多的人加入,包括内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符玺郎牛方裕、直长许弘仁、薛世良、城门郎唐奉义、医正张恺、勋侍杨士览等。

    这些人的密谋活动非常大胆,甚至在公众场合公开讨论逃跑计划,这表明他们已经对隋炀帝失去了信心,并且相信隋朝的统治已经无法维系。然而,他们的密谋并不是完全隐秘的,一位宫女向萧后透露了外面的动向,但萧后的反应令人意外。她认为局势已经无法挽回,没有必要让隋炀帝知道真相,以免增加他的烦恼。此后,再也没有人敢向隋炀帝报告真实情况,这使得隋炀帝对外界的危机毫不知情。

    在密谋过程中,赵行枢和杨士览将计划告知了宇文智及,后者认为这是一个推翻隋炀帝的好机会。宇文智及建议,不应该仅仅逃亡,而应该趁机起事,夺取政权。他建议以他的哥哥宇文化及为首领,来领导这次叛乱。宇文化及虽然起初犹豫不决,但在众人的说服下,最终同意担任首领。

    四、发动叛乱

    隋炀帝时期的末日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随着隋朝内部的矛盾不断加深,司马德戡等人的叛乱计划也在逐步推进。为了煽动士兵的情绪,司马德戡指使许弘仁和张恺散布谣言,声称隋炀帝准备用毒酒来对付想要逃跑的骁果军。这一消息在士兵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加速了叛乱的进程。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司马德戡召集全体骁果军吏,正式宣布了叛乱计划,得到了士兵们的响应。当天,狂风大作,天色昏暗,这似乎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叛军秘密准备,司马德戡派人偷出御厩中的马匹,并磨利武器,为行动做准备。同时,裴虔通等人控制了宫内的各个重要位置,确保叛军可以顺利进入皇宫。

    到了深夜,叛军在东城集结了数万人,点燃了火把,与城外的同伙相互呼应。隋炀帝在宫中看到了远处的火光和听到的喧闹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裴虔通等人谎称是仓库失火,众人正在救火,隋炀帝对此信以为真。

    与此同时,宇文智及和孟秉也在宫城外组织了大约一千多人的军队,并劫持了负责巡逻的冯普乐,迅速部署兵力控制了街道。这时,隋炀帝的皇孙燕王杨倓察觉到了异常,试图进入皇宫警告隋炀帝,却被叛军拦了下来。

    三月十一日凌晨,天还未亮,叛军开始行动。裴虔通带领叛军进入宫中,关闭了所有宫门,只留下东门开放,驱逐了宫中的守卫。右屯卫将军独孤盛面对叛军质问,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但最终寡不敌众,英勇牺牲。

    在宫内,千牛独孤开远试图组织抵抗,但最终也未能改变局势。此前,隋炀帝挑选了一批勇猛的官奴,称为“给使”,安置在玄武门作为紧急情况下的防御力量。然而,由于叛军内部有内应,这些“给使”在关键时刻被调离了岗位,使得皇宫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

    五、悖逆弑君

    隋炀帝杨广的末日是一段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随着叛乱势力的逐渐壮大,司马德戡等人终于在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十一日发动了叛乱,这标志着隋朝统治的彻底崩溃。

    叛军从玄武门进入宫城后,隋炀帝听闻消息,急忙更换衣服,逃到了西阁。叛军逼近,裴虔通和元礼带领士兵撞击左门,宫内的魏氏开门,叛军随即涌入永巷。在寻找隋炀帝的过程中,一名宫中美人指出了他的藏身之处。校尉令狐行达持刀冲向隋炀帝,隋炀帝躲藏在窗户后面,问令狐行达是否有意弑君,令狐行达回应说只是希望护送他回长安。

