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人皇,从邀请大明朱元璋进群开始 > 第65章 皇太孙李倓

第65章 皇太孙李倓

    黄朝哪里会怕灵吉的威胁,直接收入人皇幡进行炼化。

    这灵吉加上飞龙宝丈,直接让黄朝的实力升了一级,现在的他恨不得去灵山,直接让所有菩萨都进人皇幡好好休息一下。

    战斗结束,大圣直接化为一根毫毛回到黄朝头顶,这黄风大圣见他跟大圣有关,那更是不敢怠慢。

    “素道友,多谢帮助。”

    “道友客气了,那灵吉作恶多端,这都我应该做的。”

    黄朝见黄风大圣面露苦涩,不由继续问道:“道友,这作恶黑手已除,为何闷闷不乐啊?”

    黄风大圣道:“道友,你虽然除了灵吉,但你背景深厚自然不怕,日后灵山追究起来,我也可以逃跑,但这斯哈哩国之人跑不了啊。”

    黄朝道:“不知道道友怎么决定?”

    黄风大圣看了一眼远处道:“我决定留下来,继续当斯哈哩国的国师。”

    黄朝不由被震撼了,这黄风大圣太有情有义了,既然如此那就助他一助。

    “道友好气魄,我送你一道传音符,若是有难,我可以帮忙。”

    说完黄朝直接将一道传音符送与黄风大圣,黄风大圣倒也没矫情,便直接收下了。

    “多谢道友,不如随我一道回去,也好招待一下作个答谢。”

    “道友那就不必了,我还有事,先走一步。”

    随后黄朝直接驾云而起,在黄风大圣的目光下,直接远去。

    大秦,咸阳宫。

    处理完一切的始皇,迫切想要修仙,可是一看国力点,那是差点没崩住。

    【秦始皇嬴政:朕这国力点怎么这么少,连个修仙功法都买不起。】

    【唐太宗李世民:政哥,你那又修长城,又修皇陵的,国力点少那是肯定的,你得修养生息起来。】

    【汉高祖刘邦:别说了,我这国运点也没好哪去。】

    【洪武大帝朱元璋:废话,你汉朝刚建立,经过楚汉争霸,天下满目疮痍,正是恢复的时候,你那国力能好才有问题,对了,你去打过匈奴了没有,有没有经历过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你这后生真没眼力,这事你提它干嘛。】

    【洪武大帝朱元璋:那就是经历过了呗,老刘,我也得说说你,你真是对自己太自信了,看看这没打过匈奴又损失了多少国运,你呀还真别抱怨国力点少。】

    【唐高宗李治:就是,二位若是好好治国,那国运点还能少吗,比如这运朝法,朕就买得起,还多亏我爹推荐。】

    【秦始皇嬴政:这运朝法我看过,不咋地,我要的是八九玄功。】

    众群员一看八九玄功的售价,那高达万亿的国运点,顿时感到遥不可及。

    【汉高祖刘邦:我说政哥,咱就是说,能不能务实一点,那也太贵了,这运朝法也挺好。】

    【秦始皇嬴政:你们懂什么,这运朝法看似便宜,却不过是第一层,那后面肯定还有呢,一个两个只图眼前小利,那国在人在,要是国没了,人也没了,这算什么神仙?朕要修真正的仙法,成就大罗金仙之位。】

    【洪武大帝朱元璋:还是政哥说的有理,还好我没修啊。】

    【汉高祖刘邦:对啊,这运朝法虽然第一层便宜,但是后续升级功法,估计也跟那些修仙功法差不了太多。】

    【唐太宗李世民:反正朕先修了,你们慢慢攒,等你们攒到了,估计人也快死,说不定到死也攒不到那么多国运点。】

    【秦始皇嬴政:用功德点也可以嘛,朕先相信,只要政策对,这国运点和功德点升的会很快的。】

    【洪武大帝朱元璋:这事先放放,反正时间还早,唐玄宗李隆基,我家老四去支援你,你们可别拖他后退,要是我家老四死在你们那,那可就别怪咱举国之力跟你拼了。】

    【唐玄宗李隆基:老朱你这事哪里话,你能派兵支援我,高兴还来不急呢,怎么可能会拖大明援军的后腿,你就把心放在肚子里好了,不说了,我现在正在接待你家老四。】

    玄宗朝,李隆基在宫中宴请燕王朱棣。

    宴会上,朱高煦跟一旁的年轻人攀谈起来:“小子,我是大明汉王朱高煦,那永乐大帝不知道玄宗皇帝有没有跟你说过,那是我爹。”

