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果然有效。蔡邕出任司空祭酒之后,世族的反对声果然小了很多。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董卓也对他树立起的这个榜样赞誉有加,时常听取蔡邕的意见。有那么一段时间,确实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然而,好景不长。
董卓在他和世族的关系略微缓和之后,又露出了土匪的凶残面目。
首先,董卓命人宣读书写好的策文,然后当众弹劾何太后毒死董太后的罪责,宣布废除她的太后地位,并将她迁往永安宫居住。不久后,何太后就被毒杀了。董卓甚至不许朝廷为何太后举行葬礼,只让刘协去洛阳城郊外的奉常亭哭祭,而公卿大臣们则要穿着白色衣服上朝三天,表示哀悼。
紧接着,董卓趁何太后的遗体下葬,开启文陵的时候,派遣吕布率领军队进入陵墓,大肆窃取其中的珍宝。
与此同时,手握重兵的董卓依仗着军权的威势,纵容士兵在雒阳城内肆意抢劫富户,搜刮财物,奸淫妇女。一时间,洛阳城内哭声震天,仿佛变成了人间地狱。
接着,董卓逼迫汉献帝封他为相国,赐予他“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殊待遇,他出入宫廷的车辆和仪仗队几乎与皇帝一样。至此,董卓在朝廷中的权势已经如日中天。此外,董卓还封自己的母亲为“池阳君”,并设置了相应的官员职位。
然而,即使这样,董卓仍然不满足。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他开始频繁地使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有一次,侍御史扰龙宗拜见董卓时,由于一时疏忽,忘记了解除佩剑。董卓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借题发挥,下令将扰龙宗活活打死。这一举动引起了朝廷内外的震惊,但董卓却毫不在意。
接着,董卓又指使人将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杀害,并将何太后的遗体从坟墓中挖出,进行肢解后扔在了园林之中。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人伦道德,更是对皇室尊严的严重践踏。
此外,大司农周忠的儿子周晖听闻洛阳发生变故,便前来洛阳探望情况。董卓得知此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竟然派兵将周晖劫杀。这一系列的暴行使得董卓的名声越发狼藉,人们对他的恐惧与厌恶也日益加深。
而董卓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皇帝上朝的地方大宴群臣。在宴会上,他毫不顾忌他人的目光,公然搂着先帝刘辩的女人寻欢作乐。如果有人敢流露出不满的神情,他便立刻命令吕布将其拖出去打死,并将尸体扔在当场。
对于那些敢于反对他的人,董卓则采用了各种残酷的刑罚来折磨他们。他喜欢听着这些人的惨叫,以此来刺激自己那变态的食欲和性欲。这种行为不仅让人毛骨悚然,更让人对他的残忍和暴虐感到无法忍受。
如此倒行逆施,自然引来了全天下的一片讨伐声。
就在曹操招兵买马公开发布“讨董檄文”的同时,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三公文书散发到各地州郡政府,陈述董卓罪恶,呼吁各地起兵反董,恢复刘辩的帝位。他们的义举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一时间中原大地烽烟四起,一片讨董之声。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年号“初平”,而袁绍字“本初”,年与字相合,认定自己为“天选之人”的袁绍决定顺应天命平定祸乱。
于是,袁绍振臂一呼,号召反对董卓的力量统一到自己麾下,共同为国讨贼。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韩馥屯邺城,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纷纷响应袁绍的号召,组成联军共讨董卓。
因为这些人的驻地都在函谷关以东,故称“关东联军”。众人推举四世三公的袁家长子袁绍为盟主,主持大局。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仍领司隶校尉,与众人合兵十余万,声势浩大,准备进兵洛阳。
洛阳,得到消息的董卓有点紧张。
单从兵力上说,他手中的西北军只有几千,收编了丁原的部队后也不过两万,恐怕不是关东军的对手。
无计可施之下,董卓用他的猪脑子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你们成立联军不是要恢复刘辩的帝位么?要是刘辩没了,你们就没办法了吧?
李肃收到董卓的命令后整个人都麻了。逼皇帝退位是一回事,直接杀了绝对是另一回事。他不敢去,但更不敢违抗董卓。最终硬着头皮带着一丈白绫送走了未成年的刘辩。
得知刘辩被董卓逼死,天下震怒。关东军有了更加充分的理由讨伐董卓。甚至,曹操和袁术的部下孙坚已经动身,在进军洛阳的路上了。
此时的董卓似乎也明白自己走了一步臭棋。他不敢再独断专行,而向李儒询问解决办法。
“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早已思虑周全的李儒一派从容。
“嗯……解释一下。”
董卓着实不喜欢这种文邹邹的东西。要不是现在形势所迫,早就开骂了。
“西头一个汉,指的是高皇帝定都长安,传十二帝;东头一个汉,指光武帝定都洛阳,至今又传十二帝;鹿走入长安,是说现在应该重新迁都长安。”
“方可无斯难”这句没解释,董卓已经明白了。
“现在就走?”
董卓是个行动派,执行力还是很强的。
李儒无语。这也太性急了。迁都这么大事,说的跟搬家一样,屁股一抬,说走就走。
“呃……不急吧。咱们应该两手准备。一边派兵把守关隘抵抗进攻,一边做迁都准备。而且,长安那边也要提前安排。据我看,那边也并不都是岳父您的人,暗中对您不利的也有几个。”
董卓对李儒的安排很满意。这种不用他费脑子的感觉实在是让人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