    裴虔通是隋炀帝曾经的亲信,隋炀帝见到他时,质问为何背叛。裴虔通则表示只是应将士们希望归乡的要求,隋炀帝表示愿意随他们回长安。裴虔通随后带领叛军守住了隋炀帝。

    随着天色渐明,叛军迎请宇文化及进入宫城,此时的宇文化及显得极为紧张,面对参见者只是不断低头谢罪。到达宫城后,司马德戡等人迎他入朝堂,并尊称他为丞相。

    裴虔通告诉隋炀帝,百官都在朝堂等待,需要隋炀帝亲自前去慰劳。裴虔通提供了一匹马,逼迫隋炀帝上马,隋炀帝嫌弃马具破旧,换过新的后才骑上。裴虔通牵着马缰绳,带着刀牵着隋炀帝出宫城门,叛军欢呼声震耳欲聋。

    宇文化及扬言不必让隋炀帝露面,应当立刻将其处决。隋炀帝询问虞世基的下落,得知已被处决。随后,隋炀帝被带回寝殿,裴虔通、司马德戡等持刀站在旁。隋炀帝自叹:“我有何罪,以至于此?”马文举回答说,隋炀帝弃宗庙不顾,频繁征战,奢侈无度,导致民不聊生,盗贼四起,重用奸佞,拒绝纳谏。

    隋炀帝承认自己对不起百姓,但对叛军成员提出质疑,认为他们已享尽荣华富贵,为何还要加害于他。隋炀帝追问谁是主谋,司马德戡回应说,天下人皆怨,何止一人。宇文化及派封德彝宣读隋炀帝的罪状,隋炀帝对封德彝的参与表示惊讶,封德彝羞愧离去。

    在场的隋炀帝之子赵王杨杲,年仅十二岁,哭泣不止,裴虔通将其杀害,鲜血溅到了隋炀帝的衣衫上。叛军准备弑君,隋炀帝请求按照天子的方式赴死,要求取来鸩酒。但叛军不同意,命令令狐行达动手。隋炀帝自行解下练巾交给令狐行达,最终被令狐行达勒毙。

    隋炀帝曾预料到会有这一天,时常携带毒酒,打算在危急时刻自尽,然而到了生死关头,却发现毒酒不知去向。萧后和宫女们拆下漆床板制作了小棺材,将隋炀帝和赵王杨杲的遗体安放在西院流珠堂。

    六、大加屠戮

    隋炀帝遇害之后,叛军在宇文化及的指挥下,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行动。他们先是考虑过扶持隋炀帝的四弟蜀王杨秀为新的统治者,但这个想法在众人中没有得到支持,于是杨秀和他的七个儿子都被杀害。杨秀之前因为行为不当被隋炀帝囚禁在骁果军营中,这使得他成为了叛军眼中容易控制的目标,但最终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

    接着,叛军将目标转向了隋炀帝的直系亲属和其他宗室成员。齐王杨暕,隋炀帝的次子,由于长期不受宠爱,与父亲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在叛乱发生时,隋炀帝甚至怀疑可能是杨暕发动了叛乱。当叛军来到杨暕的府邸时,杨暕误以为是隋炀帝派来逮捕他的,还恳求叛军暂时放过他,声称自己没有对不起国家。然而,他最终还是被叛军拖到街上杀害,直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凶手是谁,也没有机会与父亲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

    除了对隋炀帝家族成员的大清洗之外,叛军还对隋朝的重要官员进行了屠杀。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秘书监袁充、右翊卫将军宇文协、千牛宇文皛、梁公萧钜等多位高官及其子嗣均遭杀害。这些官员都是隋朝政府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被杀不仅是为了清除潜在的反抗力量,也是为了震慑其他可能不服从的新政权的官员。

    在这场屠杀中,唯一得以幸存的宗室成员是炀帝之侄秦王杨浩,因为他与宇文智及有交情,所以得到了宇文智及的帮助,从而得以保全性命。杨浩的存活可能也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合法性,避免完全失去民心和支持。

    七、结果

    宇文化及自称大丞相,总理百官。以炀帝萧皇后的命令立秦王杨浩为皇帝,住在别宫,只让新帝签署发布诏敕而已,仍然派兵监守。宇文化及以弟弟宇文智及为左仆射,宇文士及为内史令,裴矩为右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