    虽然没有听过永乐大帝,但是那人还是有礼道:“见过汉王,在下李倓,当今的皇太子,我爹前太子李亨,我爷爷李隆基。”

    朱高煦虽然是武将,那也是读过历史书的,瞬间同情道:“原来是你啊。”

    李倓不明白,这刚见面,为何这汉王会露出同情的眼神。

    等会,汉王是后世人,难道他的未来很悲惨,他赶紧问道:“不知汉王为何面露同情,可是小子历史上不是善终。”

    朱高煦赶紧掩饰道:“那什么,你看错了,我这就是欣赏。”

    这个李倓本来在原历史上,就被李亨赐死,后来由唐代宗追封成皇帝。

    此子本就很有能力,安史之乱爆发,时任皇太子的李亨跟着父亲李隆基逃出长安,途中策划了马嵬坡兵变。

    其后,李隆基想前往蜀中避难,李亨试图摆脱李隆基,去他处自立,但又犹豫未决。

    当时,是李倓站出来用一番话说服了李亨及其追随者,使得李亨坚定了离开李隆基,前往北方重振旗鼓,率众平定安史之乱的信心。

    《新唐书·李倓传》中记载:度渭,百姓遮道留太子,太子使喻曰:“至尊播迁,吾可以违左右乎?”倓进说曰:“逆胡乱常,四海崩分,不因人情图兴复,虽欲从上入蜀,而散关以东非国家有。

    夫大孝莫若安社稷,殿下当募豪桀,趣河西,收牧马。今防边屯士不下十万,而光弼、子仪全军在河朔,与谋兴复,策之上者。”广平王亦赞之,于是议定。

    这是李倓首次展露出他的政治眼光和才华,若非安史之乱,连李亨的政治才华和野心都长期被李隆基压制着,更何况李亨的儿子们。

    在李亨北上的途中,也是李倓率部浴血奋战,一路护卫着李亨前进,《新唐书·李倓传》中记载:太子北过渭,兵仗盐恶,士气崩沮,日数十战。倓以骁骑数百从,每接战,常身先,血殷袂,不告也。

    由此,李亨得以顺利到达灵武,并登基称帝,成为唐肃宗,不但走上了人生巅峰,也有了领导唐朝军民抵抗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的合法身份。

    毫无疑问,在李亨摆脱李隆基,并前往灵武登基的过程中,李倓功劳是很大的,他的表现超过了未来的唐代宗李豫。

    这或许会让李亨想起来一个人,唐太宗李世民。

    同样是挺身而出劝说父亲进行某种政治投机,同样身先士卒护着父亲走向成功。

    但是,李亨不是李渊,对于太过于出色的儿子,反而引起了他的猜疑。

    于是,李亨开始了对李倓的试探,他向群臣表示,要让文武全才的李倓当天下兵马大元帅,领导唐军征讨叛军。

    按照当时默认的规则,天下兵马大元帅应该是由皇储兼任,谁坐上这个位置,谁就有可能是李亨之后的皇位继承人。

    李亨当然不是真想让李倓当上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他想册封的皇储是长子李豫。

    李亨提出让李倓当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建议,只不过是想试探下身边亲信的态度,看看李倓是否在结党谋夺皇储之位。

    不过,群臣的态度还比较明确,并不支持李倓坐上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位置。

    身边亲信臣子的态度,让李亨暂时放下了心,他虽然没有坚持让李倓当天下兵马大元帅,但还是给了他“典亲军”的职位,让他护卫在自己身边。

    但暂时的放心还是抵不过心中的忌惮,李亨不想做李渊,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做李世民。

    于是,有了看李倓不爽的张良娣的趁虚而入,她联手同样深受李亨信任的宦官李辅国,诬陷李倓。

    说是诬陷,其实跟莫须有也没有什么区别。

    更让人惊讶的是,李亨审都没审,直接就下旨赐死了李倓。

    但是其实就是李亨想要杀死李倓,《新唐书·李倓传》中记载:泌与帝雅素,从容语倓事,帝改容曰:“倓于艰难时实自有力,为细人间阋,欲害其兄,我计社稷,割爱而为之所。”

    而现在,李亨没有机会了,李隆基经过老祖宗的敲打也改变了思想,这下一任继承人确实需要真材实料的人才来继承,所以就选择李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