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生孙晓鸥
在1907年以前,清政府是不允许设立女子学校的,认为女子教育只能在家中进行,如果设立学校则恐“有伤风化”。连大力提倡西学的张之洞也认为:“中西礼俗不同,不宜设立女学”。但是许多进步的爱国人士则不顾这些禁令,积极地去开办私立的女子学校。由于世俗偏见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女子学校在初期创办时,走了许多曲折的道路,许多做法今天看来不免荒唐可笑。
我国第一所女子学校——1898年6月1日在上海创办的“经正女子学堂”,其办学章程中规定:“堂中执事,上自教习、提调,下至服役人等一切用妇人,严别内外,自堂门以内永远不准男子闯入,其司事人等所居处,在门外另辟一院,不得与内堂毗连。”
当时捐助这所女子学校经费的人有谭嗣同之妻李氏、陈三立之妻俞氏、狄平子之妻周氏等。按照规定的章程:“凡捐输者得设龛,供其栗主,春秋两祭,并敬赠乡谥”。当时有人对此举讥讽说,这是一面反对封建,一面大行封建。
1903年在长沙开办的“湖南民立女学堂”是湖南第一所女子学校,黄兴的母亲在校中任监督,黄兴则在校中任体育教师。由于当时女子入学受到世俗的非议,该校极严格地限制女学生的活动。当时的湖南巡抚赵尔巽曾写一虎头牌“学堂重地,闲人免进”挂在校门口,而女生宿舍则视为禁地,男性一律不得入内。当时学校的厨工为男性,校方便在女生宿舍的围墙上开一洞口,每逢吃饭时,厨工只能把饭菜从洞口递入。女学生平常是不许回家的,要到星期六才能由家长交验竹牌后方能把女孩子接回。即便这样,仍然受到旧派的攻击,并上报清廷,以至于最后终于被封闭。
长沙周南女校是1905年创办的,为了防止官方的封闭,该校不得不以“周氏家塾”名义开办,但男教师却要“垂帘授课”。即使这样,学校也要时常提防清廷教育都使的突然“视察”,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改名为“周南女子师范学校”。
在当时,即使是教会办的女子学校也是如此。1881年6月在上海成立的“圣玛利亚女学堂”因为同圣约翰在同一院内,为严遵男女授受不亲之规,两校以高墙隔开,男生绝对不能进入女校门口一步。放学时,两校的学生均须结队而行。就连在教堂中做祷告之时,也“泾渭分明”,女学生座位旁用帘子加以遮挡,以消除旁边男生的“侧目之隐”。当然,男学生们即便有目睹群芳之意,也只能按当局的规定直视前方而不得造次。
但传教士们办女学却另有一番安排,如沪江大学与晏摩氏女学相邻;东吴大学与景海女学为伴;金陵大学与汇文女学隔街遥望;之江大学与育英女校相接;南伟烈大学旁竟有两所女子学校。这种情况不管是有意安排,还是无意巧合,在客观上却起到了有利于开化风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