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谁敢叫我剃发易服 > 第232章 五位大佬来迎接

第232章 五位大佬来迎接

    “未来,天下将风云际会激荡不已,而秩儿年纪轻轻正好可以赶上这种年份,发挥毕生所长。”

    “唉……”

    孙承宗重重的叹了一口气,脸上的表情十分复杂,有一丝落寞,一丝慰籍,一丝不甘,还有一丝期待:

    “老夫今年已经六十有七,黄土都埋到脖子处,蹦跶不了几年了,有秩儿他们这种后起之秀,我们这些老家伙也可放心的把抗击后金的重任交给他们了。”

    闻言,赵率教不禁暗叹起来。

    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

    督师大人为何要收秩为关门弟子,他是想在临退下来之前给大明培养能扛旗的人啊。

    之前有袁崇焕,可惜的是他现在已经被下了大狱,能不能出来都是一个问题。

    看向远处,赵率教喃喃说道:“但愿秩儿能够尽快成长起来吧!”

    孙承宗轻叹一声:“但愿我们能活到那一天吧,看到秩儿驰骋沙场的样子!”

    把遵化城这边的事情处理完毕之后,孙承宗就马不停蹄的返回关宁锦防线坐镇。

    虽然说皇太极这关入寇抢了大量的人口、物资、金钱、粮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消化。

    大概率不会立即对锦州前线发动攻击。

    但是见识过皇太极用兵的方式方法后,孙承宗感觉这位后金第二代大汗用兵比他父亲努尔哈赤还要狡猾。

    往往你想不到的,或者认为不可能的,他都会出其不意的进行攻击,最后还办成了。

    为防止皇太极趁着关宁军精锐都调到关内,突然率军袭击宁锦防线,孙承宗只好率领部队启程赶回山海关坐镇。

    至于赵率教。

    考虑到女真从长城破关一次,尝到甜头之后极有可能会如法炮制第二次入寇。

    孙承宗让他继续留守遵化城,并且向朝廷建议由赵率教负责遵化、蓟州这一带的防线。

    送走孙督师一行之后,赵率教就一头扎进建立防线训练士兵的日常工作当中。

    ……

    大明京师——北京城!

    经过昼夜不停的急行军,赵秩一行终于抵达北京城外。

    前来接洽的是皇帝的心腹、京营大佬李邦华和南居益。

    除了他们两个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京营将领,分别是孙应元和黄得功。

    除了京营崇祯还把心腹太监曹化淳派了出来。

    左边站着五百精神抖擞的精锐士兵,右边站着三百东厂番子。

    曹化淳、李邦华、南居益、孙应元和黄得功五位大佬前来作交接手续,足见朱由检对于俘虏硕托的重视程度。

    相互之间自我介绍之后,就是严明证身的环节。

    曹化淳出示皇帝的圣旨。

    赵秩把硕托的腰牌,佩刀,印信和两个认识他的后金军一并交给对方,交接程序就算完成了。

    留下孙应元招呼赵秩他们,曹化淳和李邦华两人押解着硕托进入北京城。

    看着没入城门口的队伍,赵秩感慨不已。

    不愧是皇帝身边的红人,皇城中的部队,这些人身上的装备比他们好多了。

    李邦华居然还在统领京营,有点意思啊!

    按照历史轨迹,在京营将士误伤满桂部之后不久李邦华就被弹劾丢官。

    或许是因为俘虏硕托的缘故,赵秩所在的这个时空,皇帝斥责了李邦华一番后没有将其撸下,而是继续让他管理京营。

    南居益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协助李邦华管理京营,把后勤方面管理的井井有条。

    曹化淳就不用说了,明末的大太监,在朱由检的心中地位仅次于王承恩的存在。

    孙应元是京营将领,死于和农民起义军战斗当中。

    黄得功,弘光朝廷江北四镇之一,为人相当忠心,死战不投降清军,是四镇中操守最好的军阀。

    就是现在这个时候,他也是皇帝身边的心腹将领。

    这些人结交到任何一个都不得了。

    可惜啊,现在的地位太低了。

    得尽快成长起来才行,不说其他,和孙应元、黄得功这两人平起平坐就好。

    发现赵秩看着城门口久久没有下一步动作,孙应元在他面前挥了挥手 :

    “小赵将军,既然交接手续已经完成,那咱们先在城外安营扎寨吧,地方、粮食、物资什么的都已经准备好了。”

    “行,那就依孙大哥的吩咐。”

    外地调来的部队是没有资格进入北京城的,只能在城外扎营等候旨意。

    众人很快来到营房,果然如孙应元所说一切都已经准备好,拎包就可入住。

    看来朱由检对他们这支押解俘虏的部队真的很上心。

    营地的事情搞定,把留守的事情交给刘勇、黑云龙和麻登云三人,赵秩带着赵铁、石柱几人跟着孙应元进入北京城,前往驿馆等候皇帝的诏见。

    踏进北京城那一刻,一股热闹的气势就扑面而来。

    己巳之变虽然刚刚过去没多久,但是北京城毕竟是大明的都城所在,北方最繁华的地方。

    街道上店铺林立各种小吃遍地,人流如织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把第一次来京城的石柱和赵铁都看花了眼,完全一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样子。

    赵秩在后世的时候曾经到过北京城,比明末的北京城繁华不知道多少倍,因此他表现的很镇定,没有像赵铁和石柱二人那样。

    孙应元将三人的表现尽收眼底。

    他对赵秩淡定的样子颇为诧异。

    波澜不惊,处事稳重,难怪他能接连立下几次大功,受到陛下的青睐。

    就在三人挤出人群前往驿馆的时候,左前方的街道上突然出现一阵骚乱。

    赵秩和孙应元等人下意识的驻足观看。

    不一会儿,人群就朝他们这边跑了过来。

    有的人边跑边喊道:“不好了,不好了,有人被马车撞死了!”

    “唉,好可怜啊,才三岁。”

    “看马车的样子它的主人非富即贵,这个小孩大概率白死了。”

    “唉,这是什么世道啊!”

    “嘘,小声点,你的脑袋不要了?”

    被马车撞死了?

    这不就是后世的车祸?

    听到这些的议论赵秩瞬间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八成是有钱有权的显贵撞死普通老百姓的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