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 普希金

普希金

    长诗《茨冈》是诗人过渡到现实主义创作以前的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叙事诗。它写的是贵族青年阿尔哥同城市“文明”社会发生冲突,因“衙门里要捉他”而出走,到了茨冈游牧人中间,和他们一起流浪,并同茨冈姑娘真妃儿结为夫妻。但两年后,阿尔哥和茨冈人发生了新的冲突。他发现真妃儿另有新欢,于是怀着报复心理杀害了真妃儿和她的情人。阿尔哥这种凶残的行径,遭到茨冈人的唾弃,他孤零零地流浪在草原上。长诗大量描写了茨冈人的生活,表现的却是俄国贵族青年寻找出路的主题。诗的前半部写阿尔哥对城市社会的厌恶,希望“回到自然”,在茨冈游牧群中自由自在地过日子。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情调把茨冈人的生活理想化,用以对照城市文明的虚伪,增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力量,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惯用方法。但诗人也揭示,一个贵族阶层的知识分子想脱离本阶层,摆脱本阶层的传统影响,同以劳动为生活基础的普通人融为一体,这是很困难的。诗的后半部暴露了阿尔哥由于贵族阶层的思想习惯所养成的个人主义劣根性。诗人用老茨冈纯朴的原始民族的美德同阿尔哥的利己主义两相对照,深刻地揭露了阿尔哥私有欲的贵族阶层本性,所以长诗后半部也是对贵族社会的批判。长诗展示了阿尔哥性格的复杂和矛盾,他作为19世纪初俄国贵族青年的形象具有很典型的意义。

    1824年,诗人因和南俄总督发生冲突,被放逐回父亲的领土米哈依洛夫斯科耶村,过了两年幽禁的生活。这时他认真研究了俄国历史,搜集民歌、故事和童话,深入接触民间创作,从而大大丰富了他创作的内容和民族特点,这对他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1825年,他的现实主义的历史剧《鲍利斯·戈都诺夫》问世。

    《鲍利斯·戈都诺夫》取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俄国的历史事件。大贵族鲍利斯·戈都诺夫杀害了幼小的皇子季米特里,并于1598年登基称皇。但这个阴谋事件被一个年轻的僧侣葛里戈里得知,葛里戈里于是僭用季米特里之名投奔波兰,在波兰贵族地主的支持下,于1604年起兵进攻莫斯科,推翻鲍利斯,并自立为王。戏剧冲突是在鲍利斯和假皇子之间展开的。鲍利斯厉行苛政,又取消了犹利节,丧失了民心,因得不到人民支持而倒台。假皇子正是利用了人民对鲍利斯的不满情绪而取胜,但他怀着个人野心,引导波兰军队入侵,为一己私欲而背叛祖国,终于被人民看穿真相,最后人民也不再支持他。因此当假皇子登基时,人民不是高呼“万岁”,而是“沉默着”。作者通过历史故事,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人民本质,指出“人民的公意”才是改朝换代的决定因素,这是作者民主主义观点的鲜明体现。剧本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全剧共分23场,地点不断变更,时间跨越七年之久,出场的人物众多,这些都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格式。剧中有很大的群众场面,这在俄国戏剧里还是第一次出现。普希金写作《鲍利斯·戈都诺夫》的时候正是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的年代,剧本肯定了人民是决定历史命运的力量,这正是该剧本意义之所在。这一点正是十二月党人所欠缺的,他们的悲剧就在于脱离人民,害怕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剧本因为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而遭到沙皇政府的禁演,一直到诗人去世后很久,在1870年才首次得以搬上舞台。

    诗人于1826年回到莫斯科,那是在1825年12月14日十二月党起义失败以后,刚即位的新皇尼古拉一世为了收买人心而把普希金召回。沙皇曾问普希金,假如起义时他在彼得堡,他将会做什么。诗人明确地回答他,他会站在起义者的行列里。

    在莫斯科期间,由于新皇尼古拉的诱压,普希金曾一度对沙皇抱有幻想,希望沙皇对十二月党人能采取宽大措施。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幻想,写出了《阿里昂》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著名诗篇。

    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曾称赞普希金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俄国文学始祖”;果戈理称普希金是“俄罗斯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精神唯一的特殊的体现”。

    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俄国文坛纵横驰骋六十余载,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托尔斯泰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雅斯纳雅·波良纳的一个伯爵家庭,后来承袭了爵位。他两岁丧母,九岁丧父,由姑母抚养成人。16岁时,进喀山大学东方系学习,后转法律系,接触到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开始对学校教育不满,于三年后退学,回到故乡经营田庄。托尔斯泰一生的大半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庄园雅斯纳雅·波良纳度过的。

    1851年,托尔斯泰随同服兵役的长兄尼古拉到高加索,加入军队服役。后来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五年后他退役回家。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19世纪50年代初期,陆续发表了《童年》、《少年》和《青年》,组成自传体三部曲,体现了他早期的思想和对创作的探索。