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都知道北京的天安门吧,进了天安门,过了端门,一直往北就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啦。紫禁城是一座砖城,里面在明、清两朝时候,是皇帝老儿办公和住家的地方,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有四个门,就是南面的午门,北面的神武门和东面的东华门,西面的西华门。四个门,不用谈它了,单说紫禁城的角楼吧。
紫禁城的四个城角上,每一个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建造的可好看啦,可美丽啦,谁走过这里的时候,谁都要夸赞一句:“这四座角楼怎么盖的?画都画不上来啊!”这四座角楼怎么盖的呢?北京有这么一个传说——
北京人都这么说:明朝的燕王(朱棣)在南京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候的老地方,所以想要迁都到北京来,于是就派了亲信大臣来修盖北京的皇宫。朱棣告诉这个亲信大臣:要在皇宫外墙——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美丽的角楼,要盖成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并且说:“你就做这个管工大臣吧,修盖不好是要杀头的!”管工大臣领了皇帝的谕旨,心里烦的不得了,他想不出怎样修盖这样怪角楼的法子,他只是想:皇帝既然说出这样话来,就得给皇帝盖成了,皇帝的话就是“金口玉言”的旨意嘛,哪个敢驳回!自己虽然想不出什么好法子,工头们是一定能给修盖成的,等到了北京再说吧。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刚打下了公馆,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厂(建筑厂)的工头、木匠师傅们都叫了来,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叫他们一定要修盖成这四座奇怪样子的角楼来,并且给了三个月的限期,还说:“盖不成,皇帝自然要杀我的头,可是在没杀我的头之前,我就先把你们的头都杀了,你们当心你们的脑袋!”工头跟木匠师傅一听,心想:好,反正我们死你也活不了!可是哪敢说个不字。工头跟木匠师傅们,对这样工程,也没准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块儿琢磨法子,也有时候,各自盘算各自的主意。都说:“这种没样子的奇怪的工程,怎么下手呢?梁怎么上?柱子怎么立?升斗(斗拱)怎么安呢?”有的说:“这真没法子下手啊!”只好大家想主意吧。
三个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转眼就是一个月,一个月过去了,工头、木匠师傅们,还没想出一点头绪、一点办法来,做了许多样型,都不合适。这时候,又赶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气,热的人都喘不上气来啦,加上心里的烦闷,工头、木匠师傅们,真是坐也不合适,躺也不舒服。
有这么一位木匠师傅,实在呆也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遛去啦,遛遛达达的走着走着,听见老远啯、啯、啯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音,又听见一声吆喝:“买蝈蝈儿,听叫儿去,睡不着解闷儿去!”等到走近啦,看见一个老头儿挑着大大小小许多秫秸编的蝈蝈笼子,木匠师傅看见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插的蝈蝈笼子,细巧得跟画里的一座楼阁一样,里头装着几个蝈蝈,他想:反正是烦心的事,该死活不了,买这个好看的笼子,看着也有个趣儿。木匠师傅问了问价钱,就买了这个细巧玲珑的蝈蝈笼子。
木匠师傅提了这个蝈蝈笼子,回到了“锅伙儿”(工地宿舍),大伙一看就吵嚷起来啦:“大伙儿都心里怪烦的,你怎么买一笼子蝈蝈来,成心吵人是怎么着?”木匠师傅笑着说:“大家睡不着解个闷儿吧,你们瞧……”他的意思是:你们瞧这个笼子多么好看,多么奇巧,可是他还没说出嘴来,就觉得笼子有点特别来啦,他急忙摆着手说:“你们先别吵吵嚷嚷的,等我数数再说。”他把蝈蝈笼子的梁啊、柱啊、脊啊,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被他这一数,也吸引得留了神,静静地直着眼睛地看着,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啦。木匠师傅数完了蝈蝈笼子,蹦起来一拍大腿说:“这不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是什么!”大伙听了,都高起兴来啦,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这个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楼阁啊!”大伙从这个笼子上面,琢磨出紫禁城角楼的样子来啦,烫出纸浆做的样型来[1]修盖成了到现在还存在的故宫角楼。后来,人们就传说起来,说:“这个卖蝈蝈笼子的老头,准许是鲁班爷!”这么些年了,谁走到这里,谁看见这四座角楼,谁就会想起这个卖蝈蝈笼子的故事来。
[1]明、清两朝、凡是要修建“皇家”宫殿苑囿,都先用纸浆做出立体样型来,和真的宫殿样子、比例数都一样,叫做“烫样”。明、清两朝管烫样的工人姓雷,辈辈相传,人叫他家“样子雷”。样子雷家存的烫样,在一九三一年已然卖给了国立北京图书馆。北京的故宫——紫禁城,是明朝永乐四年(公元一四零六年)修建的,城四周共六里另八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