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人皇,从邀请大明朱元璋进群开始 > 第66章 战前准备

第66章 战前准备

    知道这李倓的生平往事,朱高煦对此人遭遇十分同情,无他都是造反护着老爹。

    他这被亲爹画饼,还每次都有上位的希望,这位直接被亲爹给嘎了,自己好歹也是个亲王。

    现在这饼也算快吃上了,所以朱高煦这么跟一他对比,更觉得这娃太惨了。

    李倓继续追问道:“汉王何必瞒我,这历史终究是改变了不是吗?”

    “有些事情,你还不知道为好,我这都是为你好。”

    “本以为汉王是个坦荡人,既然如此在下也就不问了。”

    “嘿,你小子非得知道是吧,行我告诉你,你听好了…………”

    李倓听到自己原来的下场,虽然看似很平淡,但是紧锁的眉头还是暴露了他的内心。

    朱高煦道:“都跟你说了,不要打听,知道真相你又不高兴。”

    虽然李倓心里不太好受,但是他现在才是胜利者,毕竟自己已经坐上皇太孙的位置上了。

    所以也只是难受了一会,作为莫名其妙就成为了政治斗争胜利者,他也不会太过苛待自己的父亲,不然史书上可就不好交代了。

    “多谢汉王告知。”

    随后两人便继续把酒言欢起来。

    李隆基和燕王朱棣也是一边饮酒,一边畅谈军国大事,作为主人李隆基很高兴有人来支援。

    但是这大唐必须也要派兵一同行动,不然就显得大唐太废了,自己面子上也过不去。

    最后两人经过一番商量,大唐这边也派出精锐跟燕王朱棣一起去平叛,而这边的主帅人选那就要好好选择了。

    首先是主帅肯定得是皇家人,然后还要有军事能力,最好是皇位继承人。

    所以年轻的李倓就被推上了位置,因为担心李倓自身实力不太够,所以李隆基又想安排个军师给他。

    知道未来历史的他,给李倓选择了一个神级军师李泌,提到平叛安史之乱的功臣,人们最先想到的必然是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位大将。

    武将的作用固然突出,但背后谋臣的策略更为重要,更是成败的关键,李泌就是这样一位幕后功臣。

    李泌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祖上是北魏官员,到李泌这一代时,早已远离仕途。但李泌的父亲李承休是唐朝著名的藏书家,再加上李泌天资聪颖,六岁时就是名满全国的神童了。

    而且因为他的聪颖有幸参加了一次宫廷宴会,在宴席上以“方圆动静”为题作了一首诗,此诗一出满座皆惊,给唐玄宗李隆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连以才高自诩的张九龄也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好感,此后二人更是成为忘年交。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

    再后来玄宗身边的重臣,如贺知章、张说,都曾教授过李泌各类才能。李泌虽然出名早,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反倒在父亲李承休的教导下,刻苦攻读,长大后时常四处游历,体察民情。

    因为早早在唐玄宗处备了案,所以进入仕途也是迟早的事儿。李隆基把他安排在太子李亨的身边,让他担任了李亨的侍读。

    也就是从这时起,李泌与李亨便开始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关系。

    本来有如此人脉,他的前途应该顺畅无比才对,可是政治这种事情,一但站错了队,再有才华也不行。

    李泌因为王忠嗣的事情,被李隆基处理过。

    这个王忠嗣九岁就被玄宗养于宫中,长大后能征善战,深得玄宗器重,显贵时曾身兼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节度使于一身,可见玄宗对他的厚爱与信任程度。

    也正是由于他被李隆基器重,所以安禄山企图拉拢他,结果遭拒,此后王忠嗣上书揭露其阴谋,然而不但没人相信,反而被李林甫、安禄山陷害,说他说过愿遵奉太子的话。

    李隆基是什么人,那这自己最信任的武将竟然敢跟太子勾结,把还了得,虽然王忠嗣在众人求情下勉强留下一条命,但最后被贬汉阳太守,之后不久便暴死。

    出了这事儿后,李亨的地位岌岌可危,李泌作为李亨的心腹,也就成了众矢之的,而此时的李泌年少气盛,不时上书针砭时弊, 结果被杨国忠抓住把柄,说他所写的《感怀诗》 诽谤朝廷。

    由于之前的王忠嗣案,李隆基对太子已产生不满,杨国忠所为将李泌推到了风口浪尖,之后被贬湖北蕲州。

    遭遇挫折的李泌选择了隐忍及时退隐,从此之后到安禄山叛乱前,他都没有再参与政事, 甚至和李亨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

    在李亨称帝没多久,李泌就回到了他的身边,回归后的李泌正式开启了他的救国模式。

    李亨虽然称帝了,但面临的形势却是一团糟。

    安禄山的叛军攻陷了长安,江南的半壁河山也眼看着就要不保。而灵武地小,兵力更是无从谈起,只有数千残兵。

    潼关沦陷后,河北的郭子仪部也在苦苦挣扎,只能守住现有地盘,根本无力反击。

    更为要命的是,中原大地被叛军打得支离破碎,唐军与朝廷早就失去了联系,甚至连李亨称帝这么大的事情都不知道。

    如何扭转这一局势,李泌在审时度势后,给出了两条判断:第一条, 他认为叛军不会得到中原百姓的支持。

    第二条,叛军维持不了多久。

    李泌便制定了平叛方略,他令李光弼和郭子仪二将,一个出陉关,一个出河东,分别从背面压制叛军。

    李泌断定,叛军的骑兵过不了长江这条天堑,所以从北面攻击叛军的河北老巢,就等于把叛军刚到手的八百里秦川变成了牵制他们的死地。

    李泌所提出战略方针,非常具有远见的,但奈何上司李亨是个猪队友。

    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反攻打得很顺利,在回鹘骑兵的助力下,战局很快向对唐朝有利的局面发展。

    但在公元757年,由于李亨急于夺回长安,最后结果造成唐军付出巨大代价,百姓也被回鹘祸害一遍,而几十万叛军则安然逃回了河北老家,大唐的威胁依然存在。

    也许是对李亨与回鹘做交易而不满,也许是厌倦了官场,在平定天下之后李泌就直接辞官归隐了。

    当然,后来也回归过,当他第回归朝堂时,皇帝也换成了李亨的儿子李豫。

    当时李豫刚诛杀了李辅国,东部藩镇尾大不掉,西北回鹘、吐蕃又趁机作乱,内忧外患。

    他又回去帮助了李豫,因为被当时的宰相元载的妒忌,又再次远离朝廷。

    等到再次归京时,已到了唐德宗年间,泾原兵变,长安再次被占,德宗出逃,关键时刻李泌再次出山,他向唐德宗推荐了名将李晟,并提出先北后南的策略,先捣毁了叛军老巢泾原,之后再收复长安。

    这一次队友德宗是个听劝的,果断采取了他的建议,叛乱终被平定。

    所以说再造社稷这四个字用在李泌身上,那是一点都没夸张,李隆基选择他做军师,这把彻底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